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免费下载】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2020-02-19 来源:星星旅游
[释译图析]

一、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二、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篇章结构]

第一节 人与自然相通(普教七版未选)第二节 藏象

自 天:天之阳气下降 阴阳 因其阴阳多少 然 →万物 界 地:地之阴气上承 作用 而有不同名称《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第一节人与自然相通

(普教七版未选)

[篇章大意]

本篇讨论气象历法问题,文中阐述自然界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气、候、时、岁的建立,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文中重点讨论了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与四时气候的关系,把人体和自然界做了广泛的联系,以此说明“天人相应”——“自然人体观”的道理。

一、万物由天地合气而生

[原文]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注解释义]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⑴,

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指阴阳二气。合,即相合。形,指有形之万物。变,变化,指阴阳多少之变化。正名,即正定其名称。有形之物皆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各因其阴阳多少而确定为不同的名称。

黄帝问道:好。我听说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化而成。由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因此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有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类。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赋予万物,孰少孰多,可以给我讲讲吗?[图表分析]

万物由天地合气而产生

[篇名解释]

“节”,次也,度也,指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年、月、日、时辰等天度,甲代表十天干,子代表十二地支。一个甲子之数六十日为一节,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故称“六节”。“藏”,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象”,主要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亦即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由于本篇首先讨论六节之天度,其次又讨论藏象,因此篇名叫“六节藏象论”。正如马莳注云:“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1

→五气、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五志、五体等

[小结]

原文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是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说明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气是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同原始物质。然而天地阴阳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形态各异而有不同的名称。

二、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原文]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注解释义]

歧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⑴,请陈其方⑵。

⑴大神灵问:大,言其广泛重要。神灵,指事物变化的道理深奥。问,指黄帝所提的问题。⑵请陈其方:陈,陈述。方,大略。

歧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啊!天地广阔,难以具体度量,这个问题广泛而深奥,请允许我作大略地陈述。

草生五色⑶,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⑶草生五色、草生五味:草,在此泛指自然界的万物。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自然界的植物生成五色、五味,而其变化是不可胜数的。嗜欲⑷不同,各有所通。⑷嗜欲:即嗜好。

万物自身对自然界有不同的嗜好。天食⑸人以五气⑹,地食⑸人以五味。⑸食:饲也,引申为供给。

⑹五气:即寒暑燥湿风五气,此指自然界的清气,亦即呼吸之气。自然界供给人以五气和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⑺,音声能彰⑻。⑺修明:明润的意思。

⑻音声能彰:彰,彰著、明显,引申为声音宏亮高昂。

自然界五气通过鼻腔吸入人体,运行于心肺,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则使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洪亮高昂。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⑼,津液相成⑽,神乃自生⑾。⑼气和而生:气,五脏之气。生,化生、产生。

⑽津液相成:津液,是人体内水液的总称,这里指不同的营养物质。相成,即和调之意。⑾神乃自生: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言气血津液和调,神则自然而生。

饮食五味由口而入,经肠胃消化敷布以营养五脏之气。水谷之气与五脏之气相合,推动气血营卫津液的生化机能,生命活动也随之健旺。[图表分析]

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以草为例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

2

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以人为例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小结]

自然万物因禀受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形成了不同的形质特征,即“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而多少不均的原因,原文认为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如草生五色、五味,但“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也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其不同的形质特征,也正因为事物内部本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嗜欲”与“所通”。

人与自然界相应,人也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人赖自然以生存,必须从自然界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而人类也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个体的差异,人体也因为由于阴阳二气的多少不均而造就了而有脏腑的差别,所以在摄取营养物质时也是所通不一。“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从而构成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本,其声音、面色作为生命的重要体征,赖心肺之气的推动和充养,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重要特征,以五脏六腑共同化生、藏于五脏的精气为其物质基础。

[总结]( 第一节)

本节原文从人与自然相通的观点出发,讨论了有形之万物均由天地阴阳二气合化而成,万物对自然物质的客观需求不同,各有选择,进而从自然到人,讨论了天地阴阳二气与五脏六腑的通应关系及其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藏象

[原文]帝曰:藏象⑴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肾者,主蛰⑺,封藏⑻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⑼,通于冬气。肝者,罢极⑽之本,魂⑾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⑿,此为阳中之少阳⒀,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⒁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⒂,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⒃,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⒅。[注解释义]

帝曰:藏象⑴何如?

