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三)(陕西)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8.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9.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8.“倚”,“倚偎之意”,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2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9.细节:觅户钩(2分)
妙处: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2分)以及诗人对这里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第1页(共7页)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8.“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9.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或:比喻。(1分)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2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9、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2分)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2分)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第2页(共7页)
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分)
9.(5分)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2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9-10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
9、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答
10、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答
第3页(共7页)
9、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10、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9、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简要分析。(5分)
8、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化用典故(2分)
9、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者“亡国之痛”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3分)
第4页(共7页)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第5页(共7页)
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9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9、(1)“万点空濛隔钓船”一句中“隔”字精当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2分),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象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3分)(大意对即可)
(2)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也可以)。(2分)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咸阳烟水空蒙的雨景,后两句“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虚写洞庭湖气蒸波撼的春色,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有力突出了山水清清旷迷离之美。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4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第6页(共7页)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8.侧面烘托。(2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
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分)
9.“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
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4分)
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