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看科教类节目的变革
作者:杨文燕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百家讲坛》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相关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其成功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为国内其他科教类节目提供了范本。科教类节目的发展路在何方,从《百家讲坛》的起伏历程又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百家讲坛》 科教类节目 商业化 现代媒介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12-01 一、《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要成功原因 (一)从受众角度分析 1.加深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电视节目本身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文字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之前很多文化的节目最尴尬的就是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而《百家讲坛》开了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主讲人将严肃难懂的传统文化用有趣味性、故事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语言幽默、浅显易懂,再巧妙结合了动画、音效、视频制作等现代化元素,把晦涩的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受众的面前。 2.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百家讲坛》利用人好奇的天性,以勾起受众好奇心再满足其好奇心的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百家讲坛》在节目的编排上设置层层的悬念,不再像以往的科教讲坛类栏目一样的平铺直叙,主讲人慢慢地将迷雾层层揭开,将其缘由娓娓道来,节目往往结束的时候还会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前。
《百家讲坛》一改以往人们被动接受的过程,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需求,主动接受。这种风格看似随意,但又往往容易被受众喜爱,相比严肃拘谨的课堂教学,这种电视科教类节目就更受欢迎。 (二)从节目自身分析
1.节目内容选材结合“国学热”,以传统历史题材为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学热”经历了长期的衰落之后,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明显的复兴态势,这也就引起了国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普遍关注和追求,不断加入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中。《百家讲坛》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引领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这样的题材选取不仅为我国科教讲坛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榜样”,更为节目自身在受众群中大大地提升了地位。 2.节目主讲人以卓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为主
《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阎崇年等学术名流,这些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就是最一般的主讲人也都不会低于相当于大学博导一级的学术水准。这些名家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而《百家讲坛》又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让观众都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他们的演讲。主讲人们都能够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情感性和学理性的融合与贯通。同时编导对演讲内容进行设计,借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在节目的结构上注重包装和生动,以规模效应和贴合观众来拉动收视。 3.商业化、大众化在节目中的成功运用
从2004年5月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节目一炮而红开始,《百家讲坛》也领悟到了发展的新出路,那就是走商业化、大众化之路,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节目也一度被誉为电视节目商业化的范例,为业界竞相研究和效仿。《百家讲坛》正是依托着央视强大的商业平台,将节目包装,主讲人也成了《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二、《百家讲坛》对科教类节目的启示 (一)现代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百家讲坛》形式上不仅以现代电视传媒为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融会贯通,更在内容上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解读经典和传统文化时,不免会对一些古文化产生误解或分歧。而《百家讲坛》不仅能纠正错误观点和分歧,更能帮助人们对经典文化的了解,从而纠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引领受众向正确的方向接受、解读国学。
(二)学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科教类节目的学术性,只有加入娱乐趣味性,才能形成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盛宴”。在传统社会中,受众习惯于仰望精英文化。这本不该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方式,却使人们一时间趋之若鹜,爱不释手。
(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原本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商品属性的存在并不会必然以贬低其精神性作为代价。如今《百家讲坛》中太多商业性因素,必然贬低了精神性。这使文化陷入了“媚俗”的囹圄,误导了受众的价值观。
科教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大众化为导向继续追求精英文化的本质,并借鉴《百家讲坛》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保持节目学术严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含有商业性的意义和目的,我们也不去反驳一款科教类节目含有商业性的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百家讲坛》的商业性具有必然性。对于《百家讲坛》这类节目而言,重要的还是“度”的问题,商业性还是文化内涵占了主导,都会影响节目的发展和前景。 【参考文献】
[1]长平.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热.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7期.
[2]宦志先.百家讲坛的“火”与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郧阳师范高等学报,2007年,第03期. [3]马洪亮.百家讲坛的热播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第08期. [4]梁爽.从大众传播心理学角度浅析《百家讲坛》收视起伏.科教文汇,2008年,第2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