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课内知识测试题

2022-07-10 来源:星星旅游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下面列出课本上文言文中易误读的字,请在括号里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七年级 (七上):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逾矩(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兑命》曰:“学学半。”(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山门圮于河( ) 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天雨墙坏( ) .. (七下): 环谒( ) 称前时之闻( ) 机杼( ) 赴戎( )机 可汗( )大点兵 ......辔头( ) 黄河流水鸣溅溅( ) 朔气传金柝( ) 燕( )山胡骑( ) .......著我旧时裳( ) 夫齁声起(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曳( )屋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缀( )行甚远 苫蔽成丘( ) 止露尻尾( ) 狼亦黠矣( ).....意将遂( )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 ) .. 2、八年级(八上): 芳草鲜( )美 黄发垂髫( ) 阡陌( )交通 诣太守( ) .....

后遂( )无问津者 惟吾德馨(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涟而不妖 ....可爱者甚蕃( ) 亵( )玩 陶后鲜( )有闻 乘( )奔御风 沿溯阻绝( ).....素湍( )绿潭 飞漱( )其间 属( )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 )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

(八下): 缥碧( ) 鸢飞戾天( ) 既加冠( ) 或遇其叱咄( ) 俟其欣悦( ) ......负箧( )曳屣( ) 媵人( ) 以衾拥覆( ) 右备容臭( ) .....烨然若神人( ) 缊袍敝衣( ) 卷石底以出(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浩浩汤汤( ) 谪守巴陵郡( ) 阴风怒号( ) 岸芷汀兰( ) ....宠辱偕忘( ) 林壑尤美( ) 伛偻提携( ) 觥筹交错( ) ..... 3、九年级 (九上): 辍耕之垄上( ) 皆次当行( ) 度已失期( ) 扶苏以数谏故( )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忿恚( ) 慰尉果笞广( ) 为坛而盟(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秦王色挠( ) 寡人諭亦( ) ..... 九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胡不见我于王( ) 以牒为械( ) 秦滑厘( ) ....公输盘( ) 舜发于畎亩之间( ) 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 ) ....又何间焉( ) 神弗孚也(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

而形貌畅昳丽( )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二、通假字: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七年级 (七上):

尊君在不 “ ”通“ ”, 。(《世说新语》两则《与陈太丘友期》) 不亦说乎 “ ”通“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通“ ”, 。 《兑命》曰:“学学半” “ ”通“ ”, 。

1

不亦颠乎 “ ”通“ ”, 。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通“ ”, 。(《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 ”通“ ”, 。(《木兰诗》) 孤岂欲急卿治经为博士邪 “ ”通“ ”, 。 满坐寂然 “ ”通“ ”, 。(《口技》) 止有剩骨 “ ”通“ ”, 。(《狼》) 2、八年级(八上):

便要还家 “ ”通“ ”, 。。(《桃花源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 ”, 。 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通“ ”, 。(《核舟记》) 选贤与能 “ ”通“ ”,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通“ ”, 。(《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 ”通“ ”, 。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 ”通“ ”,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通“ ”, 。(《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通“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通“ ”, 。(《马说》) 同舍生皆被绮绣 “ ”通“ ”, 。(《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通“ ”,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 。(《岳阳楼记》) 三、九年级(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 ”通“ ”, 。 为天下唱 “ ”通“ ”, 。 固以怪之矣 “ ”通“ ”, 。 将军身被肩执锐 “ ”通“ ”, 。(《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 ”通“ ”, 。 仓鹰击于殿上 “ ”通“ ”, 。(《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 ”通“ ”, 。 自董卓已来 “ ”通“ ”, 。(《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 ”通“ ”, 。 子墨子守圉有余 “ ”通“ ”, 。 公输盘诎 “ ”通“ ”, 。(《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通“ ”, 。 曾益其所不能 “ ”通“ ”, 。 衡于虑 “ ”通“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 。《<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 ”通“ ”,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通“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通“ ”, 。(《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 ”通“ ”, 。(《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通“ ”, 。 甚矣,汝之不惠 “ ”通“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通“ ”, 。(《愚公移山》)

