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训练(三)
语文
(散文、小说专项)
寒夜生花 迟子建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1 页 共 8 页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12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注]①迟子建:生于黑龙江漠河。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2002年丈夫因车祸去世。 1.文章以“寒夜生花”为题有何好处?
2.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2 页 共 8 页
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霜花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启示。(至少谈两点)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3 页 共 8 页
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1.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画线词语的含义。 叫座:
2.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这段文字,推测这张木刻像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3.本文题为“闻一多先生上课”,前三个自然段所写的并非上课,请分析作者写这三段文字的用意。
4.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上课有哪些特点。
6. 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总有人记得你
一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伏在三楼的阳台上,往下看。
那儿,几间平房,坐西朝东,原先是某家单位做仓库用的。房很旧了,屋顶有几处破败得很,像一件破棉袄,露出里面的絮,“絮”是褐色的木片子,下雨天,我总担心它会不会漏雨。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4 页 共 8 页
房子周围长了五棵紫薇。花开时节,我留意过,一树花白,两树花红,两树花紫,把几间平房,衬得水粉水粉的。常有一只野鹦鹉,在花树间跳来跳去,变换着嗓音唱歌。 房前,码着一堆砖,不知做什么用的。砖堆上,很少有空落落的时候,上面或晒着鞋,或晾着衣物什么的。最常见的,是两双绒拖鞋,一双蓝,一双红,它们相偎在砖堆上,孵太阳。像夫,与妇。
也真的是一对夫妇住着,男的是一家公司的门卫,女的是街道清洁工。他们早出晚归,从未与我照过面,但我听见过他们的说话声,在夜晚,喁喁的,像虫鸣。我从夜晚的阳台上望下去,望见屋子里的灯光,和在灯光里走动的两个人影。世界美好得让人心里长出水草来。 某天,我突然发现砖堆上空着,不见了蓝的拖鞋红的拖鞋,砖堆一下子变得异常冷清与寂寥。他们外出了?还是生病了?我有些心神不宁。 重“见”它们,是在几天后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晾衣裳,随意往楼下看了看,看到砖堆上,赫然躺着一蓝一红两双绒拖鞋,在太阳下,相偎着,仿佛它们从来不曾离开过。那一刻,我的心里腾出欢喜来:感谢天!他们还都好好地在着。 二
做宫廷桂花糕的老人,天天停在一条路边。他的背后,是一堵废弃的围墙,但这不妨碍桂花糕的香。他跟前的铁皮箱子上,叠放着五六个小蒸笼,什么时候见着,都有袅袅的香雾,在上面缠着绕着,那是蒸熟的桂花糕好闻的味道。
老人瘦小,永远一身藏青的衣,藏青的围裙。雪白的米粉,被他装进一个小小的木器具里,上面点缀桂花三两点,放进蒸笼里,不过眨眼间,一块桂花糕就成了。
停在他那儿,买了几块尝。热乎乎的甜,软乎乎的香,忍不住夸他,你做的桂花糕,真的很好吃。他笑得十分开心,他说,他做桂花糕,已好些年了。 我问,祖上就做吗? 他答,祖上就做的。
我提出要跟他学做,他一口答应,好。
于是我笑,他笑,都不当真。却喜欢这样的对话,轻松,愉快,人与人,不疏离。 再路过,我会冲着他的桂花糕摊子笑笑,他有时会看见,有时正忙,看不见。看见了,回我一个浅浅的笑。我知道,我已忘不掉桂花糕的香,许多小城人,也都忘不掉。
现在,每每看到老人在那里,心里便很安然。像小时去亲戚家,拐过一个巷道,望见麻子师傅的烧饼炉,心就开始雀跃,哦,他在呢,他在呢。
麻子师傅的烧饼炉,是当年老街的一个标志。它和老街一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三
卖杂粮饼的女人,每到黄昏时,会把摊子摆到我们学校门口。两块钱的杂粮饼,现在涨到三块了,味道很好,有时我也会去买上一个。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5 页 共 8 页
时间久了,我们相熟了。遇到时,会微笑、点头,算作招呼。偶尔,也有简短的对话,她知道我是老师,会问一句,老师,下课了?我答应一声,问她,冷吗?她笑着回我,不冷。 我们的交往,也仅仅限于此。淡淡的,像路边随便遇到的一段寻常。
我出去开笔会,一走半个多月。回来后,正常上班,下班,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女人的摊子,还摆在学校门口,上面撑起一个大雨篷,挡风的。学生们还未放学,女人便闲着,双手插在红围裙兜里,在看街景。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
当下愣住,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一部分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每每看到卖桂花糕的老人在那里,作者心里便很安然呢?
