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倒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土的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
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这都充分体现出《周易》的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旅行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杨静池和《文言》对于坤卦中初爻辞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周易》卦爻辞虽然简约,但是意蕴丰富
B.贺拉斯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
C.乾卦中的一些卦辞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D.荷马史诗中对“正义”的理解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而在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中,对称往往与秩序、匀称、和谐等概念紧密相连
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的中道思想,倡导人们凡事都要适度和节制
C.西方文明在“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耶?”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翕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驿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觞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
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B.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C.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D.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杨奂出身有传奇色彩,他受人尊敬。他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已的身上;赵寿之将他请来,以师友之礼相待,严实询问他的行止。 B.杨奂关心民生,办事坚持原则。他巡视河南辖境时,过问盐税情况,严厉批评提出增加盐税的人,下令减少盐税,官府百姓两相便利。
C.杨奂敢言劝谏,心直口快。他作万言策上奏皇上,批评当时的弊政;他向耶律楚材吐露心声,得到称赞;别人有小过,他毫不顾忌地予以指出。
D.杨奂为文喜新,著作丰富。他写文章绝不因袭古人,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他著有《还山集》和《正统书》等,一共一百多卷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 ②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两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名篇名句默写
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 ,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描写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征 服
陈忠实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晰渐看分明了,
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又。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我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啥事?” 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
“光彩事!”是葫芦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红卫是我派去的……” 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在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村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丰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钩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有删减)【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南红卫被抓后,白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个多疑的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者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最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3)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建筑史家 离开沈阳时,思成已经接受了北京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单位的职位,它是中国建筑研完会,正式名称叫中国营造学社。它的创始人是梁思成父亲梁启
超的同时代人朱启钤。1915年中华民国总统命令朱启钤作为内政部长修缮北京的皇宫,并恢复城门和一些古老的建筑。在监督这些工程的过程中,朱启钤同那些一辈子维修这些皇家建筑的工匠们关系密切。朱启钤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中国建筑方面的知识,等朱启钤到了退休年龄,朱启钤保持了他的兴趣,继续研究它的历史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启钤在江苏省南京宋代手稿图书馆看到一部珍贵的手稿《营造法式》,并把它印行了。书的作者李诫是宋代的朝廷命官,负责监管政府建筑物的建造和修复。梁启超把《营造法式》寄给梁思成,思成非常珍视他父亲寄给他的这本书。他和朱启钤一样,经常同工匠们商量,这些工匠具有按照官家指示锯削木材和建造房子的传统手艺,他们“向他解释了一切”。
发现李诫的书促使朱启钤建立中国营造学社。他聚集了一批老式的学者,从用文言文写成的古书中搜寻关于中国建筑的文献。这些学者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建筑学的任何知识。朱启钤自己也明白,木匠们的行话必须“破译”。通常这些木匠都是不识字的,他们的建筑方法都是用师傅向徒弟口授的办法传下来的,而且还被当成行业的秘密。
显然朱启钤的研究所需要内行的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位具有中国典籍知识的现代建筑师。朱启钤是粱启超的同时代人,知道梁思成刚从国外学习建筑回来。朱启钤在1930年找他谈了话,建议他参加营造学社,当研究部主任。
1931年思成接受朱启钤的建议。他自己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以及他对自己准备好接受这一任务的信心消除了可能残存的任何怀疑。他从一开始就明白,他提出别人忽略了的问题是在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建筑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如何才能发现它们?在克雷的课程中,他知道了西方建筑的发展阶段。在绘图中他被要求掌握它们,而在年复一年地伏案绘图之后,他同徽因一起到全欧洲的蜜月旅行使他们两人都学会了一眼就能辨识他们学过的代表不同时期的建筑物。
从思成开始他作为建筑史学家的新事业时起,他就决心要寻找和发现中国建筑的“文法”。通观中国历史,他认识到木框架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长城和许多城墙中间填泥、面上贴砖是例外,用砖或石砌成的筒状拱顶的坟墓也是如此。但是那些较少的用比较耐久的材料盖成独立式的纪念性建筑,比如宝塔,一般都是木框架建筑的直接模仿。思成急切地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过
去三千年来这种建筑方法的演变过程。
1932年3月出版的营造学社《汇刊》,登了思成的第一篇文章,专为搜集现有的关于唐代寺庙和房屋的文献资料。文章一开始他就写到希望发现一座存留下来的唐代建造的木框架建筑物。他的文章标志着他已确定了朝着这个目标的行动路线。他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年,而木头是一种易损的材料。即使有宽广的、外伸的瓦顶作保护,木头的柱子和桁架也很容易遭受虫蛀、腐蚀和火灾。可能人类是最大的敌人。因为有人对佛教的宗教迫害会周期性地消灭僧侣,摧毁人们在那里顶礼膜拜的巨大建筑物。
这种文献研究工作是有用的最初步骤,但它并来解开关于文本损毁的《营造法式》的奥秘。思成每天到故宫去上班,很快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好办法。就像李诫本人一样,思成也向在故宫中干活的工匠寻求帮助。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营造知识,他熟读了1734年印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尽管他认定它和较早的宋代手册不是一个档次,但它对他研究当时仍在北京占统治地位的清代皇家建筑帮助很大。
