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州人“过年”前的习俗

2021-12-22 来源:星星旅游
常州人“过年”前的习俗 常州人“过年”前的习俗

发表于: 2012-01-17 13:10:48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习俗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和谐,对未来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虞舜时兴起的。舜即天子位,带领各部落民众祭拜“天、地、神”。“祭”,在夏代称“清祀”,殷商称“嘉平”,秦汉称“腊”。祭祀每年在农事完毕后进行,祭的对象是:“天、地、农神、百谷种子、田间道路、堤坝、昆虫等等。人们把“祭”时开始的这一天,当作腊月的第一天,也有说是岁首(即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夏历(即农历)的由来,老百姓称阴历,后来,人们称之为“过年”。民国初改称为“春节”。

常州地区的过年一般是吃了腊八粥那天算起的,经常州民俗专家、学者考评,对于过年,常州地区在南北朝时已很盛行。而至明代中期以后,常州府志、武进县志、阳湖县志均由大量记载官衙、百姓过年的大型活动,以及习俗史实。

常州传统“过年”习俗:主要以祭祖敬老、祈福感恩、阖家团聚、除旧迎新、恭贺纳福为主要内涵,带有浓郁的常州地方特色。

主要内容和形式有; 1, 忙年货

过年的第一件事,在腊月中旬开始,常州地区家家户户要酿米酒,一杯薄酒祭先祖,成为常州人祭祀祖先习俗的情结。传说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吃典来之酒。其次是推米粉,做团子,现在有人家包馒头。其间洗萝卜,斩腌菜,拌馅心,箭棕叶,上蒸笼,团子馒头热气腾腾,一片繁忙景象,特别是小孩,灶前灶后忙碌着在团子馒头上按红点,也不忘在自己的额头上点上红点,增加一点节日的气氛。做团子馒头,取团团圆圆之意,常州人还有做人口团子的习俗,取报阖家平安之意。小康之家会杀一头年猪、一只羊、以及鸡、鹅、鸭等用以腊筵之用。就是一般人家,杀猪宰羊,也是极平常的事。香烛锡伯》之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在腊月廿六以前,各家就得备齐“三牲”(猪头、鲤鱼、雄鸡)、酒、菜等供品,准备设供。 2, 掸檐尘祭先祖

“掸檐尘”,实际上是一项古代过年前的群众性清洁卫生工作。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已有记载;“十二月……士庶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旧时常州城乡百姓人家,均于农历十二月廿四,祭

灶后进行,束稻草为帚,扎竹杆头上,以掸拂清除屋顶梁间尘秽,为除旧迎新的“年事”之始也!有的大户人家,还要把家俱擦得锃亮,并且根据风水调整器物方位,以求新意,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年最隆重最要紧的事,莫过于祭祖,一般在腊月下旬进行。大户人家,如遇娶亲,嫁女或祝福平安,祈求早生贵子,就得进行重大的茶筵(腊祭)。茶筵活动隆重壮观,程序繁琐,而且严谨。大户人家称“大过年”,非一般人家是不会轻易进行的。大部分人家只是举行一般性的,祭奠本家三代亡人的祭祖仪式,体现慎终追远的血缘宗法思想。“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之日,全家大小穿着整洁,事先将先祖遗像(挂轴)或像片,牌位挂置堂上,厅堂上摆两张八仙桌,一桌上祖,一桌是祖父母或父母,考究点的人家椅子上要铺毡垫或其它坐毯,桌前要挂台帷。点燃香烛,桌上除了供果,糕点之外,还供三牲(猪头、雄鸡、鲤鱼),常州人“豆斋饼”是不能少的。传说豆斋饼上供与常州籍王帝萧衍(梁武帝)有关。热气腾腾地摆在桌上,小辈在长辈的带领下,分列两侧,不得嬉闹,不得说笑。先由家长(主祭者)拈香在大门口低声默念:“请列祖列宗回来吃年夜饭”。稍停,即提壶斟酒,这时,大人小孩身体不能触碰桌椅板凳,意在让先祖安坐。然后按辈分一一行跪拜礼。对近几年逝去的父母,有的还喊几声爹娘,说几句思念的体面孝敬话,引得家人掉几滴热泪。过一会儿再二次、三次斟酒。酒过三巡后上饭,然后再行跪拜大礼,礼毕,焚化纸钱锡箔。再由小辈掀动桌椅一角,发出“咯咯”的响声,以示为祖先送行,祭祖仪式到此结束。每个人也接受了一次不忘祖先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教育。 3, 祭灶保平安

老房子厨房东边的灶头上方,贴着一幅烟熏火燎的套色版画神象,画面上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小老头,长髯垂胸,笑容可掬,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厨司命灶王爷。常州人称“灶家菩萨”。这灶家菩萨无疑是中国众神中工作最认真,他一年到头在凡间坚守岗位,伺候一家老小的吃喝,伺察全家男女功过。临到腊月廿四,离大年夜没几天了,他老人家却要收拾行装,打马上路,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做年终结算。一路骑着老马风餐露宿,做个菩萨也真不容易呀。

更不容易的还是他守着厨房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没白没夜地在人家的灶头上合掌打坐,天天烟呛火燎,汽蒸油熏,眼看着人家锅里烹鱼烧肉,老人家却被冷落一旁,难怪他要满腹牢骚,背后想告人家的黑状。

