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1.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医学模式转化。
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学科性质:学科交叉性;基础学科的性质;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 生物医学模式;
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 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西方: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立。
;
1852年,德国洛采首先以«医学心理学»命名其著作。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魏特曼建立世界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并于1907年,首次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并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
1908年,在美国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心理卫生的保健。 二战期间及战后,临床心理学技术得到了大量运用—心理学测量和临床干预和治疗技术 1957年,第一个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在美国Oregon大学医学院设立,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心理学课程。
我国:1936年曾成立心理卫生协会,次年抗战爆发,活动停滞。
自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恢复活动和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起,中国医学心理学发展约为20余年。而世界心理学发端于1879年,相差100余年。 3. 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
(1)观察法:①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 ②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③临床观察法
(2)实验法: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 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
(4)个案研究法:是只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 4. 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的实质。
心理过程
个性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心理现象 }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5. 感觉的概念、分类、测量、常见感觉现象。
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重要性: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 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测量: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常见感觉现象:① 适应——明适应、暗适应;② 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③ 感觉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先后对比;④ 联觉 6. 知觉的概念、特性、常见知觉现象。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性:① 知觉的选择性;② 知觉的整体性;③ 知觉的理解性;④ 知觉的恒常性 、 常见知觉现象:① 似动;② 错觉
7. 记忆的概念、种类、基本过程。艾滨浩斯遗忘曲线。
概念: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种类: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按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基本过程:识记; 保持与遗忘;再认和回忆
遗忘理论:①衰退学说;②干扰学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③压抑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资料对后学习的资料产生抑制的作用。 :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资料对先学习的资料产生抑制的作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材料——2300个无意义音节2)方法——重学法(节省法)
3)意义——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从这种变化趋势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②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最快,遗忘的数量最多;随后逐渐减慢,以遗忘数量也随之减少;③以后虽然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稳定。 8. 思维的概念、特征。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概念: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 间接的反映。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① 动机水平;② 定势作用;③ 知识表征方式;④ 功能固着 9.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情绪理论。
情绪分类:基本情绪: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 自罪感等
- 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混合;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混合;基本情绪与认知的混合
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主要情绪理论:①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②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③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④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认知学说); ⑤情绪智力理论 10. 意志的概念、意志的品质。
概念: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 的心理过程。
品质:① 自觉性;② 果断性;③ 坚韧性;④ 自制性 11. :
12.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智力、气质与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情、秉性和脾气。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气质类型:①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②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抑制型。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点:性格的社会性、性格的稳定性、性格的可塑性、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性格特征:态度特征; 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1)对立型模式:①内倾型与外倾型 ②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多元型模式:①个性维度理论 ②人格特质理论 ③现代特质理论 13. 卡特尔人格理论、艾森克人格理论、大五人格。
卡特尔人格理论:卡特尔以”因素分析法“ 为手段,将人格特征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从外部行为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隐蔽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表面特质。 (
16种人格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
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艾森克人格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 大五人格(1)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2)宜人性:表现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品质 (3)责任心:显示了公正、胜任、尽职、成就、自律、谨慎等特点 (4)神经质:包括焦虑、敌意、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5)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征 14. ?
15.
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冲突。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按照起源分类——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按对象划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动机对活动的三种功能:始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的分类: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按照起源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按照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分类——长远动机、短暂动机 按照所起作用大小分类——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按照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动机冲突:三种基本类型——趋-趋冲突 、避-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16. 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
①生物因素;②环境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教育
17. 心理应激的概念、应激源通常包括那几项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应激原分类:社会文化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环境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 18.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9. 应激的生理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 \"
心理反应: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敌意、抑郁);行为反应;认知反应;
心理防御反应。 20.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应激管理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反向、退行、投射、认同、隔离、转移、转换、抵消、合理化、 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应激管理方法:管理身体反应;减少无效应对行为;积极应对挫折和冲突;有效地处理冲突 21. 心身疾病的概念、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 障碍的总称。
诊断原则: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身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
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2. 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学致病因素(A型行为、B型行为、C型行为)。 内科心身疾病——冠心病(A型行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 儿科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厌食症、遗尿症、多动症 妇科心身疾病——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神经科心身疾病——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 肿瘤科心身疾病——C型行为 —
A型行为特征——心血管病的易感性行为特征
(1) 常有较高但不切实际的抱负,有力求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2) 常有时间紧迫感,生活节奏快,整天忙碌不停。 (3) 争强好胜,热衷于竞争,并渴望在竞争中取胜。 (4) 对挑逗性刺激很敏感,常有过分敌意心理。(5) 情绪急躁,易激动。
B型行为特征——与A型行为恰恰相反,主要特征有:安静,松弛,容易相处,抱负较少,顺从,沉默,说话声音低,节奏慢等。 C型行为特征——癌症易感性行为特征
(1)过分合作,过分容忍别人的行为,回避冲突。(2)没有主见,不确定性多。 (3)过分耐心。(4)不表达负性情绪(特别是愤怒),屈从于外界的 权威。 (5)有很高的社会期望和焦虑 23. 】
24.