2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请解释下列字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 ) 2、衣食所安( )3、死于安乐( )

备:1、前人之述备矣(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3、犹得备晨炊( )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2、肉食者鄙(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毕:1、毕力平险( ) 2、群响毕绝( )

薄:1、薄暮冥冥( )2、不宜妄自菲薄( ) 3、薄如钱唇《活板》(厚度小。)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 )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 4、成语“束手无策” (计谋) 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2、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

3、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 4、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5、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称: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先帝称之曰能( ) 诚:1、帝感其诚( )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惩:1、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 2、惩恶而劝善《左传·成公十四年》(惩罚) 驰:1、愿驰千里足( ) 2、公将驰之( )

池:1、池非不深也( ) 2、巴山夜雨涨秋池( )

出:1、方其远出海门(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 4、计将安出( )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未尝稍降辞色( ) 次:1、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从:1、跟从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3、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4、依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介词,自,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6、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7、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8、追寻。 溯洄从之(《蒹葭》) 旦:1、早晨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

2、第二天 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天亮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水调歌头》

箪: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2、一箪食,一豆羹( ) 当:1、当之无愧( ) 2、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 3、今当远离( ) 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 5、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 6、抵挡。(“锐不可当”)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 2、伐无道,诛暴秦( )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得:1、得为众人而已耶/余因得遍观群书( ) 2、故不为苟得(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

5、得道者多助(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7、既出,得其船( ) 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等:1、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公等遇雨( ) 敌:1、恐前后受其敌《狼》( ) 2、盖以诱敌《狼》( ) 吊:1、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2、人皆吊之( ) 度:1、孤不度德量力( ) 2、关山度若飞( ) 端:1、左手执卷端( ) 2、其人视端容寂( )

3

恶:1、恶能无纪( )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发:1、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行动、发动)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3、舜发于畎亩之间( )) 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 5、野芳发而幽香( ) 6、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伐:1、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 方:1、方七百里( ) 2、方其远出海门( ) 分: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 3、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4、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 奉:1、为妻妾之奉( ) 2、奉命于危难之间( )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夫:1、予观夫巴陵胜状( ) 2、夫环而攻之( )

3、夫齁声起( ) 4、荷担者三夫( ) 扶:1、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 2、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 拂: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福:1、神弗福也( ) 2、此何遽不为福乎( )

苟:1、苟富贵( ) 2、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固:1、固众人《伤仲永》( ) 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温故而知新(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公问其故( ) 4、故余虽愚( )5、两狼之并驱如故( )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 顾:1、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难道)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 3、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4、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 5、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 冠:1、以才略冠(居第一位)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既加冠( )

光:1、以光先帝遗德( ) 2、仿佛若有光( )

归:1、微斯人,吾谁与归( ) 2、太守归而游人从( )3、云归而岩石穴冥( ) 过:1、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 3、人恒过( )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好:1、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 2、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 3、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 号:1、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 2、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 3、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 4、号令召三老„„( )

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惠:1、大王加惠( ) 2、汝之不惠( )

会:1、会天大雨,道不通(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当凌绝顶( )

或: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 2、或以钱币乞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3、或异二者之为( )

极:1、此乐何极( ) 2、南极潇湘( ) 3、感极而悲者矣( )4、初极狭( ) 寂:1、视端容寂( ) 2、寂寥无人( )

加:1、而山不加增(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弗敢加也( )

4

间:1、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立有间(一会儿)3、又何间焉( )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5、奉命于危难之间( ) 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7、遂与外人间隔( )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 见:1、见渔人(《桃花源记》)( )2、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3、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 4、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才美不外见《马说》( )

7、胡不见我于王( )

