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学院学报 第18卷第5期2006年9月 Journal of Jiaxing University Vo1.18 No.5 2006.9 论沈曾植诗中的佛学因素 张智慧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直至清代,佛教文化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 对诗歌的影响大致开始于东晋,唐宋以后随着儒、释、道的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产生了王维、苏轼等这样著 名的对佛学深有涉猎的大诗人。清末“同光体”浙派的代表人物沈曾植,也是一位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诗 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学术成就突出的著名学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沈诗表现出很多的学问气,其中佛典的 使用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从沈曾植诗中的佛语佛理入手,探讨佛学对他的诗歌及诗学的影响:以 佛语佛理入诗是其生涩奥衍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示出其诗的奇崛美,同时能结合自身境遇和社会环 境表现主题,并且以禅语佛语论诗。 关键词:沈曾植;清诗;佛学中图分类号:I207.23 On the Buddhist Factor in Shen ZengzhiS Poet ̄ ZHANG Zhi—hui (Literature College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period of Ai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nd the Buddhist Culture had engender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It may inlfuence the poetry since Eastern Jin Dynasty.After that,the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d syncretized gradu— ally,SO some great poets such as Wang Wei and Su Shi,who had deep study of Buddhism,appear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hen Zengzhi who is an important poet of Zhejinag sect of“Tong—Guang’’ type,was also well—learned about Buddhism.He is a famous scholar in academic study,and such dual status made his poetyr more scholastic.The Buddhist lalusion in his poetyr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we should study carefully. So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uddhist influence on Shen Zengzhi poetyr and the poetics of the Buddhist allusion in his poetry. Key words:Shen Zengzhi;Poetyr of Qing Dynasty;Buddhism;strangenes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6)05—0010—03 中国文学的发展基本是以我为主的内部传承,与外国文化发生联系主要有两个阶段或时期:第一 阶段是印度佛教的传人,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晚清近代,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时期,大量的欧美作品输人中国,先是资本主义的,然后是社会主义的,在这些不同意识形态 的推动下,产生了近代文学。…印度佛教在西汉时期输人我国,《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 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随着佛教的传人,各 种佛经的翻译也日渐增多,大量经过翻译的佛经开始进人国人的阅读视野。大致在魏晋玄言诗由兴盛 走向衰弱的时候,正是佛教文化对文学影响最炙热的时候,最先是在诗歌领域开始,其著名代表就是 东晋诗人谢灵运。后来佛教的影响扩大到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从东晋开 收稿日期:2006—04一O1. 作者简介:张智慧(1981一 ),男,山西阳泉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及近代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智慧:论沈曾植诗中的佛学因素 始直至清代,各个时期都有名家产生,唐之王维、柳宗元,宋之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明之宋濂、 阮大铖,清末则有著名学人沈曾植与诗僧苏曼殊。 沈曾植,生于清道光三十年庚戌二月二十九日酉时,西历一千八百五十年(公历1850年),卒 于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十月初三日丑时,西历一千九百二十二年(公历1922年),年七十三岁。字 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同当时一些上层的思想较开明 的士大夫一样,政治上他主张新政,提倡洋务,拥护君主立宪;学术上他精通西北地理、辽金元史, 涉猎佛道二氏,对小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是清末学问最好的诗人,在学界有很高的地位。王国维先生 说:“先生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其忧世之深有过于龚魏,而择术之慎不 后于戴钱,学者得其片言,具其一体,犹足以名一家,立一说,其所以继承前哲者以此,其所以开创 来学者亦以此;使后之学术变而不失其正鹄者,其必由先生之道矣。”_2 胡先骗评价更高:“沈乙庵先 生曾植,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安先生未之或先也。” 其 实沈乙庵不仅学术成就高,其文学成就亦为当时少有比肩者,他作为“同光体”诗人的魁杰,张尔 田认为:“以乙老而论,其史学、佛学,今日视之,已有积薪之叹,而其诗则自足千古,异日之传, 固当在此而不在彼也。”