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潘学功)

2021-12-17 来源:星星旅游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ABABAABB;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f(x)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x1,x2M,当x1x2时有f(x1)f(x2); ②f(x)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x1,x2M,当x1x2时有f(x1)f(x2); ⑵单调性的判定

① 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f(x1)f(x2)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f(xT)f(x) (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f(x)为周期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ysinx:T2 ;②ycosx:T2 ;③ytanx:T; ④yAsin(x),yAcos(x):T(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aba2b2;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ab22x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a、sinx、cosx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yf[g(x)]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ug(x)与外函数yf(u);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f(x)是奇函数f(-x)=-f(x);f(x)是偶函数f(-x)= f(x) ⑶奇函数f(x)在原点有定义,则f(0)0;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2 ;⑤ytanx:T;

||||f(xa)f(xa)或f(x2a)f(x)(a0) f(x)的周期为2a;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yx (R) ;⑵指数函数:yax(a0,a1); ⑶对数函数:ylogax(a0,a1);⑷正弦函数:ysinx;

2⑸余弦函数:ycosx ;(6)正切函数:ytanx;⑺一元二次函数:axbxc0;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 正比例函数:ykx(k0);②反比例函数:y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f(x)axbxc;②顶点式:f(x)a(xh)k,(h,k)为顶点;

22ka(k0);③函数yx(a0); xx第 1 页 共 8 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③零点式:f(x)a(xx1)(xx2) 。

⑴直接法(求f(x)0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4)零点定理:若y=f(x)在[a,b]上满足f(a)f(b)<0,则y=f(x)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13.导数

b4acb2b2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x,顶点坐标是f(x0x)f(x0); 2a,4a。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y2axxf(x0)lim0x0x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① 平移变换:ⅰ)yf(x)yf(xa),(a0)———左“+”右“-”; ⅱ)yf(x)yf(x)k,(k0)———上“+”下“-”;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C0;②(xn)'nxn1;③(sinx)'cosx;④(cosx)'sinx;

⑤(ax)'axlna;⑥(ex)'ex;⑦(logax)'11';⑧(lnx) 。 xlnaxuuvuv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uv)uv;(uv)uvuv;();

vv2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yxyuux;yf(x);ⅱyf(x)yf(x); ② 对称变换:ⅰyf(x)xf(y); ⅲ yf(x)yf(x); ⅳyf(x)③ 翻转变换:

ⅰ)yf(x)yf(|x|)———右不动,右向左翻(f(x)在y左侧图象去掉); ⅱ)yf(x)y|f(x)|———上不动,下向上翻(|f(x)|在x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yf(x)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yf(x)与yg(x)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yf(x)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yg(x)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0,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 y)=0; 曲线C1:f(x,y)=0关于直线y=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 -y)=0; 曲线C1:f(x,y)=0关于直线y=x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y, x)=0

x0yx(0,0)y0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①f(x)0f(x)是增函数;②f(x)0f(x)为减函数;③f(x)0f(x)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f(x);ⅱ)求方程f(x)0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80)5718'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弧度180,1弧度,1弧度(180⑵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121RRl。 222.三角函数定义:角α中边上任意一P点为(x,y),设|OP|r则:siny,cosx,tany

rrx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yAsin(x)对称轴:xk2;对称中心:(kk,0)(kZ); ,0)(kZ);

2⑵yAcos(x)对称轴:

ab③f(a+x)=f(b-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2特别地:f(a+x)=f(a-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xk;对称中心:(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xcos2x1;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第 2 页 共 8 页

sinxtanx; cosx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 ysinx的递增区间是2k,2k(kZ),递减区间是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2rh;③体积:V=S底h

22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rl;③体积:V=

3(kZ);ycosx的递增区间是2k,2k(kZ),递减区间2k,2k22是2k,2k(kZ),ytgx的递增区间是k,k(kZ),yctgx的

22递减区间是k,k(kZ)。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sin()sincoscossin; ②cos()coscossinsin;③tan()9.二倍角公式:①sin22sincos;

2222②cos2cossin2cos112sin;③tan21S底h: 3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rr')l;③体积:V=

2⑷球体:①表面积:S=4R;②体积:V=R 。

1(S+SS'S')h; 343

3

tantan 。

1tantan2tan。 21tan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用向量法: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

cos|cosa,b|(sincos)212sincos1sin2

10.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

sin|cosAB,n||ABn||n|abc2R (2R是ABC外接圆直径 ) sinAsinBsinC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①等体积法;②向量法:d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

