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

2023-03-14 来源:星星旅游
《棚陵 院 瓠12Ol1年第3期 文化艺术 乡村支 生态的锺变与宴徼花鼓灯艺术的传承饵 杨传中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农村乡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速,花鼓灯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村乡村文化生奄 遭到严重的破坏,其社会存在基础日渐萎缩,艺术神韵的消失,稳定性的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传承正面临主体断层,缺 乏外部环境支撑等。文章从全民的保护意识、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畅通民间传承渠道、花鼓灯艺术专业梯队的 建立与完善、地方高校的传承、地方政府的扶持等方面探讨了当前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嬗变;花鼓灯;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47(2011)03—0086—03 花鼓灯是安徽两淮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是淮河文化大 1.花鼓灯艺术神韵的消失 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千千万万 的淮河儿女,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从表面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有许 多民间传统娱乐方式似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是,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许多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的传统艺术缺 少了一些内在的神韵。事实上,在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最 作为汉族舞蹈的杰出代表,2006年,安徽花鼓灯已被列入我 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城市化步伐的迅速迈进,乡 难保护的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这种内在 的文化的艺术的神韵,往往依赖原生态乡村文化生态环境 村农民涌向城市,他们将城市的现代文化带回乡村,传统文 化在不断地变迁和重构,花鼓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村生活 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①,群众基础也大大削弱,花鼓灯艺术 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前所 (乡村生活生产和民俗环境)而生存,花鼓灯艺术即是如此, 它的产生和生存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这个生态环境系 统是由淮河流域具有特色的集镇广场、土地庙、打谷场、农家 院等生产生活环境和民俗活动、集庆场域等组成的。但随着 农村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花鼓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生态村落、玩灯场所等都渐 未有的困境,诸如农耕文明与工业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花鼓灯原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之间的矛盾, 开放式的广场演艺形式与程式化的舞台表演形式之间的矛 盾,还有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带来观众意识形态上的变化等不 利因素,面对乡村生态的嬗变,昔日“千般锣鼓百般灯”的花 鼓灯盛况不复出现,安徽花鼓灯的整体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 渐消失了。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传统娱乐文化在脱离了它赖以 产生的文化场域后,在某种程度上干瘪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外 壳和符号。随着旅游消费热潮的兴起,花鼓灯文化传统有望 复兴,但是消费社会中复兴的只是花鼓灯的艺术形式,难以 的困境,其发展状况令人喜忧参半,作为原生态的花鼓灯艺 术急需有效保护和全力抢救。 一恢复的是这种娱乐的美感效应,花鼓灯艺术所蕴含的天地神 人一体呈现的艺术境界却是不可复返的。乡村文化生态的嬗 变带来艺术神韵的消失,给传统艺术发展带来的是最为剧烈 的阵痛。 2.花鼓灯艺术发展的稳定性基础遭到破坏 、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对花鼓灯艺术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态势,以及伴随而 来的西方价值观及其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巨 大变革,民间艺术赖以滋生的传统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也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激变与挑战。同时,现代传媒打开了人们的 视野,也改变了昔日传统艺术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在接受 在通讯、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农村变化缓慢,生活单调。 封闭的生活状态无形中保护了花鼓灯艺术。这种相对封闭的 社会由于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本土艺术纯粹性 的保留。放眼当下,农村人口的流动和生存方式的变化,打破 传媒所提供的各类信息的同时,也被剥夺了亲身参与文化艺 术活动的乐趣。花鼓灯作为传统艺术品类,虽然承载着中华 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但由于受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的 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样在不断的弱化和恶化,其社 会存在基础日渐萎缩。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对花鼓灯艺术的 影响主要表现有: 收稿151期:2011-03—12 了农耕生活所依靠的血缘、地缘关系,打破了农耕生活所特 有的封闭性,农民不再固守土地,农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 间,农村越来越接近城市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 接近城市生活,电视等新媒体成为农村文化生 ̄tq,q主要依 作者简介:杨传 ̄(1970-),男,安徽风台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艺术之研究》(编号:2008sk308zd)成果。 一86— 《/刍 陂譬院;顿)}2Ol1年第3期 靠,也成为农民精神生活的代替品。人们不再依靠自己的身 体语言——花鼓灯来进行情感宣泄、人际交流和文化创造。 农民通过电视欣赏歌舞艺术,然而自己却逐渐远离歌舞艺术 让他们对自己地域文化感到自豪。 2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花鼓灯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花鼓灯艺人们农忙时种 地,农闲和年节时玩灯。在艺术传承上,花鼓灯表现出具有农 的亲身体验活动。乡村文化生态的变化,过度开放的生态环 境弱化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娱乐方式的改变,使乡 村的花鼓灯艺术的创造者、参与者、观赏者日益减少。乡村文 化生态的嬗变、封闭性传承系统的消解,使得花鼓灯艺术发 展的稳定性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3.花鼓灯艺术的活态传承正面临主体断层局面 耕文化特征的血缘性、族群性、家庭传承的特点。所以,保护 与发展花鼓灯艺术,首先要恢复花鼓灯原生态环境,恢复其 民俗内涵。