他幸运地找到了两位一辈子从事维修故宫的清代建筑的老木匠。他和他们一起仔细查找木构件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可不仅仅是工匠们“指出和解释具体的例子”的问题,因为他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构件的名称,而且还得知道它们的位置以及每一构件在整体建筑中的作用。就在这里,在故宫房子里,开始向就近检查和准确测量所要求的攀登。
(摘编自费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关链接】
①他们不仅调查名刹古寺,同时还有意识地到山沟荒野里去发掘那些不见经传的民间遗迹。为此,梁思成、林徽因曾专程到晋汾一带调查,途经8县,还两次到北京四郊访古寻迹。
﹣﹣梁思成简介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 ﹣﹣梁思成(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成回国后接受了朱启钤的邀请,去中国营造学社担任研究部主任,他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消除了可能残存的任何怀疑。
B.朱启钤曾以内政部长的身份负责修缮故宫皇宫、恢复城门和一些古建筑,从
工匠们那里学到了建筑知识,写成《营造法式》,并印行。
C.梁思成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提出的被别人忽视的关于中国建筑经历哪 些阶段、如何才能发现它们的问题将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D.梁思成通过研究中国历史,发现木框架结构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长城和一些城墙也不例外,所以,他急切地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
E.梁思成找到了两位从事维修故宫的清代建筑的老木匠,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木构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需要知道木构件的位置和作用。
(2)朱启钤请梁思成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3)梁思成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演变过程的难点在哪里?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4)梁思成认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应采取怎样的做法?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五、语言文字运用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街道红十字会志愿者告诉参加培训的数十名居民,对急救知识,往往适得其反,救人不成还可能贻误抢救时机。
②外国人文科学著作的思潮和理论,多有精神食粮,但也有不少是精神鸦片。我们阅读时,要加以鉴别,不可。
③儿童背诵古诗,也有益。让儿童在背诵古诗之前完全理解古诗的意义是不可能的,非要强加给他们反而会造成心理负担。 A.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B.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C.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D.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之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B.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使中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快的增长期,
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
C.如何科学地看待当前中国部分制造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并找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是有关各方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D.由于售价低廉,药企微利甚至无利,缺乏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消费者再难买到以前常用的廉价好药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九段沙湿地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露出水面,是长江南支河段中最年轻的“处女地”,也是国内唯一基本保持原始河口沙洲地貌及发育过程的重要地区。,是呈自然演替状态下的典型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对研究地球生物演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A.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九段沙湿地 B.九段沙湿地处在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中 C.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河流、陆地相互作用形成了九段沙湿地 D.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使九段沙湿地形成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 ,就会受到惩罚。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 。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法律的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 ,在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65%。
11.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六、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广西桂林、崇左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倒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土的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
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简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其中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简约,语言张力十足,这都充分体现出《周易》的简约之美
C.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履霜,坚冰至”进行解读,认为此爻写出了旅行的过程和旅程的艰难
D.乾卦中的六爻之间上下呼应,每两爻一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文章内容类题目时,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答】D项,“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
不符合文意,原文说第三段“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
故选: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杨静池和《文言》对于坤卦中初爻辞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周易》卦爻辞虽然简约,但是意蕴丰富
B.贺拉斯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
C.乾卦中的一些卦辞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D.荷马史诗中对“正义”的理解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文章内容类题目时,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答】B项,“作品因为首尾贯通,和谐整体,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因果关系颠倒,原文第三段“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而在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中,对称往往与秩序、匀称、和谐等概念紧密相连
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过”与“不及”都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的中道思想,倡导人们凡事都要适度和节制
C.西方文明在“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它意在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而我们中国则用来断吉凶、知进退
