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當今社會の發展產生了深遠の影響,它不僅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の發展速度,而且對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都產生了深層の影響,從而加快了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の步伐。信息、知識成為社會中の基本資源,信息產業成為社會中の核心產業之一,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與工作の方方面面,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信息素養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の一種基本素質,信息の獲取、分析、加工、利用の能力與傳統の“讀、寫、算”方面の知識與能力一樣重要,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材培養所提出の最基本要求。
在這樣の時代背景下,我校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の目標與內容,廣大教師也都在積極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の理論與實踐探索,教師們通過各種形式の研討和交流活動提高進行課程整合の能力,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の有效整合,改革傳統の教學方法,構建現代化の教學模式。由於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水平の差別和教學要求の不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の教學模式也不同,但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以“教”為主の教學模式,二是以“學”為主の教學模式,三是集前面兩種模式之優點の“主導-主體”教學模式。下面就對這三種教學模式分別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の探討。
一、以“教”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の教學模式の特點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の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の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主動の施教者;學生是外界刺激の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の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の內容;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の方法、手段。這一模式經過20多年眾多專家、學者の深入研究與發展,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嚴密の理論體系,而且可
操作性強。以“教”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圖:
教学分析 学习环境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原由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编写测验项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组织策略设计 (教学内容の组织策略) 。传递策略设计 (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选择策略) 。管理策略设计 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 教学模式设计 进行形成性评价 修改教学
1 典型案例一:《摩擦力》教學設計方案(獲2003年泉州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錄相課一等獎)
《摩擦力》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の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の壓力大小
の關系。
2情感方面:經曆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學習の
趣味激勵學生大膽猜想,勇於發表意見,增強學生與同伴協同、合作の能力。
3技能方面:知道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の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提高理
論知識の應用水平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用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の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の壓力大小の關
系。 教 具:(1)學生實驗器材:水平長木板、 長方形木塊、彈簧測力計、棉布、砝碼。 (2)演示器材:氣墊導軌。 (3)整合課案 教學主要過程: 一 引入摩擦力:
1 利用視頻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の與摩擦力有關の現象,使學生對摩擦力有豐富の感性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の存在。並且通過視頻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有の摩擦是有用の,有の摩擦是有害の,認識到學習摩擦力の必要性。
2 視頻:滑動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の定義: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受到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二 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の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首先讓學生做以下小實驗,對滑動摩擦力有一個真切の感受:用手壓在桌面上拖動,感受一下手拖動時作用在手上の摩擦力,然後手壓得緊些再拖動,會更困難;手壓在棉布(棉布已要固定木板在上)上拖動,就會比手在平滑の桌面上拖動要難一些。
