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伟丽
摘
要
张宏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科技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山东中医药大学
为例,讨论如何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以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化科研训练(SRT、大创)和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集约化管理为主线,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体系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TrainingSystemforCollegeStuden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UWeili,ZHANGHongmeng
(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Shandong250355)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changeofmedicalmodel,theinnovationabilityofcollegestuden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been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Taking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sanexample,discusseshow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multi-disciplinarytraining,projectre-searchandtraining(SRT)andcomprehensiveexperimentalteachingplatformofintensivemanagementasthemainline,theestablishmentofthetraining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Chinesemedicin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ofCollegestudents.Keywords
colleg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students;scientificinnovation;trainingsystem
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开放为保障,以实验课程动手能力培养、实训项目开发、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建设为抓手,多课堂联动、“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体系。
(1)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加强思维和技能训练。
[2]构建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设立“科研与思路”、“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系列课程”、“实验动物基本操作”等实践创新
0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科的纵深不断拉长,科技教育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医药改革、万众创新的政策加速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知识、自主意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新的基础来源于扎实的专业训练。秉持这一培养理念,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正式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ResearchTraining)计划(简称SRT),迄今批准立项1000余项。“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十二五”期间扩展为大学
1]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2013年,我校加入该计划,
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学生获得SRT立项后,必须参与相关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实验实训平台上完成对专业知识链条的延伸拓展。
(2)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
支持。主动作为,促进“科技整合”和“资金整合”,加强资源关键要素的协同创新。将原隶属于各学院、教研室的近30个实验室按功能重组,创建了以中医药为主体,融合文、理、医的中医药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由12个功能模块组成,实行一体化运行,是省内第一个集约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
(3)构建服务型管理队伍,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流程。通过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协同创新。纵向建立“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横向整合学校各机构资源,构建了“全面、全程、全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服务。
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把有利于
截至2016年,获批国家级大创立项300余项。在SRT管理的基础上,山东中医药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构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奠定了有力基础。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围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我校突破传统的制式教育,采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和实践了以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化科研训练(SRT、大创)和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教38
(上)2017年/第13期/5月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完善SRT和大创课题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指导、经费监督、结题验收等管理制度。
2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提升科研训练实践性和培优性,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
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项目三个层次,分类(或分专业)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中医药专业,根据其特点建立了以实验与工艺操作为基础,以实验设计为主线的训练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基于导师科研项目或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论证以及实验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期间,学生亲手操作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
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依托SRT和大创项目,把学科创新竞赛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设计和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2.2实行开放式管理和动态管理,打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管理队伍”三向评议机制,形成统一管理、自主研学的管理体系;建立由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备选信息数据库,召集各学院指导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自身科研情况报送SRT备选课题。
学校统筹课内、课外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了“灵岩论坛”、”、“科研能力攀登计划”、“岐黄之术,革故鼎新”论文大赛等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科研思维,完善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创造了条件;制定激励保障措施,提高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重视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结合,构建发展学生潜质的测评指标,考核过程着重强调创新能力、创新办法和创新环境等要素。
2.3加强资源共享和多元交流,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联合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设备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营造“全员育人、全员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师生交流和职教协作为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开展创新讲座或担任校外导师,专门开辟企业需求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实验实训大平台的优势,面上覆盖、点上突破,面向全校学生课外创新研究实行全天候开放。将每一个SRT和大创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创新训练平台,由创新训练平台负责对学生项目进行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技术培训指导、实验耗材管理等。以“百草园”平台为例,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展示野生中药材,并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栽培试验,以供另一创新平台“GMP”车间进行进一步的药材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之间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机会。
3探索与创新
3.1实践理念创新——“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实践创新”
(1)实行“项目导师+实验导师”的双导师制,双管齐下,全
面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从培养科研思维入手,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行系统培训。
(2)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挖掘、整合教学及科研实验室资源,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线上线下一体,打造学生专属的创新训练实验室和实践活动基地。
3.2培育机制创新——“长期培养、内部流动、课题贯穿、精英培育”(1)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创新教育导师库,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利用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培育的长效机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创新平台交流新思路新方法,分享心得,选择合作伙伴。
(3)建立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交流平台,加强导师学生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引入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需要和专业特长,互相选择。
(4)以课题为抓手,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苗子,根据学生特长着重培养,打造精英团队,强化传帮带,系统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在教育理念、结
构组成、制度制定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3,4]
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难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管理脱节,职能职责不明晰,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指挥服务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探索实践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落实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严格科研项目训练,优化校园创新环境,有效提高了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7年/第13期/5月(上)39
“鹊华讲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