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2024-01-12 来源:星星旅游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2010-02-25 13:58:15来自: 静升(琴将秋水弹明月茶得春山试白云)

【内容提要】

●琅琊王氏祖籍山东临沂。据史料考证,“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书家生活在现江苏句容。当时,在南朝有侨置琅琊郡临沂县,并建琅琊城。南朝琅琊王氏书家人才辈出,史藉有存,试作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琅琊王氏书家考籍贯问题

西晋怀帝年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人南渡。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国号东晋。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至此,琅琊王氏家族掀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1】其中王氏一族最盛,有十余派。以王浑、王济、王坦之等属太原之裔;王睿、王彝、王矩属弘农人;王肃、王珣、王恺属兰陵人。而王祥、王览、王导等为琅琊人。【2】 “但琅琊王氏是晋书坛盟主,从晋之南朝,许多著名书家都出于此门。”【3】

南渡后的琅琊王氏落户江左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317年之后出生的琅琊王氏书家的出生地,肯定不再山东临沂。有意思的是,现在所有的文献材料,只要介绍到琅琊王氏书家籍贯时,就一概称之为“琅琊临沂人”,有的还加上“今属山东”。如:“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南朝齐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4】《宣和书谱》介绍王僧虔时,也作“琅琊琅琊人,官至侍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习惯和史书记载过于简单。例如《二十五史》在列传各条目里只记载第一个人的籍贯,其晚辈的籍贯大都不再说明。例如:《晋书》第六十七卷,郗鉴条:“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而其子郗愔、郗昙,其孙郗超、郗恢

都不再注明其籍贯。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东晋的侨置郡县有关。

南朝虽然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其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基本上都秉承东晋以来的结构和形态。特别是南朝的州、郡、县的建置情况和东晋基本一致。

关于南朝侨置郡县和琅琊王氏书家的籍贯

“晋室南迁”后,为了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仕族,东晋政权制定了“侨寄法”。当时,在南徐州(治所在现在的镇江)便侨置十八个郡,其中就有南琅琊郡,辖侨县五十七,其中就包括临沂县。“这些侨置的州郡,实是一种流亡的行政机构,为保存南迁仕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而设立,大多徒有其名而无实地,这些南渡仕族只是在京口(现江苏镇江)仍以北方某郡守、某县令的身份族居而已。但琅琊王氏非比一般仕族,在南迁既久,恢复无望时,终于在咸康元年分得江乘县实地建立了临沂县,江南的临沂县范围,因历代地名与辖属变动太多,无法确切,但大体可考。《太平寰宇记》载,太兴三年侨立的郡,在当时的丹阳郡,地在今南京市北,而所属临沂县的江乘,既在今镇江市所辖句容县北部,这里,就是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籍贯„琅琊临沂‟”。【5】

据史料记载,在南徐州侨置的琅琊郡,不但有实地,而且还建立了琅琊城:

“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琊郡镇江乘(今江苏句容)之蒲州金城。温以琅琊虽有相而无其地,求割江乘县境立郡。从之郡始有实土。”

“琅琊城在县北(今江苏句容)六十里琅琊乡,晋元帝以琅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一曰即金城。”

“晋元帝大兴元年琅琊王睿即皇帝位,使置怀德县于建康,以处琅琊国人随渡江者。隶丹阳郡永为汤沐邑,置南琅琊郡于江乘”。

“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琅琊乡相接地”。【6】

由此可以判断,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氏书家的籍贯,虽然称“琅琊临沂”,却是指侨置江南的“琅琊临沂”,而非现在山东的“琅琊临沂”。他们的籍贯是侨置于现在镇江句容的“瑯琊临沂”,而不是北方的“瑯琊临沂”,北方的“瑯琊临沂”是他们的祖籍。

东晋在江南侨置州郡县时,本来就直称某县某郡,根本没有加“南”字。直到义熙五年(409年),作为东晋大将的刘裕领兵北伐,收复北方青、徐二州,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便在北方徐州前加“北”字,称北徐州,南方仍称徐州,到刘裕代晋建宋之420年以后,才取消北方徐州的“北”字,并在江南的侨州郡前加„南‟字。所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存有南、北两个完全相同的徐州,而名目繁多的郡县相同名称,可能就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断在沿用,这样一来也是造成被“北琅琊”和“南琅琊”不分的原因。【7】

不妨我们将南朝南徐州具体行政建置,列述如下:【8】 南朝宋

州――南徐州(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南兖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郡――晋陵郡(元嘉八年,割江南和扬州之晋陵属南徐)侨郡十五(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吴郡(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义兴郡(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丹徒(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 南朝齐

州――南徐州;郡――晋陵郡(侨郡十四:南东海,南琅琊,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阳,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义兴郡(永肖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曲阿,无锡,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

南朝梁

州――南徐州;郡――沿宋置改南东海为郡曰兰陵郡;县――沿宋置改曲阿为兰陵,改武进为南陵。 南朝陈

州――南徐州;郡――统郡无考;县――统无考改兰陵为东海。

由此可见,从东晋直至南朝存在着南北两个琅琊郡和临沂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一历史地望建置淡忘进而含混不清,只知道山东的琅琊临沂了。因为琅琊王氏书家繁盛、名大,特别是“二王”的影响,所以,后人也就对这一称呼不作深究了。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考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得知,琅琊王氏家族南朝时有封地在现江苏句容。但是,由于“琅琊临沂”这一称呼的泛称,至今很难确认王姓书家在“南琅琊临沂”的具体人数。如东晋书家王珣,就有史记载曾生活于靠近句容的丹阳。所以,我们只能对“句容”周边王氏书家一同进行考证、归类了。

王敬弘,名裕之,字敬弘,是王导的孙子。生于东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三六零――四四七),因避宋武帝刘裕讳,以字行,桓玄姊夫。累官尚书仆射、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谥文贞公。善草书。唐窦臮《述书赋·上》评其书曰:“淮水茂族,敬弘不坠,故朝余风,翰墨兼至,既约古而任逸,亦遗能而独驶。”《宋书》卷六十六,《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南朝宋王珣生有五子:“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9】其中,王弘和王昙首有书名。

王弘,字休元。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三七九――四三二),琅邪临沂人。少好学,以清恬知名。宋武帝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嘉初,以

谋立文帝功加使持节、侍中,进号车骑大将军,至进位太保,领中书令。谥文昭公。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谓其“工于书翰,人皆法之”。《宋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昙首,一名宋昌。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三九四――四三零),琅邪临沂人。王僧虔父。累官侍中、太子詹事,封豫宁县候,谥文候。善行草书。《宣和书谱》评:“其作草字虽未足以与古人方驾,要之是一代宗臣而人物典刑(型)千古如在。况其行笔痛快,亦自有可观者。今御府所藏草书一:《馀念帖》。【10】《馀念帖》又称“服散帖”,收入《淳化阁帖》卷三,五行,三十七字,释文:“昨服散差可然不过佳/请示所宜如更增剧/恐难为力耳未能/令遣俗有余念故耳”确如《宣和书谱》所言,《馀念帖》写得流畅,痛快,虽为草书,但字字独立不连而又流美,通畅。

有史料记载,王昙首死后葬镇江句容。“三月甲戌,行幸江乘(现句容境内),遣祭故太保王弘、光禄大夫王昙首墓。”【11】《宋书》卷六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僧虔是王昙首的小儿子,书名也是最大的一个,从小就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天赋:“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12】他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四二六--四八五,六十岁),仕宋、齐二朝。宋孝武帝时,任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事,为武陵太守,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后废帝元徽中,为吏部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谥简穆。

王僧虔有着多方面的才华,他不但在书法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还有辩才。这里就着重谈谈他的书法情况。

王僧虔传世的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刘伯宠帖》、《乐毅论》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王僧虔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揩。如楷书《刘伯宠帖》(又称《两启帖》)、《乐毅论》,用笔内敛、舒缓,线条厚实、劲健,气息典雅、古朴,有晋人风韵。我们从其楷书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来看,已见唐楷之先声,也可见唐人书法之渊源。他的行楷《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和其楷书一脉相承,写得从容不迫,无不透露出稳健、大方。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王僧虔书中之上【13】,和郗愔、羊欣同列。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14】张怀瓘《书断》云:“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15】这里庾肩吾和张怀瓘似乎是针对其行草的评价,而唐窦臮《述书赋上》所云:“僧虔则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圆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神纸,满目辉光,才行兼而双绝,名实副而特彰。如运筹决胜,威震殊方”。【16】这更象是评点他的楷书。

