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起源与发展
中 药
基本概念中药学
本 草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历经史证类 代备急本草 主要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拾遗 中华本草 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载
药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
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
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
病类药之先河。
——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载药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产地与采集(略)、中药的炮制
道地药材 采集原则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采集方法
含 义
目 的
中药的炮制 方 法
——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
——应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 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
花、花粉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花粉类药材则须适时采取。
果实、种子类药材——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类药材通常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集。
根、根茎类药材——多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集为佳。
树皮、根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
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集,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减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性能,改变性状,纯净药材,矫味矫臭。 修治: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 水制: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水火共制: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 其他制法:系指上述四类以外的一些特殊制法。
中药的性能
性能的含义
——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等内容。
——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概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含 义 内 容
四气 五味 ——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以偏纠偏)。
——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包括寒、热、温、凉、平五个方面。
——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其寒热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概括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他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 ——包括酸、苦、甘、辛、咸、淡、涩七个方面。
——五味既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又是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辛——发散,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酸(涩)——收敛,固涩。
确定依据
运用原则 含 义 内 容
确定依据
主要作用 苦——清泄,降泄,通泄,燥湿,坚阴。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渗湿利水。
含 义 确定依据
——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中药升降浮沉是相对人体升降出入异常的一种定向理论。
根据病势——凡病势下陷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升降浮沉运用原则
根据病位——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影响因素
——气味、质地、炮制、配伍。
含 义 确定依据
——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治疗病变所在部位为依据。