D.《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由此可见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文章内容类题目时,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答】D项,“与古希腊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于文无据.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耶?”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翕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驿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觞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B.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C.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D.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C
A.杨奂出身有传奇色彩,他受人尊敬。他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已的身上;赵寿之将他请来,以师友之礼相待,严实询问他的行止。 B.杨奂关心民生,办事坚持原则。他巡视河南辖境时,过问盐税情况,严厉批评提出增加盐税的人,下令减少盐税,官府百姓两相便利。
C.杨奂敢言劝谏,心直口快。他作万言策上奏皇上,批评当时的弊政;他向耶律楚材吐露心声,得到称赞;别人有小过,他毫不顾忌地予以指出。
D.杨奂为文喜新,著作丰富。他写文章绝不因袭古人,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他著有《还山集》和《正统书》等,一共一百多卷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 ②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 “不敏”作“仆”的谓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句,排除A、B;“又况”为连词,连接两个句子其前断句,排除C. (2)B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3)C “他作万言策上奏皇上”错,万言策并没有上奏皇上.
(4)①既:已经;招致:找来;一时:当时.句子翻译为: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十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
②而:表转折;喜:喜欢;周:周济;赡:足;勉强:尽力.句子翻译为: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虽然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答案: (1)D (2)B (3)C
(4)①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十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
②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虽然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奏上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已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发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奥就试于东平,两道者试者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康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那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更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比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 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做到过的.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世祖用释车召来杨奂参议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告老回乡),所请获准而回家病重,处理后事就像平时办事一样,举杯大笑而去世,享年七十岁.赐予谧号文宪.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杨奂不经营产业,家中财产不足十金,却喜好周济他人的急难,虽然财力不足,仍然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小善,就委婉称赞,唯恐他的名字不被人所知:如果别人有小过失,必定竭力劝阻,而不顾忌别人的怨恨.著作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米,流传于世.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两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分析】(1)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1)分析诗人的情感及其表现手法,题目要求“简要阐述”,先理解首联的意思: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再结合题目“送”,可知始终首联表现诗中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潸然”是神态描写.
(2)本题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想象”在诗句中的体现.注意注释提供的信息“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根据“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诗人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无蝉”说明是秋季,因而“雁”南飞,流露了诗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巾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答案: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巾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2)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巾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赏析:
这首诗写哀婉的别情和深挚的友谊.河东,指唐时的河东道,故治在今山西省永
济县.
首联写离别的哀痛.“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第二联预想友人旅途的艰难.“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当时战争频仍,连年饥馑.友人正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月,抛亲别友远去河东.诗人设想,他一路上定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不禁为之担惊不安.由此也可推想,友人此行名为“游河东”,实际上可能是迫于某种原因的不得已.联系“一语几潸然”句,我们明白了,所以如此悲切,除了友情难舍之外,还有着战乱的忧伤.这两句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体贴深情,而且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们在这动乱中的痛苦生活.把个人的惜别和时代的忧患结合在一起,感情沉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诗人伤时悯世的热情.
第三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
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尾联上句“莫纵经时住”接前联诗意,反复叮咛友人不要久留河东.“莫纵”是不要任性的意思.这一句流露出他唯恐友人在外久住的焦虑;这种直率的语言,是至友间纯真感情的反映.结句“东南书信偏”才道出了盼他早归的原因,因为东南地处偏远,书信难通,太令人挂念了.
全诗从惜别开头,中间叙写对友人的担忧、怀念,最后以盼望早归作结,一意贯注,加强了感情的表达.
这首诗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纯朴.不管叙事、抒情、造境,纯乎白描,风格清新,情味隽永,是一首耐人吟咏的好诗.
4.名篇名句默写
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海日生残夜 , 江春人旧年 ”两句描写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
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本题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名句的识记.
