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

来源:星星旅游
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周平王分政给虢公,卿士郑庄公询问此事,平王否认,故周郑交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从此,周、郑交恶。这一局面的形成说明(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B.郑庄公具备争霸条件 C.周天子权威遭进一步削弱 D.礼乐制度丧失约束力

2.东晋初年,朝廷将南渡的北方侨民以白纸登记,称“白籍”,并重置其原籍州、郡和县,且免征发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侨置机构被裁撤或合并,侨民被编入土著的“黄籍”,承担赋役。这一变化旨在(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吸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规范户籍管理制度 D.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3.下表为考古发掘的隋唐五代部分文书。这些文书表明,该时期( ) 类别 动产买买卖文书 卖 不动产买卖 借贷文书 数量 约32件 内容 卖牛契、买车具契、买奴契、买布券、买毯券等 约43件 地契、卖宅舍地基契、卖田契 约163件 贯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笔一二我中名以“××举钱契”等形式出现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商业契约应用广泛 C.资产转让程序繁杂 D.民间借贷开始出现

4.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城镇经济的发展

5.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6.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

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

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7.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 ) 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

8.下图为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的宣传画。其创作主旨在于( )

A.承继国民革命传统 B.弘扬民族抗战精神 C.奏响战略反攻的号角 D.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

9.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和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基本共同点在于( )

A.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强调国际统一战线 C.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 D.凸显意识形态斗争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11.亚明的《货郎图》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

亚明《货郎图》(1958年)

A.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展开 B.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 D.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

12.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 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 C.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推崇 D.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的一致认同

13.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4.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15.“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6.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英国 加拿大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100 100 100 100 100 私有 50 100 75 100 75 25 75 75 100 25 私有 联邦德国 100 75 日本 美国 100 私有 私有 100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二、非选择题

17.【贸易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为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与统治者意愿相反,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一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材料二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建立的贸易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18.【民间信仰变化】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

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9. 【中国劳工与一战】 材料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均出现人力资源不足、兵源短缺的现象,英法开始大规模招募外国劳工。中国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派出约十四万劳工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意在从德国人手里夺回青岛,更希望为中国在战后和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分得一杯羹。驻法三年期间,华工们在战场上从事挖战壕、掩体以及清扫战场等基础性工作,他们以牺牲约3000人的代价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指出“我们想要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在战争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他们还与中国留学生共三万多人日日游行,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摘编自李文彬《一战赴法华工状况及其爱国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法的历史影响。

20.【海权与世界强国】 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及市场的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据马汉《海权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海权与世界强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