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写好班级日志
2013-10-08 17:06 星期二
何捷老师按语:三三班,如何保留童年呢?记录好班级日志吧,这是大家童年的百宝箱。可惜,我们还不知道它的意义,所以一个月了,我们做得不够好。我的责任在于没有和大家说清楚班级日志的意义,所以,下面是旧文重发。好日志的特点:用心记录不应付,能画就展示,家长也参与。卓聪做到了。可贵的开端。
留下天使的微笑
班级日志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坚持写,写出满溢真情的真话,具备多种功能的日志并不多见。我拥有一本由全班师生、家长一起写就的珍贵日志。回想当初创立班级日志的动机是很单纯的。我执教班级的孩子有每天写百字作文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他们几乎每天不间断地用一两百字记载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渐,写成了和吃饭、阅读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不再是负担。于是,在六年级开学初,我决定组织大家开始集体创作一本《班级日志》。每天按座号顺序轮流,由一个孩子将今天班级中发生的事件用简短的文字记载在日志中。我谨希望通过记载,毕业后仍能留下一幕幕珍贵的记忆,班集体在多年后还能如今天般勃勃有生机,孩子们再相聚时,一个个满载童真的文字能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左图:何捷老师和日志管理员)《班级日志》诞生之始,我就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感觉到我的慎重,因为这将影响着他们记载的态度。我精心挑选了一本硬皮本,在首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我和日志管理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在第二页,我设计并写下了“日志书写要求”:1、每天按座号顺序轮流记载;2、每周一上午是班主任批阅时间;3、除传阅至手
外,不要争抢阅读,以免日志受损;4、主动保护好日志,发现丢失及污损及时报告。孩子们是很敏感的,当我在班级中手捧日志隆重介绍时,他们的眼睛中已经流入出惊讶,庄重,渴盼。孩子们迫切希望传阅、记载日志,在他们看来,班级日志就是一种“接力百字作文”,不难,有趣。果然没多久,孩子们就提议:每天分为上午下午两次记载,以飨“读者”;后来,家长也忍不住加入进来;最后,我也以班级一员的身份按时顺序记载。
随着记载的深入,《班级日志》的功能逐渐强大起来。翻开日志,你仿佛走进“班级大观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都能看到缩影:同伴之间的交往趣事、根存于内心的对异性懵懂感觉,学习中遇到的疑惑,给老师的建议,家庭生活的苦恼……许多不能说的秘密在日志中一一倾诉。日志涵盖的信息量简直大得惊人,它已经起着“沟通桥”;“电子眼”;“素材库”;“建议箱”;“宣泄场”;“展示台”这六大功能。
“沟通桥”:日志的沟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日志的公开性就使得它成为生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每个孩子在记载时都能看到之前孩子的记载,而他自己的文字也即将被他人所了解。其次,教师通过批阅也能做到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第三,晚间记载的孩子,日志将被传给家长看,这就建立起教师、家长、孩子三方的沟通桥梁。绝对的开放促成了日志沟通功能的健全。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则记载:何老师,您不是同意男女生正常交往吗?我就有一个喜欢的女生。我喜欢她的原因是:第一,以前我和她同桌过,她十分关心我,又喜欢帮助我。第二,她剪的是短发,十分可爱、美丽。第三,她的学习很好,人很文明,有些淑女的感觉。所以我喜欢她,喜欢这个短发的女孩。这则日志很有价值,其反映的是小学高年级孩子进入准青春期时萌动的异性好感。原本这是羞与人讲的,有了日志后,孩子乐于沟通,使其明朗化,这对于教师给予引导是很有益处的。于是,我在班级中展示了这则日志,并鼓励孩子们把对异性的喜欢大胆表达出来。我还告诉他们,喜欢异性不是坏事,如果到了六年级还得不到异性的欣赏,说明自己也挺失败的。但喜欢要有理由,要学会欣赏对方优点。您看,一个困扰着许多高年级班主任的问题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电子眼”:小学生活泼好动,经常在瞬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使得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过重。毕竟班主任没有分身术,不能做到“时时监控”,但有了班级日志就不同了。你就像在班级中安装了“电子眼”,能随时洞察班级中的细微动态,及时掌握不为人知的隐情。例如一次周五下午我请假未到校,两个调皮的孩子就乘机缺课,在校园内游荡。周一我到校时,日志中就有了记载:周五下午,小林和小杰没有来上英语课,他们在操场的角落里闲聊。得劝劝他们,这就是旷课啊。不过老师也真是的,居然一进教室就讲起课来,也不点点名,让他们两个钻了空子。我看了这则日志后立刻感到其严重性,一方面找来两个孩子及时教育,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完善课前的点名制度,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日志,上周五发生的事情下周一还有谁去提?班主任怎能知情?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有了侥幸的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后果不堪设想。