选择有历史传统、现在仍有老艺人和灯班子存在 的自然村落设立保护区,恢复花鼓灯产生发展环境和老艺人 生活场景,将其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 风俗等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态文化环 境”。同时,遵循花鼓灯艺术的内在规律进行创新发展,使其 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2005年,冯派花鼓灯发祥地——蚌埠 禹会区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 名为“中国花鼓第一村”。如今,“安徽省陈氏花鼓灯流派生态 村”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也已落户凤台陈相村,这里 是老艺人陈敬芝的家乡。相信在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和原生态 环境的熏陶下,花鼓灯艺术定能在保持流派风格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 3.畅通民闻传承渠道 在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下,花鼓灯艺术的社会地位日渐衰落。花鼓灯传承人的价值 得不到充分重视,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难以凭借传统文化 技能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经济生活状况堪忧。其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农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弃农经 商或进城打工,跳花鼓灯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甚至连 作为一项爱好都显得是那么奢侈,致使花鼓灯人才资源流失 严重,花鼓灯传承人作为传承的主体大量流失。一些老艺人 的技艺濒临失传,花鼓灯艺术的活态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严 重困难局面。 4.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缺乏外部支撑 花鼓灯艺术是以艺人为载体,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活态 传承的民间艺术。它的传承要靠艺人来进行,所以老艺人的 保护以及艺术传承人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花鼓灯 花鼓灯缺乏足够的外部支撑环境,包括经济投入,技术、 法律等方面的支撑,文化艺术理论的专业性机构的援助等。 经济投入方面,财政的拨款很少,要承担花鼓灯艺术老艺人 保护、艺术生态的保护、花鼓灯艺术研究工作开展以及添置 必备的表演和传承设备等,简直杯水车薪。花鼓灯艺术保护 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观念上的更新有了很大的 民间老艺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安徽省命名的十位花鼓 灯艺术大师至2009年时仅有“小金莲”冯国佩、“一条线”陈 敬芝、“石猴子”石金礼、“小白鞋”郑九如、“小红鞋”杨再先 五人在世②,并且都已八九十岁高龄,一些花鼓灯民间老艺 人像著名鼓手“老蛤蟆”常春利等人的相继去世,给口耳相 传的花鼓灯艺术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虽然他们的一部 进展但技术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花鼓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 深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创作人员。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花鼓灯,是造成花鼓灯衰落的 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安徽蚌埠、淮南等地越来越重视花鼓灯 分表演通过一些音像资料保存下来,但对于即兴表演和自 娱性很强的花鼓灯艺术而言,损失是不可弥补的。所以,抓 紧时间培养传承人是花鼓灯继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可按照 群众公认、熟练掌握花鼓灯技艺、在花鼓灯发展方面有较大 影响的要求,命名一批花鼓灯传承人,并支持花鼓灯传承人 开展传承活动,认识他们的文化贡献,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 望与社会地位,提供传承空间与传承条件,让传承人有传承 保护,在淮河两岸展开了花鼓灯保护工作,花鼓灯艺术开始 复苏,花鼓灯生存环境有所改善。对花鼓灯这一门面临严峻 生存状态、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艺术而言,当前的保护与发 展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还有更多 深入细致的工作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完成。 二、花鼓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花鼓灯的物质保障与精神动力。选择培养新的传人,使目前 花鼓灯主要艺术流派都有活体传承人,从而保持花鼓灯艺 术发展的连续性。花鼓灯传承人一旦认定,就应该有系统周 全的措施来保护,应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当社会能够 给这些传承人以积极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的时候,也就 加强花鼓灯艺术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采取更积极有效的 措施,从实际出发,把花鼓灯的原生态保护与科学的规划发 展结合起来,把专业队伍的建设与群众基础的巩固结合起 来,把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结合起来,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使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更富有成效。 1.全民的保护意识 意味着我们的花鼓灯抢救保护的舆论导向,这样就会形成 有利于花鼓灯传承的社会氛围。 4.花鼓灯艺术专业梯队的建立与完善 花鼓灯的保护需要全民自觉,只有人民大众参与其中, 花鼓灯才具有人民性,才能夯实群众基础,才能得到更好发 花鼓灯艺术的研究、传播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专 业队伍的扩大是花鼓灯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支队伍 不仅要有陈敬芝、冯国佩这样的花鼓灯民间老艺人,也需要 舞蹈编排、音乐创作以及专门从事花鼓灯艺术研究的专业梯 队,还需要;l士大中坚力量,选拔、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使花鼓 灯艺术的传承、研究与规划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发 展。换句话说,大众参与保护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花鼓灯 的命运。全体民众保护意识的觉醒是花鼓灯保护的前提,只 有让他们认识到花鼓灯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 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才能 一87— 《锏陡 院霉寺fi)2011年第3期 展的道路,如凤台县的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这支专业的花 博物馆。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鼓灯艺术表演团体培养了众多的花鼓灯演艺人才,编排、演 出了大量精彩的节目,其中《瞧,这帮鼓架子》等节目先后获 得“山花奖”、“群星奖”、“荷花杯”等奖项100多个,他们不仅 活跃在国内各个舞台,而且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在土耳其、泰 国、英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舞种。