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天祥诗词鉴赏.doc

2022-10-31 来源:星星旅游


文天祥诗词鉴赏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下面是***整理的文天祥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他出示了此诗以明志节。

内容评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

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文天祥《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雄过此,仔细思量。

这一首词个别地方涉及到一些典故,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整个的这首词还是比较好懂的。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曾经中过状元,做过南宋快要亡国时候的宰相。后来被拘禁到大都,也就是今天北京,最后被元朝人处死。元朝人是劝他投降,而且愿意让他作宰相,文天祥坚决不从,甚至叫南宋的皇帝都来劝降,他也不从。

文天祥像(《吴郡名贤图传赞》)

所以论我国历的爱国义士,那么文天祥是超越于岳飞的。他第一次把忠君跟爱国截然

分开,保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词是为张巡、许远而写。张巡、许远是安史之乱当中,两个抗击安禄山的两个英雄人物。当时守卫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安禄山起兵之后基本上是势如破竹,虽说在河北遇到颜真卿的兄弟颜杲卿的抵御,基本上一路打过来,一直打到睢阳,然而许远跟张巡一起守这个睢阳城。他们在唐至德二年,指挥不足七千将士,抵抗“安史之乱”的十三余万叛军,最后在“睢阳保卫战”中殉国。

韩愈评论他们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遮蔽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的意思很明白,他遏阻了安禄山叛军的势头,使他不能长驱直下打到江淮去,使得唐王朝因此不亡。江淮这一带,虽然从政治上不是唐代的政治中心,但是是唐代的经济中心,唐代的经济,粮食、财物都是靠江淮的接济。

在长达十个月的保卫战中,共杀敌士兵13万人,杀敌人的将领300人,擒获叛将60余人,经历大小血战400余次。最后终因粮尽援绝,被迫宰食马匹,掘鼠捕雀来充饥,大批饥饿的士卒在面临死节关头中,万般无奈中,许远杀了自己的家奴,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给士卒充饥,以誓死抵抗到底。战斗到最后,睢阳的守军只剩四百来个饥困力竭的士兵,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以及部下被俘,相继就义,张巡骂敌人,最后被舌头都割掉。

历朝不断地加封这两位忠臣义士,强化他们“忠义报国”的楷模地位,许多地方都建起了双忠庙,或者叫双忠圣庙。即使在南方,唐朝时蛮荒之地的潮州,也建起了张巡许远庙。其中是受了韩愈的影响,这千年的香火绵延至今。后来被诏赠为荆州大都督,画图像于凌烟阁,又建双忠庙于睢阳。宋代的王安石、文天祥都有题诗,庙中还有一幅的对联,

叫“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把张巡、许远一起祭祀。宋朝的时候,尊张巡、许远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在清代,张巡、许远受到的重视的程度更甚,他们的塑像被请到皇帝的家庙的太庙里面,成为41位陪臣之一。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