归经与四气——归经相同,四气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性质不同。 归经与五味——归经相同,五味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机理不同。 归经与升降浮沉——归经相同,升降浮沉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趋向不同。
广义——是指药物的偏性。
含 义
毒 性
狭义——是指有毒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影响因素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四气、五味 归 经 升降浮沉 毒 性
——剂量、炮制、配伍、用法等。
归经 与其他药性的关系 ——防止两个误区、注意辨证用药、严格控制剂量、采取防范措施。
——是说明中药性能的主要依据。 ——是中药的定位理论。 ——是中药的定向理论。
——是指有毒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小结中药的配伍、用量与用法
中药的配伍
用药禁忌 含 义
目 的
内 容
含 义
配伍用药禁忌
证侯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种以上的
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协调药物的偏性,适应复杂的病情,增强药物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单行——即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是指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使原有的疗效降低。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或副作用。
——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应避免配合应用。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十九畏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是指某种或某类病证不宜使用某种或某类药物。 ——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禁忌使用某些药物。
服药饮食 禁忌 含义
中药的剂单位
量 确定依据 一般煎煮法中药的特殊煎煮法用法 中药的服法——是指服药期间忌进食某些食物。
——是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的常用有效剂量。
——按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l厘=0.03克。
——药物性质、临床应用、患者情况、季节变化。
——包括煎药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煮方法等。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
——包括饭后服、饭前服、空腹服、睡前服、病发作前服、温服、冷服等。
解表药
麻 黄
——发汗力强,又宣肺平喘,尤宜于风寒束肺之喘。 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或上半身水肿)。
桂 枝 ——发汗力稍缓。又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外散风寒,内行气滞,宜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
紫苏叶
又能行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并解鱼蟹之毒。 ——解表力弱。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以治胃寒呕吐最宜;
生 姜
温肺止咳,并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之毒。
香 薷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为治阴暑要药。又利水消肿,与麻黄相类。
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 ——荆 芥
祛风解表,以祛风见长,寒热表证均宜。
长于透散。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长于祛风。胜湿止痛,微温不燥,为风药润剂 祛风止痉
防 风
——解表力强,散风寒湿邪,尤宜于风寒夹湿之表证;主入太阳经。
羌 活
胜湿止痛,尤宜于上半身之风湿痹痛。
白 芷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为阳明经要药。
既散表寒,又散里寒,尤善于散少阴寒邪。故用于阳虚外感。 温肺化饮。
藁 本 ——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善治巅顶头痛;祛风湿,用于痹证。 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
辛 夷
尤为治鼻渊之要药。
祛风湿,用于痹证。有小毒
祛风止痛,宣通鼻窍
细 辛
薄 荷 牛蒡子 蝉 蜕
发散力较强,又疏肝解郁。 清热解毒。既解表热,又清里热。 明目退翳,定惊止痉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 花
偏于清肝平肝。 偏于清肺润肺。
利咽、透疹
发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 桑 叶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善治头面诸疾。 柴 胡