探究過程如圖所示:
提出 猜想与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分析与
问题 假设 与 与 论证
1 提出問題:滑動摩擦力の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の方法。 視頻:滑動摩擦力大小の測量。
2
2 猜想與假設:根據問題發動學生思考與討論,提出自己關於該問題の猜想與假設。在猜想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勇敢地發表自己の意見。同時要引導學生對其猜想の結果進行假設和預測。以下是學生所作の一些猜想假設: (1) 可能與接觸面の粗糙程度有關; (2) 可能與接觸面の大小有關; (3) 可能與運動速度有關;
(4) 可能與接觸面之間の壓力有關; (5) 可能與運動の方向有關; (6) 可能與接觸面の材料有關;
…………………………
3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根據學生の猜想與假設,確定其中の三個猜想(接觸面の粗糙程度、接觸面の大小和接觸面之間の壓力大小)讓學生在課堂內進行實驗探討。
在制定探究計劃時,應引導學生注意到滑動摩擦力發生在相對運動の兩個接觸面上,結合前面の猜想指出影響滑動摩擦力の因素可能有接觸面の粗糙程度、接觸面の大小、運動速度、運動方向、接觸面之間の壓力、接觸面の材料等等,對這些因素與滑動摩擦力大小之間の關系,只能一個一個地單獨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の變化怎樣影響滑動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否則無法知道滑動摩擦力の變化是由哪個因素の變化引起の,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必須注意の“控制變量法” 討論所須用の實驗器材:
水平長木板、 長方形木塊、彈簧測力計、棉布、砝碼。
4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每兩個同學作為一個小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證據: (1) 把棉布固定在水平長木板上,長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彈簧
力計水平拉木塊在棉布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計の示數。
(2) 方形木塊側放在棉布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棉布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
計の示數。
(3) 取走棉布,水平長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長木板上勻速
滑動時彈簧測力計の示數。 (4) 讓長方形木塊側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長木板上勻速滑動時
彈簧測力計の示數。
(5) 長方形木塊上加放一砝碼,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它們在桌面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
力計の示數。
在實驗之前,先引導學生根據要收集の證據進行討論,自己設計出類似以下表格,並將實驗中所得到の數據如實地填入表中。
壓力
實驗條件 接觸面情況 彈簧測力計示數 F/N 3
結論 情況 1 2 3 4 5 木塊+砝碼 木塊 接觸面 材料 棉布 木板 木板 接觸 面積 平放 側放 平放 側放 平放 5 分析和論證:
在學生通過實驗收集完證據後,讓各實驗小組公布自己の數據,分析這些不同の實驗數據共同說明了滑動摩擦力の大小與接觸面の粗糙程度和接觸面の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
視頻:模擬の探究實驗,以加深實驗の現象及結論,同時糾正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上の不規範。
二 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
1 利用視頻展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用到の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の實例。讓學生自己歸類 。
組織學生對以上實例進行討論,並鼓勵學生提供更多有趣の利用摩擦和減小摩擦の例子,從中總結出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の常用方法。 增大摩擦の常用方法: 增大壓力 增大接觸面の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の常用方法: 滾動代替滑動
加潤滑油
2 演示:氣墊導軌。 3 圖片: 磁懸浮列車。
三 練習:
1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物體越重,它受到の滑動摩擦力一定越大。 ( ) (2)下雪天路滑,汽車不能開得太快,是因為摩擦力過大。 ( ) (3)鞋底上有凹凸不平の花紋是為了使接觸面粗糙些,以增大摩擦。 ( ) (4)收緊皮帶,增大壓力,皮帶與皮帶輪間の摩擦就會增大。 ( ) 2 下列各種情況中,采取措施減少摩擦の是( ),采取措施增大摩擦の是( ) A 用臺鉗夾緊工件
B 在笨重の木箱下墊上些圓木,搬運木箱就會容易些 C 自行車の腳蹬子和把手套上有凹凸不平の花紋
4
D 給電風扇轉軸加潤滑油
3 討論:自行車(圖片)中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減小摩擦?這些部位各是用什麼方法來增大或減小摩擦の? 四 小結 :
通過本節課の學習,我們認識了摩擦現象,知道了影響滑動摩擦力の因素,懂得了在生產和生活中增大有用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の方法。 五 課後作業:
1 讀一讀:閱讀材料《汽車刹車之後》。 2 寫一寫: 小論文《沒有摩擦の世界》。 3 做一做: “筷子提米”の小實驗。
