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外国电影鉴赏中文化因素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2020-07-29 来源:星星旅游
第22卷第5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0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0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2 NO.05 Sep.2010 201O年9月 口文学研究 论外国电影鉴赏中文化因素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张永慧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外语系,吉林长春130122) [摘 要] 电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融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审美价值。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外国电影也越来越频繁地映入观众的眼球。然而在欣赏电影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理解的藩篱。 本文旨在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探讨文化因素对电影观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力求找到克服观众文化定势的方法,帮助观 众了解影片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引起精神共鸣。 [关键词] 外国电影鉴赏;文化因素;文化认同;期待视域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英文电影鉴赏的多元文化认知研究”(编号:[2010]第390号)。 [作者简介] 张永慧(1982一),女,硕士,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电影是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这就要考虑到电影的受众——观众这个鉴赏主体。受 众的鉴赏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尤以其文化背景为重。受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鉴赏 电影时的文化定势心理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势必在鉴赏外国电影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受众的期待视域与外国电影的文化冲突 接受美学的奠基人姚斯认为读者在阅读任何作'品之前,都已经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的理解结构和先知框架的状态,这是一 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1](PZ89)而期待视域既是 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崭新的姿态展 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 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对‘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 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2]I ”这一理论同样适 用于电影鉴赏。当观赏电影时,这种期待视域能够唤醒观众对以前所观赏过的电影的回忆,把观众带入到一定的感情状态 中,并随着电影的开端引起对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所以只有符合观众思维定势的电影才能够吸引观众,进入观众的视 野。 而外国电影往往与观众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因素经常使电影受众产生理解的困难,进而与电影中的异 文化产生文化冲突。比如中国文化传统注重集体主义,大多数的中国影片都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强调牺牲小“我”,成全大 “我”。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从那些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爱国主义影片中就可见一斑。在上映不久的《十月围城》中,没有突出一个 个人英雄,那些为了全民族解放和独立而牺牲的普通人都是影片想要赞扬和缅怀的。而西方文化比较注重独立的个体和个 性自由,个人英雄主义在西方大片中比比皆是,比如《佐罗》、《蜘蛛侠》等等,都是表现主角通过个人力量惩奸除恶,甚至拯救世 界的。《小鬼当家》里的主角还是小孩子,却单枪匹马制服了一对窃贼,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对个人主义的崇拜之情了。中国文 化受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对于身份地位、长幼尊卑十分看重,而在西方影片中随处可见藐视权威的情节,在《飞天大盗》 这类影片中甚至有骗子戏耍银行、地方政要等情节,不得不说这在中国电影中是很难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纲常伦理, 道德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很多的体现。《孔子》中,孔子就算饿昏也不愿接受他国的粮食,这是一种“忠”的道德体现。而西方 影片更崇尚人性自由,并不一味强调忠于国家。比如在《阿凡达》中,地球人以侵略者的形象来到潘多拉星球,为了获取矿藏 逼迫纳美人离开家园,而最终男主人公杰克却选择与纳美人同生共死,放弃了回到地球的机会,以纳美人的身份留了下来。 与忠于祖国相比,杰克选择了忠于内心的选择。中国观众也不大能够理解在西方电影中屡次将国家领导人作为嘲讽的对象, 】02— 甚至一再将政府阴谋论搬上银幕。 ‘ 在某个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一定会深深地打上那种文化的烙印,中国的观众必然具有中国人所特有的对待事物的看法 和感受,具有属于自己文化的期待视域。在观赏外国电影作品时,由于受到自己特有的期待视域的影响而不能理解来自异域 的文化现象从而导致文化冲突实属正常。因为在某个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他所看到的异文化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观 察的结果。观众自身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期待视域,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因素,必然会对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感到陌 生和困惑,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二、多元融合与受众对外国电影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中国观众在传统中国文化之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的融合表 现在语言、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也对受众心理定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以及越来 越多的西方影片充斥于中国电影市场,由过去的经验、情感等形成的心理定势已逐渐瓦解,冲突目渐消融,而西方电影也开始 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容纳各国文化之精华,并将其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影鉴赏过程中的主客体距离拉近,文化认同的趋势越 来越明显。文化认同是指一种被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文化成员时刻感受到本民族文 化的影响,并在适当的时刻表现出文化共鸣。如果其他民族也能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理解、接受,并有 受到异文化影响的感觉,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认同就能够导致文化理解、包容与互信。 美国影片《花木兰》就是成功地将中国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一种全球观众都能够接受的文化形式。电影中木兰 长裙长衫的中国古代美女形象、长城、媒婆、团扇等中国文化符号的使用;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的配乐,还有影片中如同水墨 画的背景,意境悠远,东方韵味十足。这些中国元素的使用使中国观众在欣赏这部英语电影时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找到了心理认同的基础和切入点,在对待有别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情节时也能够包容其文化的差异性了。 实际上,电影业发展到今天,早已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大部分的电影都要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观众的欣赏与评价, 这就使得各国的影片无一例外地向多元文化靠拢,以期获得观众最大化的认同。以中国导演李安的英语片《卧虎藏龙》为例, 虽然表面上是中国传统题材,但价值观念、人物关系设置、情感冲突都很西方化。影片中的双层爱情结构冲淡了中国传统武 侠作品中的隐退江湖和为师报仇主题,却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观念之间的张力。影片用中国传统武侠的外衣讲述了一个 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爱情故事。这无疑使这部影片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同更为容易,也不用担心造成中国观众理解的困 难,这部讲述中国古典武侠故事的英语片获得了最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没有丝毫的中国元素,但中国观众还是以极大的热情认同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尽管 影片中西方式的爱情表达太过直接,与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爱情观完全不同;杰克高呼“我是世界之王”时轻狂不羁,与中国人 崇尚的谦卑之道大相径庭,这些都不妨碍观众感动于杰克和露丝的炽热真情,尤其是听到台词“你跳,我也跳”的时候,简直是 西方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文化背景的不同没有阻挡观众欣赏外国电影时寻求认同的脚步,尤其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下,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 悖的情节都被观众划定在可接受范围内,不可接受的内容,观众也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异文化下的外国电影,并自觉地寻找 可相互认同的电影情节。观众为《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坚强和诚实的品质所打动;为哈利波特的聪明和善良所感染;为《2012》 中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多元文化融合带来的电影全球化进一步将电影受众的文化背景淡化,并在电影中加入多样化的文化 因素,避开文化冲突,力求文化认同。与此同时,电影观众也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摒弃文化心理定势,宽容对待外国电 影,在其中寻找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文化因素是电影受众鉴赏外国电影时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超出受众期待视域的影片情节越来越 少,更多的是追求文化的认同。外国电影作为异文化的一种载体,展现了异域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状态。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 时,也在体会不同文化的碰撞,感受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E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联邦德国]姚斯H R,[美]霍拉勃RC.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E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