【解答】(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须臾) (2)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重点字:生)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征 服
陈忠实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晰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又。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我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啥事?” 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
“光彩事!”是葫芦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红卫是我派去的……” 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在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村里烂
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丰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钩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有删减)【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E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南红卫被抓后,白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个多疑的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者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最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3)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判断不准.本文没有对人物心理真实的描写.C.“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理解错误.原文有表述,来找南恒是要说出自己的心里D.“刻画出他的傲慢”理解不准.话.这时的南红卫是自认倒霉,没有傲慢可言.故选AE.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
能力.环境描写一般为故事提供背景,营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本文三次环境描写,第一次“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首先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深夜;气氛,即紧张;事件,即抓贼.第二次,“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清凉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表现的是南恒和南红卫打开心结畅谈之后的和谐愉悦.第三次,“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表现的是两个人心意相通,要共同把村子建设好的美好愿望.同时,三次环境描写,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南恒的性格特征在文中表现的很突出,如他没有因为南红卫整过自己的二爸而对其打击迫害,反而为了拉他进村委会而为他解围,可见他心胸宽广、顾全大局.但是他不是没有原则的,对他挪用公款的堂哥,他一点儿也不手软.同时,他作为队长,一心一意为村里办实事,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好村官.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就主题而言,小说强调了“征服”的方式,不是勾心斗角的迫使对方服从,而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就情节安排而言,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既有南恒对南红卫的“软征服”,即以情打动对方;也有南红卫对南恒的“暗征服”,即靠能力让对方佩服.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得1分;答B.C不给分.
(2)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3)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①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②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
的反思;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①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③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建筑史家 离开沈阳时,思成已经接受了北京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单位的职位,它是中国建筑研完会,正式名称叫中国营造学社。它的创始人是梁思成父亲梁启超的同时代人朱启钤。1915年中华民国总统命令朱启钤作为内政部长修缮北京的皇宫,并恢复城门和一些古老的建筑。在监督这些工程的过程中,朱启钤同那些一辈子维修这些皇家建筑的工匠们关系密切。朱启钤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中国建筑方面的知识,等朱启钤到了退休年龄,朱启钤保持了他的兴趣,继续研究它的历史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启钤在江苏省南京宋代手稿图书馆看到一部珍贵的手稿《营造法式》,并把它印行了。书的作者李诫是宋代的朝廷命官,负责监管政府建筑物的建造和修复。梁启超把《营造法式》寄给梁思成,思成非常珍视他父亲寄给他的这本书。他和朱启钤一样,经常同工匠们商量,这些工匠具有按照官家指示锯削木材和建造房子的传统手艺,他们“向他解释了一切”。
发现李诫的书促使朱启钤建立中国营造学社。他聚集了一批老式的学者,从用文言文写成的古书中搜寻关于中国建筑的文献。这些学者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建
筑学的任何知识。朱启钤自己也明白,木匠们的行话必须“破译”。通常这些木匠都是不识字的,他们的建筑方法都是用师傅向徒弟口授的办法传下来的,而且还被当成行业的秘密。
显然朱启钤的研究所需要内行的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位具有中国典籍知识的现代建筑师。朱启钤是粱启超的同时代人,知道梁思成刚从国外学习建筑回来。朱启钤在1930年找他谈了话,建议他参加营造学社,当研究部主任。
1931年思成接受朱启钤的建议。他自己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以及他对自己准备好接受这一任务的信心消除了可能残存的任何怀疑。他从一开始就明白,他提出别人忽略了的问题是在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建筑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如何才能发现它们?在克雷的课程中,他知道了西方建筑的发展阶段。在绘图中他被要求掌握它们,而在年复一年地伏案绘图之后,他同徽因一起到全欧洲的蜜月旅行使他们两人都学会了一眼就能辨识他们学过的代表不同时期的建筑物。