将:1、则命一上将( ) 2、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

3、公将战( ) 4、出郭相扶将( ) 5、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实义) 居:1、居十日过了( ) 2、不可久居( )3、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 举:1、死即举大名耳( ) 2、举大计亦死( ) 3、管夷吾举于市( ) 4、董生举进士(参加) 5、举国欢庆/举世无双(全) 具:1、具答之( ) 2、各具情态( ) 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会当凌绝顶《望岳》( )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4、绝巘多生怪柏《三峡》( )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开:1、日出而林霏开( ) 2、连月不开( ) 3、旁开小窗( ) 可:1、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 2、珠可历历数也( ) 苦:1、苦秦久矣( 2、苦其心志( 3、何苦而不平( 乐:1、太守之乐其乐( 2、钟鼓乐之( )

3、而不知人之乐( )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类:1、绝类弥勒( ) 2、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 利:1、天时不如地利( ) 2、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 3、父利其然( ) 4、利尽南海( ) 隶:1、世隶耕( ) 2、隶而从者( )

良:1、良多趣味( ) 2、此皆良实(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临:1、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 2、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鳞:1、鳞浪层层( ) 2、呷浪之鳞( )3、沉鳞竞跃( ) 令:1、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 2、忿恚尉,令辱之( ) 3、陈守令皆不在( ) 名: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 3、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名字)

谋:1、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 2、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 奇:1、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 2、邑人奇之( ) 3、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

骑:1、骑千余( )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前:1、其一犬坐于前《狼》( ) 2、狼不敢前《狼》( ) 且:1、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清:1、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 2、以其境过清( ) 情:1、必以情( )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请:1、请献十金( ) 2、曹刿请见(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穷:1、欲穷其林( ) 2、乐亦无穷( )3、穷冬烈风(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屈:1、猥自枉屈( )2、手指不可屈伸( )

去:1、一狼径去(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阙: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2、略无阙处( ) 乳:1、妇抚儿乳《口技》( ) 2、儿含乳啼《口技》( )

5

善: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2、京中有善口技者( )

少:1、少时( ) 2、意少舒( ) 3、饮少辄醉( ) 4、陈涉少时( ) 舍:1、至舍/屋舍俨然( ) 2、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 3、太丘舍去( ) 4、舍与你的《范进中举》(shě,施舍) 甚:1、所恶莫甚于死者( ) 2、甚矣,汝之不惠( ) 胜:1、此时无声胜有声( ) 2、予观夫巴陵胜状( )

3、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 4、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 食:1、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 使: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3、使于秦(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 市:1、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 2、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

书:1、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

5、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军书十二卷《木兰诗》(文件)( )

数:1、又数刀毙之《狼》( ) 2、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 3、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 属:1、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3、属引凄异《三峡》( )

遂:1、遂逐齐师( ) 2、遂迷不复得路( )

所以:1、吾知所以距子矣( ) 2、所以动心忍性( ) 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通:1、初极狭,才通人( ) 2、政通人和( ) 3、通计一舟( ) 4、贯通(中通外直)

徒:1、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 2、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

为:1、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 2、为人五( )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4、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5、此不为远者小(是) 6、不足为外人道也( ) 7、故不为苟得也( ) 8、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谓:1、谓为信然( ) 2、谓先主曰( ) 3、太守谓谁( ) 4、予谓莲( ) 5、此之谓失其本心( ) 7、太守自谓也( )

文:1、皆披发纹身(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舍其文轩( ) 闻:1、村中闻有此人《桃花源记》( )2、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

3、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5、闻寡人文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下:1、蕲下( ) 2、日光下澈( ) 3、下见小潭( )

鲜:1、芳草鲜美( ) 2、陶后鲜有闻( )3、无鲜肥滋味之享( ) 贤:1、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 2、如此其贤《伤仲永》( ) 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2、不效则治臣之罪( ) 信:1、愿陛下亲之信之(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3、谓为信然( )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6、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7、小信未孚《曹刿论战》( )

行:1、性行淑均( ) 2、行收兵,比至陈( )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深山巨谷中( )

