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现状

2021-04-17 来源:星星旅游
智库时代

党政智囊

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现状

王    莹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413)

摘要:根据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科学理念,是引领党和民族前进的旗帜。但对于大学生,存在着许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不端正态度。本文探讨了在高校课程中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分别从学校课程、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这三方面浅析此现状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12-0037-002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不端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几乎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课,而听课的同学则是状态万千。学生几乎抱着“必修课程的学分,必须来”、“来上课就是为了课堂点名的平时分”、“反正是开卷考试,不用听课”这样的心态来上课。在他们心里,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内容枯燥、缺少创新和互动,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至于学生们认为来到课堂就可以了,却很少关注老师的课程内容。(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单一、针对性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多个国家历史的大浪淘沙和无数革命的打磨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华。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却成为了千篇一律的说教内容,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形式上被动地接受。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缺少相关背景理论的情况下,与文科生一同上课。课堂内容理论性极强,循环往复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们更是不关注课程的内容,甚至厌学抵触情绪。尤其是此类课程都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重视,只为期末带着书来考试做准备。更不用说此类课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课后效果了。尤其是当马克思主义主题教育走入课余生活,如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时,大部分同学不是自愿参加,而是抱着从众心理,将这些活动娱乐化,并不能领会到主体教育的良苦用心。

(3)高校中部分教师本身的理论功底不足。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有许多非科班出身,并且是在拟补候缺现在的岗位,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

[1]义理论基础和联系实践的能力,更有甚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本身就没有兴趣。现有的课堂缺少生动形象的传授,内容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效果。假如讲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无法深刻理解,更何况使学生掌握并理解呢?

(4)高校思政课教材难以结合时代特色。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方式。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的书本教材,必须及时调整,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课程教材内容陈旧,难以依据时代的变化迅速更新;新时代的热点话题没有增加;缺乏时代性、针对性;缺少生动的案例,满篇理论说教,让大学生感觉遥不可及。缺少相应的书本积极性[2]。

二、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市场经济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外来经济和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多元化、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竞争和效率,由此引发了恶性竞争与道德诚信问题。社会频出的各种陋习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冲击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

(2)对外开放的思想。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封闭的计划经济相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再单一。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市场经验的引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彻底打开了大学生的新世界。西方文化的新奇、异化,使得大学生跟风、盲目从众,进而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转而追求时髦的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内的马克思教育,基本不是读

马克思原著,而是读被筛选过的解读。而西方的人文社科教育很难绕过马克思。马克思是批判理论的鼻祖,要理解马克思的宝贵遗产,就是他对阶级的分析,任何人说任何话,都有他们的阶级的影子。

(3)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如今,网络是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关注的话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传播方便快捷、信息量更大。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大学生联系外界、索取信息的绝佳工具。但是,网络的大数据,既包含着好的东西,却也不乏坏的成分,如色情、暴力及许多社会的丑恶现象。同样的信息,在网络上往往会更受关注、更容易被学生们接收。特别是某些抨击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极其容易被一些人的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所左右[3]。三、大学生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马克思主义课程。这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正视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育,在课堂教育和课后活动中表现为心不在焉、毫无兴趣。这些学生不愿意了解和学习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排斥马克思主义课程教育,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是无用的,视其为“洗脑”、“夸夸其谈”、“大话”、“空话”。虽然这种情况有些不尽人意,但是却真实存在着。

(2)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带有宗教信仰,不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任何公民都可以自由信仰宗教。并且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由于生活环境、方式的不同,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除少数民族学生以外,其余大学生也肯定宗教属于历史文

·37·

党政智囊 化,是精神文化活动。但是有些学生将宗教作为其摆脱痛苦和烦恼的途径,宗教教义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因而当这部分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宗教的唯心主义必定产生冲突,这就使得具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大学生难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3)课程老师课堂教授方法单一、枯燥。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属于哲学思想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只是结合课本上所讲的知识进行照本宣科,通常这种教学手段仅仅只是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授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这种课堂严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烦情绪。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针对该门课程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提出,并且自己回答,完全没有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4]

(4)学校制定的课程考试形式不够科学。学校实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考试,其目的是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以及针对相关公式的掌握程度,同时针对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的质量进行的测验。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思想,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基于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完全通过卷面上的成绩进行学生学习质量好坏的评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学生成绩好坏的评判。因为,相对于教条式的课本知识考试并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能力,所以在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途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整体特点,指定出符合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

四、关于改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建议

(1)学校应做出的努力,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养。第一,教师自身就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提高教师的专业课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内外。同时,教师要引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对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2)丰富课本并注入时代特点。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普遍规律是永远不过时的,但是要注意过时论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课程生动有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把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时事热点等作为论据引入教材,这样才会让学生们主动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变,所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相应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不断的改进。以为当今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经常是独树一帜,所以针对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手段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排斥情绪,出现厌烦的思想。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这门课程的真谛,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在课堂上改变其教学思想,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针对与这门课程相关的实际生活案例积极与学生进行探讨,主动听取学生的思想。虽然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但是,学生在处理问题这一方面并不是完全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纠正意见。在课堂上只有时刻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经常听取学生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这门课程的时候彻底的敞开心给,暴露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教师才能够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重点知识[5]。(3)大学生自身要更正学习态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呢?帮助理解之前时代思想成果的东西,个人认为首推哲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就是假如没有阐述,没有现实根源,就会流于空泛。学习哲学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哲学与历史思维结合后,哲学自身的发展,以一种过程回放的形式显现。这种对比异同,找出联系的方法,无疑会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哲学思想的本质。这也就是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大学生不能选择逃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是要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态度端正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堂内外,体会到它的独到见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辩证的看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但因现在

智库时代

书本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够贴合。其次,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国情而言,大学生的学习皆是以记、背为主,缺乏自身的思辨性。在大学低年级开展此课程,不仅在潜意识中加深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的厌恶,而且不利于大学生尽早的适应自由思辨性的学习模式。甚至导致泛政治化、思想禁锢的恶果。再次,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材、教案跟不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不难发现,老师所举的人物事例,皆是以中世纪、上世纪为主。大学生在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此思想产生的始末、缘由。这也阻碍了我们对此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在很多人的眼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严肃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缺乏亲和力。

如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了,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改革中,让大学生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刻不容缓。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召开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对此的态度应该更加积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是你对世界的解读。显然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会因人而异,也会随世界的发展而改变答案。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能在当下正确的对世界做出解读的知识。相信在未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产生更新、更优秀的理论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学习它。

【作者简介】王莹(1995-),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党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

[2]莫文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浅析[J].今日南国旬刊,2009,(5):227-228.

[3]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36(4):34-38.

[4]熊英,阳海音.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60-62.

[5]邱桂林.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J].大众文艺,2009,(23):187.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