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我们的基础文化课程,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实施是核心环节,而课程实施的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有效教学是教育目标的核心和灵魂,人们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即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因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策略
第一节强化目标意识,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育家张璃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对学习者应达到行为状态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说,有效性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幵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是否有效。
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课文的特点,将目标进行分解,进行细化,让每一堂课都有電点地完成一到两个教学目标,切忌贪多嚼不烂,一定要注意取舍的当。这样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高中阶段,学生就能踏踏实实地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他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会逐步养成。这也符合“高中语文课程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课程目标。
第二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情境的创设。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构建情境的过程。通过适当的手段将抽象的文本进行重现,把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设置与实际相符的情境视野,使学生进入生动的情境之中。方法一:问题设置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通过典型句子的赏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交流碰撞,各扦己见,教师只在关键处作适当引导。方法二:导语引入法。好的导语,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三:对话生成法。“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有方式,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为学生提供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平台,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节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学习状
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三种主流的学习方式,也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1、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学生主体怀抱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任何强迫或外力干涉下所进行的学习,那都是无效的、无益的,无法实现主观认识上的任何改变。
2、进行学习角色转变,变接受为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客体;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知识的容纳者。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改变,逐渐认识到传统模式对学生的独立发展和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逐渐给予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第四节精心安排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一、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才能够激起思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拨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问题应大小适当
问题太大,必定会造成空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思维也就处于漫无边际的状态;问题太小,又容易造成琐碎,思维含量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生在接收到问题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准确把握好问题的大小容量。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就提“你从文本中学习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无从答起。
二、问题设计的技巧
1、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
找准提问切入点,对课文而言,是能够覆盖全文,具有“牵--发而动全身”之
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则是能够开启智慧,激活思维,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的问题。能否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全面理解编者目的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第一、关键处。大致包括:(1)教材的重点。(2 )文章的点睛点。(3 )作者的动情点。(4)模糊处。
2、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变成“曲问” “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所谓“曲问”,是指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转个弯,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
3、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
问题的设计尽可能做到目的明确,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漫谈式问题,只会让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闻所答从何而来。如果要学生思考句子的修辞技巧,就不要提问表现手法;如要学生思考段落的作用,就不要提问篇章结构等等。问题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维就会越集中,就会顺着问题的指向寻找合理的答案,从而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品质,建立丰富系统的知识网络。
4、提问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应多提“开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与“封闭式问题”相反,“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做出创造性回答。这种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中的课堂提问,重点应放在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把课堂真正变成启迪学生思维的园地。通过提问,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以开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允槨.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肖万祥、冯辉梅.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M].天津教育出版社
[3]刘良华、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