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1-08-29 来源:星星旅游
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比较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I~5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服衣冠 (2)宋昭公出亡 (3)闻寡人之耳者 (4)卒得反国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人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知所以亡矣 (2分)

4.请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5.读了两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1 / 9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⑵景公致廪丘( ) ⑶孔子辞不受( )⑷今说景公( )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 D.君将哀而生之乎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4.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2 / 9

三、晏子谏因鸟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1.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3分)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2.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主鸟而亡之( )②请数之以其罪( )③以鸟之故杀人( )

④景公好弋( )⑤寡人闻命( ) ⑥为吾君主鸟(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诏吏杀之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4.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2分)

5.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2分)

3 / 9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6题。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事夫子:侍奉晏子。③仄陋:狭窄浅薄。④维:维系。引申为辅助。⑤弼:纠正。 1.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其义可乎(义务) 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 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4 / 9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4.[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5.[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文晏子中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6.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5 / 9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2)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3分)

(1) (2) (3) 4.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1分)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六、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6 / 9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②。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郁离子见而嗟之曰:“是殆类汉之老郎与,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艺事繇③已之学,虽失时

7 / 9

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已也。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讦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解】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井上汲水用的工具。 ③ 繇(yóu):通“由”。从,自。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2)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 译文: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不为茍得也 茍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 / 9

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予子天下而杀子身 D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中“之”与“断子之手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辍耕之垄上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哪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4分)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