从思成开始他作为建筑史学家的新事业时起,他就决心要寻找和发现中国建筑的“文法”。通观中国历史,他认识到木框架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长城和许多城墙中间填泥、面上贴砖是例外,用砖或石砌成的筒状拱顶的坟墓也是如此。但是那些较少的用比较耐久的材料盖成独立式的纪念性建筑,比如宝塔,一般都是木框架建筑的直接模仿。思成急切地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过去三千年来这种建筑方法的演变过程。
1932年3月出版的营造学社《汇刊》,登了思成的第一篇文章,专为搜集现有的关于唐代寺庙和房屋的文献资料。文章一开始他就写到希望发现一座存留下来的唐代建造的木框架建筑物。他的文章标志着他已确定了朝着这个目标的行动路线。他很可能不会成功,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年,而木头是一种易损的材料。即使有宽广的、外伸的瓦顶作保护,木头的柱子和桁架也很容易遭受虫蛀、腐蚀和火灾。可能人类是最大的敌人。因为有人对佛教的宗教迫害会周期性地消灭僧侣,摧毁人们在那里顶礼膜拜的巨大建筑物。
这种文献研究工作是有用的最初步骤,但它并来解开关于文本损毁的《营造法式》的奥秘。思成每天到故宫去上班,很快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好办法。就像李诫本人一样,思成也向在故宫中干活的工匠寻求帮助。为了更好地利
用他们的营造知识,他熟读了1734年印行的清代建筑手册《工程做法则例》.尽管他认定它和较早的宋代手册不是一个档次,但它对他研究当时仍在北京占统治地位的清代皇家建筑帮助很大。
他幸运地找到了两位一辈子从事维修故宫的清代建筑的老木匠。他和他们一起仔细查找木构件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可不仅仅是工匠们“指出和解释具体的例子”的问题,因为他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构件的名称,而且还得知道它们的位置以及每一构件在整体建筑中的作用。就在这里,在故宫房子里,开始向就近检查和准确测量所要求的攀登。
(摘编自费慰梅《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关链接】
①他们不仅调查名刹古寺,同时还有意识地到山沟荒野里去发掘那些不见经传的民间遗迹。为此,梁思成、林徽因曾专程到晋汾一带调查,途经8县,还两次到北京四郊访古寻迹。
﹣﹣梁思成简介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 ﹣﹣梁思成(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CE A.梁思成回国后接受了朱启钤的邀请,去中国营造学社担任研究部主任,他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消除了可能残存的任何怀疑。
B.朱启钤曾以内政部长的身份负责修缮故宫皇宫、恢复城门和一些古建筑,从工匠们那里学到了建筑知识,写成《营造法式》,并印行。
C.梁思成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提出的被别人忽视的关于中国建筑经历哪 些阶段、如何才能发现它们的问题将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D.梁思成通过研究中国历史,发现木框架结构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长城和一些城墙也不例外,所以,他急切地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
E.梁思成找到了两位从事维修故宫的清代建筑的老木匠,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木构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需要知道木构件的位置和作用。
(2)朱启钤请梁思成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3)梁思成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演变过程的难点在哪里?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4)梁思成认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应采取怎样的做法?你是否同意他的观
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A.“他【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消除了可能残存的任何怀疑”不全面,除了“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热情”外,还有“对自己准备好接受这一任务的信心”.B.“写成《营造法式》”错,《营造法式》是李诫写成的.D.“长城和一些城墙也不例外”错,原文说“他认识到木框架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长城和许多城墙中间填泥、面上贴砖是例外”.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时主要找到信息区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其信息区域为第二段,分析概括即可.概括“朱启钤请梁思成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原因”,需要弄清楚两方面的问题,传统建筑师无法理解建筑的专业知识,不能系统科学的创造性发展建筑学;再就是木匠们大多数不识字,不能科学的掌握形成文物体系,而梁思成先生,在这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不仅熟知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又是建筑理论极为深厚学者.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到信息区域,其信息区域在第六段,分析概括即可.解答“梁思成想了解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演变过程的难点”需要把握历史事件的困惑以及从长远角度沿袭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再就是历史时间因素导致对巨大文物的损坏,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难点.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梁思成认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应采取怎样的做法,解答时可从文本内容中提取主要信息,其主要信息在⑦⑧两段,还要特别注意“相关链接”的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
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本题观点倾向于同意梁思成的观点.
参考答案:
(1)CE (答C给3分,答 E给2分,答 A给1分;答 B、D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老式学者没有建筑知识,只能从用文言文写成的书籍中搜集材料,却不能解决关于建筑方面的知识的问题.
②木匠们的建筑方法都是通过师徒口授的办法流传下来的,木匠们不识字,无法形成文字,无法破译他们的行话.
③梁思成刚从国外学建筑学归来,既懂建筑学知识,又懂中国古典知识.(每点2分)
(3)①时间过去的久远;
②木头是易损的材料,木头的柱子和桁架也很容易遭受虫蛀、腐蚀和火灾; ③人类对巨大建筑物的摧毁(破坏).(每点2分)
(4)第一问:梁思成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应注重实地考察,虽然文献上记载很多,但是不能得到建筑的真正印象. 第二问:同意梁思成先生的做法.