⑴藏象:藏,脏也,亦有贮藏的含义,指居藏体内的脏腑、脏器。象,形态、现象,有三义,一指脏腑、脏器表现于外的形态和现象,二指脏腑、脏器所通应的自然现象,三指脏腑、脏器的解剖现象,这里主要指第一个含义。王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功能表现于外的现象怎样?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⑵,神之变⑶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⑷,通于夏气。⑵生之本:生,指生命;本,指根本。

3

⑶神之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律以下文,作“神之处”为是。

⑷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字指部位,后一个“阳”字指功能特性的五行分属。心之位在膈肌之上,上为阳,故心脏处于阳位。心有炎上的特点,属火,通于夏气,故心为阳脏。这里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因此为阳中之阳。太阳,即大阳,有阳气旺盛的含义。

歧伯回答说: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变化的所在。由于心藏神,以心所主之血脉为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主宰脏腑协调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因此心脏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藏神的处所、神明变化的所在。

心的荣华显露在面部,心的功用充实于血脉。心的荣华之所以显露在面部,正是由于心主血脉,同时面部血脉又比较丰富的缘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譬如心气充足则血行流畅、血脉充盈,脉象就和缓有力、面色就红润有光泽;心气虚衰则血行无力或瘀滞,脉象就细弱无力或涩滞、面色就淡白或青暗。所以说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时令而言,与夏天之气相应。由于心脏是以阳脏居于阳位,与夏季都具有温热的特性、在五行均属火,而夏季炎暑流行又最易引起心火旺盛的病证。因此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⑸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⑹,通于秋气。⑸魄:《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为之魄。”即魄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五官的感觉、皮肤的冷热痛痒等知觉与手足四肢的活动、新生儿的吮指动作等动作。

⑹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在五行属金,应于秋气,当为“少阴”。《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亦云:“肺为阳中之少阴”。

肺是一身之气的根本。肺主管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宗气生成的主要器官;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气的生成、交换、运动均与肺有密切关系,故云“肺者,气之本”。

肺是藏魄的处所。由于肺主气,魄是以肺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说“肺者,……魄之处也”。备注:如《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 五神脏: 肺的荣华显现在毫毛,肺的功用充实于皮肤。皮肤、汗腺、毫毛统称“皮毛”,位居体表,属于机体神由心主管,的防卫系统。肺之所以主管皮毛,是因为肺主宣发,能使卫气和津液输布于皮毛,从而实现肺脏润养皮却又分属于毛、固密腠理、抵御外邪的作用。譬如肺气充足则宣发正常,皮毛就得养而润泽光亮,腠理就致密而开五脏,如本合有度,卫外就正常而不得外感;肺气虚衰则宣发失常,皮毛就失润而憔悴枯槁,或腠理失密而开合失篇曰:“心者,常、自汗盗汗,或卫外失常而易得外感。因此说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生之本,神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以时令而言,与秋气相应。由于肺脏居于属阳的胸中,在五行之变也;属金,且应于秋气,如外感秋燥之邪最易伤肺引起肺燥证、肺本身得病也多从燥化出现肺阴虚的病证。……。肺者,因此肺“为阳中之太阴(实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气之本,魄⑺⑻⑼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之处也;⑺蛰:藏也,指虫类之伏藏于土中。肾主水,藏精,有蛰藏、潜藏的特点,故说“肾者主蛰”。……。肝者,⑻封藏:闭藏、储藏,指肾藏精的功能。罢极之本,⑼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属水、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魂之居也。”《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素问·宣明肾主蛰藏,是闭藏的根本,为藏精的处所。肾藏精,有蛰藏、潜藏的特点,而肾精宜于闭藏却不妄五气篇》曰:泄,故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如《素问·上古天“心藏神,肺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说肾为“精之处也”。藏魄,肝藏肾的荣华表现于头发,肾的功用充实于骨髓。头发有“血余”的别称,但因精血互相滋生、精可以转魂,脾藏意,化为血,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发的生发之机却在肾,即血是本源于先天之精、生成于后天之精,而无论肾藏志,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由肾主管,所以说肾“其华在发”。骨骼依赖骨髓滋养,而肾藏精、精生髓,故谓五脏所藏。肾“其充在骨”。肾和头发、骨骼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因此当骨骼、头发发生病变,如小儿生长发育障碍,”所以五脏亦出现立迟、行迟、齿迟、发迟等五迟及鸡胸、龟背、解颅等病证,可从肾虚论治,以地黄丸类等药治之;称为“五神脏”象成人出现腰膝酸软、易于骨折、头发花白等病证,亦可从肾虚论治,以地黄丸类等药治之。。4

肾为阴中之少阴(实为为阴中之太阴),以时令而言,与冬气相应。由于肾居于属阴的下焦,在五行属水,又应于冬季,如外感寒邪最易伤肾、肾本身得病也出现阳虚阴盛、寒从下生的虚寒证。因此肾“为阴中之少阴(实为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⑽之本,魂⑾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⑿,此为阳中之少阳⒀,通于春气。

⑽罢极:罢,通疲;极,困惫。疲极,即疲累劳困。⑾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谓之魂。”即魂是在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

⑿其味酸,其色苍:根据新校正,此六字及下文“其味甘,其色黄”六字,属衍文,并当去之,似妥。⒀阳中之少阳:肝主生发而属木、应于春季,故称“少阳”。但其位居下焦,故应作“阴中之少阳”。《甲乙经》及《太素》均作“阴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亦云:“肝为阴中之少阳”。

