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秸秆产量/经济产量关系,对中国2009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养分总量进行评估。2009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约6.46亿t,折合纯N 600.80×104 t、P2O5 92.56×104 t、K2O 940.86×104 t。同时,对秸秆还田方式、还田量、还田时间以及配套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对秸秆还田进行科学指导。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利用方式;还田技术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发生转移,使农作物播种与播种任务加重;同时农村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能源物质,导致了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或移出农田随意废弃丢置,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直接有效的途径,在作物增产、培肥地力方面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1,2]。随着社会的发展,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大部分地区加大了禁烧秸秆力度和启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使秸秆直接还田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农民秸秆还田的意识逐步加强。笔者从秸秆资源量及养分情况、还田方式、时间、数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秸秆还田进行科学指导。
1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量及养分含量
1.1 主要农作物秸秆量
由于秸秆量未列入相关部门的统计范围,一般根据作物产量估算而得。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3]及秸秆产量/经济产量[4],估算中国2009年主要作物秸秆总量约6.46亿t,其中以玉米、稻谷、小麦的秸秆为主,分别约为2.25亿、1.89亿和1.19亿t(表1)。
1.2 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含量
秸秆中含有大量C、N、P、K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其中以C、N、P、K为主。秸秆还田能够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根据养分含量与作物秸秆量估算,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养分量占当年化肥施用量5 404.4万t[3]的30%左右。各主要农作物养分含量[4]见表2,各主要农作物秸秆含N 600.80×104 t、P2O5 92.56×104 t、K2O 940.86×104 t。
1.3 秸秆各利用方式下的养分还田率
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能源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可以作为有机肥肥源、饲料、燃料、工业原料。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归还到农田的养分比例不同(表3)[5],秸秆中磷、钾还田率高于氮的还田率,主要是由养分元素的性质决定。
2 秸秆还田技术
2.1 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通常所说的秸秆直接还田是指作物收获后剩余的茎秆等直接还p
秸秆还田数量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能够维持和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不影响下季作物耕作。因此,从生产实际来说,以秸秆原位还田为宜。在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油菜秸秆还田量在1 800~5 400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秸秆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油菜秸秆量达到7 200 kg/hm2时没有增产的效果[7]。有研究发现,玉米产量与秸秆还田量呈现典型的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关系[8]。当秸秆还田量达到11 25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因此,从培肥地力和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稻草还田量在5 250~9 750 kg/hm2较为适宜,在适宜的范围内全部直接还田省工省时[9]。秸秆用量过大,在微生物作用下消耗较多的土壤氮素,使土壤氮素供应不足,使秧苗的返青和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10]。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由土壤类型、气候、耕作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秸秆还田量主要由当地的作物产量、气候条件、耕作方式以及利用方式决定,而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还田量。
2.3 秸秆还田时间
秸秆还田时间的选择在实际生产中至关重要。秸秆还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与作物争夺氮源,同时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明显影响下季作物的生长[11]。实际生产中要注意还田时间,并结合作物需水规律协调好水分管理,适当搁田、烤田、晒田,消除还原物质对下季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秸秆的优越性和环境效应。秋季秸秆还田后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使碳氮比降低,可以减轻插秧后稻草与秧苗竞争氮素的现象。
2.4 秸秆还田配套措施
中国人均耕地较少,复种指数较高,每季作物之间间隔较短,同时秸秆碳氮比较高,不易腐烂,出现妨碍下季作物耕作而影响出苗、烧苗、病虫害加重的现象,有时甚至造成减产。为了克服秸秆还田的盲目性,提高效益,在秸秆还田时需要大量的配套技术措施。
秸秆翻压深度能够影响作物苗期的生长情况。小麦秸秆翻压深度大于20 cm时或耙匀于20 cm耕层中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不大。翻压深度小于20 cm时对苗期生长不利[12]。从粉碎程度上看,秸秆小于10 cm较好。秸秆翻压后使土壤变得疏松,大空隙增多,导致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因此,秸秆还田后应适时灌水、镇压,减少秸秆还田对作物的影响。秸秆还田时秸秆应均匀平铺在田间,否则秸秆过于集中,容易导致作物局部出苗不齐。碳氮比是影响作物秸秆分解的重要因素。作物秸秆碳氮比较大,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时与作物争氮,影响作物苗期生长,秸秆还田时补充氮肥是必要的。
土壤含水量亦能影响秸秆分解速度。研究认为,旱地秸秆还田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分解速率最快,低于15%几乎不发生分解,而在秸秆淹水条件下,在厌氧还原的条件下产生CH4、N2O、H2S以及还原性离子,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13]。因此,水田秸秆还田后应适当排水晾田,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秸秆还田,特别是秸秆覆盖还田为病虫提供了栖息和越冬的场所。因此,尽量减少还田秸秆病株的残存量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2):236-241.
[2] 陈德章.稻草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0(5):24-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等.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3):242-247.
[6] 毕于运,寇建平,王道龙.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
[7] 王月星,陈叶平,高松林,等.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对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7,21(4):438-439.
[8] HUMBERTO B C, LAL R, POST W M, et al. Changes in long-term no-till corn growth and yield under different rates of stover mulch[J]. Agron J,2006,98:1128-1136.
[9] 陆 斌,李 涛,丁兆禄,等.稻草还田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4(4):74-76.
[10] 廖先苓,周卫军.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5,32(3):289-292.
[11] 彭 娜,王开峰,王凯荣,等.不同水分管理下施用稻草对土壤有机酸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5):857-862.
[12] 吴玉荣.小麦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59.
[13] 左玉萍,贾志宽.秸秆分解土壤水分适宜区间及临界值[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73-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