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文化
文/本刊记者 赵必焕 林维莉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
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
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
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福鼎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银针,茶如其名,满披白色茸毫,闪烁如银,外形圆紧匀直光润油亮,芽长近寸,毫锋毕露,银装素裹,针梗翠绿,洁白似银钩,纤细若绣针,柔嫩如雀舌。
白毫银针于1891年开始对外出口,海外携万金来购白毫银针的豪贾巨富说:“英女王伊丽莎白对白毫银针情有独钟,特别指定要饮此茶。不少茶商将白毫银针匀入白琳功夫(福鼎红茶极品)贩运国外,英伦三岛喝惯麦片牛奶的洋人,除了叹服福鼎茶叶的清洌,更生发出对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敬服和心仪。
1982年白毫银针荣膺全国名茶第一名,三度被商业部授予“中国名茶”称号,茶艺专家誉为“中国茶叶之代表”。200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中国十大名茶”的排名榜,似乎有诸多版本。无论坐次如何排定,淡雅可人的福鼎白毫银针都可堪与杭州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都匀毛尖相媲美相辉映。
福建名优茶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福建是中国产茶第一大省,产量为全国之冠,茶树品种名列前茅,其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均居全国第一。茶叶是福建农业的重要产品,茶产业已成为福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茶叶出口是福建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稳居全国第二位,茶叶生产是福建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福建省茶产业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茶经济、茶科研、茶文化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大的挑战,福建省茶产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问题:抗衡力不强
纵观福建茶叶生产,目前不少问题已或隐或现,若不引起重视,必将制约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
——缺乏有影响力品牌。目前,福建茶叶虽然品种多,铁观音、大红袍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其他一些名茶,但却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实福建的白茶、红茶也十分优秀,具有市场竞争力,应重视这些产品的开发,引导市场热点,激发白茶、红茶消费。
——茶企规模偏小。尽管近年福建茶叶年产量已达20万吨,但仍是千家万户的生产格局,把工夫做到基地的龙头企业少。各小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营,形不成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与国际企业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抗衡,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加工水平较低。纵观福建的茶叶加工态势,水平低下的现状显而易见。一是加工
工艺落后,不少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加工工艺,几十年不变,很少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二是生产设备陈旧,缺乏创新,影响了茶叶的加工质量。
——部分产品农残偏高。茶叶的农药残留量问题,一直困扰着茶叶生产和茶农,不仅关系到茶叶的销售,而且影响了福建名优茶的发展。
对策:实现“六个化”
一是实现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和品位的标志。谁拥有消费者信任的品牌,谁就能拥有广大市场。近年来,福建名优茶发展强劲,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茶叶产量和产值的35%和80%。全省有32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31个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产品有28个。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知名的茶叶品牌,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并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品香福鼎白茶”、“武夷星大红袍”获评中国名牌农产品,还涌现了“八马”、“日春”、“春伦”、“绿雪芽”、“品品香”等一批知名品牌。各产区的企业应该想办法利用地区优势,从品质、规模、安全等方面下工夫,打响自己的地方品牌,这是创新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二是实现规模化。规模是企业扩张的基础,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是企业具备发展后劲的保证。目前福建茶业企业的现状是普遍规模小、集群分散。要加大名优茶产业化的力度,政府应加强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开发茶叶交易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等。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要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也可以采取强强结盟的做法,组成跨省乃至跨国集团。
三是实现科技化。科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针对目前福建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低的问题,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做到创新理念、创新工艺、创新设备、
创新技术、创新品种等“五个创新”,着力提高名优茶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安溪做出了表率,他们引进台湾的先进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使每位茶农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
四是实现外向化。外向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手段。福建茶业品牌众多,但真正能够跻身国内外市场的微乎其微。就以名优茶的出口来看,2006年福建创汇4850万美元,居全国第二,但和茶叶的营销总值170亿元相比,只占1/40,外销空间仍然很大。
五是实现精细化。精细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企业必须实现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名优茶生产必须做到“三个精细”:一是茶园要精细管理,除了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外,还应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采用喷灌等技术,提升产品的品质。二是茶叶加工要精细,要更新理念,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新产品,引导茶叶新的消费形势,创造新的增长点。三是茶叶包装要精细而不浪费,要在包装的设计、装潢、材料、造型等方面精心研究,体现人文理念、人文关怀、人文色彩,但决不能过度包装。
六是实现安全化。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福建名优茶品牌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当前,茶叶农残超标,化肥施用过量、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已严重威胁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声誉。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