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经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要不是一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要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观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她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砍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文章前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阿炳的“凄”的?凄与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 参考答案:(1)阿炳身世的凄苦;(2)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
2.请解释“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多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从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
3.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是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凄与美是完美结合和统一的;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另外举例子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窦娥冤》《哈姆莱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同意,言之有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想念家乡的月
丁海霞
春节是一天一天地临近了。屈指算来,我已经五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这些年,一个人在外,风里来,雨里走,带着一身的尘埃,总盼着春节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让父母吃到儿子给他们包的饺子,那该多好啊!可是每每不能如愿,只能在电话里表达自己对双亲的祝福。而每在此时,父母总是那么体谅地说:“实在回不来,也就算了,你在外面给家里报个平安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时听着这些话,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学习的他乡游子们,每每提起家,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就是:我好想家,好想回家。
春雨蒙蒙,乳燕呢喃之际,常常对月垂泪,想自己过去住过的小屋,想那种“孤灯伴影,雨打窗棂”的意境。每当月圆的时候,如水的月光泻溢了整个窗前,我不忍开灯,怕破坏了这份静谧。于是遐思万里,神游无限,我的灵魂与每一朵花和每一株草对话,轻轻柔柔地。只因为这是在家里,一顶屋檐便支起了一个温馨的梦。
夏花烂漫,蚊虫嘤嘤之时,常常徘徊于城市的花圃中,各种花都争奇斗艳,把无尽的芳香扑面撒向你整个面颊,浸润每一个毛孔。但与此同时,却回味着家中老奶奶那永无止境的天方夜谭,谛听着妈妈哄着小侄女入睡的摇篮曲,品尝爸爸偶尔从报上看到最新消息的喜悦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都是那么和谐地有条不紊地传入耳鼓,方觉得如此天伦之乐藏在每一个笑靥中。只因为那是在家里,一顶屋檐便阻挡了一切尘世的喧嚣。
秋风瑟瑟,黄叶飘零,常在琅琅读书声中感觉阵阵悸动。明媚的月光谁与共赏孤独,把盏凄然北望,家中的月亮一定更圆。唯有桌前的人儿却不再团圆。想家,想到极处就是梦见家,梦见一顶屋檐下的沧桑爱恨与悲欢离合。
冬雪覆地,梅花绽放,常常在呵护的暖气下想起那遥远北方家中的一盆炉火,一家人围坐在炉前啃着烤好的马铃薯,那份沁人心脾的香气便飘满整个小屋。然而这份小小的享受却成为永恒的、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而不可捕捉的回忆了。想家只是因为家中更温暖,从肌肤到灵魂深处。
我的家,我生生息息十多年的家呀。在你的怀中我歌我笑,我悲我哭;我的咿呀学语,我的蹒蹒学步,都溶进了你坎坷而又倔强的躯体里,我怎能不想?游过千山万水,走到天涯海角,也折不断你放飞的心线。原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纸鸢,远了,高了,但终究还是会回来,因为线的这端有宠我、爱我、给我生命的双亲。 5.作者从春节入题,写了哪些时令?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参考答案:(1)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2)分别主要写了春雨蒙蒙,乳燕呢喃;夏花烂漫,蚊虫嘤嘤;秋风瑟瑟,黄叶飘零;冬雪覆地,梅花绽放等景物。 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听了父母的话,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 (2)到了春节时,“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父母给了“我”很多,而“我”回报父母的太少了。父母总是那样体谅“我”,说只要“我”“在外面给家里报个平安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深受感动,所以,“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 (2)我好想家,好想回家,好想和父母团聚。
7.“原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纸鸢,远了,高了,但终究还是会回来,因为线的这端有宠我、爱我、给我生命的双亲。”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线”?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是父母与儿女的亲情之“线”,感情之“线”,骨肉之“线”。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参考答案:想念家乡的月,思念温馨的家和敬爱的父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注
青山行
季 宇
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倍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山,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离开了人世。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做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选刊》,文章有删改)
注:青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享誉中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园位于景区内。
9.作者为什么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宁静的青山埋葬着千古诗人,这里留下了诗人众多的足迹,并激起了诗人奔放的情怀与灵感,所以作者内心“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表达了作者对李白仰慕和敬挽的情怀。
10.文章第四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四段中“青山墓园”是作者青山行的主要目的地,表达了作者的瞻仰之情,此承接上文;由对青山墓园景物及太白墓的描写引发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