王僧虔又是一位辩才。据史书记载:“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17】好一个“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一来表现出一个书家的自负和对艺术的忠诚,二来也不使“龙颜”不悦,你是一个天子,怎么和“臣”相提并论?但在这个回答的背后,又有一种对那所谓帝王之书的鄙视。

历经宦海沉浮,王僧虔也变得圆融、练达,高超的书艺也不敢过于显迹。“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吴兴太守。始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18】《南齐书》卷三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慈,字伯宝。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九年(四五一――四九一),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府州事,谥懿。

唐张怀瓘<<书断>>卷中云:“(王慈)亦善隶书”;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书”。《南史》也称“慈少与从第俭共研书学”。【19】《宣和书谱》卷三云:“(王僧虔)子慈字伯宝,官至侍中、冠军,善行书。”现存墨迹三帖《桂阳帖》、《尊体安和帖》、《柏酒帖》,均为唐摹本。这行草三帖,用笔果敢,提按强烈是难得的六朝墨迹。《南齐书》卷四十六,《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志,字次道。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十二年(四六零――五一三),尚宋孝

武帝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安。

《梁书》《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以为楷法,徐希秀常谓志为„书圣‟。”【20】唐窦臮《述书赋上》谓其书曰:“伯宝、次道并资义训。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现存行草《雨气帖》(又称《一日无申帖》)(唐摹本)。

这是王志仅有的一件传世墨迹,虽是摹本但此件作品很有个性,它一改南朝书法蕴藉、典雅的总体书风,给人以迅疾、感情饱满、痛快淋漓之感。章法也很有特色,在字字参差、穿插避让同时,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往中间收紧,因而,气息内聚、不散。由于王志在这件帖中所追求的凌厉、倜傥的审美风格,所以免不了有些用笔和线条有荒率、粗糙之病。但不管怎样王志的这件手札,在南朝书法中具有独特的个性。《梁书》卷二十一,《南史》卷二十二均有王志传记。

王彬,字思文。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梁间琅邪临沂人。尚齐高帝女临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仕齐,历太子中庶子,徙永嘉太守。卜室于积谷山,有终焉之志。梁天监中,历吏部尚书、秘书监。

《南史》谓“彬好文章,习篆隶,与志齐名”。时人谓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21】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有王彬之,或谓即王彬。评曰:“放纵快利,笔道流便。”【22】《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僧虔有一个侄子王俭也有书名。

王俭,字仲宝。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七年(四五二――四八九),王俭不满两周岁时其父王僧绰(王僧虔兄)被刘劭杀害,为叔父僧虔所养。王僧虔抚养王俭可谓尽心,有一个故事很能应显王僧虔之人品。有一次,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将王俭这个小孤儿带在身边,这时王俭才六、七岁。在途中王俭突然得了重病,僧虔极为着急,并对周围人说:“汉朝人马援对侄儿和儿子一视同仁,晋朝人邓攸对侄儿比亲生儿子还好,他们两位都是我素来敬仰的。这孩子是亡兄的一点骨血,亡兄死得冤枉,我怎能有丝毫的闪失!如果侄儿有一个三长两短,我便立即返回朝廷,从此再也不去做官。”不久王俭袭爵

豫宁县候,齐高帝时,改封南昌县公。累官至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领国子祭酒、卫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据史料记载,王俭曾在南徐州(治所在现镇江)做官:“王俭琅琊临沂人,永明三年领本州中正”。【23】谥文宪公。

王俭工书,博学多才,唯以经国为务,手笔典裁,为时所重。唐窦臮<<述书赋·上>>云:“仲宝(王俭字)同夫季舒(刘廞),署名莫窥墙仞”,宋陈思<<书小史>>称王俭“善正书”。<<南齐书>>卷二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俭有多种著作:

<<尚书音义>>4卷、<<丧服古今集记>>3卷、<<礼仪答问>>8卷、<<皇室书仪>>7卷、<<春秋公羊音>>2卷、<<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4卷、<<今书七志>>70卷、<<百家集谱>>10卷、<<王俭集>>60卷、<<王文宪集>>1卷、<<吊答仪>>十卷。

王思玄,生卒年不详。为南康太守。窦臮《述书赋上》谓思玄书:“稳厚而无法度,淳和而蓄锋芒,犹君子自适,顺时行藏。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草”。

王藻,又作王藻之。生卒年不详,南朝宋人,官至东阳太守。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作王藻之,列其行,草书入中之中品(参见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

王融,字元长。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四六七――四九三),以才辩,累迁直中书省。因谋立萧子良,为郁林王萧昭业所杀。善文赋,文辞捷速,援笔可待。<<南史>>卷二十一:“谓融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教融书学。”南梁庾元威<<论书>>云:“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南齐书>>卷四十七,<<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晏,字士彦,一字休默。生年不详,卒于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初仕宋,为建安国左常侍。专心奉事萧道成(齐高帝),渐见亲待,及齐代宋,为太子中庶子。迁侍中祭酒,历丹阳尹,转江州刺史,

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以助明帝谋废立,进骠骑大将军,领太子少傅,进爵曲江县公。迁尚书令。后为明帝所诛。工书。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品下之中,并评曰“奇石当径”,唐韦续<<墨蔽·九品书人论>>列其行、草书品下之下。<<南齐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王僧祐,字胤宗。生卒年不详,南朝齐人,王远子。《南史》云:“幼聪悟,雅好博古,善《老》、《庄》,不尚繁华。工草隶,善鼓琴,亭然独立,不交当世。”【24】齐高帝时为著作著郎,迁司空祭酒。永明末为太子中舍人,卒于黄门郎。<<南史>卷二十一有传。

王藉,字文海,生卒年不详,王僧祐子。历为余姚、钱塘、作唐令,博涉有才气,为沈约所赏。<<南史>>称其:“籍又甚工草书,笔势遒放,盖孔琳之流亚也。湘东王集其文为十卷云。”【25】唐窦臮<<述书赋·上>>云:“文海紧快,势逸气高。未忘俗格,锐意操刀。犹乐成名于庙市,嗤遁迹于蓬蒿”。<<梁书>>卷五十、<<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字景玄。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四一五――四五三),王珣孙。少好学。据史料记载:“王微,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26】又云:“微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27】

王微素无宦情,累除南平王铄右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吏部郎,并固辞不就,卒赠秘书监。又据《嘉定镇江志》载:“王微,字景玄琅琊人(隶南徐州),举南徐州秀才,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薄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28】

关于王微的书法,我们只能知道以上这些。但他所留下的一篇画论《叙画》,却是我国最早两篇山水画论之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由此所衍生的艺术效果,对后世的山水画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29】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山水,是含有道,融于灵的。人心之所以被这些山水画所打动,是因为山水画中包灵、融道所致。那么,书法不也如此吗?只是书法并不以一种具象的“道、灵”所存在,他打动人心的本质“灵、道”更加抽象、无形而已。<<宋书>>卷六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其它著论:《与江湛书》、《报何偃书》、《杂诗》。

王骞,本字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改字思寂。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四七四――五二二),历黄门郎、司徒右长史。梁初,历位度支尚书、中书令。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方庆进王羲之及诸祖书迹,中有五世祖骞书。<<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规,字威明。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四九二――五三六),王骞子。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累迁太子舍人、太子洗马,袭封南昌县候,除中书黄门侍郎,后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累召,辞疾不拜。规为北周工书人王褒之父。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武后尝就王方庆求羲之书,方庆献累代祖父书迹,凡二十八人,中有王规书迹。<<梁书>>卷四十一、<<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琛,南朝梁时人。生卒年不详。<<南史>>卷三十一,谓琛:“工书”,云:“梁天监中,为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古妇人事,使工书人琅琊王琛、吴郡范怀约等写给后宫。”【30】

王克,南朝梁时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尚书仆射。善行、草书。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为品中之上,唐窦臮<<述书赋·上>>称其:“名劣笔健,乃逢王克,通流未精,疏快不忒。犹腐儒宿士,运用自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基本搞清了南朝琅琊王氏南渡后的栖息地,在现在的江苏句容周围地域,造成后世含混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文献记载过于简单,以及东晋在南方的“侨置郡县”所致。同时,我们也知道琅琊王氏书家不但在两晋名声鹊起、人才你辈出,就是到了南朝在书史上也据重要地位。

