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
2020-10-16
来源:星星旅游
学 探讨-工作研究 ●李世敏(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武汉43 ̄79) 公共文化服务效 提升的三十维皮及其定位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权利; 效能 准,在此基础上配套监督反馈机制,以有效的考核和 监督反馈提升效能。E3](3)采取高新科技改进公共文 [摘要]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 化服务模式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 动通讯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新技术 升的方法路径研究已经展开,比如通过引 入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购买机制、建立公共 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4)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 务需求反馈机制。 (5)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制机制。以“大部制”取代原来文化、广电、新闻出 文化服务的需求表达以及监督反馈机制等 途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然而对公共 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目标的研究并未达成共 版等部门分散割裂的状态,赋予“大文化部”统一的 文化管理权,以此整合文化资源。 ‘还有一些学者在 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时认为它们是多 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包括满 足基本的文化需求、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及塑造政治文化认同三个维度,三者之 元和复合的。郭妍琳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 公共文化政策的平台、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媒介 间存在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张力。 [中图分类号]G24;G252.8 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l7 张桂琳认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基 本文化需求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还有助于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9—001O一04 1 问题的提出:共识与矛盾 彼得・德鲁克(Peter F.Dmcker)认为,效能是 提升公民素质和公民能力;I8 李海娟认为,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有利于增进 文化认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吴理财认为,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资源分配、社会整合、政治认同 以及这些过程的象征化、美学化和合理化; 杨泽喜 认为,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以及公民文化权利保护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逻 辑基础,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应该包括社 会主义价值观前置、政府职能的公共服务塑造以及公 共文化资源均等性配置三个方面。tF“ 一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 内容:一是所设定目标必须适当;二是目标必须实 现。n 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效能一般是指选定正确的目 标及其实现的程度。相应地,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效能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设置得当及其 实现的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至少包括两个基 本步骤:第一步是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定正确的目 标;第二步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提供了导向和指引作用,不同 的目标会导致不同的效能提升路径。 言以蔽之,现有的研究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 升的目标和路径研究是不对称的,也是不一致的。对 于路径的研究是重点,往往也是专门论述的,而对目 标的研究则往往是不经意的,附带的。这就导致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提升实践中出现有些结果往往是无 意识的,某些目标的实现可能是溢出效应的结果,因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 几种。(1)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 政府购买行为。 2 (2)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监督 反馈机制科学地设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考核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ZD&018),南昌市“_卜二 五” (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加强南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编号:wh2014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 T’ 01 0 r 一 上 ( 学 探讨-工作研究 此,要让正确的目标导向正确的方法,首先必须明确 3效能维度二: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和重点,从而将公共文 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公共性。在某 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某些外部效应纳入可控的预期范围。 种意义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旨,不在于它提供了什 2效能维度一: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 么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是通过它建设文明健 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导向的基础。因此,效 康的公共文化生活,并以此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或公 能提升首先应该建立在对群众真实文化需求的认识和 共精神,[1 这与中国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化日益 选择上。【 古宜灵认为文化与行为的动机是主观的, 凸显的现实紧密相关。个体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 因个人价值观、认知的不同而有差异,并导致文化需 “去传统化”。个体日益从外在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 求(inculcation)的不同。Et常文化生活的艺文活动实践 来,这些约束包括整体性的文化传统和其中包含的一 (practice)一{习癖(habitus),文化资本(capita1),艺文 些特殊范畴,例如家庭、血缘关系和阶级地位。m 虽 活动领域(field)}。E 从上述公式可见,个人的兴趣 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和社会群体不再发挥作用,但却 和偏好是第一位的。假如文化服务不符合对象的需 标志着原有的力量权威已经弱化。托克维尔认为,个 求,那么文化活动实践则难以开展,文化设施容易沦 体(individua1)是公民(citizen)最坏的敌人。公民倾 为摆设,文化资本亦成了浪费。因此,基本公共文化 向于通过城邦(city)的安康来寻求自己幸福的人, 服务作为一项完备的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 而个体对公共事业、普遍的善或者公正社会倾向于冷 务需求El益复杂化的现实,通过有效的途径切实回应 漠、怀疑或是警惕。个体除了追求个人利益之外,根 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以此提高服务效能。I“] 本不知公共利益为何物。_Jl}]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以政府和文化部 程恰恰是一个公共性培育的过程。 