_4 可见他的诗歌在清末成就是相当突出的,钱仲联先生说:“迩来风气多趋于 散原、海藏二派,二家自有卓绝千古处。……惟乙庵先生诗,博大沉郁。……可以药近人浅薄之 病。” “(乙庵)与散原齐名,而后辈宗散原着多,宗乙庵者绝无。……然用此知乙庵高于散 原矣。”[ 沈曾植作诗是以学人为诗人之诗,而且他也在努力实践“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_6 的“同光 体”主张,但大学问终究不免于诗中窥见一斑,因此他诗中典故众多,佛语层出,非大学问之人难 以读懂,他的诗也就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沈曾植精通佛学,也多以佛理佛语入诗,或直言,或借以 喻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在此就其诗中的佛学典故对其诗歌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其一,以佛理佛语入诗,是形成他生涩奥衍诗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将 “同光体”的风格分为两种:生涩奥衍与清苍幽峭。“事实上,闽派就是清苍幽峭一派,浙派与江西 派就是生涩奥衍一派。”[7_拟作为浙派代表,沈诗生涩奥衍的特点尤为显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以佛理佛语入诗,这些佛理佛语在他看来是常识,在别人看来却是僻典,因而他的诗让别人觉得面 目生疏,难于理解。如其诗《问爱伯疾》: 依然谈笑却熊罴,谁识先生示疾时。《维摩诘所说经》:“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以其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if_、长者、居士、挲罗f1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其往问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肝胆轮困老逾热,奇胲形色候方奇。《正义》:“《八十一难》 云:‘奇经八脉者,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躏,有阴蹯,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者,皆不拘 于经.故云奇经八脉也。 稽山未许归狂客,稷下新闻迓老师。却笑画人穷慕想,寻常惊怪见 之而。 。 一首普通题材的诗,写得如此晦涩艰深,而且字句中也没有任何问疾的表层意义,全都寄于佛理 典故之中,读来感觉奇崛拗口,而这也正是沈氏的一贯风格。 其二,佛理佛典的使用显示出其诗的奇崛美。沈氏中大量的佛理佛典的使用,比一般诗歌的学问 性更强,大量的意象增加,奇特的具象因素更多,在感受内容充实的同时,也让读者充满问号,而恰 恰是这些问号可以促使读者反复地欣赏他的诗,在审美的重复过程中去体验诗歌生涩奥衍的奇崛美。 如他的《古诗》一首: 少为科举学,壮涉百家流。王蘧常《沈寐叟年谱》:“穆宗同治元年壬戊,公十三岁。秋,从仁和 高偶生大令伟曾开笔。同治七年戊辰,公十九岁,从钱唐罗吉孙中书学成游。公天性耆学,目数行下。于 学无所不窥。自少即沉潜义理,既又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同治十二年癸酉,公二十四岁。秋,公 领顺天乡荐。中式第二十二名。公于乙亥、丙子-e..N,始为蒙古地理学。公早又沉潜有宋诸子之学,久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 嘉兴学院学报 第l8卷第5期 并旁通二氏,互相证发,所得益深。”俄忽竞无成,闵闵更春秋。《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 《左传》:“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杜预注:“闵闵,忧貌。”侧闻西方人,乐国乘天游。《列子》:“西 方之人,有圣者焉。”《阿弥陀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 极乐。”’《庄子》:“心有天游。”法界见高幢,贤圣相侣酬。《大方广佛华严经》:“于诸门侧,悉建幢 捧,咸放光明,普周法界。”《增壹阿含经》:“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实。此名贤圣众,惠施获福广。”持 受记一心,骞光盈四洲。《梵纲经・庐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 经律。”《广雅》:“骞,飞也。”《增壹阿含经》:“佛世尊常法若授诀时,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 三千大千世界。”《瑜伽师地论》:“四大洲者,谓南瞻部洲、东毗提诃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其瞻部 洲形如车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拘卢洲其形四方。瞻部洲量六千五百瑜缮那。毗 提诃洲量七千瑜缮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瑜缮那,拘卢洲量八千瑜缮那。” 这首诗歌如果没有笺注,在我们看来便只是满眼的意象,“乐国”“法界”“高幢”“贤圣”“四 洲”等,而他们集合在一起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却不是很清楚。审美行为在此刻进行不下去 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期待遇挫。要解决期待遇挫,就必须通过参阅笺注才能消除在审美过程中的阻 拒性。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才知道沈诗前面写自己学习经史之业,后面表现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 思想,当然这只是出于封建士大夫忠君爱国的层面。这样诗歌内部的意象得以解构,审美过程就可以 完成了。沈诗中佛理佛典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正是提高诗歌本身可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使读者在审 美过程中因扩大和丰富了审美体验而感到愉悦与满足。 其三,结合自身境遇和社会环境表现主题。沈曾植以佛理佛典入诗,结合自身境遇及当时的时代 背景,勾勒时事,描绘人物,用佛典来表现自己需要的主题,这是沈诗使用佛语的一个重要特征。他 的诗不是单纯地因布道说教而写释家语,而是融入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这是佛教文化对诗歌影响的 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也证明沈曾植是在努力作诗人之诗,作为一个学人,他的诗学问与情感并 重,做到了二者很好的结合。如他著名的《病僧行》,“运用佛语佛理自我刻画形象,千偈澜翻,如 瓶泻水”,…那陈衍以为是沈氏“博于佛学”的代表之作。