注:①a:b:csinA:sinB:sinC;②a2RsinA,b2RsinB,c2RsinC;③

abcabc。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222⑵余弦定理:abc2bccosA等三个;cosA 11。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bca等三个。

2bc222abc2ab+2bc+2ca,体积V=abc。 ⑵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对角线长为,全面积为6a2,体积V=a3。

222,全面积为3a11ahabsinC; 22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2R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⑷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a,则正四面体的: ① 高:h⑵内切圆半径r=2SABC;外接圆直径2R=

abcabc; sinAsinBsinC6266a;②a;③a;④a。 对棱间距离:内切球半径:外接球半径:32124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1.直线方程

第 3 页 共 8 页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⑴点斜式:yyk(xx) ;⑵斜截式:ykxb ;⑶截距式:⑷两点式:

xy1 ; ab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MF1||MF2|2a,(2a|F1F2|);

⑵双曲线:||MF1||MF2||2a,(2a|F1F2|);⑶抛物线:|MF|=d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PF; (左“+”右“-”); 1aex0,PF2aex0(e为离心率)

②抛物线:PFx0yy1xx1 ;⑸一般式:AxByC0,(A,B不全为0)。 y2y1x2x1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 平行的充要条件 垂直的充要条件 备注

l1:yk1xb1l2:yk2xb2p 2 k1k2,b1b2 k1k21 l1,l2有斜率

⑵弦长公式:AB1k2x2x1(1k2)[(x1x2)24x1x2]

注:⑴抛物线:AB=x1+x2+p;⑵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2b;②抛物线:2p。

a2已知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l1 ⊥l2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

4.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x1x2x3,y1y2y3);

33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Ax0By0C;

AB22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mx2ny21 (m,n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mn0时表示双曲线);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F1PF2最大;

⑷双曲线中的结论:

2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d5.圆的方程:

C1C2AB2⑴标准方程:①(xa)2(yb)2r2 ;②x2y2r2 。 ⑵一般方程:x2y2DxEyF0 (D2E24F0)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A=C≠0且B=0且D2+E2-4AF>0;

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dR点在圆上;②dR点在圆内;③dR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dR相切;②dR相交;③dR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距,R,r表示两圆半径,且Rr) ①dRr相离;②dRr外切;③RrdRr相交; ④dRr内切;⑤0dRr内含。 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AB|2r2d2 2222①双曲线xy1(a>0,b>0)的渐近线:xy0;

a2b2a2b222byx②共渐进线y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2(为参数,≠0)2aab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e2渐近线为yx渐近线互相垂直;

⑸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kABy1y2;③解决问题。

x1x2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第 4 页 共 8 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⑴设a=(x1,y1),b=(x2,y2),则: ① a∥b(b≠0)a=b (R)x1y2-x2y1=0; ② a⊥b(a、b≠0)a·b=0x1x2+y1y2=0 ⑵a·b=|a||b|cos=x2+y1y2; 注:①|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①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⑶cos=

⑴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⑵累加法(an1ancn型);⑶公式法: a= S1 (n=1) nSn-Sn-1 (n≥2) ⑷累乘法(an1;⑸构造法(an1kanb型); cn型)an11;⑻(理科)数学归纳法。 4)

anan1ab;

|a||b|⑺间接法(例如:an1an4anan1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OPxOAyOB且xy1; (理科)P,A,B,C四点共面OPxOAyOBzOC,且xyz1。

第八部分 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 {an}an1and(d为常数)2anan1an1(n2,nN*)

4.前n项和的求法:⑴分组求和法;⑵裂项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an0an0 ;⑵⑴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或an10an10 第九部分 不等式

anknbsnAn2Bn;

⑵等比数列 {an}aba2b21.均值不等式:ab 22ab2a2b2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ab(。 )222.绝对值不等式:||a||b|||ab||a||b| 3.不等式的性质:

⑴abba;⑵ab,bcac;⑶abacbc;ab,cd

an12q(q0)anan-1an1(n2,nN) an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1qn1

前n项和 Snn(a1an)n(n1)nna1d 2.q1时,Sa1(1q)

n221qaanq11q1.q1时,Snna1;acbd;ab,c0acbc;ab0,cd0 ⑷ab,c0acbd;

acbd;⑸ab0anbn0(nN);⑹ab0nanb(nN)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kS,S2kSk,S3kS2k,成AP ③Sk,S2kSk,S3kS2k,成GP

m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b=0 (a,b∈R)z=z z2≥0;⑵z=a+bi是虚数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z=0(z≠0)z2<0; ⑷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④ak,akm,ak2m,成AP,d'md ④ak,akm,ak2m,成GP,q'q 3.数列通项的求法:

