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公信力的重构

2023-03-17 来源:星星旅游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公信力的重构

作者:王一斐

来源:《科技传播》 2019年第4期

摘 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新媒体已经成为提高新闻舆论的主阵地。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更高的参与度,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虚假新闻暴增、新闻反转、舆论失焦等问题日益严重,不断挑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闻舆论的主体对于公信力的重构迫在眉睫。

关键词 新闻舆论;公信力;新媒体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说:“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四力中,新闻舆论公信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丁柏铨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的课题中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强调为“新闻舆论主体安身立命的根基”。

公信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是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内在力量,是被社会公众信赖的关键因素[1]。公信力的基础是可信度和专业度,它不仅是一种媒介属性,更多的是公众与新闻舆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取决于公众的信任程度。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球、全民、全媒”的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开放性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也迅速的集合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新兴媒体在发展之初缺乏成熟的从业规范、内容审核机制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时传统媒体自身面临挑战,需逐步探索转型发展,与新媒体的抗衡能力还较弱[2]。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众接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不实消息,“标题党”新闻,有关部门对大众聚焦的重要信息回避等也被不断放大,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1 新闻舆论公信力受到冲击的原因

1.1 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事件复杂化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靠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体形态,以此来引导、把握社会的舆论走向,而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这种信息可能会在新媒体平台上以“滚雪球”的形式进行传播,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音,这就使舆论,这种声音会朝着或有利社会和谐、或不利社会和谐方向前进,这就是舆论走向。新媒体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需要新闻界积极重视起来。

舆论属于社会大众的声音,网络有着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这种声音的传播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人人平等,这就是舆论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有时候会被不良人员利用,利用新媒体传播不良的新闻信息,从而引起不良的舆论走向,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一些经济团体为了经济利益利用舆论来恶意影响市场环境和经济走向,这不符合新闻专业的理念,不符合新闻公信力的要求,传统媒体虽然受到冲击,而有时候恰恰需要传统媒体来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1.2 新闻娱乐化与受众的非理性化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也越来越大,从而对媒体和信息产生一定抵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更愿意去了

解一些快餐文化和娱乐性新闻,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为了满足受众这一需求,许多媒体增加娱乐性与快餐性新闻和信息,新闻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3]。

但需要注意的是,娱乐性新闻信息和快餐文化本身的信息价值较小,我们不会从公信力的角度去看待和要求它,而是更为关注其所带来的娱乐休闲效果,对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则不做过严格的要求,导致许多新闻的公信力下降。

1.3 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

公信力与新闻媒体一贯坚持的新闻真实性原则、勇于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等行为密切相关。但现在有很多媒体为博眼球,断章取义、细节夸大、过分引导舆论,缺乏必要的真实性。

例如2017 年南方周末报在其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刺死辱母者》中,夸大部分细节、掩盖部分事实,利用公众的情绪引爆了舆论,通过夸大的细节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引发全民热议,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多家媒体开始关注“于欢案”,但经过后续调查和探访,更多的事实真相被发掘,公众也逐步趋于了理性,使得“于欢案”出现了反转。在整件事情中,媒体缺乏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既缺乏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违背了新闻舆论主体获得公信力的原则和基础,极大地伤害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削减媒体的公信力。

2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公信力的重构

新闻舆论的“四力”是媒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其可以说是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互相碰撞,媒介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前沿[4],新闻工作如何在激烈而又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背景下重构公信力至关重要。

2.1 追问事实,还原真相,主流媒体引领新媒体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点,也是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点,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媒体新闻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新闻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更加多样,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媒体新闻的信息源。对于新媒体来说,其新闻信息源主要是一些并不十分专业的网络平台,例如新浪微博、腾讯QQ 等,这些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因此信息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信息质量、真实性还有待加强。

此外,新媒体新闻的信息源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等都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可能自带主观情感色彩,有些人甚至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这就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造成了影响[5]。

因此在媒体信息源的选择过程中要对信息源头进行核实和考查,以此来避免虚假新闻的进一步传播,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2 敢于批评,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

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舆论监督,但之前新闻媒体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并未让公众满意。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一些非主流自媒体经常出现批评性的报道,并呈现出多元化、自由性的特征,但也不乏一些博眼球的报道,充斥着杂乱、虚假和断章取义,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给新闻公信力带来冲击。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敢于批评,敢于设置一些典型议题来引导广大受众参与讨论,更好的行使监督职责。当然,批评必须来自于真实的新闻,基于大众的利益,惟有如此,才能发挥批评的正面效用,体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2.3 借力重大事件,重构公信力

如果媒体没有公信力,那他们所提供的消息就成为谣言,没有可靠性。那么如何构建公信力呢?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和机会,唱衰新闻媒体的“声音”也随之而来,甚嚣尘上。作为新闻媒体,应当抓住各种机会,引导舆论走向,推翻一些煽动性、错误性的舆论。突发性事件报道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进行有利引导和干预就不失为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以此来重新建立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2.4 基于平民视角,发布权威信息

新媒体当抱持什么样的立场?是以媒体发布者的利益为重,还是以大众利益为重?答案不言而喻。事实证明,新媒体要在群众心中重新塑造公信力,就需要确保其提供的信息权威可信,能够及时准确地传播方方面面的讯息。这是构建新闻舆论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以此为基础,还需要采取平民视角,一切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加以考虑,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准则,来解读一些重大信息,同时还要把普通群众的困难与需求原原本本地体现出来,在不同阶层群众中塑造公信力。

3 结论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公信力的建构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媒体不能一味地走博眼球、娱乐化、盲目求快的发展之路,应当实事求是、敢于发声,树立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公信力,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在媒介市场中做好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在改革中重新出发,着力重构并有效提升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