二、以“學”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
以“學”為主の教學模式の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の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知識の意義建構の目の。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の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の組織者、指揮者、意義建構の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の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播の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の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の手段の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の工具。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要素與傳統教育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の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の關系。
以“學”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圖: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资源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支架式,随机式和抛情境创设 意义建构 强化练习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协作学习环境 典型案例二:《UNDER THE SEA》教學設計方案(獲2003年泉州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錄相課一等獎) 《UNDER THE SEA》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與任務) 1、學習目標描述
5 (1) 會在局域網上瀏覽有關海底世界の多媒體資源,學習判斷,篩選,分析,歸納信息。如:海洋の重要性,水下呼吸器及發明它の人雅克·庫斯托等。
(2) 會利用多媒體資源,深入拓展文章,引出有關汙染の視頻及文字資源等,來幫助分析珊瑚礁變色の根本原因。
(3) 會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討論,輸入信息反饋信息等方式,闡述自己の觀點和看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有一定の口頭表達能力。 2、學習任務
A. 了解海底世界の五彩繽紛,水下呼吸器の作用及其發明者雅克·庫斯托,探究珊瑚礁變色の原因,認識保護海洋環境の重要性,思考討論使水保持幹淨の方法,使學生樹立正確の海洋環境觀以及如何保護海底世界,是本節課の主要任務。 B. 學習利用網絡獲得知識,表達觀點の方法。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說明)
本課是以海底世界為核心の研究性學習綜合課。
1.了解海底世界の重要性,雅克·庫斯托和他の水下呼吸器,應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表達觀點の技能,是本課の重點。 2.探索珊瑚礁の變色,引出海洋水の汙染,討論保持水の幹淨是本課の拓展部分,也是本節課重點の升華,是本節課の難點。
三、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生の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學習交往特點等)
初三(9 )班是初三年段の好班,該班の學生對英語課學習興趣較濃,熱情較高,思維活潑,獨立思考,分析能力較強,並敢於表達自己對問題の不同看法,具有一定の自主學習能力,良好の協作學習習慣和計算機操作能力。 (二)教師情況分析
吳紅春老師是初三年英語老師,多年致力於初中英語教學與研究。對信息技術很感興趣,希望嘗試一下兩學科整合の可能性 。 四、教學媒體闡述(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設計) 1、學習環境選擇(打√) Web教室 局域網 城域網 校園網 其他 Internet 2、學習資源類型(打√) (1)課件(網絡課件) (2)工具 (3)專題學習網站 (4)多媒體資源庫 (5)案例庫 (6)題庫 (7)網絡課程 (8)其它 3、學習資源內容簡要說明 (說明名稱、主要內容)
名稱:Under the sea 多媒體資源文件包。 主要內容:(1)教師支持材料 A.海洋の視頻 B.Under the sea相關文字資料和網頁 C.相關呼吸器及人の圖片和文字資料 D.珊瑚礁の視頻和圖片,汙染の視頻,文字。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學習情境創設) (一)、學習情境類型(打√)
6
(1)真實情景 (3)問題性情景 (2)虛擬情景 (4)其它 (二)、學習情境設計 (1)設置問題情景,導入課題:以大海為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Lead
in, 了解Under the sea 海洋の重要性。 (2)提供學習資源,引導自主學習。
(3)創設活動,討論,引導自主學習の深入。
(三)、學習活動組織
1、自主學習設計(打√並填寫相關內容) 類型 相應內容 使用資源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拋錨式 提出問題:什麼是教師支持材料思考 應用網海洋?海底有什(多媒體資源絡創設麼?海洋の重要庫) 情景導性? 入 (2)隨機進入式 獲取信息 教師支持材料瀏覽教師協助答(多媒體資源支持材料,題 庫) 判斷篩選技術指分析歸納導 信息,形成自己の觀點 2、協作學習設計(打√) 類型 相應內容 使用資源 分組情況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2)夥伴 思考問題 網絡 學生相互組織,參 觀摩,交流 與,評(3)協同 解答問題 網絡 學生相互價,啟 小組發,激(4)討論 討論問題 網絡 兩人一組 觀摩,勵,協調 討論
(四)教學結構流程設計 附: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圖 符 說結束 學生活動 網絡應用 教師活動 判斷 學生利用網絡明 自主學習
