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2022-03-31 来源:星星旅游
第11卷第2期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11 No.2 2009年6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Jun.20O9 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钱梦缘,朱永平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特点,结合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分析了网络环境 对创造性环境和创造主体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聚合思维、逻辑思维存在消极作 用,对其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创造力;创造性环境;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20(2009)02-00384)4 创造力是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模糊概念,学术 界尚未对其形成统一的界定。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 是产生新异的、高质量的、适宜的工作的能力H 。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深入到人类的学 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其对当代大学生的 创造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 究与分析。杨公义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之 环境。一个鼓励创造性想法的环境对大学生创造力的 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网络作为人类的“第 二生存空间”,已成为影响创造眭环境的重要因素。 1.侵占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时间 创造性活动的根本是人们在相对安全、舒适的 创造性环境中将剩余能量疏泄的过程。其疏泄渠道 最初只是个体随机的行为方式,随着社会选择机制 对新颖的、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的选择,就产生了创造 上,探索了如何搭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网 络教学平台_2 ;白育芳、邹杰、李玉龙等从网络环境 对创造力带来的积极因素人手探讨了其对发散思 维、经验思维等的正面影响 ;胡启恒则论证了净 化网络环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英国的Ju— dith Blanchette在文章Question in the Online Learning 性活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信息的丰富性等特 点,使其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更是他们 娱乐与消磨时间的重要扬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创 造力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个体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 动的时间的侵占。 Environment中指出网络在线学习中个体的深层思 维加工水平较弱从而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5 J。已 2.缺乏积极的创造氛围 相互尊重、坦诚交流、鼓励创新与合作和适度的 良性竞争的团队氛围和组织文化对创造具有积极的 导向作用。大学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搜寻信息、释 放压力,而互利、宽容、友好的网上学术交流环境则 相对缺乏。网络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还表现在积极 的创造氛围的缺乏。 有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网络与创造性的关系, 但从综合视角辩证地探讨网络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方面却鲜见系统的研究成果。 创造主体与创造性环境构成了创造系统结构。 创造过程不是单纯的主体心理体验或内在操作过 程,而是创造主体与创造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过程。基于此,作者将结合网络环境的相关特点,探 3.抑制个体创造动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定强度的社会压力,可为个 讨其对客观创造性环境与主观创造主体的的影响。 一体创造性活动提供一种驱动力,对创造力的发挥有 着积极的作用 J。任何一位学习者都可通过网络 、网络对创造性环境的影响 搜索引擎直接搜寻所需信息和知识,许多问题通过 鼠标轻轻一点即可轻松解决。网络表达载体的多样 性和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同时, 也为其提供一种“元社会性压力”的心理场,使本该 创造性环境是指能够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客观 收稿日期:2009-04-07 第2期 钱梦缘等: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39 孕育其创造动机的适量压力被湮灭在网络的平等、 便捷中。 4.无法有效筛选创造性产品 问题的新思路、新方式等容易被搁置在一边或任其在 脑海中一闪而过,而不能使之朝一个方向聚敛集中, 在分析比较中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优选出来。 另一方面,创造性活动需要人们对信息聚敛过程中的 含糊性、不确定性等有较强的忍受力,但是许多人都 没有时间或能力忍受聚合思维过程中的含糊性所带 定义创造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成果的 新颖独特性最终被社会所认可的程度,一个鼓励并 能有效识别创造性想法的环境是激发个体内部创造 力的重要保障。很多创作者“呕心沥血”的原创作 品在浩瀚无边的“网络海洋”中就如一个泡沫,除了 来的不舒适感,而是快速地去选择一个也许并不是最 佳的解决方案。在这种看似高效的现时目标实现的 或“顶”或“踩”的跟贴以外,很快被网络的海量信息 和实时更新所吞噬。网络对创造性环境的影响继而 表现在其缺乏有效筛选创造性成果的健全机制。 二、网络环境对创造主体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是创造力的 主要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 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多种形式的思维协调活 动的综合体。其中,以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 维和逻辑思维为典型。在此,笔者将分别考察网络 环境对这两组思维的影响。 1.对发散思维的影响 发散思维为人类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通 道。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利用尽可能多的资 源,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展开思维,放射性地去 思考问题,以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lntemet的 各种超文本、超链接、关键词搜索等技术可以将世界 各地的知识信息进行随机、非线性的链接扩展,使大 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根据自身的 学习需求、进度、策略选择相关知识。同时,网络环 境中信息呈现出的多维发散的网状组织形式正符合 学生发散思维的辐射性、求异性、多通道性的思维模 式,为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无障碍的延伸空 间。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知识、素材、方式等以 无意或有意注意的形式进入其思维意识,锻炼了其 思维独立,为创造性活动打下了深厚而广阔的基础。 2.对聚合思维的影响 聚合思维是将发散思维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 比较、筛选,从而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性 活动需要一定的孕育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聚合 思维发挥着信息聚敛、判断、优选功能。网络环境下, 一方面,学生面对无边无际的“新”、“广”、“杂”的信 息网,各种信息塞满其认知空间,侵占注意场,学生没 有进行聚合思维的纯净思考空间,也没有该过程所需 的理I生、认真和专注。由发散思维所收集的各种解决 短期效应背后,个体真正留给自身的富有创造性的思 考时间和空间极其匮乏。 在创造活动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互统一, 缺一不可。发散思维使个体摆脱了现有知识经验和 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创造思维提供多种可能途径;聚 合思维的主要功能是异中求同,使所搜集的资料朝 同一个方向聚敛集中。网络显示了其对创造性的 “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为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 舞台,为创造性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 方面,冲击了聚合思维所必须的空间和理性,让学生 无法在发散思维的结果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思 路,从而影响创造性的发挥。 3.对直觉思维的影响 直觉思维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 意于细节的推敲,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 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灵 魂所在。面对网络信息海洋,个体为快速把握所需资 料,往往一目十行。在此过程,个体感知的不是孤立 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 的猜测、期待等手段的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 地把握相关信息实质所在,其思维敏捷性得到较好的 培养。