升阳举陷
升 麻
升散之中有清利之性。
葛 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尤善解项背强痛。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表证,热病烦闷。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主入少阳经。 透疹,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
清热药
石 膏 知 母 芦 根
清热泻火,清肺胃热,药力强
清热生津,清肺胃热,药力缓和
长于清透,为清解之品。煅用收湿敛疮。 滋阴润燥,为清润之品。又清相火,退虚热。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
清肺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通淋。
清热泻火不及芦根,但生津止渴较芦根为胜,为治渴之要药。又能消肿排脓。
天花粉
淡竹叶 栀 子
——清热,除烦,利尿。上清心火,下利小水。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泻三焦,气血两清。
夏枯草 决明子
黄 芩 黄 连
清肝明目。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主入中上二焦;又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善清心、胃之热,清心除烦,清胃止呕。 主入下焦,又能泻肾火,退虚热。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黄 柏
——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见长。主要用于肝胆实火及下焦湿热证。
龙 胆
苦寒之性较重。
苦 参 秦 皮 白鲜皮
金银花 连 翘 大青叶 板蓝根
——善清中下焦及肌肤湿热,又杀虫止痒。 ——清热燥湿,兼能收涩止痢、止带。 ——祛风止痒,善治肌肤瘙痒。 疏散风热
长于消肿散结,为疮家圣药。善清心火。 长于凉血消斑。
长于利咽消肿。为治热毒咽痛之要药。 善清泻肝火,定惊搐。
长于清肺热
为治疮痈肿毒,虫蛇咬伤之要药。又能凉肝定惊 利湿通淋。 利水消肿
兼能通乳,为治乳痈要药。又能利尿通淋 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尤为治疔疮之要药。
消肿散结
野菊花 土茯苓
清泻肝火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为治杨梅疮毒之要药。
疏散风热力强,又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用于湿热证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 —— 凉血消斑
青 黛 穿心莲 蚤 休 白花蛇舌草 半边莲 蒲公英 紫花地丁
既解热毒,又解蛇毒
山慈菇 熊 胆 鱼腥草 金荞麦
败酱草
大血藤
射 干 清山豆根 热解毒马 勃 ——用白头翁 于热毒马齿苋 证 鸦胆子 贯众
生地黄 清热玄 参 凉血——牡丹皮 用于赤 芍 营血分水牛角 证 紫 草
消痈散结。
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主入肝胆经。
为治肺痈之要药。又能清热利尿通淋。 善治肺痈,又能清肺化痰。
消痈排脓——以治内痈擅长。 既可用于肠痈,又可用于肺痈,尤为治肠痈之要药。又能祛瘀止痛
善治肠痈,又能活血止痛。
兼能祛痰,尤宜于痰热壅盛之咽痛。 利咽——用于热毒咽痛。
治热毒咽喉肿痛为宜。又能清胃热。 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又能止血
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也可用于热毒疮疡,并能止血。
亦可用于冷积久痢。并有截疟,腐蚀赘疣之功,
——用于温热病时疫之证,既可治疗,也可预防。又能凉血止血。
药力强,又能凉血止血
凉血,滋阴
又泻火解毒。
凉血,活血——血热夹瘀长于凉血止血,透邪外出,清虚热 证尤宜。
长于活血止痛,又能泻肝火
——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尤宜于斑疹紫暗
青 蒿 ——退虚热要药,气味辛香,长于透邪外出。又解暑热,截疟。 白 薇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以退虚热见长。 清虚热——用地骨皮于虚热银柴胡证 胡黄连
泻下药
泻
大 黄下攻积芒 硝——用番泻叶于积滞便芦 荟秘 润 火麻仁于肠肠通燥便郁李仁便秘—— 用松子仁
峻下甘 遂逐水——京大戟用于胸芫 花腹积水 商 陆——味甘质润,善治阴虚劳热。又清肺降火。
功专退虚热。
清虚热,除疳热
善清除胃肠及下焦湿热 ——泻下力强,善治热结便秘。又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利湿热。 ——长于润燥软坚泻下,为治疗里热燥结之要药。外用能清热消肿。
——泻下之力稍缓,多单用、泡服。又能行水消胀。
——泻下,清肝,对于热结便秘,兼见肝火亢旺,烦躁失眠者尤为适宜。
兼能杀虫疗疳,用于小儿疳积。
——润肠通便,兼能滋养补虚。
——兼行大肠之气滞,通利之功较强。又利水。 ——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泻水逐饮力强。又能消肿散结。不溶于水,多作散剂。
峻下逐水力强——用于胸腹积水,形证俱实者。
泻水逐饮作用类似甘遂而稍逊,亦能消肿散结。 泻水逐饮作用与甘遂、京大戟相似而力稍逊,毒性最著。又能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逐水之力不及甘遂、京大
戟和芫花,能通利二便以
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