①宋代建筑学家李诫负责监管政府建筑物的建造和修复时,同工匠们时时商量、测算,注重实地考察,积累知识,编辑成《营造法式》;
②民国时期朱启钤负责修缮皇宫和古城墙,也注重实地考察,与工匠们关系密切,得到了许多建筑知识;
③梁思成不仅在故宫工作时向工匠们请教,而且在以后研究中还与林徽因一起实地考察,取得建筑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
④从古到今,在建筑学史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注重实地考察,梁思成不仅提出这一观点,而且始终实践这一宗旨.
(第二问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街道红十字会志愿者告诉参加培训的数十名居民,对急救知识,往往适得其反,救人不成还可能贻误抢救时机。
②外国人文科学著作的思潮和理论,多有精神食粮,但也有不少是精神鸦片。我们阅读时,要加以鉴别,不可。
③儿童背诵古诗,也有益。让儿童在背诵古诗之前完全理解古诗的意义是不可能的,非要强加给他们反而会造成心理负担。 A.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B.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C.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D.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和“一知半解”三个词语,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这三个词语异同,辨析时可从词语的含义入手,其次关键一点是要掌握这几个近义词细微差别,掌握它们强调的侧重点,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
【解答】“囫囵吞枣”指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求甚解”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一知半解”指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①强调的是“街道红十字会志愿者告诉参加培训的数十名居民,对急救知识不能指导的不全面”,语境义是指“居民对于急救知识知道的要全面,理解的要透彻”,应用“一知半解”;
②强调的是“我们阅读时要有鉴别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语境义是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要加以分析思考,要有鉴别”,应用“囫囵吞枣”;
③强调的是“儿童在背诵古诗对于古诗的意义的理解问题”,语境义强调的是“儿童在背诵古诗不要求深入的研究”,应用“不求甚解”;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之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B.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使中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快的增长期,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
C.如何科学地看待当前中国部分制造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并找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是有关各方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D.由于售价低廉,药企微利甚至无利,缺乏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消费者再难买到以前常用的廉价好药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搭配不当主要出现在配对的句子成分之间,相关成分如主语和宾语之间也有个相应与否的问题.成分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
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5、关联词搭配不当. 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7、并列短语做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解答】A.搭配不当,可在“毕业后”前加“这些留学生”;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随着”; C.正确;
D.结构混乱,删去“缺乏”; 故选:C.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九段沙湿地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露出水面,是长江南支河段中最年轻的“处女地”,也是国内唯一基本保持原始河口沙洲地貌及发育过程的重要地区。,是呈自然演替状态下的典型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对研究地球生物演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A.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九段沙湿地
B.九段沙湿地处在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中 C.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河流、陆地相互作用形成了九段沙湿地 D.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使九段沙湿地形成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一道题目,题目类型是镶嵌式填写,只不过已经告述我们填写内容,让我们排列句子的顺序,做该类题目要注意把握语句讨论的话题,理解语段基本内容,把握语段的顺序,句子的顺序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考虑,是记叙的文可根据事情的发展时间顺序考虑,说明文可根据空间顺序考虑,论述类的文段可从逻辑顺序面考虑等,但要注意语句的衔接与呼应,按照题目要求来做题,同时结合平时阅读时的语感排列句子的顺序.
