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作者:圭肖毅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7期
摘 要:写生是中国画从临摹通向创作的桥梁。然而,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介入,中国画写生逐步迈向了“西化”的趋势,写意精神也随之削弱,中国画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重新审视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确立适合的写生方式,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精神旨圭
“写生”之词,本是从日语中转译而来,但在中国画画论中,却早有记载。据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组诗作品其一题:“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①诗意地概括了“写生”之词,洗练地描述了“写生”之事。然而,对比现代意义上的“写生”,其词义未必完全相似,但写生之事却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写生之事,历来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就曾在《古品画录》中提出了标程千古之六法论,其中,“应物象形”和“传移模写”可谓是对写生之事的概括;至于唐代,吴道子漫游嘉陵江上,目识心记,于长安大同殿内,凝神抒写三百里嘉陵风光;五代荆浩,纵情于太行洪谷之间,纵目远眺,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北宋郭熙,卷云之法模写太华、终南一带之高原景色;南宋夏圭,拖泥带水,描绘江南之溪山清远;元代黄公望,泛舟于富春江上,畅写富春山居之境;明代更有王履者,师心、师目、师华山;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现当代以降,在李可染先生的带领下,张钉、罗铭等辈,先后赴江南,逆长江,入桂林,开启了现代意义的写生之路,至于冯建吴和石鲁兄弟二人,更是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之间,师法自然之大造化。
作为一代大师,傅抱石先生曾洗练地将“写生”概括为“游”“悟”“记”“写”,全面地总结了中国画写生的形式和内容及特点。
其一,目识心记:用眼睛观察物象,用心体悟。是“游”“悟”“记”的有机组合,但更加注重“悟”的境界,强调对客观物象的瞬间印象和整体感悟。
其二,目识手记:用眼睛去观察物象,用心体悟,并作一定描绘和记录。其中,描绘和记录的形式是多元的,可以是速写、素描,也可以是水墨写生。描绘和记录的方法可以是对景写生,还可以是对景创作。是“游”“悟”“记”和“写”的有机组合,但更加注重“记”和“写”层面,特别是“写”的过程。强调对客观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详实的记录,这也是同目识心记的本质区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观之,中国画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其内涵深厚,灵动而鲜活。然而,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介入,中国画写生“西化”趋势在不断地蔓延。尤其是在徐悲鸿先生提出“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的主张之后,这种趋势变得越发明显,就连集大成者的李可染先生,早期部分写生作品也备受质疑。
近年来,在全国性的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中,这种“西化”的态势还在持续发酵和蔓延。其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大量制作性工笔画作品的涌现,几乎霸占了每次展览的主题,成为审美的主流。这便主要是“西化”影响下的结果,其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焦点透视主导散点透视。固定的观察视角成为主流,然后进行机械的组装和拼凑,几乎忘却中国画还有“三远之法”的观察方式,“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心一度被弱化,从而局限和降低了丰富性画面的可能性。
第二,写实性造型主导写意性笔墨。以牺牲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代价,过分强调客观物象的外在形似,丧失了中国画灵动的生命力。复制的造型几乎失去了主观上对于美与丑的取舍,更有过分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和投影技术者,甚至省掉了造型的过程,空得其形,而媚俗生焉。 第三,刻板的效果制作主导灵动的书写意趣。以降低中国画的书写意趣为代价,通过程式化和套路化的勾勒、晕染,制作出看似写实的效果,颇具制作性。作品既无金石味,更无书卷气,才情匮乏,匠气横生,充其量算作匠品或能品,殊不知匠品和能品以外,还有神品、妙品、逸品之格。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凡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应当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之中,并不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反映时代和人民的诉求,通过精湛的技艺,传达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为。因此,中国画写生要有做到:
第一,协调中国画的写生诉求和中国艺术精神之间的关系,确立合适的写生观。从哲学和文化的本源出发,以美学、美术史、画论及书论为立足点,解读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提升审美情趣和品格。
第二,协调师自然和师造化之间的关系,确立合理的写生方式。中国画写生既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也不能照搬物象,毫无取舍。要“眼”“心”“手”相协调,“游”“悟”“记”“写”相并用,融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精神,在师法自然和师造化之间寻求更高的境界,从而超越物象,搜妙创真。唐代张璪云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见,中国画要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但尤为重要的是,内心世界要有造化般的体悟,才是写生的真正目的。正如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论调一样。
第三,协调笔墨和造型之间的关系,确立得当的写生方法。以“气韵生动”为导向,营造“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在于独特的材料工具和独特的观察及创作方式。只有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下,才能抒写出一个赋予涵养的笔墨世界。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要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色和优势,强化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书画同理的写意精神,弱化唯形至上的理念,扬长避短,以形写神,以神化形,方能图真。齐白石曾说过,“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之写生,如此而已。
写生是中国画搜集典型素材服务创作的一种记录方式。在中国画的写生进程中,应当立足于中国画的优势和特色,从中国画的审美诉求和材质属性出发,确立合适的写生道路。追求文与质的有机统一、融合主体与客体的距离,协调笔墨、造型和章法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云游、观察、体悟、提炼和摹写,采一炼十,树立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艺术典型形象,营造高妙的意境,从而传达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为,服务大众。 注释: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写生与李可染山水[J].中国美术馆,2006(11):067-068.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