直觉思维的直接性、跳跃性、快速性等特点正 与网络环境的相关特点相吻合,个体在网络上“跟着 感觉走”的过程中,在“跳跃式”的行进中,产生思维 的火花,激发心灵的“顿悟”,促成创造灵感的进发。 4.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逻辑思维是创造性过程中的理性方面,通过逻 辑思维的检验和论证,对直觉假设进行严密的逻辑 表述和分析。学生通过对抽象概念和规律进行感 知、想像、推理等深层认知活动,可以较好地锻炼和 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 “视”、“听”、“触”等多种感观渠道,深刻、细腻地领 悟从感知、想象、推理到形成思想、观念的过程,从而 实现对抽象概念和规律的认知过程的可视化。这种 认知过程的可视化可以让个体较为便捷地掌握晦涩 难懂的概念及规律。但与此同时,个体习惯于对网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络中多媒体及虚拟的图文并茂的刺激信号简单接 收、储存,不用思维活动进行积极加工处理,各类刺 激信号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实现对认识的提高和深 化。随着这种加工处理信息过程的简单化、图式化, 个体逐渐不愿去独立地思考、分析抽象的知识概念。 这种“学而不思”的状态必然会形成思维上的惰性,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深层逻辑思维能力的减弱。 创造活动基于逻辑思维,始于直觉思维。网络 环境中信息传播的丰富性、高速性为直觉思维的飞 跃插上了翅膀,同时其直观性、刺激性也阻碍逻辑思 维的深层展开。 三、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应注 意的问题 面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我们应 该扬长补短,根据网络环境和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特 点,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其和谐发展。 1.正确判断信息价值,科学分配时间 网络环境下,我们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搜集更 多信息,而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学生应加强对信 息的判断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组织和检索工具,平时 多关注优秀专业网站和相关专家论坛,培养自我管 理能力和信息导航能力,将有限的时问分配好,让网 络真正成为促进学习、激发创造思维的有利工具。 2.建立有组织的学习团队,营造良好的创造 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中 建立具有高度心理开放性、心理相容性、对不同的观 点具有容忍性的有组织的学习团体。通过学习团体 具有专业水准的指导,使学生各种创新想法多角度、 全方位地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思维。 3.利用有限注意力资源,形成合理知识结构 网络世界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如何 让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身创造更有价值的信息 上,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所在。 网络学习中,学生更要掌握自我组织的学习方式,充 分利用文件夹、收藏夹、书签等功能,定期将相关资 料归类、梳理、整合,在形成合理化知识结构的同时, 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 4.克服思维惰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 郑板桥曾以“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下之 竹”来分别描述对事物的认识、酝酿、体现三个阶段, 其中“心”的酝酿是创作之源。面对网络中各种可视 化、形象化的知识,学生往往为方便实现即时学习目 标而将知识囫囵吞枣,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组合成 自己的“手下之竹”,而不对其实质加以审视、怀疑和 分析。在这种“从眼到手”的简单移植过程中,大脑 处于被动而麻木的懒怠状态,缺少了“心”的感知和 体味,阻塞真知的内化,更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避免网络的便捷性导致的惰性 思维方式,给自己的“心”留下独立的想象、思考、酝酿 空间,从而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已的“手下之竹”。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J・斯滕博格.智慧智力创造力[M].北京:北京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公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及其网络平 台的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白育芳.试论网络环境对创新思维的潜在影响[J].高等教育研 究学报,2003(1). [4]胡启恒.净化网络环境将有利于创新的下一代[J].互联网天 地,2007(7). [5]Judith Blanchette.Question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J].Journal ofDistance Education,2006(16). [6]余嘉元.认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7]战希臣,等,创造力的耗散结构及其形成机制[J].发明与创新. 2004(2). [8](美)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力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4:54—78. [9](美)吉尔福斯.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O]王起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104—147. [1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0. [13]丁晓云.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电化教育.2003(3). 作者简介:钱梦缘(1977一), 女,江苏无锡人。南京邮电大学传 媒与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与心理学。 作者简介:朱永平(1957一),男,湖北孝感人。南京邮 电大学副校长,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伦理和高等教育管理。 第2期 钱梦缘等: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41 Influence of Network Environment o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Creativity QIAN Meng—yuan,ZHU Yong—ping (School of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Arts,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0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creativ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twork environmentg influence on the cre- ative environment and the creative individua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g polymerization thinking,logical thinking,an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divergent think— ing,intuitive thinking.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university student;creativity;creative environment;creative thinking (责任编辑:范艳芹) (上接第21页)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EM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ZHANG Yao—zhen (School of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ce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integrating the Express Mail Service(EMS)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come imperative,but there are four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Sg integration,including the level of integrated coordination,brand culture building, information sharing in networks and the ability of providing quality services.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for example,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status with initiative,con・ structing the appropriate brand culture of the 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intensiif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1.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EMS;integration development;strategy (责任编辑:范艳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