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一、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认识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从促进均衡的主体看,首先是教育行为到位;从促进均衡的对象看,是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从促进均衡的目标看,是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从促进均衡的阶段看,首先是条件均衡,然后是质量均衡;从促进均衡的手段看,首先是政府指导,然后是市场运作。
(1)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有这样几个含义:
①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如在景德镇市,既要考虑市内均衡发展,也要考虑浮梁、昌江、乐平等地域内的均衡发展,还要思考在一个镇、一个乡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中心镇的规划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聚集,造成一些地区优秀师资流失。这些优秀教师的流失将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些学校显得更为薄弱。而即使是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存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等因素,也会造成不均衡。
③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均衡性也是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④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要更多地采取有力措施,关心、关注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均衡发展的目标追求是要促使所有的学校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均衡发展不是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等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也不是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教育发达的地区,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
地区和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均衡发展是为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的教育。
(3)均衡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平衡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是不矛盾的,每一个学校都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要建立特色学校机制,学校通过形成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和教学风格。
(4)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县(市)一级,使县域内各类教育实行均衡发展。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单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同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实实在在的内容,如果每一个学生不能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们的现代化就是虚假的教育现代化,只有一个地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②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③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
④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
(2)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
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它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既要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又能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①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
②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③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
④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
⑤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
⑥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5)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①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
②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③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酝酿已久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有待积极付诸实践的教育工作原则,打破桎梏、更新理念、盘活思路、务实肯干的教育者必将迅速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步入均衡发展、健康有序的快车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