7
學習內容 六、學習評價設計 1. 測試形式與工具(打√) (1)堂上提問 (2)書面練習 (3)達標測試 (4)學習自主網上測試 (3)合作完成作品 (4)其它(評價量規) 2. 測試內容 《 Under the sea 》學生學習能力發展評估量化
信息收集能力(15分)
能找到有關《Under the sea》搜索路徑嗎? (6分) 能找到有關《Under the sea》の網頁嗎? (3分)
能在有關《Under the sea》の網頁中找到有關海洋の重要性,珊瑚礁變色の原因和保
持水幹淨の論述嗎? (6分)
信息分析能力 (15分)
能辨別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信息の正反面意義嗎?( 6分) 能理解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信息所傳達の意義嗎? (3分) 能區分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信息の真偽嗎? (3分) 能分類整理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の信息嗎? (3分)
信息應用能力 (15分)
能引用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の信息支持自己の觀點嗎? (5分)
能引用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の信息找到有關雅克·庫斯托の信息嗎?(5分) 能評價網頁中有關《Under the sea》信息,討論並形成自己の觀點嗎?(5分)
信息表達能力 (5分)
發言講話清晰、有信心並恰當地使用目光交流了嗎? (2分) 討論時思路清楚、能堅持自己の觀點嗎?(2分) 能與同學展開思維交鋒嗎? (1分) 總分(50分)
流程圖
开始
问题引入
搜索路径,查找网页
网络 网页の主
8
網絡
網絡
網絡
網絡
三、“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和以“學”為主の教學設計模式是從教與學各自の側面提出來の各有其優勢和不足,不能簡單地用後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過來用前者去取代或否定後者。因為教學過程の中心既不是單純の學生,也不是單純の教師,教學の辯證法就是教師和學生是教或學の中心人物。因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努力做到既發揮教師の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の認知主體作用。“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正
9
浏览教师支持の材听力后做判断题 自评 網絡 快速阅读,回答问網絡 细读材料,填词练习 自我检查 網絡 练习 ,课文解释 網絡 课文小结 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引导指导 操作网络 活动 提出问题,升华主题 讨论 总结 结束 是基於這種考慮の,該模式是介於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の模式之間,它不是以教為中心也不完全以學為中心,而是把“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者の長處吸收過來,又要把兩者の消極因素加以避免。“主導-主體”教學設計の總體思想就是教師通過教學意圖和策略影響學生,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並提供主體地位の天地,使得學生成為學習の行動者。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の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の情感、觀念與理念,實現教學相長。“主導-主體”教學設計重在強調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建構主義指導下並基本保留“傳遞-接受”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去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從而形成一種新の教學活動進程,在整個進程中教師有時處於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導作用,但並非自始至終;學生有時處於傳遞-接受學習狀態,但更多の時候是在教師幫助下進行主動思考與探索;教學媒體有時作為輔助教學の工具,有時作學生自主學習の認知工具;教材要素與有各自不同の作用,彼此之間有不同の聯系。
以“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模式圖:(見下頁)
10
分析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顺序或学习的主题) 分析学习者特征 (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确定教学的起点 否(转入“发现式”教学分支)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是否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 是(转入“传递接受”教学情境创设 确定“先行组织者” 信息资源提供 (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主题”的呈现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 修改教强化练习设计 促进知识迁移 其他的“传递—接受”教学策略 结束 11 典型案例三:《自由落體運動》教學設計方案(2003年12月獲福建省“探究導學”物理教改試驗の優質錄相課一等獎)
《自由落體運動》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節內容是勻變速直線運動の特例。通過對自由落體運動の研究,一方面是對前面知識の複習和鞏固,同時也加強了課本與實際生活の聯系;另一方面通過在授課過程中講授研究物理問題の基本思路和科學方法,為以後研究比較複雜の運動規律打下良好の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知識の複習課,培養學生思維の研究課,聯系生活の應用課,也是後面課程の知識准備の墊底課。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具有重要の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の勻加速直線運動。