诗云: 病僧病腊不记年,臆对或自风坛前。蒙戎败叶拥床敷,支离疣木撑风烟。六师派别谬占 度,休粮恐是金头仙。毗薮纽天摄不得,首罗三日眙相看。洗心蝎来归佛祖,缚律非律禅非 禅。舍生大期百二十,四百四病根菱全。水气为疳木气虐,娥绿斧性裘媒寒。高粱奥博物有 致,此理未可通穷瘰。华子中年病忘久,明心晦惑来无缘。假从毗耶示化仪,不尔五行同人 天。娑婆世界一音隔,安有万二千众天龙八部相周旋。檀阕失庄严,忍亏无强坚。贪欲赢老 基,嗔恚痰灾牵。得非夙因招现果,突吉罗业虽有忏悔犹沉绵。给孤独园崎嵘山,雁王鹿女 游其间。小花正如普陀白,高窟或是毗沙刊。腊居雪岭夏热泉,一瓶一钵疲往还。或有造其 关,草枯木石顽。九十六道诤研研,六十四书文复繁。庄严劫过,星劫未来,恒沙譬喻不可 罄。像法五百尽,末法三千延。病僧病久心茫然。苏迷庐山芥子小,石女行歌木儿笑,岚风 撼松藤袅袅。幻师善幻五色宣,画师作画一笔圆。瘦骨秋攒坑,倚倚野鹊朝其颠,后来合有 陵迦传。[ ] 。。~ 诗中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对于一般读者是很难理解的,诗人自注:“诗作于庚子(1900)之春,是 群言竟起,卧病江潭,有感而作。” J3∞诗歌表现“作者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愤懑心情以及对当时 传言慈禧欲废黜光绪的忧虑,主要是宣泄了一种主观的情绪”。[7]2 其四,以禅语佛语论诗。陈衍与沈曾植讨论诗学问题时提出“三元”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 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占也”。 沈曾植也认可陈衍的观点,但二人诗风毕竟不同,故诗 学宗趣也略有差异。沈氏在《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中说: “吾尝谓诗有元{;占、元和、元嘉三关, ……须知以来书‘意、笔、色’三语判之,山水即是色,庄老即是意;色即是境,(下转第5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嘉兴学院学报 第18卷第5期 一规定的最大优点就是便于操作,但随之而来的, 度的基本理念。 就是这样的原则规定过于简单化,无法容纳过于 参考文献: 复杂的驾驶员与车主的关系,也不符合社会公平 [1]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M]. 观念,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相悖。国外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9、37. 交通事故赔偿法一般都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责 [2]刘军宁,等.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2. 任主体是机动车的所有者或保有者。只有当机动 [3]郑学林,陈现杰,宋春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车的所有者因种种原因丧失运行支配及运行利益 案件的几个问题[J].人民司法,2002,(1):8—11. 时,机动车的所有者才不承担责任,而由运行支 [4](英)丹宁.法律的未来[M].北京:法律出版社, 配和运行利益的实际归属者承担责任。①赔偿主体 1991. 的准确确定,一方面保证了真正责任人能够为自 [5]刘文莉,谢尊武.中日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比 己的过失负责,不冤枉其他的人;另一方面,也 较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9):1. 能够使被害人能得到及时有力的赔偿。这样理解, 符合加重车辆所有人责任、加大对受害人保护力 (责任编辑 立为) (上接第12页) 意即是智;色即是事,意即是理;笔则空、假、中三谛之中,亦即偏计、依他、圆成三性之圆成实 也。”沈曾植将他的诗歌宗趣上溯的六朝,主张“活六朝”,他“借用佛家天台宗所宣扬的《中论》 ‘空、假、中三观和慈恩宗所宣扬的《瑜珈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等的’偏计、依他、 圆成‘三性以论诗,沈氏就金氏信中意、笔、色’三点作分析,用今天的话说,意相当于思想性, 色相当于诗篇所反映的现实,而笔则是客观现实、主观情思与艺术性的统一”E1]Ill 。从陈衍与沈曾 植的论诗主张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三关”与“三元”说,实质是“同光体”中,浙派、江西派 与闽派的诗学宗趣的差异,也就是“近代学宋诗派中‘生涩奥衍’与‘清苍幽峭’两派在诗学宗趣 上的分歧”。E7]抛 上面的论述仅仅是一些浅层次的探索,沈曾植诗中的佛学因素远非仅此而已,这些仅是几个具有 代表性的概括,尚不足十之一也。作为清末的著名学人兼诗人沈曾植的诗歌体现了他的学术成就,他 的学术影响了他在诗歌领域的发挥,只有学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也只有努力作诗人之诗的学人,才 可以写出这样既富学识又有诗味的诗。沈曾植诗歌融合了经学、理学、玄学、佛学的大量因素,使其 在晚清独树一帜,独具面目,而仅仅佛学对其诗歌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这是他留给 我们的丰富的文学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当代古典文学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3:182—203、111—134. [2]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遗书(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7. [3]胡先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22—23、103—104、92、300—306、306. [4]钱仲联.文献[cl(第十六辑)・张尔田论学遗札[A].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57. [5]钱仲联.梦苕庵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6:65、61. 一 [6]陈衍.近代诗钞(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la. [7]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204、221、203. [8]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3b. (责任编辑方舟) ①梁彗星《论制定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法》,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