牵牛子
排泄水湿。
泻肺气,逐痰饮,杀虫攻积。
巴 豆
祛风湿药
羌 活 独 活 威灵仙 川 乌
——本品性热,毒大力峻,长于通寒积,逐水饮,用于寒积便秘,腹水臌胀;并能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挟湿之表证。
长于解表。尤善治上半身之痹痛。 长于祛风湿。尤善治下半身之痹痛。
——通经络,性猛善走,善治行痹。 长于温经散寒止痛——善治寒痹及寒凝诸痛证。 (有麻醉镇痛之功) 长于祛风,并通络、止痉——善治行痹或顽痹。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常用于湿痹,吐泻转筋。
功用、毒性较草乌缓和。 毒性比川乌大,药力较川乌猛。 有毒,药力较强。 无毒,药力较缓。
为治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兼消食,生津。 兼祛风止痒。
祛风寒湿用于风寒湿痹—— —— — —草 乌 蕲 蛇 乌梢蛇 木 瓜 蚕 沙 伸筋草 海风藤 青风藤 徐长卿 路路通
——舒筋活络,长于舒缓筋急。 通经络——用于痹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通络止痛。 利小便。
——长于止痛,用于多种痛证。并祛风止痒。 ——舒筋活络,利水,通经。
秦 艽 防 己
——寒热新久痹证均可,为风药润剂。热痹更宜。并退虚热,清湿热。 ——善治热痹。并利水消肿。 ——偏走上肢,尤宜于上肢痹痛。 ——又解热毒。
又能凉血消肿。
通经络——用于热痹。
性平,凡风湿痹痛皆可配用。并止泻痢,清热毒。 大毒之品,治顽痹为宜。
并祛风除湿止痒,解毒消肿定痛。
性平力缓,治痹证多作辅药用。并活血,下乳。
祛风湿热用于风湿热痹桑 枝 豨莶草 络石藤 老鹳草 雷公藤 丝瓜络
痹证用兼于筋五加皮 骨桑寄生
——长于温补肝肾,并能起痿弱。又利水消肿。 ——能补肝肾,养血安胎。
狗 脊 千年健 雪莲花
化湿药
藿 香 佩 兰
——长于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脊。并能温补固摄,外用止血。 ——长于通经络,尤宜于老人风湿痹痛见筋骨无力,拘挛麻木者。 ——又能补肾阳、调经止血。
解暑,发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证。 燥湿——苦温燥湿的代表药。
发表力强,又能化湿和中止呕,尤宜于湿浊中阻之呕吐。
发表之力不及藿香,善治脾经湿热之脾瘅证。 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又能祛风湿,散风寒,明目。 燥湿行气消积,为消胀除满之要药。 又降气消痰平喘。 偏于行气。并行气安胎。 偏于化湿,止呕。 兼能行气,止呕。
燥湿温中之力强于草豆蔻,尤宜于中焦寒湿偏盛者。并除痰截疟。
化湿苍 术 厚 朴 砂 仁 豆 蔻 草豆蔻 草 果
用于湿阻中焦证
利水渗湿药
茯 苓
利用水于消水肿肿—— 利尿通淋用于淋证—— ——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燥湿温中——用治寒湿中阻证。
薏苡仁 猪 苓 泽 泻 香加皮 车前子 滑 石 木 通
健脾补中——脾虚湿盛之水肿最宜。药力缓和
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又宁心安神。 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利水力强,为利水渗湿专药。
——泄热(清膀胱之湿热,泄肾经之虚火)。 ——祛风湿,强筋骨。
——善治热淋。又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 ——善治热淋、石淋。又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
降泄力强,又清心泻火。
善治热淋,又下乳。
降泄力缓。 活血通经。
治热淋尤宜。
杀虫止痒。
——祛风止痒,为治皮肤病的常用药。 ——长于通淋止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善治血淋。又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通 草 瞿 麦 萹 蓄 地肤子 海金沙 石 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 薢 茵 陈
——下乳,润肠通便。
——药力弱,多作辅助药用。又清心降火。 ——治湿最长。为治膏淋要药。又祛风除痹。 ——为治黄疸要药,阳黄、阴黄皆宜。又解毒疗疮。
主要用于湿热黄疸(阳黄)。又能清热解毒
利尿通淋,为治石淋之要药。又解毒消肿。 活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活血消肿。 清热解毒。
利用湿于退黄黄疸—— 金钱草 虎 杖 地耳草 垂盆草
温里药
附 子
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
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又补火助阳,补心脾肾之阳,散寒止痛,主入气分 。
为温中散寒之至药,又温肺化饮。
干 姜
肉 桂
——补火助阳,尤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又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并能引火归源、鼓舞气血生长。
——长于暖肝散寒而止痛,为治寒凝肝脉诸痛之要药。
温里散寒用于里寒证—— 吴茱萸
又疏肝降逆止呕,助阳(燥湿)止泻。暖肝疏肝之要药。
小茴香
又温肾暖肝,行气止痛,为治寒疝腹痛之要药。 长于温中降逆,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又温肾助阳。
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
