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和“零度状态的感情叙述”,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规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对生存本身的突显和现实批判能力的逐渐丧失,也使新写实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
2.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作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乔良《灵旗》、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概念,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但对历史的随意性解读,在没落颓废气息中的沉迷,也使新历史主义小说走向误区。 3.先锋小说:198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代表作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4.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5.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6.楼梯式:“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与雅克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新诗史上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和贺敬之等解放区诗人已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在运用“楼梯式”的诗体进行创作方面,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一共7首)较早作出了成功的实验,特别是其中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
7.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时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8.山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其特点是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注重文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9.“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政权更迭而是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10.朦胧诗:是指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诗歌以内在精神世界为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呈现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