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歌画面,融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
2.生字、词语卡片。
3.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学习《元日》,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导入:同学们,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大家想想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学生交流。
3.过渡:大家说得都很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节日情怀,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三首》,感受诗中不同节日里所展现的风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诗歌和生活的距离,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及思维,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学习任务二 学习古诗《元日》
活动1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老北京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引出诗题。 2.教师解题。(课件出示) 3.简介诗人王安石。(课件出示)
4.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读古诗,读出节奏。 活动2 借助字卡,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识记生字“屠、苏”。
交流自己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好办法。如,加一加:屠,“者”加上尸字头。 2.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符:上下结构,上部是竹字头,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的。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托住上部。
3.动漫演示生字“符”的书写。
4.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这个生字。 设计意图
此处教学要彰显朗读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为学生背诵积累作铺垫。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字等方法,牢记生字的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学习任务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1 想象画面,回答问题
1.教师范读古诗《元日》。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字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时人们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爆竹 喝屠苏酒 换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 换旧符)
教师相机课件出示三幅图片。 活动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1.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 (1)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过春节时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
②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了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③在古代的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⑤导读: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有怎样的心情?(板书:喜悦)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心的心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学习后两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②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千家万户打开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③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省略了主语,就是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前挂新桃符。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祸。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
讲解这首诗时,一定要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原则,为后面两首诗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学中充分运用范读、引读、模仿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借助图画理解古诗中省略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任务四 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
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的情感。(课件出示)
2.拓展: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那天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课件展示
“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欣欣然于年轻一辈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革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换”字,诗人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更期待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3.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习俗还有什么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开放式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巧妙衔接,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和积累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魂、酒”等5个生字,会写“欲、魂”等10个字。
2.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背诵古诗《元日》并说说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2.学生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1)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3.导入: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本课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元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扶手,使学生能在帮助下自主学习,从而习得自学能力。
学习任务二 自主学习,理解《清明》
活动1 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读准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活动2 简介作者,理解诗句
1.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2.简要介绍诗人杜牧。(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古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1)学习前两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春天的雨下起来常常是怎样的?(绵绵不绝、淅淅沥沥)
②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他们为什么会伤心难过?(很多人这一天都要去扫墓,他们想起了已逝的亲人。)
③说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④导读: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要读出这种感受。
⑤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两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②同桌合作,理解《清明》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课件出示填空)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熟读中达到背诵的目的。
学习任务三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1 读诗题,了解风俗
1.读诗题。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
2.再读诗题。读出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课件出示)
4.说说你对重阳节的了解及本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人们会在那一天吃重阳糕,饮菊花茶,和家人一起出游赏菊,还会和家人一起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活动2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独:一个人。 ②异乡:他乡。
③异客:成为他乡的客人。
④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⑤倍:更加。
(2)介绍创作背景:17岁的王维离开家乡,一个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一直没有回到家乡。(板书:孤独)
(3)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3.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过渡: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登高、插茱萸)
(2)点拨:他们在登高、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出示图片,介绍茱萸: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3)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板书:思念)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课件出示)
4.总结: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这两首诗的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元日》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抓重点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模拟对话,很好地再现诗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
学习任务四 学习生字,书写示范
1.出示会写字字卡,指名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播放生字书写动漫,重点指导。
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竖弯钩里的撇折、点不要丢掉。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酉”。 牧:左右结构,左边末笔是提。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要注意横画间距均匀。 4.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
一要充分借助书写动漫的演示,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生动活泼。二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写字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习任务五 综合实践,收集资料
1.明确活动主题:围绕“中华传统节日”收集资料。 2.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收集资料,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1)有哪些中华传统节日。 (2)这些中华传统节日的时间。 (3)这些中华传统节日的节日习俗。
3.组织学生活动,强调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1)询问长辈。 (2)网上查阅资料。 (3)列表格记录资料。
4.展示活动成果。(课件出示)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几个主要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风俗习惯等资料。
设计意图
本学习任务要在课前布置收集的资料,课上充分借助课前资料展示收集资料的成果。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小练习。
2.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练习。
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加点字“除”指的是( )。
A.台阶 B.不计算在内 C.进行除法运算 D.逝去 ②这两句诗描写的春节习俗有( )。(多选) A.畅饮屠苏 B.夜晚赏月 C.放鞭炮 D.更换桃符
③读着这两句诗,想一想,老人可能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可能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诗句中的“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雨多而密,渲染了____________的氛围。
②“断魂”写出了行人________的心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诗中提到的节日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这个节日的习俗还有________。
(2)下列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中的“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远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B.诗句中的“倍”字不仅写出了诗人在“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情感,还暗示了他平时对亲人无时不思之情。
C.诗句中的“少一人”指的是缺少了诗人的一个兄弟。 (3)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弟想到诗人时,可能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三年级(1)班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动成果吧! 节日 中秋节 ________。
(2)下列诗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的是( ) A.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B.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C.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D.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完成《补充习题》。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 赏花灯、吃元宵、舞狮子 (1)你采用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元 日(春节) 放爆竹 饮屠苏 换旧符 (欢乐 喜庆) 教学反思
1.多种方式诵读,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这三首古诗时,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2.读中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古诗学习重在融入情境,体味诗情。因而在教学本课时,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借助注释、字典、图画等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想象《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充分感受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升华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清 明(清明节)
雨纷纷 欲断魂 (悲凉 伤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登高 插茱萸 (思念亲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