4.下面语句中“跳出惊喜”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
5.请分析文章结尾的画线语句的作用。
不买车票的小女孩
汽车开到实验小学站点时,雨终于落了下来。放学的小学生们跑着叫着跳上车,带进来一股股湿漉漉的凉气。女人招呼学生们坐下,接着就开始卖票。
当她走到一个梳着两只羊角小辫的小女孩面前时,小女孩很难为情地对女人说:“阿姨,我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
小女孩的眼睛里正流露出可怜巴巴的内容,身子并没有坐实,好像随时准备下车。女人就笑了笑,说:“没关系,你坐着吧。”她还摸了摸小女孩的头。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6 页 共 8 页
坐在前面开车的男人不高兴了,嘴里“哧”了一声。“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男人闷闷地说。
汽车开过一个个站点,几乎没有上车的,小学生们也一个个下了车。 车上,只剩下那个小女孩了。
雨不大,下得平平静静、津津有味。但汽车却很冲动,嗡嗡的发动机声越来越急躁,把男人的不高兴描述得十分详细。
到终点站了。小女孩对女人说:“谢谢阿姨。”她跳下车顶着雨跑了。
女人开始打扫车里的卫生。男人似乎对女人的不满还没有过去,一边收拾车一边说:“就你的心眼儿好,她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女人说:“一个孩子,可怜巴巴的,我咋能不让她坐?再说,不就是一块钱嘛。” 男人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说:“你可不要小看了现在的孩子,能干出让你大吃一惊的事情来。上网,玩游戏,能着呢。家长给的零花钱,都用在玩上了。” “我看这个小女孩不像那样的孩子,她的眼睛告诉我的。”女人说。
男人又“哧”了一声,不屑地撇撇嘴,说:“你总是那么自信。我倒觉得她很有可能也是个混票的,省下钱好去玩游戏、上网。”
女人终于对男人的态度无法忍受了,大声说:“就算是那样,又能怎么样?不就是一块钱吗?一个大男人一点儿不像个男人的样子!”
男人一愣,说:“我怎么不像个男人了?咱这是做生意,这车哪一样不得花钱?咱的钱不都是一块钱一块钱积攒出来的吗?你倒是大方,像个男人,像个男人又怎么样?没有钱不是照样团团转?”
女人真的生气了,胸一起一伏的,抿着嘴,瞪着男人。
“我就是看着那个小女孩好,下次她坐车,我还不收她的钱。”女人大声说。 男人丢下手里的工具,气愤地看着女人:“你这不是成心气我吗?我这样较真儿又图个啥?咱们还没有孩子呢。咱们不是想生个孩子吗?没有钱怎么要孩子?”
女人把扫出来的垃圾收进塑料袋里,愤愤地说:“我才不给你生孩子呢,你爱找谁生就找谁生去。”
“有外心了咋的?谁离了谁都一样活着,不想过就离婚!”男人气坏了,说。 “离就离!”女人毫不示弱。
这时一个小女孩跳上了车,说:“阿姨!”正是那个没买车票的小女孩。 小女孩说:“阿姨,我一下车就遇到我妈妈了,她给你送车票钱来了。” 女人愣了一下,忙走下车。
小女孩的妈妈把一块钱递给女人,说:“我早晨忘记给孩子带车钱了。谢谢你。” 女人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孩子坐一次车,无所谓的。”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7 页 共 8 页
男人锁好汽车,也走过来说:“一块钱的事,你还特意送来干啥,不要了。” 女孩妈妈说:“坐车买票,天经地义。车票钱一定要收下。” 小女孩在一边说:“阿姨,你就拿着吧。” 小女孩和妈妈冲男人和女人摆摆手,走了。 女人手里拿着钱,目送她们母女俩在小雨中走远。
他们站着,好久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雨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后来女人在男人的胳膊上捅了一下,男人就把身子靠过来。 女人挽起男人的胳膊,轻声说:“我们回家吧。”
1.作者的拟题可谓别具匠心,请你谈谈这个标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50字。
3.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男人”: “女人”: 小女孩: 小女孩的妈妈: 4.“男人”对一块钱的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说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小说第七段写到雨的平静和汽车的冲动,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6.“男人”和“女人”因为小女孩的那一块钱已经吵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可是故事的结局却是“女人挽起男人的胳膊,轻声说:‘我们回家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喜剧性的结局?
初中语文综合训练(三)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