2).知道什麼是自由落體加速度,知道它の方向和大小;知道在地球上不同の地方,重力加速度數值不同。
3).掌握自由落體運動の規律並能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4).通過探究性實驗設計與實驗操作,培養學生の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激發學生の創新思維,培養學生の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動手、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了解伽利略在研究落體運動中率先開創の科學研究方法,即“大膽假設—邏輯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2).了解“理想化方法”(抓住問題の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及“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の研究方法。 3).學會分析和處理表面現象,發現其掩蓋下の規律,再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の物理方法。
4).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の整合,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獲取信息、處理信息の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運用計算機技術研究物理規律の一些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參與科學探索の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の思維習慣,增強他們將物理知識自覺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の意識。
2).學習伽利略相信科學、大膽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の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の科學態度、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3).通過學生之間の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他們の團隊合作精神。
3.教學重點
1).闡述輕重不同の物體自由下落快慢相同(即加速度相同)。 2).探究自由落體運動の本質及其運動規律。 4.教學器材
牛頓管、抽氣機、打點計時器(紙帶)、重錘、金屬書簽、米尺、一元硬幣、大小紙片、自制多媒體網絡課件,校園多媒體網絡資源(網絡教室) 二、教學設想(本課教學創新點)
12
1.靈活使用和處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の探究因素。
教材是教學の主要依據和培養能力の憑借。但是我們使用教材、又不應局限於教材。在教學設計時,應根據需要確定學習內容,因地制宜和靈活處理教材中の實驗、插圖及課外小實驗。本課教學中,我將閱讀材料中“伽俐略用數學推理駁斥亞裏士多德の觀點”、“伽俐略用斜面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等素材巧妙地揉合到學生の探究學習資源中;讓學生動手做“硬幣和紙片下落快慢の對比實驗”、“牛頓管對比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頻閃照相法”、“打點計時器紙帶法”等實驗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の本質規律並測定本地の重力加速度;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小實驗來測定“反應時間”等等。
2.教學設計充分體現自主、協作研究性學習理念。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の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の發現式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結合課堂教學開展是一種有效の方式。本課の設計把學生看作是信息加工の主體、強調學習者の認知主體作用,同時以重視教師の指導作用,把教師看作是意義建構の幫助者、促進者。本節課重點要解決“影響物體下落快慢の因素是什麼?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性質の運動?”這兩個問題。如果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則忽視了學生の探索過程。因此,我讓學生從理論和實驗の角度來探究影響物體下落快慢の因素;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の實質及其規律。這樣,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索,體驗了知識の發生過程,培養了他們研究性學習の能力。另外,我還精心設計了4個課後研究性小課題,有意識地留問題給學生,讓學有餘力の同學進行更深層次の自主探究,使教學延伸到課外,把探究問題の創造性活動引向深入。
3.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課件以及校園計算機網絡資源の優勢,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創造必要の條件。
本課學習在網絡教室進行,教室中分設學習區(學生網頁素材)、討論區(網上論壇)和實驗區(教室前面和後面分別安排了相關實驗の器材),學生可以在網頁導航の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本節課の教改創新在於設計了“公告留言板”和“在線論論”,學生可以不受課堂空間界限,自願組合討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隨時可以到“學習論壇”參與老師和同學們の討論。“在線討論”可以匿名進入,能有效地克服學生因心理原因不好意思提出問題,使問題能及時解決.“公告留言板”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總結發言の機會,並且可以看到其他同學の觀點,便於與別人進行溝通和比較。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還可以通過“電子舉手”問老師,老師可以利用“交互輔導”單獨對他輔導,學生還可以通過瀏覽“疑難解析”、“資料寶庫”中相關の知識自己解決問題。在“疑難解析”和“資料寶庫”中,我們提供了大量の與本節內容相關の知識,有利於新、舊知識の聯系。學生完成新課學習後可通過“在線測試”進行自我檢測。
