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作为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在质疑常识的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错综性。因为它必须不显而易见,所以它必须需要质疑,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需要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的东西提出挑战。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某种永恒的“普遍大法”,放之四海皆准,它的理论是鼓励持疑和批判,这其实是鼓励读者参与理论建构,倡导在理论中展开对话并以此来构建新理论的独创精神。然而一方面质疑的学术精神是必须的,然而又得把握好度,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辩证的质疑,辩证的否定。另一方面由于卡勒过于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心中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认为理论是复杂的,是他们所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这有决定了读者参与理论建构效能发挥的的有限性。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所谓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论。这样看来理论似乎是根据其效果定义的,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法考虑。
而福柯的理论似乎又只是说由于人们多以那些被视为疯狂的东西中期待可知性,并且从一直不知被视为何物的欲望中期待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如此重要。因为我们心中的敬畏感所以它才会成为话语的聚焦点,因而怀疑理论是是一个议题在历史背景下如何被话语构建起来的,当这种话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成为指责和争议的焦点时,理论也慢慢完成了它的建构。福柯其实是在强调知识话语巨大的创造性。
而德里达似乎是在强调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而写作中的言语则是一种中介而言语也因写作的补充性而完善,事物也因言语的补充性而新生。对符号再现的是先于其存在的真实提
出了挑战。
其实对于作者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我个人更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过分强调一种质疑精神,多一切合理之处提出质疑,以此来说明那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是分析和推测,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反性。”我个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描述理论的特性,他从具体入手把理论一步步完整的剖析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样易于读者参与理论建构,但好像有不可避免的缺乏一种整体性,缺乏一个宏观角度的把控,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卡勒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一是因为理论的跨学科性,而是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不过也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也正好说明了文学概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是什么要求的不是一个界定而是一种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将它视为文学而文学的程式又是什么?
卡勒用五种理论作出回答: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3.文学是虚构4.。文学是审美对象,5.文学是互文性或者自反性的建构。文学强调的超保护原则其实是参加者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让我们去忍受语言的晦涩去解读文本。
文学是一种语言,我们面对的语言是为了把读者的关注吸引到语言结构本身而组织和排列起来的,而押韵等是一种程式化的文学标志。文学有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复杂关系的语言中。而这有不可避免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文学是什么之前去分析的语言结构,而不是把它看做作者的表述或者社会的产物。
文学的虚构性,是指言辞表述与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其实是另一种真实,其中有一种隐含性,通过构建一种语境区别于其他语言,并使作品与真实世界中的关系成为一
个重要的问题。
文学作为审美对象,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沟通与共鸣,而审美对象又具有无目的的目的性,无功利的功利性,其中是一种为了是各部分达到协调的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愉悦。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回答文学是什么之后有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文学研究的问题,而在进行文学研究之前必须弄清楚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化研究又涉及到两种张力,一种是大众文化,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压力,人民多大程度上是文化力量塑造和操控的,人民能够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另外一种张丽是复杂的通俗文化,其实大众文化本身就是在通俗文化中产生的,是人们利用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被动的文化素材中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文化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在强调一种相对性,在与文学研究的比较中文化研究的方向与原则等一步步明确。文化研究更倾向于从文学研究中汲取方法,以文本的方式去解读文化产物,这种方法存在优势但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有时候仅仅局限于文学研究的框架下,仅仅是对文学研究做了强化。
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论述让我想起了作者开篇讲到的,每一种论述在提供一种视角的同时,又为另一视角留出余地。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争论被归结为三种反应,每一种反应都为另一种反应留有余地。这两者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文化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在强调一种整体性。而文学研究的本质有要求它必须进行细读和精读。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方法,文化研究又为文学研究做了宏观视角下的补充。
而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得不打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烙印,
而文学的真正价值是跨地域,跨意识形态的,它寻求改变,相信自可以改变现实。它所追求的效果就是其意义的发挥,意义的发挥其实就是区别,掌握对比的差别和不同。
而文学有因为其语言特性,有语言生成自己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境,把读者带入其中。因而对语言的分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提升读者的解读能力,而不太注重效果。
文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理论也因其没有穷尽而令人畏惧,这本书中我更多地学到的是质疑精神,敢于对被视为合理的东西提出挑战,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理论,文本都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