专入中焦,散寒止痛,止呕。 杀虫止痒,用于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又能下气止痛。
温散下焦寒邪,行气止痛。
丁 香
高良姜 花 椒 荜 茇 荜澄茄
理气药
陈 皮 ——长于行脾胃气滞,又能燥湿化痰,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 青 皮 枳 实
行气力强,偏于破气。
主入脾胃大肠,破气消积,化痰消痞。
主入肝胃,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木 香 ——长于行气止痛,作用广泛,尤善行脾胃、大肠气滞。为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 附 ——主入肝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理气用于气滞证或气逆证—— ——川楝子 ——主入肝经,清肝疏肝。又杀虫。 沉 香 乌 药
长于温散胸腹寒凝气滞,常相须为用。
性质沉降,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温肾散寒
荔枝核 ——主入肝经,疏肝散结 佛 手 香 橼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化痰止咳——用于肝胃气滞证,湿痰咳嗽。
偏于理气。 偏于化痰。
——长于通胸中阳气,散阴寒之凝滞,为治胸痹之要药。
薤 白
行气导滞,长于行胃肠气滞
柿 蒂 ——降气止呃,为止呃要药。
消食药
消 山 楂 ——善消肉食积滞。又能行气散瘀 。(炒三仙: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 食化神曲 ——兼能解表,用于食积兼有表证者尤宜。并能助金石类药物消化吸收。 积积滞证用
疏肝解郁,药力和缓。
于麦 芽 善消米面食积 饮回乳消胀 食 稻 芽 莱菔子
消食之功与麦芽相似,作用缓和。
——既行气,又消食,为消食除胀之要药。又能降气化痰。
鸡内金 ——消食力强,用于多种食积之证。又能涩精止遗,消石化坚。
驱虫药
使君子
味甘气香,易于服用,且药性缓和,驱虫而不伤正,故尤多用于小儿蛔虫病。消积除疳,用于小苦楝皮驱虫槟 榔——用南瓜子于肠道鹤草芽寄生虫雷 丸病 鹤 虱榧 子芜 荑
善驱蛔虫——主要用于蛔虫病。
善驱绦虫
驱虫谱广——用于多种虫病,多作辅助药用。
儿疳积。
杀虫力强。外用疗癣。
兼能泻下。又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甘平性缓,杀虫而不伤正气。
兼能泻下。又补虚
消积除疳,用于小儿疳积腹胀。 消积除疳,用于小儿疳积。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用于肠燥便秘,肺燥咳嗽。 消积除疳,用于小儿疳积。
止血药
小 蓟 大 蓟
为血热出血证之要药 。又兼解毒散瘀消痈。
兼能利尿,尤善治血淋、尿血。 功效强于小蓟,止血作用广泛。
凉血止血地 榆——性善下行,尤善治下焦血热出血证。又能解毒敛疮。 槐 花——善泻大肠积热,尤善治便血、痔血。又能清肝泻火。 侧柏叶——兼收敛止血。用治各种血热出血证。又化痰止咳。 白茅根——善清肺胃热,又能利尿,尤宜于血淋、尿血证。 苎麻根——既止血,又安胎,尤宜于胎漏下血之证。又清热解毒。 三 七——药力强,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尤为伤科要药。
又活血定痛。
止血药,适用于出血证。 化瘀止血药蒲 黄——性平力缓,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兼能利尿。
茜 草——性质寒凉,又凉血止血,通经,尤宜于血热夹瘀之出血证及妇
科瘀血证。 花蕊石——既收敛止血,又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 降 香——尤宜于外伤出血。又理气止痛。
白 及——药力强,为收敛止血要药。尤宜于肺胃出血证。又能消肿生肌。 仙鹤草——药力和缓,用于各种出血无瘀滞者。又能止痢、截疟,补虚。
收敛止血药紫 珠——性寒凉,兼能凉血止血,尤宜于肺胃出血证。又能清热解毒。 棕榈炭——性平味涩,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尤多用于崩漏。
易于止血留瘀。
兼能化 又能利尿。 血余炭 用于各种出血证,
瘀, 有止血而不留瘀的
藕 节 特点。
主入下焦,暖宫散寒,尤宜于虚寒崩漏。
艾叶
温经止血,用于又散寒止痛,调经,安胎。 虚寒性出血证。 主入中焦,温暖脾胃,尤宜于中焦虚寒
炮姜
性出血。又温中止痛,止泻。
血药温经止
活血化瘀药
川 芎 ——为血瘀气滞证之要药,血中气药。又祛风止痛。
活血行延胡索 ——止痛力强,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气止痛郁 金 ——兼疏肝解郁,又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
活血调经用于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多种瘀血证—— —— 姜 黄 ——又通经止痛,为治风湿肩臂疼痛之良药。 乳 香 没 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
偏于行气。 偏于活血。
五灵脂 ——长于活血止痛。又能化瘀止血。
丹 参 红 花 西红花 桃 仁 益母草 泽 兰
——药力和缓,为调经要药。又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药力强,又通经。
——活血祛瘀之力较红花强,又凉血解毒,用于血热瘀滞,斑疹紫暗。 ——活血祛瘀力强。又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分别用于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利水消肿——尤宜于水瘀互结者
为妇科经产要药。又清热解毒 祛瘀消痈。
牛 膝