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 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 花鼓灯”的文化发展战略③,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如今已被被 安徽省政府列入“861”行动计划。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类似于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这样的 花鼓灯专业院团强化了花鼓灯艺术队伍,壮大了花鼓灯专业 梯队的中坚力量。 5.地方高校的教学传承 花鼓灯艺术的全面繁荣,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力扶持。充 分挖掘花鼓灯艺术的潜力,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 手段加以经营和包装,激活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把富于淮河 流域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花鼓灯艺术打造成安徽文化产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承担着创 业品牌,乡村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嬗变的今天,安徽花鼓灯的 传承保护除了文化艺术业内人士的鼓与呼之外,地方各级政 新文化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使命。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战 场,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特 殊功能。特色鲜明的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的的传承与保护,呼唤有着便利地域条件和教学科 研条件的高等院校的参与。 花鼓灯艺术作为安徽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代表性品 类,因为其本土化和地域性,决定了其具有传承方式的本土 化要求和具有依地域特点就近传承的需求。倘若能把花鼓灯 艺术作为文化遗产引入地方高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师范院 府强力扶持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 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 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 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 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 和情境” 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阐释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保 校的音乐系、艺术系开设花鼓灯艺术专业或者花鼓灯音乐舞 蹈艺术表演课程,把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和服务社 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课的教 学,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会并掌握花鼓灯运动的知识,使 他们具有从事中、小学的花鼓灯教学能力和示范能力,使他 们走向社会后,能在中、小学等开展花鼓灯运动的教学和训 护,不能不关注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嬗变。安徽 花鼓灯艺术的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给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 护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然而,无论是农村自 然传衍的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还是其它途径的花鼓灯艺 术传承保护,都必须秉承花鼓灯的优质基因,在此基础上注 入时代的鲜活生命力,使花鼓灯这枝民间艺术奇葩在新时期 绚丽绽放,使花鼓灯艺术更加源远流长。 练工作,就能为在基层开展普及和推广花鼓灯运动打下坚实 的基础,为花鼓灯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这对花鼓灯 艺术的传承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6.地方政府的扶持 注: ①潘丽.花鼓灯的现实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花鼓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 持。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安徽省淮南市,早在2001 (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花鼓灯”. 年经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 例》。同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的蚌埠市,也制定了《蚌埠 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 ③朱磊、李玮.南戏北舞走出去徽风皖韵入梦来【J】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3.5. ( 来源百度百科词条“文化生态学”.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ransition in the Rural Area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Anhui Flower-drum Lantern Art Yang Chuan—zhong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go deeper,the rural culture and ecology on which the flower— drum lantern art relies have been seriously destructed,and the basis of its social existence has been withered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harrn of the art.Consequently,the found ̄ion for he sttable growth of lower-drum lantfern art has been destroyed;its inheritance has met serious personnel shortage and it has been handicapped by insuficifent environmental support.This paper explores possible ways of the inheritane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ower-drum lantern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whole—nation,the D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broadening channels for folk inheritance,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f pmfeSSionaol contingents,the inheritance work by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support by local governments. Key words:Ecological Transition;flower-drum;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一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