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祥
摘 要: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是一套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平安成长、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沟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校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同作用
一、“校讯通”概述
“校讯通”主要是一个融合了手机短信、语音合成、计算机网络集成综合服务、
Internet等多种先进的IT技术的新一代家校联系工具。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家校沟通方式,将家校联系推向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全方位的沟通,实现强大的家校互动功能,家长只要通过任何一台可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或者注册过的手机就可以进入家校联系平台,查询孩子在学校的各项表现,及时获取学生到校离校信息以及教师的留言和通知,同时可以把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和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教师。如果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无法及时浏览各类信息,可以选择家校联系平台提供的短信通知和语音提醒功能,系统就会自动把教师的各类留言、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历次考试成绩等信息自动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掌握孩子的情况,其功能主要有:学生考勤、学生奖罚、学生评语、学生成绩、学生管理、教师考勤、教师管理、学校公告、消息通知、考勤通知等。
二、“校讯通”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一)“校讯通”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建设
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上,“校园OA”将学生成绩、教师评教、选课申请、任课安排等信息综合整理到系统平台上,方便系统管理。同时,“学生管理”功能为教育单位提供电子化的学生学籍管理功能。而“校园建站”提供“校讯通”门户网,家长登录网站,能查看所有孩子在校的信息。“校园一卡通”则更方便学生在校园的考勤和相关消费支付。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校讯通”则集中提供“个人学习”、“说客”、“家长网校”等功能,这些都是将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到“校讯通”平台上。一方面,提供同步课堂、在线名师答疑、同步课件资源,
让学生能随时进行网络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家长和教育专家进行在线沟通。 “校讯通”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能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将上述看似纷繁复杂的个性功能融合在一个平台之上,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讯通”多年的推广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全国6.3万所学校和幼儿园开通了“校讯通”,超过3500万的家长在使用“校讯通”。按照这种趋势,在“校讯通”的帮助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教育必将进一步与世界教育体系接轨,在未来构建一个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相结合的全新数字化校园模式!
(二)“校讯通”助力构建平安校园
近期全国发生在学校的几件暴力案件让校园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孩子的安全,已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各部门、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中国移动推出的“校讯通”,在助力校园安全方面起到了明显效果。“校讯通”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自有一套,学校为办理“校讯通”的学生每人配发一张学生卡,学生上学、放学、进出校园时刷卡,学生已进入或离开校园的即时短信便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做到了信息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实现“移动考勤”。同时,校讯通可以实现家长适时观察孩子情况,随时掌握学校动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记录异常情况的视频影像,实现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无缝连接,以便立即防范或作为事后分析处理的客观依据,充分发挥计算机无人值班、全天候安全监控的功能,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手段,组成全方位防范系统,对于提高家长的心理安全感非常有效。在校园安全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具备多样功能的“校讯通”正在逐渐成为平安校园必备的一部分。
(三)“校讯通”成为家校合作的桥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十分重要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从教人员的老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学校主要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引领的功能必由学校来担当。学校教育虽然有目的、有计划,具有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局限,如教师难以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一个老师无法面对各具个性与特色的学生、 不能施行非个性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以上所有这些又恰好是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
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只要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 的。但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教育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 从而对孩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果学校与家庭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合作,教育的作用力就会产生分歧,导致教育效应的降低甚至无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均十分重要,家校应该共同构建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实践证明,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的耐心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才有可能让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让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让教育之花美丽绽放,让我们的工作不再无奈的压抑,这个桥梁就是“校讯通”,它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新理念。
1.温馨提示,点滴关爱
大多数家长工作繁忙,常常疏于对孩子照顾,这时可以发挥“校讯通”温馨提示的作用。家长工作繁忙之余用手机给在校的孩子发条留言短信,孩子便可通过留言机查看家长留言短信。天气变化,气温升降了,发一条短信提醒家长及时给孩子添、减衣物;放学迟了,发一条短信告诉家长不要担心; 疾病流行时,提醒家长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 学生到(离)校了,发条短信告知家长。这样一条简单而温馨的短信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校对学生的关心。有一次我班上一学生感冒休息了一周,我便发一条短信询问孩子的情况, 并转达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家长十分感动,回复说“谢谢老师”。短短四个字,让笔者百感交集。每天一条短信,都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
2.作业通知,方便师生
平时老师通过学生交代家长的事情,总是有部分学生健忘,使得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变得拖拖拉拉。而“校快讯通”就像一个公开的班级信息发布台,家长通过“校讯通”随时可以了解学校班级的主要活动,通知家长的内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等等。即使孩子不小心把书面通知弄丢了,家长也能知道通知的内容,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家长也能利用“校讯通”向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身体状况、请病假等,便于班主任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张某,做事一向大大咧咧的,每次学校布置任务或发通知,他几乎都会遗失或忘记。家长总好打电话来问老师,次数多了,难免造成误会。后来每次一布置工作,我除了提醒孩子保管好通知,还同时发一条短信给家长,请他们督促提醒。孩子再也没有忘记过事情,家长也因为减少了麻烦非常高兴。 3.专家指导,拓宽视野
如今,独生子女非常普遍,家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每天工作再苦再累,都要抽出时间来辅导教育孩子。家长毕竟不够专业,或不得法,在指导、教育孩子时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有了“校讯通”,老师每天可以及时向家长汇报学习进度,重点、难点。同时教育专家和教师可以向家长指导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像如何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处理孩子的犯错行为、如何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指导针对学生实际,急家长所急,如夏日清风冬日暖阳,为家长、孩子所欢迎。如“校讯通”名家讲堂将深度融合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兴传播载体,与传统传播渠道形成互补,对“校讯通”名家讲堂专家的思想、观点进行多层次传播,特别是与学生、家长、教师形成互动,让“校讯通”名家讲堂成为思想交流平台。同时,“校讯通”互动论坛开辟了专门的网友互动板块,为学生、家长提供话语空间,在这些平台上,他们可以就教育之道进行深度交流,也可以就相关疑惑对“校讯通”名家讲堂专家们进行提问,活动主办方将问题转达给专家们,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专家、名家的“补课”。另外,“校讯通”家庭教育彩信紧扣各科教材,推荐能够帮助孩子学习、丰富知识的好书。“校讯通”还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力发展敏感期及学生生活实际,推荐适合不同年龄的亲子共读、导读等阅读的指导方案和相关书籍。家庭教育彩信还提供兴趣培养、习惯养成、阅读指导、能力提升等实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案,通过诗歌、故事、答疑、游戏、实验、学习方法介绍、精彩图书展示等,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使家长在上下班路上、公交车上、家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孩子的视野。
总之,“校讯通”使家校沟通使入信息高速之路,让我们的学校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的数字校园,让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平安地成长。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讯通”,扬长避短,把资源用足、用好,同时,服务商在管理上应该更加人性化、 服务应该更加合理化, 让广大学生家长从中得到实惠,让“校讯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放异彩吧! 参考文献:
杨建峰.中国移动校讯通: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校园[N].《中国教育报》,2010-08-03 作者简介
王存祥: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