许: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2、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 3、高可二黍许( ) 4曳屋许许声( ) 寻:1、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 2、寻病终《桃花源记》( ) 兴:1、兴尽晚回舟《如梦令》( )2、晨兴理荒秽《归园田居》( )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 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

6

5、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 一: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 2、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3、在洞庭一湖、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焉:1、且焉置土石( ) 2、始一反焉( )3、则又请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深追先帝遗诏( ) 3、得遗金一饼(丢失的) 已: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2、死者长已矣( ) 3、且壮士不死即已( ) 4、骨已尽矣( )

义:1、吾义固不杀人( )2、舍生而取义( ) 3、引喻失义( )

异:1、奇山异水( ) 2、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 3、久行怀思,无它异也(意外的事) 益:1、曾益其所不能( ) 2、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4、至于斟酌损益,尽进忠言,则袆、允之任也。《出师表》( )

意:1、意少舒( ) 2、意暇甚(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因:1、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3、罔不因势象形( ) 4、因以为号焉( ) 引:1、下车引之( )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引喻失义( ) 盈:1、曾不盈寸( ) 2、彼竭我盈( )

用: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2、遂用猖獗( ) 友:1、有朋自远方来( ) 2、琴瑟友之( ) 余:1、余寒犹厉( ) 2、余闻而愈悲( )

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蹴尔而与之( ) 欲:1、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2、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潮春行》( ) 3、 从民欲也( ) 4、 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 援:1、援疑质理( )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杂然: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2、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 再:1、再而衰( ) 2、日再食( )

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曾益其所不能( )

3、曾不盈寸( )

争: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 2、知而不争( ) 知: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送东阳„„》( )2、是智也。《论语》( ) 3、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5、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7、温故而知新( )

指:1、人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3、皆指目陈胜( )

至:1、寡助之至( ) 2、礼愈至( ) 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志:1、聊斋志异( ) 2、寻向所志( ) 3、处处志之(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5、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立志)

致:1、听妇前致词(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3、无从致书以观( ) 诸:1、投诸渤海之尾( ) 2、其西南诸峰( ) 3、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位,众位) 属:1、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 2、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 3、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管辖。) 4、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子:1、子墨子闻之( )2、愿借子杀之( )3、子又生孙( ) 自:1、并自为其名(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自三峡七百里中(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足:1、足肤皲裂而不知( )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4、以中有足乐者( ) 5、不足为外人道也( ) 卒:1、卒买鱼烹食( ) 2、卒获有所闻( )

7

作:1、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6、马作的卢飞快( )

坐:1、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2、口技人坐屏障中( ) 3、满坐寂然( )

4、何坐?坐盗。(犯罪)

稍稍:1、稍稍宾客其父( )2、稍稍正坐( ) 四、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儿女:(古义: 。今义:专指子女。) 2、太丘舍去(《阵太丘与友期》) 去:(古义: 。今义:跟“来”相对,前往,前去。) 3、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可以:(古义: 。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4、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物理:(古义: 。今义:一种学科。) 5、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父:(古义: 。今义:父亲)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 。今义:表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7、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往事:(古义: 。今义:过去的事。)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博士:(古义: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9、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10、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 。今义:屁股。) 11、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3、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4、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 归:(古义: 。今义:归来,归属。) 1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闲人:(古义: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16、越明年(《岳阳楼记》) 越:(古义: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17、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十六七:(古义: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18、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会计:(古义: 。今义指管理财务人员的称谓。) 19、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古义: 。今义:连词。) 20、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开张:(古: 。今:(店铺)开始营业) 2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 。今:极为仇恨。) 2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古: 。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23、由是感激(《出师表》) 感激:(古: 。今:感谢。) 24、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 。今:鼻涕。) 25、子墨子起,再拜(《公输》) 再:(古义: 。今义:又一次。) 26、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地方:(古义: 。今义:领土、地域。) 27、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亲戚:(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8、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 。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30、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 。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8