(abi)(cdi)bdbcad (z≠0) ;  aci2(cdi)(cdi)c2d2c2d23.几个重要的结论:

第 5 页 共 8 页

(1)z1z2z1z222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n1i1i222222(z1z2);(2)zzzz;⑶(1i)2i;⑷i;i;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1i1iN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x1(x1x2xn)1xi;

nni1n⑵样本方差S21[(x1x)2(x2x)2(xnx)2]1(xx)2 ;

i⑸i性质:T=4;i4n1,i4n1i,i4n21,i4n3i;i4ni4n1i42i4n30;

nz|z|4.模的性质:⑴|z1z2||z1||z2|;⑵|1|1;⑶|zn||z|n。

z2|z2|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AB;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AB,BA,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AB(或AB);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AB(或AB)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nni1n⑶样本标准差S1[(x1x)2(x2x)2(xnx)2]=1(xix)2 ;

nni1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r(xi1nix)(yiy)n(xi1n

ix)2(yiy)2i1注:⑴r>0时,变量x,y正相关;r <0时,变量x,y负相关;⑵①|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r|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⑵古典概型:P(A);

基本事件的总数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⑶几何概型:P(A) ;

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等)(yi1niy)2⑵残差:eiyiyi;⑶残差平方和:;

n(yiyi)i1in2 ;

⑷回归平方和: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yi1ni2相关指数R1y)-(yiyi)2;⑸

2n(y(yi1i1nyi)2 。

i1iyi)2注:①R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R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K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三部分 算法初步 1.程序框图: ⑴图形符号: ① 终端框(起止况);② 输入、输出框;

22n; N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l;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第 6 页 共 8 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③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 p q pq pq p 处理框(执行框);④ 判断框;⑤ 流程线 ; ⑵或(or):命题形式 p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p . 真 假 假 真 假 ⑵程序框图分类: 假 真 假 真 真 ①顺序结构: ②条件结构: ③循环结构: 假 假 假 假 真 r=0? 否 求n除以i的余数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输入n 是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n不是质素 n是质数 i=i+1 全称命题p:xM,p(x); 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i=2 in或r=0?否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是 特称命题p:xM,p(x); 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注:循环结构分为:Ⅰ.当型(while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

Ⅱ.直到型(until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

2.基本算法语句: 1.推理: ⑴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 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⑵条件语句:① ② 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IF 条件 THEN IF 条件 THEN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语句体 语句体1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 END IF ELSE 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语句体2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END IF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 ②直到型: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WHILE 条件 DO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循环体 循环体 二.证明 WEND LOOP UNTIL 条件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 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

导果法。 第十四部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 四种命题: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 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⑶否命题:若p则q; ⑷逆否命题:若q则p 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间接证明------反证法 2.充要条件的判断: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3.逻辑连接词:

第 7 页 共 8 页

新课标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纳 石嘴山市回民高级中学 潘学功 2007年5月5日-5月20日

期望:EX= x1p1 + x2p2 + … + xnpn + … ;

⑴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nk(kn0,kN)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n0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② n0的取值视题目而定,可能是1,也可能是2等。

方差:DX=(x1EX)2p1(x2EX)2p2(xnEX)2pn ; 注:E(aXb)aEXb;D(aXb)a2DX; ③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kk若X~B(n,p),则EX=np, DX=np(1- p);注:P(Xk)Cnp(1p)nk 。

⑵条件概率:称P(B|A)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m⑴排列数公式:An=n(n-1)(n-2)…(n-m+1)=(nm)!(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

P(AB)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P(A)n!注:①0P(B|A)1;②P(B∪C|A)=P(B|A)+P(C|A)。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f(x)12Ann=n(n-1)(n-2)…3.2.1=n!;

mne(x)222,xR,式中,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

mAn(n1)(nm1)(m≤n),C0Cn1; n⑵组合数公式:Cnnm!m(m1)(m2)321⑶组合数性质:Cnmnmmm1mCn;CnCnCn1;

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 对称; ③曲线在x=处达到峰值

10n1n11knkknn⑷二项式定理:(ab)nCnaCnabCnabCnb(nN)

2;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①通项:Tr1Ca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rnnrb(r0,1,2,...,n);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n+1项)二项式系数2r① 当一定时,曲线随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 ② 当一定时,曲线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注:P(x)=0.6826;P(2x2)=0.9544

P(3x3)=0.9974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

n1n1和+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22012n0213③CnCnCnCn2n;CnCnCnCn2n1;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2. 概率与统计 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 ②离散型随机变量: X P 第 8 页 共 8 页

x1 P1 X2 P2 … … xn Pn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