注释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2】见[宋]《野客丛书》卷13。

【3】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第10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5】参阅罗勇来《王珣籍贯新考》《书法研究》总第80期。

【6】[清]《乾隆句容县志》卷四。

【7】《南史》卷二。

【8】[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版。

【9】《晋书》卷六十五。

【10】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卷十六,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该帖收录于《淳化阁帖》卷三。

【11】《南史》卷二。

【12】《南史》卷二十二。

【13】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4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4】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潘运告编著《张怀瓘书论》第16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6】潘运告编著《中晚唐五代书论》第6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7】【18】【19】【20】《南史》卷二十二。

【21】《梁书》卷二十一。

【22】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3】[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五。

【24】【25】<<南史>>卷二十一。

【26】【27】<<宋书>>卷六十二。

【28】[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

【29】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9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0】<<南史>>卷三十一<<张率传>>。

http://hengzhengan.blog.sohu.com/33868870.html

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一)

信息目录:历史源流添加员:admin 收录时间:2011-03-29 已浏览:208 信息出自:中华王氏研究中

目录;

一、考证依据和方法 1

二、主要参考资料2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 2

四、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考证 2

五、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行述世表和世系图 12 六、三槐王氏的旁支典例 25

七、主要存疑 30 八、结束语 31

九、附件

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之初,是北宋显赫的大家族,不仅成为宋代的名门望族,至今也已成为王氏源流中特别枝繁叶茂的旺族。因此,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时,将三槐王氏从她所属的太原王氏源流中分列出来,编撰《三槐王氏大总谱》,与《太原王氏大总谱》、《琅琊王氏大总谱》、《开闽王氏大总谱》、《和派王氏大总谱》等构成中华王氏的五个大系总谱。

随着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的深入进展,世系源流中的一些分岐与疑难之处,困扰着编辑工作的进展。为此,编辑部组织力量进行考证,依据科学的考证方法和认同原则,对一系列

疑难问题逐步取得统一认识。三槐世系源流中的大大小小的疑难问题,我们编辑部将择要考证,也发动各地各大支系进行考证,报编辑部审定,分批公布。

正因为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初,且显赫于北宋,因此北宋年间的三槐王氏世系的考证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三槐王氏各支派寻根溯源的主要基础。编辑部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并经广泛征求意见,现特公布《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作为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的重要依据,也供各三槐王氏支派编修支谱或寻根溯源作为参照依据。

一、依据和方法

(一)本考证所查阅与引用资料的依据

我们在考证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志、谱及其它书藉等资料。

首先是宋代的史料,因为宋朝是个崇奉文教,重文轻武的社会,三槐王氏家族的光耀,正是当时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所铸造出来的。王氏代有文人,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在不少士大夫为之写的碑记和墓志、文人笔记中,记叙着大量的三槐王氏的遗闻轶事。

其次是后世所录的三槐王氏的史料,特别是元末脱脱主编的《宋史》,它虽然成书于元代,但史料来源于宋代的国史,可视为宋代史料。明清时期的史著,也有许多三槐王氏成员的记载。

再次,方志与族谱资料。由于三槐王氏成员曾在各地任官,故现存不少地方志和族谱中有许多质量较高的家族记载了三槐王氏世系资料和文化资料。如:清王庸敬的《王氏通谱》,清王国栋的《王氏宗谱》,苏南的《三沙王氏统谱》,湖南的《上梅王氏通谱》,浙江东阳的《永泰王氏宗谱》,等等。 (二)考证方法

对于三槐王氏世系的考证,仍采用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如考证、推理、演绎、归纳等。本次考证一方面采用上述传统方法,也结合采用本会会刊《通讯》总第48期公布的《世系考证的十一种方法》。

本次考证还结合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的世系源流仅七至八代的特点,分“世次”进行阐述考证,当某先祖人物在不同资料中有不同记述时,分别列出,然后进行辩证分析,提出编辑部统一的结论意见。

二、主要参考资料

1、元末脱脱编撰《宋史》,文中简称《宋史》,及《二十四史》中有关史料。

2、北宋王溥《五代会要》。

3、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文中简称《通史》。

4、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文中简称《研究》。齐鲁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5、王育济《中华名门望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6、清王庸敬《王氏通谱》中的《三槐王氏通谱》,文中简称《通谱》。

7、清王国栋《王氏世谱•三槐王氏》,文中简称《宗谱》。

8、清王锺等编的《三沙王氏统谱》,文中简称《三沙谱》。

9、楚南《上梅王氏五修通谱》,文中简称《上梅谱》。

10、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文中简称《永泰谱》。

11、重庆黔江《巴渝王氏百支百派》,文中简称《巴渝谱》。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

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在此之前存在着许多分岐,总谱局编辑部经过近五年时间的反复考证和征求意见,于2008年底提出了《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其结论部分刊登在《通讯》总第36期,全文刊登在《通讯》总第43期)。又根据本次同时进行的《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综合考证认为三槐王氏上源属太原王氏中王通的后裔,其上源世系图如下。

太子晋至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的世系一线图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罕—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畤—50世勉(或勔)—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

四、三槐王氏北宋年间逐代先祖考证

按照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槐的典故和史实,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应该是王祜,但他的祖父王言作为黎阳县令开始定居在山东莘县,他的父亲王彻于后唐同光初举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家族开始兴旺。严格地讲,王言、王彻、王永等应该划为太原王氏莘县支。但大多数三

槐王氏宗谱承认王言为三槐王氏的系姓始祖,因此,本文将王言列为三槐王氏的第一代,依次序逐代阐述考证。 第一代王言

王言,(869—930)生活于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曾做过滑州黎阳县令,在五代史书上无专传。根据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的《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兵部侍郞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载:王乾之父名王言。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山东大名莘县,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举进士,在《旧五代史卷二十二·列传卷第十二·梁书二十二·牛存节传》中载王言军职“三年(894)夏太祖东讨郓州, 存节领军大破乐亭, 扼其要路, 都指挥使……存节密与都将王言谋, 入郓(今山东郓城)垒, 十二月, 存节迁王言夜伏勇士于西北, 以船踰濠, 举梯登陴, 既而王言不克而入。存节独率伏军负梯撞破其西壅城”。其后王言军旅无名, 从其文职, 累官至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令。在《宗谱》中记载为:“其先为太原人,家大名莘亭,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869),仕唐为滑州黎阳令。卒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庚寅(930),年六十二。合葬山东东昌府莘县城东北二里群贤堡。”在《通谱》记载为:“言、……字如纶。唐滑州黎阳令,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

由于王言的行述在史料中少有记载,多数谱牒记载相同,本文就以上述二谱的记载为准。但是王言的第二代是一个儿子彻,还是二个儿子彻、永,有些分岐。因为《通谱》中清楚而又详细地记载王言有次子“永”,而且也未见到其它资料反驳过。因此,我们将“王永”支作为三槐王氏的旁支,在本文的第六部分中介绍。

第二代王彻

王彻,王言长子。(892—942)。《通谱》上记载:“姚氏所生,字伯通。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子二:祜、祉。”王彻虽然官比父亲王言高,在《五代史》上仍无专传记载,但在《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六》载:“同光三年……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以徐州节度使李绍真为副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并在《宋史》的王祜、王旦的传记里也可看到一些,只是太过简略。王溥的《五代会要》中记载:“同光三年(925)二月,取进士四人,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因此王彻的状元及第或称“进士第一”是事实。因此主要行述还是在谱中记述。《宗谱》记载:“字伯通,生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九月初二日,以文行著名,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及第。授校书郞,……历左拾遗。卒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壬寅正月二十日,年五十一。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子二:祜、祉。

王言次子王永,前已所述,在本文第六部分的“三槐王氏旁支”中阐述。

第三代王祜

三槐王氏的第三世是本文考证的重点。因为这也是开基祖王祜所在的一代。在这代竟有王祜、

王祐、王祉(王祚、王祁)的三兄弟、二兄弟、还是一个人的不同说法。因此必须重点考证清楚。

(一)不同记述的典例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对第三代有多种不同记述,罗列其典例如下:在史料中记载为“王祜”的,有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五史》、(宋)王称《东都事略》卷《王祜传》、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等史书为代表。

