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5

2020-06-30 来源:星星旅游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文学文本阅读(答案+

详解)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l7题。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这

一细节的发现竟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⑦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⑧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⑨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⑩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11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1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13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14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选自《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有删改)

1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中“神交”一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多次说到,可以通过“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找到“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去揭开历史的秘密,感受历史的震撼。结合文中信息,说说作者通过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令人震撼的历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面对“古希腊的石头”,作者遐想万千,感慨良多,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古代的文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神交”一词在文中指通过参观一个地方的博物馆,(1分)接触当地的古代遗迹(1分),加深对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1分)从而产生敬仰与向往之情(1分)。

15.(1)站在承载着古希腊历史文明的石头面前,人们可以借此回溯历史,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意近即可,3分)

(2)这些形态各异、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却是对各种历史状态最真实、最鲜活的的记录,今人可凭借它们对沧桑的历史有一种真实的认识。(意近即可,3分)

16.从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上剩下的两尊神像与敦煌和云岗的佛像酷似这个细节,感受到了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3分,意思相同即可)

从迈锡尼遗址呈现历史的原生态这个细节,感受到的是古希腊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3分,意思相同即可)

17.作者认为,代表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具有历史美和文化美,值得我们珍视,而尊重

并保护古代文明,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3分)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要反对让历史丧失灵魂的翻新和复原,而应科学地保持文物的原貌、原状,以留住历史的神髓。(3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1)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2)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3)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梁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4)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5)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6)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7)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8)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9)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10)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11)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12)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13)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4.“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想到了村庄的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15.“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作者“承受不起”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16.分析概括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鸟”的形象,并指出文章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7.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14.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里鸟儿的幸福生活;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离家的那年春天和母亲告别的情景 (4分)[来源:学科网]

15.①蓝月亮是纯洁的纤尘不染的,但在城市里已找不到了;②城市里人与自然产生了隔膜;③我背叛了村庄,已无法离开城市(我已被城市同化,融入了城市),只能承受着“背叛的煎熬”并时时思念着村庄(故乡)。(意思对即可)(6分)

16.(1)第二段描写了在城市中的“鸟”,孤独无依、迷失无望;(1分)第三、四段描写了在村庄里的“鸟”,幸福、快乐、充满希望。(1分)

(2)文章运用了对比(或“反衬”)手法,表现了城市中的作者的迷失和孤独以及对村庄中自然诗意、幸福安详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17.“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

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

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就会有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时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了,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一一他一生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留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

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补记:据说,他并不如愿。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他发现,除了拉琴,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包括体力活——多年的校园生活,他己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人,毕竟要生活。

(选自《200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亲

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了

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表

现的是自己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小说的“补记”,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交代了他进入社会后难以实现

“不拉琴”的愿望,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

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2)第4段“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3)他为什么会在毕业考试演奏成功的时候说“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请结合这一句话的含意。(6分)

(4)作者在极力渲染他拉琴的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他的被迫无奈有什么作用?请结进行探究。(8分)

【答案及解析】

(1)AC解析A第三自然段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C“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

(2)这一句话与前边“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相照应。(2分)“他”有拉琴的技术,但缺情感,表现平凡。(2分)这一句又预示着他在音乐学院最后一次考试拉琴的极为成功,成为最优秀的一位毕业生,因为他表现的是自己拉琴的感情。(2分)

(3)因为他的毕业考试演奏成功,以后再也没有人强迫他练琴了,因而“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2分)这是他自认为获得个性解放.选择自由的宣言。(2分)同时也是他二十年被迫练琴不满情绪的释放。(2分)21世纪教育网

(4)示例:①他在父亲的严格监管控制下练琴,技术好。但技术不等同于艺术,没有感情的融入仅靠技术是不可能成就艺术的。而他恰恰对拉琴缺乏感情,拉琴是被迫无奈的。(2分)②作品极力渲染了他拉琴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他的被迫无奈,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终释放却也促成了他最后一次考试的极大成功;但也是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终释放,使他在获得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时却出人意料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是多么令人心惊!(2分)③毕业了,他似乎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获得一份渴望的自由了,可是,不!“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他,就是这样被扭曲着:昨天,为了父亲,为了毕业,他必须去拉琴;今天,为了生活,他只能去拉琴。他将永远得不到快乐。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艺术做出的选择。作者似乎就是要揭示这种芸芸众生的无奈,从而使作品有一种批判的力量。(4分)(立足文本,结合细节分析4分,即①②点;结合小说的主题并联系实际,即③点,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看 望 [德国]海•格兰特

⑪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⑫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⑬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⑭“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

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⑮“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⑯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⑰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⑱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⑲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⑳“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⑴“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⑵“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⑶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⑷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⑸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⑹“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⑺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

车开动了。

⑻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⑼“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⑽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6.小说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18.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9.请简要概括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6.①内容上: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结构上: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每点2分,共4分)

17.(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

18.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19.形象特点: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2分)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

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答对两点可得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