门的意见主导和表达社会公共文化需求,并作为公共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l】s 以此彰显公共文化服务 活跃,大众文化日益兴起。大众文化的发展解决了传 中政府的主体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现 统社会精英文化主导下普罗大众的文化生活匮乏问 代化变迁,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在缺乏群众的文 题,但由于缺乏引导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众 化需求表达机制下,政府部门或者准政府部门自上而 文化往往单调、平淡、庸俗,容易让人们在富裕的生 下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出现供需错位,从而难以 活中产生诱惑。大众文化是人的欲望的产物。作为一 满足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这显然与公共文化服务体 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它以大众不断膨胀的消费需要 系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因此,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为前提。在消费欲望成为第一精神需要的当代社会, 应该作为效能提升的直接目标。 以娱人耳目、刺激感官、提供消遣为功能特征的大众 只有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了切实满足,他们 文化快餐,使得人们遗忘或丧失了中心价值,也丧失 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够得到保障。纹化部“十二五” 了对欲望的自制力,以致在疯狂的速食行为中聊以充 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现阶段 饥。_1。lie是大众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 将神圣的文化转向世俗的文化, 在消费与世俗的浸 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 染下,很多低级趣味的文化也一并裹挟进人们的日常 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生活。在自由主义观念日益兴起的背景下,直接干预 既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又是与国际接 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不现实,哪怕群众选择的是 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内容。((世界文化多样性 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借免 宣言》(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 费的“服务”之名,引导群众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化生 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认为:“文化权利是 活,提升民众的的艺术鉴赏能力,以此抵制大众文化 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 部分消极影响。E213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通 相互依存的,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生 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公众享受到基本文化娱 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 乐权利,也蕴含着引导人民通过接受文化产品背后的 综上所述,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 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意图。 ] 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 国外的公共文化服务较少涉及引导健康的文化生 维度之一。 活的目的,因为它们有宗教的规约,而在我国以无神 01 1 ’ 。 、 ,一— 学 探讨-工作研究 论主导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则需要更多地担负起这 一意义绝非免去一张门票那么简单,它更担负着建构 文化政治认同的重任。 5小结与讨论 价值引导的重任。 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公共文化服务 4效能维度三:塑造文化政治认同 文化本身的弹性和包容性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 效能必然在多个维度上进行延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效 必然涉及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这部分文化 服务无形中影响着群众的价值观,并构成整个社会文 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产生对群众的文化凝 能提升的三个维度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基础和 前提。只有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健康的生 活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塑造文化和政治认同才具备有 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诸多内容都可以激发文 化和民族的凝聚力。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内 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在绵延数千年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创造 效载体。假如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是脱节的,后 两者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需要指出的是,三 者之间尽管具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三个维度之间仍然 存在一定张力。如果不加引导、一味地迎合群众的需 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为物质金钱难 以衡量的精神财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的“互嵌”被认为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 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就难以引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 式;如果一味地引导与灌输而忽视群众的文化需求, 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 如果重点强调政治认同,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很有可能 再回到建国初期意识形态笼罩的时代,从而淹没现代 公民的文化权利。 一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L 24]另外,博物馆也是集体文化 传承和文化凝聚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自然的、历 史的、美术的等各类博物馆,人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国 家或民族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世界各地越来 越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可以 激发和凝聚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观念。[26 以台湾为 例,20世纪晚期以来,台湾的“新博物馆运动”中以 “历史物质化”为目标的历史性博物馆,被用来创造 和贮存新的集体记忆。这对建构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 和群体观念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73 从宏观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属于整个文 化治理范畴。特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总是服务于特定时 期的政治统治,因此,文化与文化治理往往具有政治 面孔。 