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
性善下行而通利。
引火(药、血)下行
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通淋。 ——活血,补血,宜于血瘀兼血虚之证。又舒筋活络。
鸡血藤
王不留行 ——通乳消痈,利尿通淋。长于通利,药力强。
土鳖虫 ——药力峻猛,破血通经、消癥。
马钱子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大毒之品,大通之品。善治顽固性疼痛。 活血疗伤——自然铜用于苏 木跌打伤骨碎补痛等多血 竭种瘀血儿 茶证 刘寄奴破
血莪 术消癥三 棱——用水 蛭证于 癥瘕虻 虫积聚等斑 蝥瘀血重穿山甲
化痰药
温化寒半 夏湿痰痰证——天南星 用于寒痰、白附子——为伤科要药。 ——活血通经止痛。
——补肾强骨。既补肾,又活血,为伤科要药。
——长于止痛,用于多种瘀滞痛证。又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止血——用于外伤出血。
活血通经,消食化积。
偏于破气。 行气,消积止痛
偏于破血。
药力峻猛,用于瘀血重外用吸血消肿 证。
力猛,毒性较强。 ——有大毒。攻毒蚀疮,用于痈疽恶疮,顽癣,瘰疬。 ——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又降逆止呕,为止呕要燥湿化痰,消肿止痛——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消痞散结。 用于湿痰、寒痰证,及痈疽肿痛,毒蛇咬伤。
祛痰力强,燥烈之性更甚,长于治顽痰证。又祛风止痉,用于风痰证,尤善治经络之风痰。
——为治风痰之要药。善祛头面部之风痰而止痛、止痉。外用解毒散结。
白芥子 ——善治寒痰(饮)证。又利气散结,通络止痛。长于搜剔停痰伏饮。
——性质走窜,善治顽痰证。又能祛痰开窍,用于痰盛关窍阻闭之证;
皂 荚
散结消肿,通便。
旋覆花 ——长于降肺、胃之气,又消痰、行水。 白 前 ——为治咳嗽痰多之要药。寒热虚实皆宜。
猫爪草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浙贝母瓜 蒌竹 茹竹 沥清化天竺黄热痰——胆南星用于热前 胡
痰、燥痰桔 梗证 胖大海海 藻昆 布黄药子蛤 壳——长于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性味甘润,长于润肺止咳,为治燥痰证之要药。用于热痰证,瘰疬、乳痈、肺痈。
性味苦寒,长于清热、散结。
——热痰、燥痰皆宜。又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胸痹、结胸、肠燥便秘。
除烦,止呕,
用于热痰证。
祛痰力强,又定惊利窍。 清心定惊。
——用于热痰证。又息风止痉,用于痰火内甚,引动肝风之中风痰迷,小儿惊风,
癫狂惊痫。
——能降能宣,用于痰热、风热咳喘。
——长于开宣肺气而祛痰,利咽,排脓,为治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之良药。又载药上行。
——以利咽开音见长。并能润肠通便。
均能消痰软坚散结,又利水消肿。
——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用于痰热咳喘,瘰疬瘿
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浮海石 瓦楞子
瘤。
兼能化瘀。又可制酸止痛,
青礞石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用于顽痰咳喘,癫狂,惊痫。
杏 仁 紫苏子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为治咳喘之要药,用于多种喘咳证。 长于降气化痰,尤宜于寒痰喘咳。
百 部 ——润肺下气止咳,用于多种咳嗽,尤宜于肺痨咳嗽、小儿顿咳。又杀虫灭虱。
止咳平喘用于多种咳喘之证—— —— 紫 菀 款冬花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用于各种咳嗽。
偏于化痰。 偏于止咳。
马兜铃 ——以清降肺、肠见长,用于肺热咳喘,痔疮肿痛出血。 枇杷叶 ——主降肺胃之气,兼清肺胃之热。清胃止呕。 桑白皮 葶苈子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气壅实之喘咳,水肿。
长于泻肺热与水气,用于肺热喘咳。 长于泻肺中痰火,用于痰饮壅盛之喘咳。
白 果 ——长于敛肺固下,用于喘咳痰多,带下白浊,尿频遗尿。 ——平喘镇咳力强,用于哮喘咳嗽。并能定痛、解痉。
洋金花
安神药
朱 砂
安定神志用于心神不宁 为安神定志之要药。长于清心火,善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又清热解毒。 镇潜浮阳,兼滋肾阴,善治肾虚肝旺之心神不宁。又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药力缓和。
磁 石
镇惊安神——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宁。
龙 骨 琥 珀 酸枣仁
养心安神——用于血虚,
长于养肝血。又敛汗。
心神失养之心神不宁。
首乌藤 柏子仁
又养血祛风通络。 润肠通便。
尚能益心气,主要用于气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又益肺肾,平喘咳。
灵 芝
合欢皮 ——长于解郁安神,用于情志不遂、忿怒忧郁之心神不安。又活血消肿, 远 志 ——长于交通心肾而安神,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安。又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肝药
平抑肝阳石决明 珍珠母 牡 蛎 赭 石 白蒺藜
清肝明目——用于目赤翳障,视物昏花,为眼科要药。
煅用收敛、制酸、止血。平肝、清肝之要药。 镇惊安神。