肝是劳倦疲累的根本。《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者也。”即肝主筋、有连接约束骨节而主持运动等功能。肝主筋,究其根本,主要是肝藏血而调节人体血量、主管血液分配。譬如肝血充盛则筋膜得养而强健有力,肢体活动自如,虽劳作持久却不感疲劳;肝血不足则筋膜失养而软弱无力,肢体困乏,易于疲劳。故曰:“肝者,罢极之本。”

肝是藏魂的处所。《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所以说肝是“魂之居也”。肝的荣华表现于爪甲,肝的功用充实于筋膜。肝藏血、“其充在筋”、“为罢极之本”,而手足指甲、趾甲即爪甲是受筋之余气而生。如肝血充盛则筋膜得养而能够耐受疲劳,手足指甲、趾甲也润泽柔韧;肝血不足则筋膜失养不能而耐受疲劳,手足指甲、趾甲也枯槁不泽,甚至变薄变软、易于折断。因此,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而“其充在筋”与肝“为罢极之本”是同义的。

而且肝还能生养血气。《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肝藏血,……人动则血行于诸筋,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即肝主藏血而调节人体血量、主管血液分配,所以说肝“以生血气”。

肝在五味与酸味相应、在五色与青色相应。

肝为阳中之少阳(应为阴中之少阳),以时令而言,与春气相应。肝位居下焦,有“少阳”的特性,应于春季,因此肝“为阳中之少阳(应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⒁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⒂,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⒃,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⒄。

⒁仓廪:仓,藏谷的地方;廪,贮米的地方。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⒂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

⒃其味甘,其色黄:为衍文,当删去。

⒄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归属、往复之义。此以脾脏性质为主而概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诸腑。脾居腹中,处于阴位。脾属土,能化生精微气血以养脏腑,为脏腑精微气血之所归。脾居中焦,是人体阴阳之气上下往复的枢纽;脾应长夏,长夏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前后往复的关键。因此,脾为“至阴”,连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诸腑又称为“至阴之类”。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贮运水谷,有收纳、消化、吸收、排泄的作用,为“仓廪之本”。是营气产生的地方,称之为器。它们能消化饮食水谷,分别精华和糟粕,有转化水谷精气而吸收养分、排泄糟粕的作用。它们的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它们的功用充实于肌肉。它们在五味与甘味相应、它们在五色与黄色相应。这些脏器为至阴之类,以时令而言,与长夏土气相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⒅。

⒅十一脏,取决于胆:此为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二:一、以肝胆互为表里,调畅人身之气机说明胆的重要性。如李杲注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二、以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从精神思维方面强调胆的重要性。象王冰注云:“胆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第一种解释在逻辑上不合适:因为肝为主时之脏,通于春气,胆是依附于肝的,经文不提肝而说胆,所以不合理。第二种解释在内涵上不合适:“十一脏,取决于胆”涉及到全部脏腑,已远远超过了精神思维的范围,所以不合理。因此,两种解释都嫌不妥。我们认为:“十一脏,取决于胆”,可能是后人的评注误入正文引起,注文应当是“凡十一脏,缺于胆也”(“取决“为”

5

五脏

气生以生血气罢极

所藏魂魄神

主蛰封藏所主

脾[(胆)、胃、大肠、小肠、膀仓廪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者也。]

营(意)爪发毛面华唇四白内外相应

充(体)血脉肌筋骨皮

精(志)注:表分析括号内内容,是根据其他文献补入的。

阳中之少阳

(阴)

阴中之少阴(太阴)

阳中之太阴(少阴)

阳中之太阳

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四时阴阳的关系

凡十一脏取决(缺)于胆

至阴之类

阴阳之应

缺“的合音通借字),而缺的“胆”应该加在“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

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的“胃”上,并根据秦伯未的校订将语序重新加以调整——“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这样文字规范,也便于理解。 另外,也有人认为,“十一”乃“土”字之误。

凡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一脏即脏腑,缺于胆腑。[图表分析]

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四时阴阳的关系

[总结]

本节在论述人与自然的通应关系和强调五脏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藏象”一词,论述了藏与象的关系,对“藏象”做了明确得阐释。

另外,通过本节的论述,实际亦可反映出“藏象”的特点。首先,“藏象”的理论依据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其次,“藏象”的思维方法为“以表知里、”以外揣内“。再次,“藏象”的理论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系统观念。

春气冬气秋气夏气所通时季土气(长夏)

(咸)(辛)(苦)甘味酸所应味色

(黑)(白)(赤)黄色苍

6

[临床意义]

通过对本节 “藏象”概念的理解与“藏象”理论特点的分析,提示我们:

一、临床上,根据本篇对“藏象”含义的理解,脏腑有病可从外收集症状、体征来诊断。如肾脏有病多表现为头发与骨骼的改变,通过对头发与骨骼症状、体征的收集,即可判别肾脏的病证。

二、临床上,根据本篇“五脏与五华、五充(体)相应”理论的分析,五华、五充(体)有病可通过调理脏腑取得疗效。如头发与骨骼的病证,就应多从补肾入手治疗。[补充]

“脏器”与“藏”的比较:一、“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