在史料中记载为“王祐”的,有以(元)脱脱《宋史》卷《王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太宗实录》为代表。

在史料中将王祜与王祐混用的,有以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六亦记载:王祐(祜)并存;其他各书或“祐”或“祜”,莫衷一是;有的则两说并存,不置可否。《辞海》“三槐”一词②《宋史·王旦传》:“祜(王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至于在家谱中的记载就更加复杂了,如《通谱》中记载为“祜、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一)祉”二人;《永泰谱》中朱熹所写的《年谱》记载为“祜、祐”二人;东阳《木衢谱》记载谱为“祐、祜、祁”三人;东阳《湖沧谱》记载为“祐、祁”二人;《三沙谱》记载为“祐”一人;湖南《上梅谱》和湖北《监利谱》均记载为“佑”;……,等等。

(二)考证分析

上述对三槐王氏第三代的诸多记述,最主要是“祜”,还是“祐”,还是“祜、祐”兄弟俩。为此我们作以下分析:究其原因,概由历代手抄或木版印书错讹所致。我们经多方考证,认为应以“王祜” 为是,其探研中有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祐”与“祜”,字形极相近,二字都是9划,唯第六笔为一撇,一为竖。手抄或刻版时稍不注意,便会将此作彼,混淆不清,印刷容易舛误。

第二,以字推名,当为“祜”。古人成年后,在姓名之外要取个别名,称为“字”。因为字是用来进一步表达名的含义的,故称“表字”。字与名的关系有两种形式:一为相谐,一为相反。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义,这是相谐;唐代的韩愈字退之,“愈”者居多。王旦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旦”指日出,与“明”相谐,可见其父是十分注重名和字的关系的。王旦之父,字“景叔”,“景”的意思之一是大,“叔”的意思是好。古人常将“景”与“福”相配,《诗·小雅》中便有“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名,这里的“景福”便是大福。“祜”字的本义是福,取名为“祜”,字“景叔”,加起来就是大福,顺理成章,完全符合古人依名取字的规律。而“祐”字的意思之一是保佑,和“景”无论如何也配不起来。由此分析,王旦之父名“王祜”无疑。《续资治通鉴长篇》据此定为“王祜”,理由十分充足。

第三,就运笔特点而论,将“祜”误写为“祐”的可能性很大,而将“祐” 误写为“祜”的可能性则小得多。按照书写规律分析,写“古”字的一竖时,因为接下来的一笔是“口”字的一竖,故不可能写得很垂直,稍偏一些,便形似“右”字。而写“右”字时的一撇时,撇可能有长短,但写成垂直一竖的可能性极小。由此看来,一些书中的“祐”当为“祜”的误写。

第四,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仅据《华阳集》中的一篇碑文便将正史中的“王祜”改作“王祐”,有些欠慎重。王珪的《华阳集》中载有《王素墓志铭》一文,文中王旦之父的姓名是“王祐”。《二十四史》标点者据此认为,王素是王旦之子,孙子的墓志铭中,当不会把祖父的名讳写错,于是便在标点本中将《二十四史》原本中“王祜”改作“王祐”,并加了“校勘记”。孰不知,此《王素墓志铭》并非碑铭原件,而是后人从碑上抄下来或据作者手稿刻印成书的,“祜”便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祐”。古籍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退一步讲,如果说孙子的墓志铭中记载的祖父的名字一定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四库全书》中所载欧阳修为王旦所撰的碑铭中明确地写着“皇考讳祜”,王旦与其父只有一代之隔,子述父名岂不比孙述祖名更为可信!另外,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九《三槐堂铭》、范仲淹、苏舜钦也先后为三槐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做过墓志铭,文中都将王旦之父的名讳写作“祜”。范仲淹和欧阳修所处时代都早于王珪,范仲淹为王质的道义之交,苏舜钦为三槐家族的姻亲,他们的记述自然应该比王珪的文章可信度更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王祜、王祐实际就是一人,应该以“王祜”为是。

(四)、关于王祜是否有祚、祁、祉等兄弟呢?

首先,王祚是否为王祜的兄弟呢?据1984年台湾鼎国书局第二版《宋人传记》书中,记载王祜是三槐王氏先祖,附有七种参考资料;王祐并非三槐王氏先祖,参考资料有一种;王祚之父为王建福,参考资料有六种。由此可见,王祜、王祐、王祚并非兄弟三人。

另外,在《通史》的第205—208页记载:王祚实为太原王氏祁县支人。其相关的六代一线图为:隐——文礼——后——建福——祚——溥。王隐,唐末人,居祁县,事迹不详;文礼生子后。王后,官赠太子太保、配刘氏,生子建福。王建福,字好德,赠太子太傅,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建福生子祚,即北宋宰相王溥之父。王祚,五代人,初为太原郡小吏,自汉入周升随州剌史,称剌商州。入宋后又迁官为宿州防御使,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配严氏,生子溥,从老家祁县迁至当时首都开封的祥符县近善里。王溥(922—982),后汉中进士,后周为中书侍郞平章事,参知枢密院事。北宋初任宰相,进位司空。配常氏,子四:贻孙、贻正、贻序、贻庆。

此外,“祉、祁”作为王祜兄弟在任何史料中无记载。但是在《通谱》和《宗谱》这二种综合性的王氏宗谱中却记载王彻有“祜、祉”二个儿子。因此,王祉世系可与王永一样作为三槐王氏的旁支在本文的“六”中记述。

至于“祁”,不仅无史料记载,在全国综合性的王氏宗谱如“《通谱》、《宗谱》及《三沙谱》、《上梅谱》等中均无记载,只有浙江中部的个别支谱有些记载,因此“祁”不能列入三槐王氏。

王祜,字景叔(924—987)。生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六十四。三槐王氏之所以有此名,是他所为。他曾在自家庭院亲手种植三棵槐树,深信自己积有阴德,后代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然成为宋朝有名的宰相,为家族赢得了“三槐王氏”美名。后因其子旦贵累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女一,适国子监丞杨光辅。(勉史藉无载,《通谱》等有载)。

第四代

三槐王氏第四代,即王祜三子:懿、旦、旭;又《通谱》载有四子:勉。

王懿,祜长子,字文德(954—1002),《通谱》载:后周显德元年(954)甲寅九月初七日生,卒于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他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但朱熹的《年谱》载为王懿(941—989),生于天福六年(941)三月初三日,卒于端拱二年(989)。配李氏,子三:睦、谅(淳)、贽。

王旦,祜次子,字子明(957—1017),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生于显德四年(957)丁已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天禧元年(1017)丁已九月。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等。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他有非凡之才,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又知人善任,荐引提拔了大批英才。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在因病缷相时,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王旦去世后,真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乾兴初(1022),下诏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庭,并建碑纪念,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王旦葬于河南开封亲里乡大边村。配赵氏,封荣国夫人,生三子:雍、冲、素。

王旭,祜三子,字仲明(960—1027),生于建隆元年(960)庚申六月二十日,卒于天圣五年(1027)丁卯,年六十八。以荫出仕,官至兵部侍郞,知应天府,是北宋知名官吏,卒赠户部尚书、太尉。《宗谱》载配虞氏,赠会稽郡君。《通谱》载周氏,是礼部侍郞周起之女,子一:质。

第四代中,懿、旦、旭都有史料所载,王旦《宋史》有专传,懿与旭无专传,但附在其父王祜传中。

王旭有几个儿子,大多数资料记载有四个,但分成二类:一是《研究》、《宗谱》、《通谱》记载为“质、徽、诲、端”;二是《通史》及有关昆山谱记载为“粹、质、玄、端”。其中“质、端”在二类资料中是相同的;对于“徽、诲、粹、玄”有分岐。对此分析与处理在本文“第五代”表述。