【解答】加大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掌握语段内容,本语段主要介绍了“九州沙湿地”,介绍时先从“九州沙湿地”的形成,然后介绍最年轻的“沙湿地”(长江南支河段中的沙湿地),最后介绍沙湿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句间简明连贯的要求,对照所给的选项选出最佳答案;
A项“海洋、河流、陆地”与前文不连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九段沙湿地”的主语是“生态系统”,偷换了主语;
B项“九段沙湿地处在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中”承接上文,语序恰当;
C项“三大生态系统”与“海洋、河流、陆地”同义互指,与上文不连贯,偷换了句子的主语;
D项“海洋、河流、陆地三大生态系统”与前文不衔接,偷换了句子的主语; 故选B.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 如果缺少睡眠 ,就会受到惩罚。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 学习效率反而低 。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法律的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
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 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65%。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一道题目,题目类型是镶嵌式填写,只不过已经告述我们填写内容,让我们排列句子的顺序,做该类题目要注意把握语句讨论的话题,理解语段基本内容,把握语段的顺序,句子的顺序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考虑,是记叙的文可根据事情的发展时间顺序考虑,说明文可根据空间顺序考虑,论述类的文段可从逻辑顺序面考虑等,但要注意语句的衔接与呼应,按照题目要求来做题,同时结合平时阅读时的语感排列句子的顺序.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段,本语段谈论的话题是“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然后先介绍“睡眠不足”的造成的危害,最后介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其次,认真推测个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句连贯的要求填写空白处的内容,但要注意语句的连贯得体;
第一空白处前“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和空白处后“就会受到惩罚”,由此可知空白处应填写“缺少睡眠”之类的内容,由关键词“就”可知,此处可填写“如果缺少睡眠”;
第二空白处前“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可知空白处要求填写“睡眠时间少整天学习的结果”,所以可填写“学习效率低”等诸如此类的内容;
第三空白处前“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和后文“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
65%”,可知空白处应填写“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或现象)”之类的;
参考答案: ①如果缺少睡眠; ②学习效率反而低;
③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
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考点】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漫画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画内容,图画大的背景是土地的沙漠化,树木遭到砍伐,和绿色的心形的树枝,根据构图要素中的“心形的形状”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破坏的态度,可以看出人们的态度,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构图要素:图画由众多树桩、一棵树枝像心一样的树枝构成;
寓意:众多的树桩表明大量树木消失,环境遭破坏,心形的树枝代表的是人们对绿色环境的渴望; 六、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弓:出色的、又远又准﹣﹣猎人:珍惜、喜爱;弓的外观:毫不出色、稍微笨重﹣﹣猎人:可惜、补救别让爱变成伤害;爱的初衷﹣﹣弓断的结果.本题的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可以从猎人角度:苛求与失去、完美也要适度、重其本质轻其形式、顺其本性、莫让爱水横流;弓的角度:真实最美、去掉装饰,追求本质,华而不实与实而不华;事件角度:追求生命的本色等角度立意. 【解答】“心”美才是真美
春节朋友来串门时,带来了一箱柑橘,盒子喜庆而漂亮.等到打开却发现,里面的桔子大多发黑,已经不可食用了.朋友惊呼上当:本以为如此精致的包装中一定是上好的佳品!
我一笑,拿出了去年收藏的一个极为精美的月饼包装盒.如果仅仅从包装上看,谁能想到里面昂贵的月饼的味道甚至赶不上超市三元一块的散装月饼呢? 于是,我们在批评商家投机的时候不禁又自问起来: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在我们过度的追求华丽的外表时可曾注意过它的内在品质?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一张檀木弓,本来射得又远又准,可带着对外观的失落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出了一幅绝美的《行猎图》时,弓却被拉断了.当这张弓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时,再精美的图画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市市长,为了向人展示自己城市的风采,大修城市广场,大搞形象工程,而终因负债累累,城市经济趋向萎靡,在美丽的广场,留下的不是市民的欢笑声而是阵阵怨声.
也记得眼见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用品牌将自己的孩子“武装”到了牙齿,以期望成为他人眼中最为优秀的孩子.而当孩子因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而
走上歧路时,我不知道这个家长在追逐着警车呼号的同时是否还会有一种思考.
注重外表,忽略内在品质,带给我们的布仅仅是遗憾,甚至是悲剧.还有什么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让人无奈更让人痛心呢?“买椟还珠”留下的也不仅仅是笑柄吧.
乌龟本不美丽,可它却以自己的执著的爬行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比起浮躁的白兔,它博得了更多的爱恋.小草本不美丽,却因那青翠的绿色 司燃烧起了人们生命的热情,于是,它以盎然的生机永远存活在诗人的生命中.马迁本不美丽,他受辱的躯体在世人异样的目光中,爆发出了无穷的生命能量,于是,那残缺的身体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霍金亦不美丽,但他那跳动的手指中的神秘宇宙却让他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一世纪的灿烂星空.
绿天涯的小草永远惹人爱怜;滋润大地的雨滴永远让人期盼;播洒温暖的阳光永远得人赞美.品质决定生命,除去外表的浮华,留下的才是生命的重量. 海尔集团以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外表的美丽换得的只是暂时的开放,只有“心”美,才是真美,才能永恒.
2017年2月2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