老百姓深知这厉害,因此,在他动身上天汇报工作之前设个“送灶日”。腊月廿四这天,常州地区家家户户举行送灶仪式,用精白米粉,以红糖水调和,揉和成半白半赭的团子,称为“玛瑙团子”,和米粉捏成的鸡、鹅、秤、锤、一起放在供盘里。也有人家供上糖瓜,柿饼,红枣等名种甜食,传说吃了甜食,灶王爷的嘴巴就会变甜,多说几句好话。一旁放着灶君上天的纸马和纸轿,轿上和灶上贴着“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一副盅筷、香炉一个、清香三炷、蜡烛一对、黄钱元宝三十六只、灶

家经十卷或二十卷。斟酒三巡,一边祭拜,一边焚化纸马、纸轿,黄钱元宝和灶家经。然后,放炮仗三个,送灶家菩萨上天。这种习俗,现在还沿袭着。但大多数农村人家,老房子、老灶头早已拆除,搬进高楼的人家,祭灶时,只能在煤气灶边设个灶家菩萨的祭位,也算对灶王爷的一片虔诚了。

4, 安宅

“安宅”,也称“镇宅”、“谢宅”、明清时又叫“蛮宅”、俗称“斋土龙”。是常州地区民间在腊月里“过年”祭祀活动中,一项颇具古老传统的龙崇拜遗俗。

据清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吴骞在《桃溪客语》一书中说:“毗陵之俗,多于幽暗处筑小室祀神,谓之蛮宅,神形人首蛇身,不知所自始。”常州地区把“宅神”叫做“屋基亡人”,即指老宅中偶尔出现的蛇类,通常称“家蛇”,所以“宅神”就是“家蛇”,家蛇即为“宅神”。考其形还与人类的祖先,创史英雄女娲有关,女娲即“土龙”也。“斋土龙”就是民间古代“腊祭”中的“宅神”(“家蛇”,“女娲”,“屋基亡人”)的一种俗成仪式,属于信仰的民俗范畴,但作为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传承活动,又是流传最久、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原始图腾崇拜。临近过年,“安宅”也是必不可少的事,一般在祭祀祖先前进行。先用糯米粉预做一条土龙,放在锅上蒸熟,点上红点,到时供奉。

“斋土龙”(安宅)不用案基台桌,是将香烛供品放在地上设供的。这种设供方式,仍然袭承着古人席地而坐的原始饮食遗风。祭祀开始,安放酒盅,筷子,不用饭碗。酒盅根据本年农历月份来定,即平年安放12副盅筷,闰年安放13副盅筷,盅筷均一字形排列,但也有把筷子并作一把放在酒盅旁边,或二把并放左右两边,这显然是保持着原始人以手取食和用筷取食两种饮食习惯。设供时要把家里用的升罗(量米的一种器皿)尺、秤、剪刀、镜子、灯盏、针、(引线)线板、算盘等一起供上,据说;前三种时秦朝统一中国时,也统一了度、量、衡,六国旧贵族为不忘自己的旧国,在过年时的一种怀念情结。后几种这是旧时避邪的工具。“扬其灯盏明千古”的灯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这段过渡时期的发明创造,用他来祭祀宅神,乃是继承古代民俗传统,不忘先祖创业艰辛的祖灵崇拜习俗。

5, 画弓箭,著烟蓬

除夕(即大年三十)是农历一年最忙碌的一天,中

午吃馄饨。下午开始贴春联、接灶神、祭祖、拜圈头神、祭蚕花娘娘、拆猪头、吃年夜饭守岁酒、请关门路头等一系列活动。常州地区有画弓箭和著烟蓬的习俗,热闹非凡,且富有传统特色。

画弓箭,著烟蓬起自何时,众说纷纭,但也无从考证,只是在有关乡志和村志中有所记载,但常州百姓倒是妇孺皆知的。传

说在远古时期“年”为一大猛兽,常会在除夕晚上出来伤人害命,人们为了平安使出了种种办法对付“年”的侵入。据说“年”怕响声,人们就在门前敲打竹竿发出声响,以后就发明了炮仗。“年”最怕弓箭和火光,人们就在门前画弓箭。燃篝火或著烟蓬,用火光来驱赶它。千百年来,只有我们常州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著烟蓬是各家自已准备的,用的燃料也是有说法的,芝麻梗一大把是必不可少,意味着来年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茄梗和砻糠是预示着主人家身体健健康康,这与常州话“茄”与“健”含义相同。黄豆箕预示着来年兴旺发达之意等等。著烟蓬在吃过年夜饭后进行。一边放鞭炮,一边著烟蓬,火光引来全村老老少少的参与,小孩子在画着弓箭的地上跳跃,在火堆边穿梭,著烟蓬的火光照在大人和小孩的脸上,大家都情不自禁说上一句“旺啊”,“烧得真旺”的恭贺词。预示着主人家来年兴旺发达的兆头。现在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了。农民住上了大厦高楼。可能在偏僻的农村还在延续着这美好习俗。

以上常州人“过年”前的习俗,经过岁月的变迁,有一些内容和形式,已经简单化很多,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得到了社会上文化专家的认同,整理,挖掘和保护,我市正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