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研究

2022-11-05 来源:星星旅游
教师教膏 \\ 、、、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质 量研究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30046) .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跨入信息时代,现代教 1仆育技术的发展趋向于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 一会化和信息化。西部开发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特别 需要培养本地少数民族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 地,通过高新技术的研究普及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 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人口占新 疆总人口的59.33%。边缘、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等原因,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因 此,研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 式是新世纪教育的强烈要求。 一、新世纪新任务、新培养模式的挑战 新疆大学作为“211工程”西部一流大学,对西部地区 特别是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世纪的来 临、新的新疆大学的成立要求探索一种适合于新世纪的 新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大学生真正为祖国的社会主义 事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我们正处于世界信息革命时 期,世界经济、技术的爆发性发展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经 济的高速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创造很大 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各专业各层次的人 才。新疆大学作为21世纪的重点大学,更要培养出西部地 区一流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下面以新疆大学资源 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培养模式 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分析 1新任务的确定 实施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学 校的核心任务。新疆大部分地区非常干旱,生态环境脆 弱,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很高,经济发展对资源开 发的依赖性很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系统 的管理模式,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评价及保护,都需 要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人才。新疆大学的学生特别 是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新疆,他们更了解区域自 然特点,容易掌握当地经济发展规律。因此,资源与环 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全新疆大学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全自治区经济发展 速度。 资源与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探讨的空 间可达到全球以至宇宙,涉及的科学领域从自然科学到 理轰育2012年第9期 社会科学,既有特大的广阔性,又有强烈的综合性,还有广 泛的应用性。在确定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 时要以此科学的特点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社会近期和长 期的需要,考虑学院软硬条件,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计 划,培养出多元智能的人才。 2.培养准则 (1)明确培养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 工作在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即社会的 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而高校培养模式要适应于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此,应按不同的需求目标来确定 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设置。新的培养模式要求新的课程设置。 应改正传统课程设置方面的缺点,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 倡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3)提高师资队伍质量。21世纪现代化社会和教育的 发展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高低直 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民族 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另外,还应改善教学软硬条件,以学生综合培养为本。 三、结论与分析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新疆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计 ̄(2olo年9月)中的 培养目标提到:“培养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科研、教学、管理、 规划与开发及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 才。”这里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服 务对象。据了解,1988年以来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少数 民族学生就业难,转业、待业等现象部分存在。大部分 毕业生在中小学任地理教师。这与教学计划所定的培 养目标不符,也不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同,按照 各行业、各部门的需要,确定培养模式,设置课程是很 必要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循培养目标。大学第三年后, 按照各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选择,确定他们的培养 方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专门技术作为培养方向,将来为 研究机构、资源管理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工作;另一部 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学 习完成以后,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 措施之一。 教师教育 2.合理设置课程 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设置的合j 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高 低。从现阶段执行的 境科学学院教学计划来看, 校管公共必修课的比重很大,占毕业应修课学时的 42.6%,但是学分只占34.5%;院系必修课学时占20.5%, 学分占34%;专业必修课学时占11.5%,而学分占12.7%; 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学分各占12.6%,而学分各占 12.7%(见表1) 表1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类别 学时数 比重(%) 学分数 比重(%) 校级公共课 1 296 42.63 65 34.57 院系公共课 624 20.53 64 34 04 专业必修课 352 11.58 24 12 76 专业选修课 384 12.63 24 12.77 专业任选课 384 12.63 24 12.77 合计 3 040 100 188 1OO 校管公共课教学中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第一,公共课学时多、学分低,需要调整学分或学时。 学时多、学分低的现象,会影响这门课的学习气氛。 第二,英语课的问题:民族学生研究生考试通过率比 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外语不过关。本学院(其资环系) 从1998年开始对民汉学生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过三年 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地理2005级2班计 算机等级1级通过率达70%。全班33人中l0—15人考研 究生。因为有英语基础,学生有了考研究生的自信心。通 过教学计划的统一,基本改善以前少数民族学生中没有 人考研究生、等级考试通过率低的现象。值得强调的是, 按照培养目标全班分方向后,考研究生方向学生可以加 入英语课,甚至专门一年时间让他们语言过关,大幅度提 高少数民族学生研究生考试通过率。 第三,社科类课程总课时等于院系专业基础课的总 课时,是否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改变课堂讲课 方式,比如采用专题讨论、做专题作业的方式;在教师的指 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探论一些热点问题,布置 讨论性作业,从而提高学习气氛。 3.加快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新世纪、新任务,新的培养模式下,教育的发展需要高 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学 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优惠政策,培养了一部分年轻的少 数民族教师,但是量少、周期长等原因导致民族教学中难 度大、技术性强的一些课程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师资队伍 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原地理 系少数民族师资队伍来说,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博士已毕 业或正在读博士学位的(7人)占总少数民族教师(21人) 的33%,国外进修一年以上的(10人)占47%。 虽然原资环系师资队伍素质比较高,但仍存在实际 问题:30至37岁之间是空白,即高学位、高学历的教师在 37至43岁之间。年轻教师里(37岁以下),本科毕业直接 任教的占28%。不解决这种落差问题,将来会影响整个教 学环节。因此,通过语言培训、访问学者、国内外攻读学位、 内地进修,特别是参加课题、生产性任务等方式提高他们 的理论、业务水平。 4.改变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现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用同样的教学计 划。因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气氛较低。据了解,很多学生 在上其它课时学习英语或计算机语言,对有些基础课或 选修课不感兴趣。这一方面是社会上英语热和计算机热 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 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有一些局限。因此,改变学习方式是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之一。 改变学习方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以下途 径展开。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 操作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 生对专业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k让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型科研任务,在 基层锻炼他们的适应性。一方面为他们的就业打开大门,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分析能力,从而活跃 学习氛围。 4r通过组织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讲座、研讨会等,既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积 极性。 教授、副教授可将一些优秀学生引进自己的研究领 域,着重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通过这些学生影响 全班的学习氛围。 2011年,笔者挑选了3名学生,让他们参加课题中 的一些研究领域;教会他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统计 数据的表达方式,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制图技术、结论 分析技巧。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在他们的影响下,地理信 息系统课(该课程技术性强,数学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 气氛很高,学生不满足周二的实际操作时间,要求增加学 时。因此,学院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满足学生需 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整合是必然现象。只要对提高教 学质量有所帮助的新教法都应采纳,最大限度地提高少 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61052)和2011 年度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XJEDU2011101)资助 理轰育2012年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