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深刻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评语言体会诗歌中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宫市的危害以及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忧国忧民的
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忧国忧民思想,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 引导法 、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白居易生平并阅读其代表作。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自由作批注。
【教学过程】
猜诗人(激情导入):
根据老师提示,猜一位诗人,抢答。 (屏显):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他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他晚年曾自号香山居士;
他曾任左拾遗(谏官),官至翰林学士,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明确:白居易
识体裁
自由朗读《卖炭翁》,读准字音节奏,并体会句式和押韵的特点,从而引出新乐府这种体裁。
(屏显):新乐府,由白居易提出。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主要特点:
一.用新题,内容自由。 二.写时事,反映现实。
白居易主张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而作,他用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明诗意
指名朗读,指出学生的字音问题。预设:裳 系
(屏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两个字的读音和解释
齐声朗读,争取把刚才的字音读准,并思考:
(屏显)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预设:读罢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很生气,很沉重,很气愤,卖炭翁可怜,进而提问诗中也有一个词体现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情感,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明确:可怜。
品人物
(屏显):卖炭翁的可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 (建议:抓住卖炭翁的动作、肖像、心理等进行批注,并进行朗读。) 先自己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预设: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明确:从伐和烧两个动词可以看出卖炭翁烧炭很不容易,他得先自己去伐树,然后一棵棵运回来,截成木段,再烧炭。山高路陡,对于一个年轻人尚且不易,何况一位老人?
(补充资料:烧炭的工序很复杂,要把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的添火、巡视。)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伐和烧这两个字重读。 齐读,读出卖炭翁的不易。
预设: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
明确:从烟火色和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脸色很不好,烧炭很辛苦,从苍苍可以看出他年龄比较大了,更能显示他很辛苦。
指导朗读:把语速放慢,“苍苍”可拖音,“十指黑”重读。 预设: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
学生可能从“单”可以看出他穿的很单薄,却担忧炭贱,希望天更冷些。可以看出他心里很矛盾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大冬天他还穿着单衣啊?买一件不行吗?”学生可能会联系上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炭没卖掉,没钱买啊,天冷才会有人出高价买,卖掉炭他才有钱买棉衣,从而感受到这一车炭对卖炭翁而言是多么重要!
指导朗读:饱含同情怜悯之情去来朗读这句话,“单”字需重读,“愿天寒”读出卖炭翁希望与辛酸。老师可做示范。
预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辗”)
明确:从一尺雪和辗冰辙可以看出环境特别恶劣,这么厚的雪,这么滑的路,老头年纪大又穿的那么单薄,真令人担心啊!
指导朗读:重读“一尺雪、“辗”、“冰辙” 预设: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环境描写)
明确:从“日已高”结合前面“晓驾炭车辗冰辙”的“辗”可以看出卖炭翁走了很久,也能反衬出卖炭之路十分难走。“市南门外泥中歇”从“泥”字可以看出天气之恶劣,运炭之辛苦。真是可怜。
指导朗读:“泥”重读,拖音。
预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明确:“ 口称敕”可以看出宫使的傲慢 ,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 、叱 、牵”可以看出太监及爪牙的蛮横霸道,飞扬跋扈。此处实写宫使白衫儿,暗写卖炭翁的可怜。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卖炭翁的表情语言或心理。
指导朗读:重读“敕”“回” 、“叱” 、“牵”,并且语气要加强。 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动作描写)
明确:“驱”字可以看出宫使的蛮横不讲理,而“惜不得”则可以看出老翁的无奈,内心的痛苦。
预设: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动作描写)
明确:这一车炭的价值之轻的辛辛苦苦一年的劳动成果仅仅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一个“系”字可以一车炭的价值之轻,实在令人痛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结:卖炭翁烧炭是那么难,穿的是那么单,天是那么冷,路是那么滑,一车炭是那么贵,卖的却是那么贱,真可怜!
齐读全文,读出卖炭翁的可怜,读出宫使爪牙的凶残。
知社会
(屏显)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生提问题。
(屏显): “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贾,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 ——《旧唐书-吴溱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①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③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注:①才:仅;②门户:指“门户”税(相当于门票)③涕:眼泪。
明确: 结合本诗的小序“苦,宫市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在于揭示宫市的黑暗以及其掠夺的本质。卖柴翁反抗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然而,宫市却没有被废除,那么像卖炭翁这样的人就还会受到宫市的伤害。这正好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和美刺现实的目的。
读诗人
(屏显):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发言。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诗人、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官员,是一位有“兼济天下”思想的知识分子。
小结:卖炭翁只是文学的一扇小窗,他让我们读到了百姓的苦难。宫市制度的罪恶,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思想。其实这样关系民声,反映现实的诗还有很多。
(屏显):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观刈麦》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 红线毯》
结束课堂:师生合作朗诵《卖炭翁》
(屏显):
卖炭翁
白居易 (师)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女)满面尘灰烟火色,(男)两鬓苍苍十指黑。 (女)卖炭得钱何所营?(男)身上衣裳口中食。 (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师)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女)翩翩两骑来是谁?(男)黄衣使者白衫儿。 (女)手把文书口称敕,(男)回车叱牛牵向北。 (合)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