11.联系全文,谈一下你对“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这句话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言之成理即可)
12.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一点谈谈对你写作的启示。 参考答案:写作特色:(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有机结合;(3)运用引用手法表现人物。(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主要有两点。(1)要注意由现实的人、物、景触发联想,使行文更丰富。(2)写人叙事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立体地展现人和事物。
四、(2010江苏徐州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①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神摇。
②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③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出租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④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⑤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⑥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
13.文章第①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
参考答案:①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②它与现代大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纯净与原始的美。
14.联系全文,谈谈第③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参考答案:她们偶尔羡慕城里人的富裕生活,感叹自己身处僻陋的乡村,有过片刻的消沉;但更多的是沉沦后的积极和从容,想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忙碌让苦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句话写出了黄河妹子真实的人性和心理,赞扬了筏子客淳朴本分的生命状态。
15.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古老。与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营生相衬;体现黄河人对生命执著追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6.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明的延续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并无冲突之处。②传统文明应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超然物外,不卑不亢。③传统文明只有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就上述要点中的任何一点进行阐述即可,其他说法只要合情合理且能有效阐述也可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以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虫蛀。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耱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觉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涮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篮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17.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父母辈特点)生活艰苦,理想远大,积极上进,勤俭奋斗。(子辈特点)注重实际,看重享受,富有爱心,爱好广泛,有平等意识。 18.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对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持批评态度,但是对儿子在外出旅游时表现出来的爱心和面对金钱不懂得回扣的单纯却持肯定态度;对儿子的平等意识持肯定态度,但是对儿子兴趣爱好的狭窄却持怀疑态度。
19.请指出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文章把父(母)子两代人在17岁时的各种表现对比起来写,突出两代人各自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0.以文章加点词语的分析为例,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古人诗句诙谐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脸上青春痘之多、之大;“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儿子由于近视而不得不凑得很近去看电视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显出幽默诙谐的智慧。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严肃书籍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残 雪
我是伴着书籍长大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我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即有些书籍是“严肃书籍”,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爸爸书架上的那几排书就是“严肃”的,里头有西方哲学、马列主义,最显眼的是那套蓝色布面精装的《资本论》,还有几套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他每天都在读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在台灯下,这些书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出那是什么味道,总之引人遐想。那时候,我喜欢趁家人不在之际将那些书一本一本地摊到桌子上面细细打量。我用鼻子凑近了去嗅,用手反复地摩挲。那些书的装订全都朴素而精致,书里头则布满了父亲的笔迹,也许,用“仰慕”“欣喜”这些词都远远不能概括我那种朦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那时我自己也开始读书了,大都是一些通俗书,我是不会将它们归到父亲的书那一类去的。我如饥似渴,什么书的短期刺激性最强就读什么,读完后那些书就不见了,没有收藏的冲动,也没有条件收藏,大部分书是借来的。那个时候谁买得起书啊。
父亲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始终对我有种无言的诱惑,它们的存在让我下意识里感到,某些书籍里头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进入那种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费掉一生的时间。那灯下长年累月的夜读,那镜片后面冥思的眼神,当然不是为了装门面,当然也同我读那些通俗书产生的激动是迥异的。那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那个时候,没人说得出,父亲也说不出,他只是说:“将来,我的这些书你都要读。”那么,将来我也会像他一样长年累月面前放着同一本书,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吗?我不知道。