在《通谱》中还记载王祜有个四子叫王勉,是王祜继配边氏生,本文也列入旁支三记述(见本文第六部分)。

第五代

按本文考证三槐王氏第五世,有王懿三子,王旦三子,王旭十一子。共17人。

1、王懿有睦、谅(淳)、贽三子。按《研究》、《通谱》只有二子:睦、谅(淳);但按《通史》、《永泰谱》则记载为三子:睦、谅(淳)、贽。本文认为以三子为妥。

王睦,懿长子,《宋史》无专传,只有在其祖父旦的传后云:“懿子睦……能其官。”王称记载:“兄子睦,欲举进士,旦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岂可与寒士争进。‟”《永泰谱》载睦生于乾德元年(963)四月二十五日。《宗谱》记载睦“字孟和,生太宗雍煕二年(985)乙酉正月初二日。(以上二谱有出入,应以永泰谱为准)。王睦少好学,饱饫经史。欲举进士,叔父文正公王旦了解王睦的上进心,向宋真宗为王睦求赐一职,于公元991年以庠名王穆名任东阳县令,任职一年卸任,隐居东阳永泰乡王家庄(今王宅村),约公元1004年间,文潞公荐于朝,真宗悯然嘉之补将作监主簿,调华阴尉。居官廉洁。终太子中书舍人。卒仁宗天圣元年(1023)癸亥三月初二日。对睦记载最全面的是《永泰谱》。因为睦隐居到浙江东阳永泰乡王家庄,成为永泰王氏始祖。其详述见本文“世表一”。

王谅(淳),懿次子,字仲睦(?—1020),谅与淳实为同一个字,但有的谱,作为二个人记载了,应予纠正。生年不详,太宗端拱二年进士。荫补太庙斋郞,调河南司法参军。历水部郎中,卒于真宗天禧四年(1020)庚申十月十二日。赠工部侍郞。配李氏,子二:克、准。

王贽,懿三子,字节夫。子二:頣、鲁。

2、王旦有三子:雍、冲、素。对此,诸多史料与家谱记载相同,无异议。

王雍,王旦长子,字子肃(?—1045),生年不详。官至两浙转运按察使。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正史无传,有在其父传后云:“雍、国子博士。”其事迹主要见于甥苏舜钦的《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郞中王公墓表》与《东都事略》。配李氏,继吕氏。子二:恪、整。

王冲、王旦次子,字仲和(988—1029)。仅在其父传中云:“左赞善大夫”。《宗谱》云:“字仲和,生太宗端拱六年(988)戊子三月十八日。祥符六年(1013)举进士,调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司农丞,赞善大夫,卒仁宗天圣七年(1029)已已三月初十日,年四十二。配沈氏。”《通谱》云“配范氏,子三:庆、吉、靖”。

王素、王旦三子,字仲仪、又字朴夫(1007—1073)。北宋著名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他是三槐王氏第五代中的佼佼者,能恪守祖业。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知府,天章客待制。仁宗时擢升知谏院,遇事敢直言,曾谏阻晋爵赏军以贺王子生,又曾谏退仁宗左右二女子,颇受仁宗器重。

后出知成都府,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王公异断”。又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复以端明殿学士再知谓州,教民耕读,积粟支十年,士气感奋,敌不敢犯。他为官敢于断事,以才闻名于世。后官拜工部尚书。去世后,谥懿敏,葬于开封大边祖墓。王珪为他作《墓志铭》,张方平为他作《神道碑》。娶三妻:原配李氏,生子二:厚、固;继配滕氏,生子四:坚、巩、本、硕;又继配张氏,生子三:凝、常、奥。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3、王旭之子史藉记载不全面,宗谱记载有分岐。《通史》、《上梅谱》记载王旭四子为:粹、玄、质、端;《研究》与《宗谱》、《通谱》相同,记载的四子为:质、徽、诲、端;《永泰谱》和《巴渝谱》则记载为六子:粹、玄、质、徽、诲、端。

在这六个人的名字中,其中“质”、字子野(1001—1045),《宋史》卷二百六十九中有传,在《宋史》的《王祜传》中附有其事迹。苏舜钦为他作《王公行状》,范仲庵为他作《墓志铭》,欧阳修为他作《神道碑铭》。生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与其堂兄王雍卒于同一年。妻周氏是礼部侍郞周起之女。可以说史载清楚,无可非议。

其中“徽”,(1003—1064)也有司马光记载:王旦死,“子素,弟子徽俱未官,素补太常寺太祝,徽秘书省校书郞。”《宗谱》记载“字道损,生真宗咸平六年(1003)癸卯十月十七日,……累迁司门郞中,以尚书职方郞中出守边藩,民怀吏畏。时岁饥,捐俸赈恤,劳苦成疾。冶平元年(1064)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卒于官,年六十二,赠银青光禄大夫。配向氏。”等。

其中“端”,(1007—1097),史册也有记载,但很简略,“力学勤官十余年,未出州县。子野当迁官,拜章乞召试,遂赐进士出身。他有二位夫人,前夫人李氏,后夫人李氏。《宗谱》云:“字信臣,号太冲,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丁未九月二十三日。移恩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博士,历龙图阁待制,以秘书监致仕。享寿封至通议大夫。绍圣四年(1097)丁丑四月十一日,无疾终。享年九十一。”

王大良在《通史》中记述王旭子中除质、端外,还有“粹”与“玄”。

粹、旭长子,字醇夫,景德元年(1004)贡士,官至学正。

玄、字吉夫,于真宗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留居吴地,落藉江苏昆山,世称颇有名望的昆山王氏,为昆山王氏始祖。子二:彝、制。该支族中有许多名人贤士载入史册。 《研究》记载,无史册载,《宗谱》与《通谱》载旭子有“诲”,字信仁(1004—1077),生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甲辰闰九月初二日,天圣五年(1027)进士,调泾州长原尉。丁父忧,服除,补京兆鄠县主簿,权领狱掾,知蓝田县,历比部郞中,卒于神宗煕宁十年(1077)丁已十月初一日,年七十四,配李氏。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本文认为王旭有六子:粹、玄、质、徽、诲、端。

第六代

第六代包括:王睦四子,王谅三子,王贽二子,王雍三子,王冲三子,王素九子,王粹三子,王玄二子,王质十一子,王徽四子,王诲五子,王端二子,共51人。

1、王睦之子:《宗谱》与《通谱》记载为:“妾生二子:贤、宣”。而《永泰谱》记载为:“宜、贤、宣、宝”。考证认为应以《永泰谱》为准,即“宜、贤、宣、宝”四子。

王宜、讳泰富(988—1065),配张氏,子三:开吉、开慧、开礼。

王贤、(992—1058)生淳化(992)壬辰,卒于嘉祐戊戍(1058)。(《研究》载:字应征(1001—1056),生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嘉祐元年(1056)。)配范氏。子二:开仁、开信。

王宣、字节驹,讳泰康(998—1061),生于咸平元年(998)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嘉祐辛丑(1061)七月初八日。(《研究》载:字启贤,生祥符二年(1009)乙酉七月十一日,卒嘉祐二年(1057)丁酉七月十一日,配贾氏)。配项氏,子二:开义、开聚。

王宝、仅永泰谱载,讳泰宁,字节骁(1002—1069)。生于咸平壬寅(1002)八月十五日,卒于煕宁已酉(1069)九月初十日。仕徵事郞。

2、王谅之子:按《研究》与《通谱》有子三:頣、克、鲁。按《通史》、《宗谱》、《永泰谱》有子二:克、准。而“頣、鲁”则是王懿三子王贽的二个儿子。经考证认为应以《通史》与《永泰谱》载为准。即王谅的二个儿子是:克、准。

王克:字希仁(1024—1077),居京师。

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3、王贽子:由上所述,子二:頣、鲁。

王頣:字养正,虞部郞中,配麻氏,继李氏。子二:白、向。 王鲁:字子叔,池州司法参军,历都曹员外郞。配冯氏,子一:晋。

4、王雍之子:首先王雍有二子:恰、整。多种资料均认同,无异议。但《通史》、《永泰谱》载有四子:恰、整、检、靖。查“靖”为王冲之子。因此本文认同王雍有三子:恰、整、检。

王恰:大理寺丞,《宋会要辑稿》作“王恪”。

王整:太常寺太祝。 王检:字慎之。

5、王冲之子。《通史》中极简略,未提后裔。《研究》、《通谱》中均详载王冲子三:庆、吉、靖。本文也确认是以上三子,详见《世表》。

王庆:《宋史•任福传》有载其事迹,子二:显、顼。

王吉:官至殿中丞知台州,配闾氏,子二:嘉言、嘉绩。

王靖:官至度支副使,配李氏,子二:古、耆。

6、王素有九子,多种资料同载,无异议。

王厚:字裕国(1029—1061),早世,以王巩长子奇为嗣。 王固:字持国,守旧业,配赵氏。子五:立、文、襄、育、齐。

王坚:字许国,朝散郞,配夏氏,子四:祐、禔、禧、祉。

王巩:字定国(1048—1117),《研究》云:“生皇祐二年(1050)庚寅十月二十七日,”当误。其妻张氏。据王巩张方平所作的《张公行述》“三女,……次适右朝奉郞王巩,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素之子。”子四:奇、时、由、皋。其中奇、时、由为张氏所生,另有说奇为副氏所生。奇出继给长兄王厚为嗣;皋由妾宇文柔奴在陪同王巩流放在岭南时所生,据传皋有个乳名叫“璐”。(另有二子早殇,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在目前所发现的三槐王氏家谱中,王巩的儿子有二十多个名字,尚待认真辩析,有的可能是现四子的异名,有的错接。