31、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 。今:忠诚。) 32、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 。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3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 。今:表示许可,可能。) 34、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 。今:感情。) 35、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 。今:又一次。) 宫女左右莫不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左右:(古: 。今: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古: 。今:今天的下一天) 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河:(古: 。今: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 。今:太阳) 36、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社:(古义: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37、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郭:(古义: 。今义:仅用于姓氏。) 38、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 。今义:食物味道好。) 39、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40、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 。今义:屁股。) 41、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 。今义:指子女。) 42、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43、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 。今义:鸿雁,书信。) 44、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 。今义:丝绸和竹子。) 45、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46、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7、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 ,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住。) 48、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 。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19)\"。) 49、请献十金(《公输》) 金:(古义: 。今义:金银的金。) 50、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可:(古义: 。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 5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古义: 。今义:简单。) 52、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休:(古义: 。今义:休息。) 53、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往往:(古义: 。今义:常常。) 54、夜篝火(《陈涉世家》) 篝火:(古义: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崐。) 55、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 借第:(借: 。今义指暂时用别人或暂时给别人用的钱或物。第崐: 。今义表示次序。) 56、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 。今义:罪过,乖张。) 57、经纶事务者(《与朱无思书》) 经纶:(古义: 。今义: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58、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河:(山: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山。河:古义指 。今义:泛指一河流。) 5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亲戚:(古义: 。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崐。)

60、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古义: 。今义:池水,池塘。) 61、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语:(古义: ;说。今义:话语;说话。) 62、子墨子(《为学》) 子:(古义 。今义:儿子。) 63、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走:(古义: 。今义:行走) 6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耳:(古义: 。今义:耳朵。) 6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但:(古义: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66、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闻:(古义: 。今义:用鼻子嗅。) 6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是:(古义: 。今义:判断词。) 68、惟吾德馨(《陋室铭》) 馨:(古义: 。今义:芳香。) 69、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形:(古义: 。今义:样子。) 70、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义: 。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 7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举:(古义: 。今义:举起。) 72、征于色(《孟子》二章) 征:(古义: 。今义:征求,象征。)

9

73、发于声(《孟子》二章) 发:(古义: 。今义:送出,交付。) 74、而后喻(《孟子》二章) 喻:(古义: 。今义:比喻。)

75、入则无法家拂(《孟子》二章) 入:(古义: 。今义:进入。) 7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钟:(古义: 。今:计时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77、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 。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78、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 。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89、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义: 。今义:曾经。) 五、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10

8、词类活用辨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则》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则》 3、传不习乎《〈论语〉十二则》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8、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7、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8、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9、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能面刺寡人之过得《邹忌讽齐王纳谏》 11、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纳谏》 13、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1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16、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1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18、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19、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 20、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2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2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24、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2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7、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3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32、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33、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3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3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3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3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38、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4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4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4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5、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46、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47、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48、不蔓不枝。《爱莲说》 49、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50、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5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5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53、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11

六、常见文言虚词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 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人多以书假余 表原因,译为“因为”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以塞忠谏之路也。 4、“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5、作为动词,“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2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③呼尔而与之。④时时而间进。

(5)转接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学而不思则罔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五)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⑤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①贤于材人远矣②皆以美于徐公。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3、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六)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例如:①士卒多为用者(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七)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蔚然而深秀者③晦明变化者④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花之隐逸者也。

(八)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九)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3

(十)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5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例2: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八、 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16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

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人物是以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9、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 《三国演义》(罗贯中•明) 《水浒传》(施耐庵•明) 《西游记》(吴承恩•明) 《红楼梦》(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二)文体常识 1、古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学过的《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文体,只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说请求或愿望。

5、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常常是叙议结合,来表明作者的一些见解,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如《马说》《爱莲说》。

6、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有时用于说明,如《核舟记》;有时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岳阳楼记》等。

7、铭: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诫自己或歌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17

九、重点语句翻译 1、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译: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8

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9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4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4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

译: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在驾相顾。 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

20

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