那一天终究到来了,那是我同文学正式结缘的时候。我手头也有了几本“严肃书”,并且它们的数目还在慢慢地增长着。在后来的探索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某些书籍是会变魔术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世界,你只有通过冥想的发力真正感觉到了它时,它才会延展,并显出自己的丰富层次。而如果你的阅读是懒惰的阅读,那么,哪怕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人,那个奇妙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也始终处在“偶尔露峥嵘”的阶段。你进去不了,只能为之叹息。一名现代读者不但要反复读,反复冥想,甚至还要动笔,在写的当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个世界。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一名高级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读者其实也是一名侦察员,他能够在书籍的树林里根据某些蛛丝马迹发现下面的巨大宝藏。那些严肃书籍向他发出信息,他自己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这种混合的信息引领着他进入精神的隧道,就在那个地方开始了伟大的揭示。那是既迷惘又清醒的过程,是人与神一次次晤面的瞬间。那些严肃的书籍都具有这类属性。我们作为读者,如果想要获得现代阅读的快感,就得从体内压榨出精神,就得去进行那种艰辛的冒险。
你已经有了伴随在身旁的严肃书籍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21.如何理解“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这个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因为“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也是“一个互动的世界”,“你只有通过冥想的发力”才能真正感觉到“它”,这是“最辛苦”的阅读,所以说“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懂的”。(意思对即可)
22.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你的身旁有了严肃书籍的“伴随”,“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参考答案:因为严肃书籍可以使你与“神一次次晤面”,可以向你发出信息,让“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而这种“混合的信息”将引领你“进入精神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8
隧道”,开始“伟大的揭示”。(意思对即可)
23.本文的题目是“严肃书籍”,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父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是父亲书架上的严肃书籍引发“我”遐想,是父亲对严肃书籍的阅读让我对严肃书籍产生“神往”心理,也正是父亲的严肃书籍“诱惑”着“我”同文学正式结缘。写父亲,不仅具有铺垫、映衬作用,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24.本文写作特色较鲜明,请至少指出其中一种并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先叙后议(卒章见志)。本文先以记叙的方式,叙述了“我”如何“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然后运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最后卒章见志,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或:线索分明。全文以“我”对“严肃书籍”的认识为主线,既叙述了“我”“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又充分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以及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鱼在水中 我在路上
杨新宏
天色大亮时,列车广播开始了。列车员一排排打扫着攒了一夜的垃圾。一些内急的人,在厕所门口排队等候。售早点的货车伴随着叫卖声在过道里来回穿梭。一天的忙碌开始了。男女老少、南腔北调的说话声喧嚣起来,整个车厢一片嘈杂。人们的沉默结束了,他们又重新捡起自己的语言。
我缄默着,注视窗外的田野。
一个村落从远处徐徐靠拢过来。知道是一个村落,是因为那些树木,人群聚居的地方就会有高大的树林。人们需要树木的理由不胜枚举。一棵树,自打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人们的期许,从弱不禁风的树苗,到冠如华盖,树们,总能如人所愿,在一个恰当的地方枝繁叶茂。站立的时候,树为人们遮风挡雨,提供阴凉和风景;躺下的时候,刀斧加身,又顺从人的意愿,被安排进生活的角角落落。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这样描述羊: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一的自卫的方式便是温顺与躲避。它们被置于造物序列的最低一级,命运与舍身联在一起。它们以其悲烈的牺牲,维系着众生的终极平衡。它们是一支暴力与罪恶之外的力量,微弱而不息地生存在世界上。
树的生命意蕴与羊何其相似。即使再温顺的羊,也懂得躲避危险;而一棵树,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雷电、岁月沧桑,终于可以鸟瞰世界时,面对袭来的斧锯,它却无法避让。我曾经写了很多诗篇,赞美树的挺拔与忠诚,甚至渴望自己是一棵树,是一棵郁郁葱葱、风华伟岸的参天大树(正如我曾用的笔名“天杨”),深深扎根于故乡贫瘠的黄土,每有人来,便抬头仰望,说:嚯,好一棵树!
可我没有做到。我无法想象一棵树,怎样把春夏秋冬化为密实的年轮,如何忍受孤寂而漫长的岁月,用一生来坚守一份朴素,最后,倒下了,又把躯干献于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而我,更像一颗种子,一颗体重只有万分之一克的、浑身长满细长绒毛的胡杨树的种子,随着不期而至的季风,离开母体,在茫茫戈壁,在经年干涸的河床上,流浪漂泊。风停时,跌入浅浅的石隙,徘徊犹豫,稍做停留;风起了,又翻滚向前,从一个沙丘,到另一个沙丘。
旅行的终点到达了。
在暖暖的冬阳下,随着拥挤的人群,我走下火车,走出站台。但一转身,一抬脚,我又踏上另一趟旅程。旅行,是我的使命;行走,是我生命的姿态。命中注定不能做一棵树,那我就做一颗树种吧——卑微的身躯里,怀抱着一棵葱茏大树的梦想,飘零于寻求栖身之地的路上。也许,穷尽我的一生,都找不到一块沃土,让我生出根须。最终,我会渐渐散失生命的水分,变成一粒风干的尘埃。既然别无选择,也就无怨无悔。
用心 爱心 专心
9
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就像鸟在天空,瓦在屋顶,饭在碗里,火在灶口,石头在地上,心在肚子里,鱼在水中,我在路上……
25.如何理解“人们的沉默结束了,他们又重新捡起自己的语言”?描写这些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们沉默的结束是指人们夜晚的安静消失,叫卖声、男女老少南腔北调的说话喧嚣起来,整个车厢一片嘈杂。描写这些的作用是与下文自己的缄默以及很多生命的沉默形成对比,使人对沉默的生命进行思考。
26.本文引用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对羊的描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对树的生命进行衬托,使人们认识羊与树的生命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个体,尤其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27.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颗胡杨的树种?