“素材库”: 众人拾柴火焰高,日志具有这一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每天,班级中同学间发生的事件都被一一记录,每一篇的日志都成了公开的、公共的素材,远比一人收集的素材宽泛得多,这就为全体参与的孩子提供了素材积累上的便利。更可贵的是,那些原本不善于观察、积累素材的同伴,能从他人的所记载的素材中获益,能潜移默化地向有这方面优势的同伴学习,获得素材积累能力的提升。初步统计,日志中可供写作的素材种类大致有:同伴小游戏,个体心灵独白,课间的“闹剧”,课堂上学习状态“写真”,家庭趣事等。这些素材基本上都是教师意想不到,但却极为有趣、鲜活的。例如有一则日志讲到孩子在家默写时的“小聪明”,让人防不胜防:老师要求默写五句话,有人就先默写三句,让家长签字后在增补完整。您想得到吗?防得着吗?有了《班级日志》,教师要求家长在签字时注明默写的内容,不就补上了这个漏洞吗?
“建议箱”:如果班级中的全体同学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参与班级管理,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将更为科学、轻松。但也可能是中国的孩子普遍受到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受到身边大环境的熏陶,不敢正面和老师提意见,说建议。这使得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盲
目性。有了《班级日志》就不同了,书写《班级日志》自然就成了他们提建议的渠道。一则日志中建议到:老师您知道吗,我们都不喜欢周一来上学。因为周一您特别喜欢生气。集会时队排不好,检查周末作业时,上课时同学们没精神等,都会让您生气,所以,您在周一变得很可怕!希望改一改,让我们一周有好的开始。我反思一下才发觉真是如此,幸好有了这则日志,否则可能这辈子都无法改进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提的建议很多:及时调整小组座位,以防偏视;将写检讨书改为写“情况说明”;在学校里推广班级日志;不要随意给家长打电话,要求他们到校……每一条,都弥补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的考虑不周。
“宣泄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孩子的内心世界有许多成年人料想不及的“小九九”,必须得以宣泄,否则闷在心里,憋屈自己,可能酿成大祸。《班级日志》中,就有许多这样“畅快淋漓”的宣泄之言。它们的出现并不可怕,反而为班主任做好过细的学生疏导工作提供了切入口。如果没有让孩子宣泄情感才是危险的,等于埋下“定时炸弹”,什么时候“爆炸”,“威力”有多大都成了未知数。一则日志写到:我们班的女生一点都不“淑女”,很像魔鬼。动不动就飞来一脚,或是掐我的皮肉,弄得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妈妈还以为我在学校老是和同学打假呢。我看,该由女生开个“道歉会”,向男生承认错误!这则日志后的“跟帖”很多,凡是女生皆声讨男生的不是,凡男生皆鼓掌支持。看来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高年级孩子之间的主要矛盾。我阅读后也参与讨论,通过我的评语来化解“恩怨”。我写到:发现别人的错误不难,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就伟大了。随后,我组织了专题班会让孩子们讨论异性交往问题。我知道,这不是老师一两句话,组织一两次讨论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这是可贵的开端,至少我发现了问题,开始了聚沙成塔式的教育积累,相信功到自然成。
“展示台”:《班级日志》是老师、家长、全班孩子都要看的,所以很多孩子喜欢在这里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本事,这是他们年龄特点中好强心的典型体现。日志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成了个性化的“大舞台”。在这本纯真的日志中,孩子们的“特长”千奇百怪,充分
体现了童年之趣:我的绝招是学狗叫。以前,我可是十分害怕狗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楼下花园里骑车,忽然有一只黑色的小狗从路边窜出,对着我“汪、汪”直叫,吓得我惊惶失措,差点从车上跌下来。这时,我突然想起一个场面:就是有一只黑狗想抢一只黄狗的骨头,黄狗不住地对黑狗大喊大叫,黑狗被吓跑了。于是,我灵机一动,也冲着那只小狗“汪、汪、汪”地大喊大叫起来,那只小狗一下子被我的叫声吓得莫名其妙地看着我,然后悻悻地溜走了。瞧,我就这样把狗赶跑了!从此,我练成了这个绝招。相信阅读着这些文字,每个人都会怀念童年的。