王本:字安国,奉直大夫。配李氏,子二:觉、觌。 王硕:字镇国,朝散郞,配刘氏,子三:度、序、席。

王凝:字宁国(1055—1113),官至秘书郞。配陈氏,子一:鼎。

王常:字治国(1060—1113),官知济州临邑县。配孙氏,子二:著、存。

王奥:字道国(1063—1124),配李氏,子三:开、椿、粢。

7、王粹(旭长子)之子,在《通史》、《宗谱》与《永泰谱》中记载。但王粹的三子:徽、徼、微,均未见详载。

8、王玄(旭次子)之子,《通史》等记载王玄子二:彝、制。

王彝:玄长子,子五:经、纶、统、绪、纯。 王制:玄次子,子一:申。

9、质(旭三子)之子:据《通史》、《研究》、《通谱》、《宗谱》等均记载为子三人:毖、规、复。但楚南《上梅谱》记载:质原配周氏,生三子即毖、规、复;继配孔氏生八子: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道、传正。按此则质子共有十一人。但《通谱》在附注中说明:“质子三人,本质墓志铭、神道碑及旧谱。惟正德莘县志载质子八人:长居厚,大理事评;次子承裕,尚书屯田员外郞;三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郞;明远,祉德,皆大理寺评事;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如果认为宣礼是复字,祉德是毖字,与墓表等同。但两人行次错乱。至于承裕、崇让、明远、传正均是诲诸子别字,居厚、几道不知所据。《研究》也云:“正德莘县志载,王质子八人:长居厚,大理事评,早卒;次承裕,为尚书屯田员外郞;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郞;明远,祉德,皆大理寺评事;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不知何据,而其名皆祖字,不取。”

由于明远公后裔——楚南上梅王氏,已经成为数十万人的大族。本文就认同《上梅谱》所载,即质子共有十一人。

王毖:质长子,字祉德(1018—1075),官大理评事,光禄寺丞,配李氏。子一:约。

王规:质次子,字方淑(1020—1055),大理评事。配赵氏,无出。

王復:质三子,字宣礼(1022—1099),曾第江宁府,终太常寺丞。配周氏,子三:恺、忱、慥。

王居厚:质四子,大理评事,早卒。

王承裕:质五子,尚书屯田员外郞。

王宣礼:质六子,赞善大夫。

王崇让:质七子,著作佐郞。

王明远:质八子,字一统,大理寺评事。元丰八年(1085)由豫章迁潭州(长沙),又迁隆回十栗山,又卜居上梅金凤山下至寿终。子孙繁衍兴旺。为楚南上梅王氏始祖。配胡氏,继孟氏,子四:崇伯、章伯、奇伯、秀伯。

王祉德:质九子,大理寺评事。

王几道:质十子,太常寺太祝。

王传正:质十一子,太常寺太祝。

10、王徽(旭四子)之子,《研究》、《通谱》载王徽子四。

王蒙:徽长子,字伯正,朝奉郞。配李氏,子一:问。

王黯:徽次子,字直彦,朝请大夫知广州,迁宛邱,妻三:赵氏、宋氏、陈氏。子一:纳。 王朴:徽三子,字材原,明经不仕。子二:易、恕。

王直:徽四子,字清臣,进士,知天台县,子四:芝、芹、莘、蓆。

11、诲(旭五子)之子,在《研究》、《通谱》中载有以下五子。

王慤:字崇让,官荆州教授,汉原令等。配张氏,子二:迪、逢。 王隐:字明远,终大理评事。配陈氏。 王令:字传正,桐庐尉,遂家焉。

王愈:字希文,为韩世忠副将,守竹墩,遂家湖州灵湖。配许氏,子四:迥、選、道、造。

王康:字承裕,恩补淄川主簿,遂家焉,卒年七十二。配郑氏。

12、端(旭六子)之子,多种资料记载有子二:元、忖。无异议。

王元:端长子,字舜弼(1029—1097),官至朝请郞知泽州。子六:毅、坦、发、通、榖、毂。

王忖:端次子,字仲谋,终大理寺丞。配胡氏,子三:传、颂、颢。

第七、八代

三槐王氏第七、八代,正值北宋末年,进入南宋初年。家族盛大,他们绝大部分少年生长在北宋,中、老年在南宋。因此将这两代综合在一起考证阐述。

第七代有:1、王宜3子,2、王贤2子,3、王宣2子,4、王宝5子,5、王克4子,6、王頣2子,7、王鲁1子,8、王恰3子,9、王庆2子,10、王吉2子,11、王靖2子,12、王厚1子,13、王固5子,14、王坚4子,15、王巩3子,16、王本2子,17、王硕2子,18、王凝1子,19、王常2子,20、王奥3子,21、王彝5子,22、王制1子,23、王毖1子,24、王復3子,25、王承裕1子,26、王明远4子,27、王蒙1子,28、王黯1子,29、王朴2子,30、王直4子,31、王慤2子,32王愈4子,33、

王康1子,34、王元6子,35、王忖3子,共计91人。第八代已知者有125人。加上第一代1人,第二代1人,第三代1人,第四代3人,第五代12人,第六代50人。总计284人,这还仅仅是主流支。加上旁支一40人,旁支二50人,旁支三2人,旁支合计92人。因此,本文中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的人物共计376人。

关于第七、八代的考证,大多数在前几代已经表述,考虑简化本文篇幅,对源流比较清楚的此间就从简。至于七、八二代的世系传承以第七代为主,在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表(行述)中表达。

(一)长房王懿房下:

1、王睦四个儿子宜、贤、宣、宝所属的第七代12人和第八代20人,因为东阳永泰王氏在《永泰谱》中陈述清楚,无异议。因此,此间从略,其所属人物在“世系图”与“世表”中记述。

2、王谅(即王淳)的二子克、准的第七代4人和第八代11人中只有王克有后裔,而且枝繁叶茂,官至知开封府(详见世表),王震十八世孙文亮平定云南苗乱,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

王震(1046—1095),字子发,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但正史将他说成是王素之孙,这是误也。王震,赐进士及第,神宗称赞他的才华,官至吏部尚书,知开封府。但他与宰相章惇不相容,后累降职,不久因不得志而卒,去世后追赠为太子少师。妻潘氏,子四:豪、仰、英、杰,其中以王仰和王豪为最显。长子王豪,有以王震十八世文亮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形成当今云南旺族——镇雄王氏。另外,其次子王仰,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详见世表)。

3、王贽二子的第七代白、向、普等3人,第八代已知盛、辰2人。

(二)二房王旦房下:

4、王雍支下第七代实、潜、益等3人,第八代持、宪、惁、应、忞、志等6人。

5、王冲长子王庆,第七代显、顼,第八代甫、申、露。

6、王冲次子王吉,第七代德(嘉绩)、范(嘉言)2人,第八代澄、清、云、霖等4人。 7、王冲三子王靖,第七代古、耆等2人,第八代诚、訢、谞等3人。

8、王素长子王厚嗣子奇(第七代),第八代有倓(遹)、作等2人。该支以《通谱》记述有余姚(明)王守仁支,另有云贵川的王福为始祖的老八房支也挂在王奇名下。尚待认真考证之。

9、王素次子王固,第七代有5人,已知第八代有3人。

10、王素三子王坚,有子(第七代)祐、禔、禧、祉等4人,有孙(第八代)4人。 11、王素四子王巩,史载有子四人,即奇、时、由、皋(其中夫人张氏生时、由,副氏生奇,妾宇文氏生皋),且长子奇出继给长兄王厚为嗣。(另有二子早殇,一子死于贬谪所,一子死于家。)

