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题
结论:
1、辨析题
世界观就是哲学。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他同日常生活中的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知识哲学家的事情。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它的性质和对象。学习哲学同样如此。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当然,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除哲学外,世界观还有其他形式,如宗教世界观是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它们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世界观,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的高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种统一始终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范畴都既是世界观,又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而否认它是世界观,或者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
2
因而也是错误的。
2、论述题
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试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答: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挥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3、案例分析题
[材料1]、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
4
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以27.93%的票数荣登榜首,休谟以12.6%居第二位,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
5
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章:
1、辨析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论述题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6
第一, 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案例分析题
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7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
8
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第二章:
1、辨析题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2、论述题
9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
10
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3、案例分析题
【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发展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
11
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
(1)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于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 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12
第三章:
1、辨析题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2、论述题
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答:(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
13
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3、案例分析题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4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
(1) 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 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四章:
1、辨析题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此观点错误。财富的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
15
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2、论述题
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答:1)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
16
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
3、案例分析题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 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17
答:(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