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
摘要:“身韵”的创建使之冲破了戏曲舞蹈固定化、程式化的套路。从提炼元素入手来成立教材,确立“三圆运动”理论,使之形成系列化和系统性。“形、神、劲、律” 四个彼此独立,有着各自功能与作用的方面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成 “身韵”的内核,形成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的主体构架。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大体元素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这一舞种的定名,是由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第一次提出的,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慢慢整理、加工、创造、归纳而创建的具有必然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一个优秀的中国民族舞演员,除必需具有扎实的大体功和过硬的技术、技能外,还必需同时具有在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范围和在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手腕,即“身韵”。“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是外在的、直观的表现。而“韵律”则是内在的,由心而发的表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成,就是从二者元素提炼开始,提炼“元素”即是把程式化的、凝固的造型抽象成为活的基因,犹如音乐中的音符一样,找到其基质,以便其能取得多种合成方式,在新的组合排列中取得新的意义。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只有它们二者的彼此渗透与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表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度。想跳好中国古典舞,就必需熟练运用身韵,展现形、神、动、律的要素,能够说它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形成及其进展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长的历史,它的渊源能够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庭舞蹈或更为遥远
时期的民间舞蹈,在周礼乐《六代舞》,在汉魏“舞戏”中,在唐朝《十部乐》等乐舞中都有其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进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成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国古典舞不断进展,从外形到内涵冲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身韵。它把以往古典舞中的动作规律提炼为以腰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大体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加倍使其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融合、技艺结合,和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唐满城老师就总结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动身,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行、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线路、法则和阳刚、阴柔、节拍的内涵,从而使之再也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的抽象功能。”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度,“身韵”课程的创建,更使古典舞摆脱了束缚、局限,向加倍广漠的空间进展。
二、身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是指古典舞外部的技法范围,“韵”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表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但它已再也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圆形艺术: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它的运动核心就是“圆形”,在长期的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将圆形的动态归纳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圆形”
动律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本质特征。
2.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眼、身、法、步彼此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刚柔相济的艺术: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起、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当中穿插“亮相”。
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具有特殊的系统训练要求,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使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演出等诸环节的有机组成部份,更是古典舞的精髓所在。
三、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需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即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演出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份。
身韵包括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线路。身韵的“形”,要求第一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第二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
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指给予外部动作之内在节拍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置。所谓 “律”,包括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归纳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回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咱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表现即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即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给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拍的处置,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下面以《春闺梦》为例,来谈谈身韵的“形”、“神”、“劲”、“律”。
身韵从戏曲中来,又从戏曲舞蹈中出。 它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形象地说,身是外、韵是内。若是只有韵没有身,是丢魂失魄,而只有身没有韵就犹如做广播体操。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表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形”,即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进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大体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转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作为中国古典舞而言,解决“形”的问题在训练上要注意以下三点要领:第一、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形下,所必需具有的自我审好心识与气质。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是对立统一的审好心识。第二、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运动进程中所
通过的线路与轨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有着其自身严谨的规律和规范的。第三、“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刹时转变的运动法则。“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由静到动”对于舞蹈者来讲必需具有某种“预动”,俗称“起法儿”。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形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
“形”是形象艺术最大体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转达媒介。身前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线路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层层进展的方式来培育古典舞演员的“形”是相当重要的。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身前就可以够说无灵魂。在中国文化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样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能够熟悉和感觉的,而正是把握住了“神”、“形”,舞台形象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非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正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节拍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己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劲”,即给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拍和层次,又有对比的力度处置。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拍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拍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形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有规律的“弹性”节拍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育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又要有轻重、缓急、长短、抑扬、符点、切分、
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并理解这些节拍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才是真正掌握并知道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进程中,而且在结束动作时“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芭蕾舞、武术套路都十分重视动作,重视结束前刹时的节拍处置。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干劲:“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己预备充分,运用一寸之间的干劲来“画龙点睛”;“反衬劲”一一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一个强度专门大的作使劲,从而强化和衬托最后造型;“神劲”一一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己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律”那个字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需要“顺”。这“顺”是律中“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手臂向左晃时,身体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从每一个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必右、逢开必合、逢沉必提、逢前必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才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逆向运势,表现了中国古典舞“圆、游、变、幻”之美的“舞律”之精奥。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生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起点和归宿。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进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按照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期精神的要求加以进展演变的结果。身韵冲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和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硕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期风格和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进展了形体演出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 “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令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取得了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给予了新的艺术手腕。
身韵的形成和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当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进展产生了庞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连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专门大的冲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衬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仍是空中技能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
“身韵”始终追求“轻勾线、重铺情、神形兼备、内外统一”的舞蹈本体为起点和归宿这一美学原则。“神、形、劲、律”四个方面,作为中国古典舞“风格化”的身体动态系统,缩短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距离,成为中国古典舞训练和演出体系的内核,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的主体构架。综上所述,咱们不难看出“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咱们也不难想象,没有“身韵”的确立,中国古典舞今天可能就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不会叫中国古典舞。所以我以为,“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本源,是中国古典舞的舞魂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 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袁禾著. 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资华筠. 试论古典舞在中华元文化中的地位[A].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于平. 舞蹈文化与审美—写给公共的人文艺术丛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