除奇、时、由、皋外,目前谱中记述的王巩的儿子的名字还有:如京、宽、直躬、阕、伦、復、韶、鸣鸾、琠、珢、璐、镇、畴、群、皓、俊、缙、琳、琛。这些名字,有的可能是上述四子的别称,记载错误,也有的可能是错接。此间暂定第七代为时、由、皋3人,第八代8人。其中王奇后裔有余姚王守仁(王阳明)支、山阴堰头与潞庄支、萧山支等;王时后裔有苏州的洞庭王氏,湖南的桃源王氏,浙江余姚、萧山王氏等;王由有湖北汉阳王氏、湖南邵阳王氏等;王皋的三沙王氏等。

12、王素五子王本,有子觉、觌(第七代)2人,第八代6人,其中3人名未详。

13、王素六子王硕,有子度、序、席3人(第七代),第八代已知仅1人。

14、王素七子王凝,有子一:鼎(第七代),第八代3人。

15、王素八子王常,有子若、存2人(第七代),第八代已知1人。

(三)三房王旭房下:

16、王粹支第七、八代不详。

17、王玄长子王彝有子5人(第七代),第八代3人。其中王彝四子王绪的长子应栋最显,任明远将军逢命征南勦乱,在四川富顺阵亡,其子卿玉守塜定居,后裔又徙黔江地区,繁衍为昆山分支——九龙三槐王氏。

18、王玄次子王制,有子一申(第七代),第八代2人(僖、亿)。其中王亿最显,为南宋名臣,形成昆山王氏大族。明末王玄二十世孙王在公编撰成有名的《昆山王氏世谱》,清代又有《续王氏世谱》,成为研究三槐王氏和昆山王氏的最好的资料。

19、王质长子王毖,有子:约1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该支在湖北监利兴旺,有31个支派。

20、王质三子王復,有子恺、忱、慥3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

21、王质五子承裕,有子一:崇相(第七代),第八代1人。

22、王质八子王明远,有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等4人(第七代),第八代仅崇伯子

四:正道、正诚、正忠、正信。现繁衍为湖南、湖北、广西、云贵川等地的著名的楚南上梅王氏。

23、徽长子蒙,有子问1人(第七代),第八代不详。

24、徽次子黯,有子纳1人(第七代),第八代俣、伶2人。 25、徽三子朴,有子易、恕2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

26、徽四子直,有子芝、芹、莘、蓆等4人(第七代),为天台派。后裔不详。 27、诲长子悫,有子迪、逢2人(第七代),第八代6人。 28、诲次子王隐,三子王令的后裔均不详。

29、诲四子王愈,有子迥、選、道、造等4人(第七代),以后不详。

30.诲五子王康,有子復1人(第七代),建炎三年(1129)不降金军,全家百余口被杀。 31、端长子王元,有子:毅、坦、通、发、榖、毂等6人(第七代),第八代有15人。其中最显要的是长子王毅的六子王伦,是南北宋相交的著名外交家,又是民族英雄。

32、端次子王忖,有子传、颂、颢等3人(第七代),第八代3人。(未完待续)