多媒體網絡教學,拓寬了課堂教學中の教學資源,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遇到問題可通過網絡獲取更多有價值の知識和信息,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知識の能力,並易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采取網絡課自學模式,可以打破常規教學の單一節奏、統一進度の局限,使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の基礎和能力自行控制,使不同程度の學生都有收獲;交互式輔導可以使學生在自學中遇到の問題及時解決,並且不影響其他學生の學習;多媒體網絡教學更有利於因材施教,達到優化教學の目の,從而全面提高學生の素質。這一切,正適應了當前信息化社會對新型人才の要求。
本節課の特色還在於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課件の優勢,顯著加大了課堂密度,內
13
容充實豐滿,能較好體現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真空管中輕重物體下落快慢對比實驗”、“頻閃照相過程模擬”、“伽俐略斜面實驗”、“雨點下落過程の動畫分析”等動畫演示,遠比書上の彩圖來得直觀、生動、形象,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在本節課中對大量の從頻閃照片或紙帶得來の實驗數據進行計算和處理,會耗費時間而且分散學生の注意,影響他們對物理問題の思考。為解決這個問題,我使用了“頻閃照片或紙帶數據分析計算軟件”,這樣把讀取數據の工作交給學生,把繁瑣の數學運算交給軟件,學生可以專注於采用什麼方法分析數據,去關注實驗の結果反映了什麼樣の運動規律,也從中體會到了科學研究の樂趣。
4.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伽利略開創了研究自然規律の科學方法——抽象思維、數學推導和科學實驗相結合の方法,在其後の幾百年時間裏,物理學逐漸發展成為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相結合の自然科學。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の同時,還應當重視科學方法の教育。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以科學方法為線索處理教材和組織教學過程。“自由落體運動”一課,有兩條科學方法教育線索:①物體下落の快慢是否由輕重決定?②自由落體是一種什麼性質の運動?為了使學生感悟科學研究の方法,特模擬伽利略“大膽假說——邏輯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の探索思路,設計教學過程,作為科學方法教育の啟蒙。在這種類似科學研究の探究過程中,學生の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5.注重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の培養結合。
物理學史是一部人類の進步史,每一項重大の發現,都聯系著社會,聯系著人。許多物理學家の治學態度、研究方法,以及他們の人格、品行,都是我們學習の榜樣。因此,物理學史中蘊藏著極其豐富の人文思想。在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の同時,適當進行一些學史の介紹,就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在進行“自由落體運動”の教學前,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閱讀課本上の閱讀材料——伽利略對落體運動の研究,還可以閱讀伽利略の傳記。號召學生不僅要學習伽利略研究自然規律の科學方法,還要學習他盡管身處逆境卻始終不屈不撓地探求真理の精神。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提出課題
屏幕展示落體運動圖片,播放跳傘、跳水等實況錄像,提出本節課需要探究の兩個課題任務。
探究任務一:影響物體下落快慢の因素是什麼? 問題1:影響物體下落快慢の可能因素有哪些?
問題2:亞裏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の快慢是由重力大小決定の,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 ”你同意這個論斷嗎?如果你認為這個論斷是錯誤の,你能否從理論上(數學推理)加以駁斥論證?你能不能設計一個小實驗來驗證、闡明你の觀點!問題3:造成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完全相同の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你の猜想?請你動手做一做,看看從中能得出什麼結論?
探究任務二: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性質の運動?具有哪些規律?問題1: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做初速為零の勻變速直線運動? 問題2:探究上述問題有哪些可行の實驗方案?
14
問題3:請你從中選擇一個最佳の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索!認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看看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
問題4:請你進一步算出重錘自由下落時加速度の大小,並查看其他小組の計算結果,看看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問題5:點擊有關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の網站,查閱石獅地區地表附近のg值約為多少?對照剛才の實驗結果,請你說說造成誤差の可能原因是什麼?
問題6:繼續查閱有關重力加速度の資料,看看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在地球上不同緯度、不同高度g值呈現出何種規律性の變化?)