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
——镇惊安神、软坚散结,煅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为重镇降逆之要药,主降肺胃之气,平喘,止呕。又凉血止血。 ——疏肝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罗布麻叶 ——清热利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而有热者。
羚羊角
息肝风、平肝阳、清肝火、解热毒,用于肝经阳热亢盛之证。宜于热极生风。故有“在肝之病,必用羚羊”之说。
牛 黄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宜于热极生风,痰热闭阻之神昏。 珍 珠 ——安神,明目退翳,解毒生肌。 钩 藤
平抑肝阳
天 麻
兼清肝热。药力缓和。
性平质润,用于各种肝风内动证。又为治晕眩要药,用于各种眩晕。又祛风通络。
地 龙 ——清热通络,平喘,利尿。宜于热极生风。 全 蝎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各种痉挛抽
性平,药力次于蜈蚣。
蜈 蚣
搐。
力猛性燥。
僵 蚕 ——祛风通络止痛,化痰散结。
僵蚕、蝉蜕、天麻三者既祛外风,又息内风。
麝 香
——开窍力强,为治闭证神昏要药。又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开窍之力不及麝香,常作辅药用。外用清热止痛,用于五官和皮肤的多种疾患。
开窍寒闭、热闭神昏皆宜。
冰 片
用于闭证神昏——
苏合香 石菖蒲 安息香
——长于温散胸腹之寒凝,止痛效佳,
主要用于寒闭神昏。
——化湿开胃,宁神益智,宜于痰湿蒙蔽之神昏。 行气活血,止痛。
人 参
补脾肺之气,生津——用于脾肺气虚证及气津两伤之口渴。
大补元气,为拯危救脱要药;又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亏虚之心神不宁。为峻补之品 补脾肺之气,生津止渴之功似人参而力弱,兼补血。
补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有热之证。
补气之力不及人参,长于养阴清热生津,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
力量较弱,多作辅助药用。多用于气虚轻证及小儿。
补气,利水消肿,固表止汗——用于脾气虚证,气虚水肿,体虚汗出。
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托毒生肌。 为补脾要药,又燥湿、安胎,用于痰饮眩晕,脾气虚弱之胎动不安。
党 参
西洋参
补气—— 用于气虚证太子参
黄 芪
白 术
山 药
——既能补气,又能益阴,为“平补三焦”之剂,且略兼涩性。用于肺、脾、肾诸虚证。
白扁豆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虚湿滞证及暑湿吐泻。
甘 草 大 枣
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补益心脾之气。祛痰止咳, 养血安神。
刺五加 ——补脾气,益肺气,温肾阳,强筋骨,安心神。 蜂 蜜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解乌头类药毒。
鹿 茸淫羊藿巴戟天仙 茅杜 仲续 断补肉苁蓉阳——锁 阳用于阳补骨脂虚证 益 智菟丝子沙苑子蛤 蚧核桃仁冬虫夏草 紫河车——峻补肾阳,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温燥之性较强。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肾阳虚证,筋骨温燥之性稍逊。
痿软,风湿痹痛。
温燥之性最强。尚能温阳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泄泻不止。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安
补益力胜,尤宜于肾虚腰痛。 胎——用于肝肾亏虚证及胎动不安。
善行血脉、续筋接骨,为伤科之要药。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 便
偏于润肠。 偏于补阳。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偏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脾止泻 偏于温脾,尤善摄涎唾。
偏于补益,并能止泻、安胎,用于脾肾虚泻,
补肾助阳,养肝明目,固及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
精缩尿,平补肝肾之品。
补益之力不及菟丝子,而固涩之力较菟丝子强。
善补肺肾之阳气,为治肺肾虚喘之要药。 补肾阳,益肺肾——用于
兼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肾阳虚证,及肺肾两虚之喘咳。
兼止血化痰,多用于劳嗽痰血。平补肺肾阴阳。药力和缓,为平补气血阴阳之品,善一切虚损
劳极。
海 马 ——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用于肾阳虚证,癥瘕积聚,跌扑损伤。
当 归熟地黄补血——白 芍用于血阿 胶虚证 何首乌龙眼肉
北沙参南沙参百 合补阴麦门冬——用天门冬于阴虚石 斛证 玉 竹黄 精明党参
——为补血之要药。又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为益精血、滋肾阴之要药,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诸证。
——善于养肝血、敛肝阴而柔肝止痛,用于血虚肝旺,拘挛疼痛。尚能止汗,平抑肝阳。
——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又滋肺肾之阴,用于肺肾阴虚证。