异常心理的概念、特征。
概念:异常心理是表现各异、程度不同的非正常的心理活动的统称。 特征:①异常心理是痛苦的体验 ②异常心理是行为功能障碍 ③异常心理是社会规范的偏离 ④异常心理是统计学的偏移 ⑤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 25. 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26.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恐怖症 以过分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 ) 1、场所恐怖症 2、社交恐怖症 3、特殊恐怖症:如动物、疾病 广泛性焦虑障碍(慢性焦虑) 不安惊恐障碍(急性焦虑):不可预测性 强迫思维; 强迫行为 (分为屈从性强迫行为,对抗性强迫行为) 分离性障碍 转换性障碍 对健康的过分忧虑;过分注意和感觉过敏;疑病观念严重;对生物性危险因素非常恐惧;依赖性突出 脑功能衰弱症状;情绪症状;心理生理症状 焦虑症 强迫症 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 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癔症 ]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的神经症。 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而陷入了烦恼和抑郁的状态。分为继发性疑病症和原发性疑病症。 疑病症 神经衰弱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27.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
? 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主要有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易性症、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症和性受虐症、同性恋) 28.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原则、心理测验的类型。
测量误差:指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
误差的来源:①施测条件 ②主试者因素 ③受试者因素(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常模 原则: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 类型:根据功用分类——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 根据测验方法分类——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其他分类——个别检测和团体检测;言语检测和非言语检测等 29. 临床常用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的名称及主要用途。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量表、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人格测验——客观性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投射性测验:洛夏墨迹实验、主题统觉测验(TAT)、句子完成测验(SCT)
—
神经心理学测验——Halstead-Reita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 评定量表:①适应行为量表
②精神状态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自评量表(SAS)
③与应激和应对有关的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④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 30. 心理治疗的定义、对象、基本结构。
定义: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 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求助者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对象: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 基本结构:
基本设置
基本阶段
——时间设置:内容(时长、周期、频率) + 心理学意义 ——场所设置(治疗地点、治疗环境) ——收费设置
——初始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中期阶段:明确目标、制定对策
——结束阶段:实施治疗、随访巩固
31. 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倾听技术和影响技术。 倾听技术:澄清、内容反映、情感反映、总结、具体化 \"
影响技术:提问技术、解释技术、提供信息、即时化技术、自我暴露技术、面质技术 32.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行为学习、人本主义)及其主要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包括阿德勒和荣格。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学说:将人格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3)人格动力学说(心理防御机制)
(4)性心理学说: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5)释梦理论 %
(6)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 (7)心理疾病的生理病理学说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心理学中扩大了这个概念,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做的一切反应都称为行为。 创始人为华生 。
学习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 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的条件学习、操作性条件学习和社会观察学习。 (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浦洛夫——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特点:消退作用与自然恢复作用;泛化作用与辨别作用 (2)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机制,反射运动基本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3);
操作性条件反射:①桑代课的理论——尝试错误学说(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工具箱条件反射→强化,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5)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沃尔普 (6)内脏操作性条件反射
(7)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替代强化,即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了解人性,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 (1)本能论
(4)
(2)¥
(3)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5)来访者中学理论(罗杰斯首创,三个主要观点:①自我完善的人;②焦虑和防御机制; ③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及动机和行为决定于认识活动。了解艾里斯和贝克的观点。
(五)心理生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 心理生理学学派代表人物有坎农,塞里,巴普洛夫,沃尔夫,恩格尔等。 33. ^
34.
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结合第二章内容。
精神分析治疗:①自由联想 ②梦的解析 ③阻抗分析 ④移情分析 ⑤解释
⑥精神分析疗法的适应证
行为疗法:①系统脱敏法 ②系统脱敏法 ③厌恶疗法 ④标记奖励法 ⑤模仿法 ⑥放松疗法 ⑦生物反馈治疗 ⑧催眠疗法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①来访者中心疗法 ②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①认知转变疗法——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错误、真实性检验、去注意、
监视苦恼和焦虑水平、认知自控法
②合理情绪疗法——ABCDE模式:A (activating)是指唤起的事件或情境,即客观现实;B (belief system)是指个人的信念;C (consequences)是指由信念产生的结果;D (disputing)是指改变信念的辩论过程,即治疗过程;E (effect)是指最后达到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结果。 35. @
36.
心理咨询的对象、原则和任务。
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
原则:①保密性原则;②助人自助原则;③价值观干预原则;④综合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 任务:①体验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②认识内在冲突;③纠正不合理观念;④深化自我认识;
⑤学会面对现实问题;⑥提升心理自由度;⑦付诸行动 37.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
概念: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 的适应。
标准:①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恰当的自我评价
②操作标准——心理效率正常、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良好
③发展标准——认知健全适应、情绪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个性和谐统一、
人际关系和谐、杜绝心理异常 38. 个体发展与心理卫生: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关键期。
孕期心理卫生
婴幼儿心理卫生(0—6)是人一生认知功能的发展。
而3~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键期。
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6、7—12)个性品质、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心理卫生
中年期心理卫生(30—60)事业、家庭。 老年期心理卫生(60—) 39.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①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 ②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③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义务:①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②认真遵从医嘱的义务;③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40. 病人角色转换问题的几种表现。
①角色行为确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 ⑥角色认同的差异 41. 病人的心理需要。
①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②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③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④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42. 医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
① 主动—被动型;② 指导—合作型;③ 共同参与型 38.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要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