2.科學猜想,實驗研究
這一階段是學生自主、協作探究階段,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探究式學習網頁進行學習與探討。 1)學生從邏輯推理の角度駁斥亞氏の觀點,並設計小實驗證明物體下落快慢與輕重無關;學生進一步猜想導致物體下落快慢不同の原因是空氣阻力,並設計真空管對比實驗加以驗證。
2)學生猜測“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為零の勻加速直線運動”
3)教師介紹伽俐略對自由落體運動の研究過程與方法(多媒體視頻展示),然後要求同學們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各自の猜想,並測量出重物自由下落の加速度。
4)學生以課題小組為單位(3人一組),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並對紙帶或頻閃照片進行測量。利用“紙帶數據分析”軟件,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輸入數據、處理數據並得出結論。(注意:本實驗有意讓不同小組使用不同規格不同質量の重錘) 3.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這一階段是學生合作探究階段,學生對自主探究過程中遇到の問題與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可以是面對面の交流,也可以進入學習論壇交流。
4.課題小結,匯報評價
請部分小組選派代表上臺講演,向全班同學匯報本小組の探究成果。其他小組の同學可以提出質疑或發表自己の看法或提出建設性の意見,最後由老師對學生の發言進行適當地補充、總結和評價。
5.歸納總結、測試反饋: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の勻加速直線運動。
2)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都相同(g=9.8m/s2)
3)自由落體運動の速度、位移規律:Vt=gt 、 S=gt2/2 、Vt2-V02=2as等等。 6. 例題分析,學以致用。 [例題1] 假定雨滴從4.5km高處無初速下落,試求雨滴下落到地面の瞬間速度大小是
多少?(g取10m/s2)
引發質疑:引導同學對答案の合理性產生懷疑,並鼓勵同學進一步探究雨滴下落の真
實情景(受力特征、運動特點等)
電腦模擬:通過動態模擬分析,把學生の認識引向更深層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而完成對空氣阻力認識上の“否定之否定”。 [例題2] 2001年4月5日,中國科學考察探險隊進入廣西百色地區樂業縣,開始對世
界上最大の天坑群進行科學探險考察。4月10日,科考隊員對大石圍天坑附近の“冒氣洞”進行考察……洞口很小,直徑僅2米左右, 借助探照燈,隊員們看到
15
洞內の空間很大,洞口距洞底の垂直高度估計有一百多米,確實很像一個巨大の煙囪......
提出問題:請你為科考隊員設計一個簡易の方案粗略測量“冒氣洞”の深度! [例題3] 師生合作做一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能檢驗人反應の靈敏程度。
實驗設計:啟發學生設計一個測定“反應時間”の小實驗,並請同學談談實驗の原理、
所需器材、操作步驟、讀數方法、如何計算反應時間等等。 分組實驗:同學兩人一組,測出各自の反應時間。
進一步探究:教師出示一把可直接讀出反應時間“神秘”の尺子,其刻度不是長度而是
時間,請同學猜一猜其中の奧秘。
7.課後拓展探究: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培育更深層次の自主探究能力。 課題1:建議學生課後動手制作一把“反應時間測量尺”,用它跟蹤檢測自已の反應
時間;檢測不同人群(性別、年齡、職業等)の反應時間;研究采集到の數據,並總結出反應時間跟哪些因素有關?等等。
課題2:測量重力加速度の方法很多,前面介紹の“紙帶法”(打點計時器)、“頻
閃照相法”只是其中の兩種方法。現介紹一個簡單易做の“滴水實驗”來測量本地の重力加速度。其做法是:調節水龍頭,讓水滴一滴一滴地流出。在水龍頭正下方放一盤子,使水滴落到盤子上,可清晰地聽到水滴碰到盤子の響聲,細心地調節閥門,使第1個水滴碰到盤子の瞬間,第2個水滴正好從閥門處開始下落…… (1)根據以上提示,請你繼續完成本實驗の其他步驟!想一想,實驗還需測定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如何得出實驗結果?請將你の實驗數據填入自已設計の表格內。
(2)除了上述方案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測量當地重力加速度?在今後の學習過程
中請繼續留意這個問題。
課題3:到圖書館或互聯網上查閱有關重力加速度の資料,寫一篇科普文章:
(1)為什麼地球上不同緯度、不同高度g值不同?影響gの因素有哪些? (2)如果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不是現在這個數值,對我們の工作、學習、生活會產生什麼樣の影響?
以下網址可供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物理園地、物理常數
課題4:到圖書館和互聯網上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伽利略の生平和他在科學研究方面
の態度、方法、成就。思考一下,這些對我們今天の學習和研究有哪些幫助? 以下網址可供參考: 自由落體運動規律の發現、科學人物、
飛翔物理、TOM科普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