如今,这本珍贵的《班级日志》在全班师生和家长心中已经人格化了:传递时如获至宝;下笔时小心翼翼;发现稍有破损时主动修补;外出实践时也紧随身边,志在人在。真挚的情感在字里行间弥漫,有的孩子为了能够轮到晚上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孩子们甚至向日志管理员耍起了“软磨硬泡”的功夫……日志,已经和班级共生存了。作为班主任,我当然会充分利用这本多功能的日志,为我的班级管理服务。具体说,我比较注重做好四项工作,让日志的作用发挥得更足。(左图:孩子们自己配画记载日志)
一、将阅读和评价《班级日志》视为每日“必修课”。《班级日志》是班主任了解班级,走进孩子心灵的最佳途径,阅读和评价《班级日志》应该作为常规工作,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寒了同学们的心。首先,坚持阅读日志对班主任而言是大有益处的:能及时、全面地了解班级现状,掌控班级事态动向、主流思想、流行趋势等重要信息;能让自己更亲近孩子。其次,及时评价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当孩子为教师节买什么礼物给老师而发愁时,我写下:你的爱就是最好的礼物;当孩子尽力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时,我用正楷慎重地赞扬她是“小小散文家”;当孩子在日志中感叹中国传统节日没趣时,我就在评语中介绍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这一一对应的回应和互动有利于班主任树立自己的威信,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何乐不为呢?
二、利用班队课、早会等专门的时间,在集体对话中解读《班级日志》。在阅读日志中,你会发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需要在集体中通过对话、交锋等形式进行教育疏导,不让小疾发展成大病。有了《班级日志》为依据,就不至于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此外,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班主任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确定班会主题开展班队活动。例如“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如何看待班级中的失窃现象”、“女生是不是老虎”等队会主题就是根据日志中的集中记载而确立的。这样的教育活动很有针对性,话题来自孩子,自然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解决方案源于讨论,不仅对当事者刺激强烈,对集体的教育也很有效。
三、带着《班级日志》和孩子谈心。日志很容易让我们关注到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天使”,弥补了我们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关心不足。《班级日志》中必然会记载着个别孩子的“坏事儿”。当事人看到自己做的“坏事儿”被记录在日志上,心情很复杂。他们或者想方设法撕去“黑页”;或者沉默不语,心情灰暗;或者干脆选择回避。班主任应该重视,因为你也许即将打开一扇心灵窗口,也许即将拉回一只快要断线的风筝。曾经有个孩子学习成绩骤然下降,我发现她在日志中记载了因父母亲不合而导致自己无心学业的苦恼。我立刻和她私下详谈,作了深入的了解。随即和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双方很快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共识,让处在厌学边缘的孩子重回学习之路上。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会私下带着日志找孩子谈话。我会结合他的记载,耐心地倾听他的叙述、辩解之后,适当地表达我的观点,给与关心和帮助。事后还可以和他一起修改日志中的记载,或是加上我的激励评价,让孩子找回自信。相信经过这样的平等沟通,孩子更容易正视问题,改正问题。
四、保存好《班级日志》,让它代代相传。新接班时,可以将上一届的《班级日志》传给新生看。一来让他们学习、借鉴,便于他们自己也参与进来;二来,也用通过阅读让孩子尽快和新班主任拉近距离,相互适应。相信这比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唠叨”来得有趣,有益,有效。
如今,这本真情流露的日志本已经记满,永久留在我的身边。有趣的是,孩子们在确定新一本日志本使用谁提供的本子问题上还有过一番争吵呢。看来,孩子们和我一样,把它当作宝贝了。的确珍贵!在这本日志上,每一位天使都将自己的微笑永远定格其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本《班级日志》,每个精彩的童年也必将随这些文字而变得鲜活、充实、清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