因而,在中国语境中讨论构建国家公共文化 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三个维度之间的 矛盾与冲突是现有研究所忽视之处;另一方面,就当 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实践而言,它也不可能在 每个维度上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权宜之计是选择以某 个维度为主进行聚焦。当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硬件建设日趋完善,而管好用好的问题日益突出。 具体表现在很多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富丽堂皇却难 以聚集人气,很多农家书屋之类的文化产品处于闲置 状态。因此,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逐 步实现供需对接,提高群众需求的满意度才是公共文 服务体系,必须深刻意识到国家概念所给定的内在制 度要求,那就是根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_29]我 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处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引领 下,意味着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已经前置性内存于国家 概j念中。这样,目标的设定以及服务体系的搭建,不 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机制,也 为实现“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提供了可能。 不可 避免地,政治价值的规训需要潜移默化地纳入到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如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 化服务体系效能提升的直接目的。 所以,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主要目标 是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需求表达机制。不过受后两个维度的影 响,需求表达机制应该与引导机制相结合。因此,公 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核心应该是建立以顾客满意度 为基础的需求表达与引导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整合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资源;采用网络通讯等新技术拓宽公共文 化服务渠道;引入绩效考核与评估反馈等措施提升公 共文化服务效能。 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 放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既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也是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的有效手段。”因此,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其 [参考文献] [1]李成彦.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6. 01 2 、 、一———— 学 探讨・工作研究 [2]李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改革 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25--29. [19]钟起万,邬家峰.文化治理与社会重建:基于 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框[J].江西社会科学, 2013(4):107—111. [3]何继良.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 [20]陶东风.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J]. 文艺争鸣,1993(6):10—21. [21]贾明.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1):62—68. 基本文化权益的若干问题思考_J].毛泽东邓小 平理论研究。2007(12):5—10. [4】刘洋,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叭3 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盘点[J].中华文 化论坛,2014(3):132—136,191.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2]胡守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2)45—51. [23]江逐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 [5]吴漫.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50—53. 在问题[J].现代传播,2010(5):11—14,18. [24]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1):64—72. [6]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 事业体系的转型[J].江汉论坛,2012(1): 134—140. [7]郭妍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效益与制度建 设[J].艺术百家,2008(3):216—217. [8]张桂琳.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 善rj].探索与争鸣,2013(2):19—21. [9]李海娟.试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整合战略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21— 26.84. [25]解胜if-q.互嵌——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 结合的渭南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 报,2014(1):1—5. [26]桂雅文.爱上博物馆[M].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1. [27]徐贲.全球化、博物馆和民族国家[J].文艺 研究,2005(5):43—54. [10]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J]. 江淮论坛,2011(4):143—149. [28] 张羽.二十年来台湾民众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研究——以台湾的博物馆为观察场域[J].台 湾研究,2009(4):13—17. [11]杨泽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逻辑原点与路 径选择[J].江汉论坛,2012(5):141—144. [12]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 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O一95. [13]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 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3):36—41. [29] 吴理财.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58—68.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0] 王列生.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形态 前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125— 129 [14]古宜灵,辛晚教.都市化,阶层化,文化认同 与艺文活动参与[J].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 刊(人文及社会科学),1999(3):532—554. [作者简介】李世敏(1984一),男,河北内丘县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地方政府和文化治理。 [15]马雪松.回应需求与有效供给: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3(10):35—38. [收稿日期]20l4—11—12 [责任编辑]张雅妮 [16]李少惠,余君萍.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农村公 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9(6):51—54,87. [17] 吴理财.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探索 与争鸣,2012(6):51—54. [18]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28. O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