参考答案:因为人的生命也如胡杨的树种,离开母体流浪漂泊,忍受坚守,并且在卑微的身躯里,怀抱着一棵葱茏大树的梦想,漂泊在寻求栖身之地的路上。
28.作者说: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因而鱼在水中,我在路上。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解析:可从赞同、不赞同两方面去谈。赞同的可以谈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等。不赞同的可以谈人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只有敢想敢超越才会成功等。 答案:略
八、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9~32题。
柔弱的人
(俄)安东·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了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由于您玩忽职守,您应负一切责任,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背影,悟想道: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2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她的“柔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从文章对其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刻画来分析。如“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这个细节很准确地表现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委屈、愤怒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敢怒而不敢言的柔弱的性格特点。
30.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在小说中“我”的一再“抢劫”的逼迫下由开头的两次发言而到“一语不发”而到“嗫嚅着”而到任对方怎么说直至最后拿到被以种种借口克扣完的工钱以后说“谢谢”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既表现了人物逆来顺受的“柔弱”的性格,也说明了在强权的一再逼迫下,人物变得越来越柔弱。尽管有人说压迫越大,反抗越大,但是在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时间场合,有的人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屈从于强权,任人宰割。 31.面对“我”的道歉、提醒和鼓动,她只是“苦笑了一下”,说说看,她为什么会“苦笑”? 参考答案:这是由她“柔弱”的性格决定的。面对别人的伤害和恶作剧,她不会辩驳、不会反抗,她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她既不会相信“我”的道歉,也不会因“我”的提醒和鼓动而生抗议之心,她只会苦笑,也只能苦笑。
32.“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你认为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是。作者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说的,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和社会上有这样的逆来顺受的人,才使人“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变得容易了。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自己“恶作剧”行为的一种自嘲,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嘲讽和否定,因为从那一连串的问号和“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等描述中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寄希望于“柔弱的人”的个人觉醒,更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善。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7题。
砷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意大利)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搭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的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酮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最后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的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一天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有删改)
33.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交代当时社会背景;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4.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从容自信,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言之成理即可) 35.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
36.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主人公格斯拉兄弟也是鞋匠,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了,请分析格斯拉兄弟与本篇中的“他”形象上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热爱自己的制鞋工作,重质量,讲诚信,而且都很有耐心;不同点:格斯拉兄弟只想着怎样做好靴子,缺少必要的发展和竞争意识,而本篇中的“他”具有发展的眼光,人际关系比较好,在竞争中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37.“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开放题,可以依据本篇内容或自身的思考积累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答案:略
十、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38~41题。 杨虎城 委员长,中共代表团到了西安。 蒋介石 (悚然)啊!
杨虎城 周恩来先生问委员长好。回头他还要来看你。委员长……
蒋介石 你还称我委员长?(盯着杨。少顷,猛地以掌击桌)那好,既然你还称我委员长,你就得听我的命令!
蒋介石 共产党和我是不共戴天的,因此,我不能死在周恩来面前……马上开枪打死我! 杨虎城 委员长,我杨虎城个人是无权这样做的。 蒋介石 (失望)……
(传来“立正!敬礼!”声,蒋介石强作精神。周恩来、张学良上。) 张学良 委员长,中共代表团周副主席来看你。(周恩来和蒋介石握手) 周恩来 蒋先生,北伐以来,十年没见了。 蒋介石 是啊,十年以来,我是老态龙钟,(指没牙的嘴)残缺不全了。而你却满头黑发,不减当年。
周恩来 (笑)蒋先生,我这个头,可是从你的刀下滚过来的。 蒋介石 我也不是把这话当做玩笑来听。你们这次来,是准备把我带到延安,还是就地处置? 周恩来 如果是前者,用不着我从延安赶来。 张学良 如果是后者,也等不到今天。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周恩来 蒋先生,我们应该感激张、杨两将军,是他们两位的爱国行动,才给我们在西安创造了这样一个见面的机会。 杨虎城 诸位请坐吧。(众落座)
38.蒋介石要杨虎城“马上开枪打死我”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他在试探张、杨两位将领及共产党是否有杀他之意,同时也希望杨虎城能听他的命令。
39.结合历史,周恩来说的“我这个头,可是从你的刀下滚过来的”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十年来你想把共产党人斩尽杀绝,可是共产党却越来越强大。
40.结合历史,蒋介石回答的“我也不是把这话当做玩笑来听”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知道你们是不会放过“我”的。
41.上文末画线的句子“蒋先生,我们应该感激张、杨两将军,是他们两位的爱国行动,才给我们在西安创造了这样一个见面的机会”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张、杨两位将军的爱国行动,给了国共两党坐到一起来商量联合抗日和救国救民大计的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