——制用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证。生用能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补气血,益心脾,安神志,既不滋腻,又不壅滞,实为滋补良药。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养阴、生津、清热力强。 用于肺、胃阴虚证。
力稍逊,兼能化痰,益气。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心肺阴虚证。
养阴润肺,清热生津——养心肺胃之阴。
用于肺、胃阴虚证。 主养肺肾之阴,滋阴力强。
益胃生津——用于胃阴滋胃肾之阴。 虚证。
主养肺胃之阴。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为平补三焦之品,用于肺、脾、肾诸虚证。 ——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解毒,用于肺、胃、肝阴虚证,及疔毒疮疡。
枸杞子
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虚证。
益精明目,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眼目昏花。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乌发效佳,并退虚热,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及阴虚内热证。
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内热、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诸证。
生津润燥,用于津伤口渴、消渴及肠燥便秘。 润肠燥,用于肠燥便秘。 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偏于滋阴。
偏于退虚热,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又软坚散结,用于癥瘕、经闭,疟母。
墨旱莲
补阴—— 女贞子
用于阴虚证桑 椹 黑芝麻 龟 甲
鳖 甲
收涩药
麻黄根 ——功专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浮小麦
敛汗,退虚热——用于 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五味子
兼能益气阴。 还能益胃生津。
收涩力强,用于多种体虚滑脱证。又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生津,安蛔,用于蛔厥腹痛。
敛肺涩肠——用于久咳虚喘、久泻久痢。
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作用广泛。 止痛效佳。
降火利咽,用于久咳失音。
收敛固涩—— 糯稻根
用于体虚滑脱证乌 梅 五倍子 罂粟壳 诃 子
石榴皮 禹余粮 赤石脂
涩肠、止血——用于崩漏,便血。
驱虫,用于虫积腹痛。 兼可止带。用治带下。 生肌敛疮,用于疮疡久溃不敛。
肉豆蔻 ——涩肠、温中行气,用于久泻久痢,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平补肝肾之品。 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莲 子芡 实海螵蛸椿 皮
涌吐药
胸宿涌 胃食吐常 山脘、以痰——上涎用甜瓜蒂之等于病停毒证滞物胆 矾 在、
攻毒 杀虫止痒药
于攻 痈毒硫 黄疽、皮疔杀雄 肤疮虫黄瘙,、痒湿止白 矾 疹痒疥癣——,用蜂 房固精缩尿——用于遗精养肝明目。 滑精、遗尿尿频。
补肾助阳。
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补脾止泻,益肾涩精, 养心安神。补益心脾肾。 止带——脾虚久泻,遗精滑精,带下。
兼能除湿。
止血,止带——用于出涩精,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血、带下。 清热燥湿,止泻。
——截疟,为治疟疾之要药。 ——研末吹鼻,能令鼻中流出黄水,引去湿热之邪而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外用解毒收湿,祛腐蚀疮,用于风眼赤烂,口疮,牙疳,疮肿不溃、胬肉疼痛。
补火助阳通便。尤为疥癣要药。 攻毒、杀虫、止痒——燥湿祛痰,截疟。尤为疮痈要药。 用于痈疽疔疮,湿疹疥癣,皮肤瘙痒。 止泻,止血,祛除风痰。 祛风止痛。用于痹痛,牙痛。
大 蒜 蛇床子 土荆皮
杀虫、止痒——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
暖脾胃,止泻痢,杀痨虫、止顿咳。 燥湿祛风,温肾助阳。 长于疗癣。
蟾 酥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溃拔
疡脓毒升 药出化不腐粉畅生轻 ,肌或信 石久——溃用不于铅 丹用解
于毒炉甘石目赤明翳目障硼 砂 ——
——为外科拔毒化腐生肌之要药。
——功偏攻毒,杀虫,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蚀疮力强。还能劫痰平喘,攻毒抑癌。
——长于收湿杀虫止痒。内服坠痰镇惊,祛痰截疟,用于惊痫癫狂,疟疾。
——为眼科外用要药,还能收湿止痒敛疮,用于溃疡不敛,湿疮湿疹。
——解毒之中还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为喉科、眼科常用药。又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
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