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二) 2011-1-23

作者:编辑部 2011-01-23

五、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行述世表和世系图

(一)世表一、三槐王氏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行述世表 关系 乾子 子 名字 言 言 行述 第一世 字如纶(869—930),又字伯谨,王通九世孙,生活于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曾做过滑州黎阳县令,在五代史书上无专传记载,但在《旧五代史卷二十二·列传卷第十二·梁书二十二·牛存节传》中载王言军职“三年(894)夏太祖东讨郓州, 存节领军大破乐亭, 扼其要路, 都指挥使……存节密与都将王言谋, 入郓(今山东郓城)垒, 十二月, 存节迁王言夜伏勇士于西北, 以船踰濠, 举梯登陴, 既而王言不克而入。存节独率伏军负梯撞破其西壅城”。其后王言军旅无名, 从其文职, 累官至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令。在《宗谱》中记载为:“其先为太原人,家大名莘亭,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869),仕唐为滑州黎阳令。卒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庚寅(930),年六十二。合葬山东大名府莘县城东北二里群贤堡。”在《通谱》记载为:“言、……字如纶。唐滑州黎阳令,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 言长子 彻 第二世 伯通(892—942)。《通谱》上记载:“姚氏所生,字伯通。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子二:祜、祉。”王彻虽然官比父亲王言高,在新五代史书上无专传,但在《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六》载:“同光三年……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以徐州节度使李绍真为副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主要行述还是在谱中记述。《宗谱》记载:“字伯通,生唐昭宗景福六年(892)壬子九月初二日,以文行著名,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及第。授校书郞,……历左拾遗。卒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壬寅正月二十日,年五十一。……。子二:祜、祉。 言次子 彻长子 永 祜 字伯龄,详见世表二旁支一王永支行述世表。 第三世 字景叔(924—987),生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卒于太宗雍煕四年(987)冬,年六十四。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后周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后历仕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代周建宋时,王祜任监察御史。乾德三年(965)改知制诰,乾德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郞,后出知潞州、襄州、潭州。不久代替符彦卿镇守故乡大名府。宋太祖派他调查符彦卿有无图谋不轨并许诺事成回朝升他为宰相。他经过考察后回朝时,竟以自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并向太祖进谏道:“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惹得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为护国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太宗即位,升任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不久改知开封府,后又拜为兵部侍郞。但未及施展才华,上任后月余去世。后因子旦贵,追封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 王祜以才、德闻名,天下人都盼望他当宰相时,竟不顾个人前途而以百口之家担保符彦卿,被传为美谈。名声大振,世人交口称赞:“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他在以直道不容于世时,也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亲手在庭中种了三棵槐树,相信自己后代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后来其子王旦官至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子孙果然显赫兴盛。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特为此写《三槐堂铭》,为了纪念王祜之功,该支王氏遂称为“三槐王氏”,堂号为“三槐堂”。 王祜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勉史藉无载,《通谱》等有载)。 彻次子 祜长子 祉 懿懿 字景安,详见世表三旁支二王祉支北宋年间行述世表 第四世 字文德,按《永泰》谱中朱熹的《年谱》载为王懿(941—989),生于天福六年(941)三月初三日,卒于端拱二年(989)。但《通谱》载为(954—1002),后周显德六年(954)甲寅九月初七日生,卒于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他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配李氏,子三:睦、谅(淳)、贽。 祜次子 旦 字子明(957—1017),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生于显德四年(957)。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等。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他有非凡之才,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又知人善任,荐引了提拔了大批英才。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在因病缷相时,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卒于天禧元年(1017),年六十一。王旦去世后,真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乾兴初(1022),下诏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庭,并建碑纪念,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王旦葬于河南开封亲里乡大边村。配赵氏,封荣国夫人,生三子:雍、冲、素。 祜三子 旭 字仲明(960—1027),生于建隆元年(960)庚申六月二十日,卒于天圣五年(1027)丁卯,年六十八。以荫出仕,官至兵部侍郞,知应天府,是北宋知名官吏,卒赠户部尚书、太尉。子六:粹、质、玄、徽、诲、端。 祜四子 勉 字勉之,详见正文第六部分之三。即:《通谱》中在关于王祜的夫人子女方面的记述是:王祜,“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女一,适国子监丞杨光辅。”关于王勉的记述是:“祜四子勉,初名勖,字勉之,行四。……历荆湖南路安抚副使,卒年五十八,赠通议大夫,葬宛邱料马村。配卜氏,子一:辑。女一。”“辑,勉子,早卒。”这支似乎已经早绝,故也可不提。 懿长子 睦 第五世 字孟和(963—1033),讳永兴,庠名王穆。生于乾德元年(963)四月二十五日。少好学,饱饫经史。太平兴国间举人仕天台剡邑教谕,欲举进士,叔父文正公旦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岂可与寒士争进。”王旦了解王睦的上进心,向宋真宗为王睦求赐一职,于公元991年以庠名王穆名任东阳县令,任职一年卸任,隐居东阳永泰乡王家庄(今王宅村),约公元1004年间,文潞公荐于朝,真宗悯然嘉之补将作监主簿,调华阴尉。居官廉洁。终太子中书舍人。隐居永泰王家庄。卒明道癸酉(1033)癸亥三月初二日,与周、陈氏合葬眠牛头山,徽宗甲申年(1104)三月迁葬开封亲里大边村父茔侧。”对睦记载最全面的是《永泰谱》。原来睦隐居到浙江东阳永泰乡王家庄,成为永泰王氏始祖。配周氏,继陈氏,子四:宜、贤、宣、宝。 懿次子 谅(淳) 字仲睦(?—1020),谅与淳实为同一个字,但有的谱,作为二个人记载了,应予纠正。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荫补太庙斋郞,调河南司法参军。历水部郎中,卒于真宗天禧四年(1020)庚申十月十二日。赠工部侍郞。配李氏,子二:克、准。 懿三子 旦长子 贽 雍 字节夫,子二:頣、鲁。 字子肃(?—1045)端拱元年(988)进士,官至两浙转运按察使。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正史无传,有在其父传后云:“雍、国子博士。”其事迹主要见于甥苏舜钦的《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郞中王公墓表》与《东都事略》。配李氏,继吕氏。子二:恪、整、整。 旦次子 冲 字仲和(988—1029)。仅在其父传中云:“左赞善大夫”。字仲和,生太宗端拱元年(988)戊子三月十八日。祥符六年(1013)举进士,调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司农丞,赞善大夫,卒仁宗天圣七年(1029)已已三月初十日,年四十二。《通谱》云“配范氏,子三:庆、吉、靖”。 旦三子 素 字仲仪、又字朴夫(1007—1073)。北宋著名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他是三槐王氏第五代中的佼佼者,能恪守祖业。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知府,天章客待制。仁宗时擢升知谏院,遇事敢直言,曾谏阻晋爵赏军以贺王子生,又曾谏退仁宗左右二女子,颇受仁宗器重。后出知成都府,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王公异新”。又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复以端明殿学士再知谓州,教民耕读,积粟支十年,士气感奋,敌不敢犯。他为官敢于断事,以才闻名于世。后官拜工部尚书。去世后,谥懿敏,葬于开封大边祖墓。王珪为他作《墓志铭》,张方平为他作《神道碑》。娶三妻:原配李氏,继配滕氏,又继配张氏。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旭长子 旭次子 粹 玄 字醇夫,景德元年(1004)贡士,官至学正。子三:徽、徼、微。 字吉夫(992—?),生于淳化三年(992)壬辰。于真宗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留居吴地,落藉江苏昆山,世称颇有名望的昆山王氏,为昆山王氏始祖。子二:彝、制。该支族中有许多名人贤士载入史册。 旭三子 质 字子野(1001—1045),生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与其堂兄王雍卒于同一年。他少时忠厚纯朴,很早以文才闻名,赐进士及第,一举名振京师。他初仕馆阁校理,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郞,后通判苏州,擢天章阁待制,知陕州。他为官期间施仁政,薄赋缓征,勤政恤民,时人赞之。他与范仲庵为道义之友。当年范仲庵贬饶州,朝廷抓朋党正急,只有王质带着酒去看他。王质去世时,范仲庵为他写墓志铭,欧阳修为他写神道碑铭。按楚南《上梅谱》记载:质原配周氏,生三子即毖、规、复;继配孔氏生八子: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道、传正。按此则质子共有十一人。 旭四子 徽 字道损(1003—1064),生真宗咸平六年(1003)癸卯十月十七日,荫补著作佐郞,累迁司门郞中,以尚书职方郞中出守边藩,民怀吏畏。时岁饥,捐俸赈恤,劳苦成疾。冶平元年(1064)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卒于官,年六十二,赠银青光禄大夫。配向氏。子四:蒙、黯、朴、直。 旭五子 诲 字信仁(1004—1077),生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甲辰闰九月初二日,天圣五年(1027)进士,调泾州长原尉。丁父忧,服除,补京兆鄠县主簿,权领狱掾,知蓝田县,历比部郞中,卒于神宗煕宁十年(1077)丁已十月初一日,年七十四,配李氏。子四:慤、隐、愈、康。侧室囗氏,子一:令。 旭六子 端 字信臣,号太冲(1007—1097),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丁未九月二十三日。移恩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博士,历龙图阁待制,以秘书监致仕。封至通议大夫。绍圣四年(1097)丁丑四月十一日,无疾终。享年九十一。葬宛邱料马村。绍兴中以曾孙伦贵赠太子太保。配李氏,继李氏。子二:元,忖。 睦长子 宜 第六世 讳泰富,字节骏(988—1065),生于端拱戊子(988)七月二十三日,卒于治平乙已(1065)年三月十九日。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出茶马使。事父母温情,居心忠厚,处事睦顺。配张氏,子三:开智、开慧、开礼。 睦次子 贤 讳泰寿,字节骅(992—1058),生于淳化壬辰(992)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嘉祐戊戌(1058),秉性孝友,博通经书,为人耿直,营农作,辟公田20多公顷,孝事父母至寝安,宽兄弟仕途之悬念。配范氏,子二:开仁、开信。 睦三子 宣 字节驹,讳泰康(998—1061),生于咸平元年(998)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嘉祐辛丑(1061)七月初八日。(《研究》载:字启贤,生祥符二年(1009)乙酉七月十一日,卒嘉祐二年(1057)丁酉七月十一日,配贾氏)。大中祥符九年(1016)举取秀才,范文正公荐于朝,因叔父旦举进士而不起,乐居邱园,为父亲增业,与永泰大刹主持悟通交深。其子因仕徙居闽之平海州。配项氏,子二:开义、开聚。 睦四子 宝 讳泰宁,字节骁(1002—1069)。生于咸平壬寅(1002)八月十五日,卒于煕宁已酉(1069)九月初十日。仕徵事郞。自幼聪明,明六经史,进士,忠诚职守,政绩卓越。治家勤而有方,历有口碑。配剡邑陈氏,子五:开温、开良、开恭、开俭、开让。 谅长子 克 字希仁(1024—1077),居京师。初以荫补太庙斋郞,后历任太康尉,慎县主簿,知江都、彭城、富国等县,迁水部员外郞,后累官至隰州。煕宁十年(1077)卒,年五十四。配张氏,子四:震、需、霖、霭。 谅次子 贽长子 贽次子 雍长子 准 頣 鲁 恰(恪) 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字养正,虞部郞中,配麻氏,继李氏。子二:白、向。 字子叔,池州司法参军,历都曹员外郞。配冯氏,子一:晋。 字广渊,大理寺丞。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司门郎中。配向氏,子三:实、潜、益。 雍次子 雍三子 冲长子 整 检 庆 秘书省校书郞,为辽奉贺使。配赵氏。 字慎之,庆历三年(1043)进士,官至潞州剌史。 字进叔,少有志节。荫补西头供奉,南海郡剌史。庆元初,赵元昊反,韩魏公安抚泾源,副总管任福将兵,公为先锋。福持勇蹈伏,公力战而死。上闻,深悼之,赠武胜军节度副使,赐祭葬。传略见《宋史•任福传》。配周氏,子二:显、顼。 冲次子 吉 字利叔,少负器识,有声江表。举茂才,为鄠县主簿。迁眉州彭山令,通判荣州,边宋河东。召以殿中丞知台州。卒于官。配阎氏,子二:嘉绩(德)、嘉言(范)。 冲三子 靖 字詹,“未龀而官,十岁而孤,资性粹愿,不群戏弄。好学少言,若所负。”“自幼好学,好讲切天下利害。”以祖荫补秘书省著作佐郞,通判阆州,知滁州,主管北京御史台。擢利州路转运官,提点陕西刑狱,徙知河东长子县,有政绩。迁开封府推官。徙广南转运使。拜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入为度支副使。卒年五十八,配李氏,子二:古、耆。 素长子 厚 字裕国(1029—1061),生仁宗天圣七年(1029)已已八月,嘉祐六年(1061)进士及第。终将作监主簿,早世。配张氏,矢志守贞。以王巩长子奇为嗣。 素次子 固 字持国,承事郞,因守祖茔,世居开封府之旧宅。以曾孙女为后,封太原郡公,加封楚国公。配赵氏。子五:立、文、襄、育、齐。 素三子 坚 字许国,居官廉介守法。终朝散郞,赠朝散大夫。配夏氏,子四:祐、禔、禧、祉。 素四子 巩 字定国(1048—1117),自号清虚居士。在素九子中最为著名。其生年据陆游所云,与神宗同生于戊子年,即庆历八年(1048)。卒年为政和七年(1117)丁酉十二月初一日。他特为苏轼兄弟所激赏。官终宗正丞,事迹附见《宋史•王素传》及《东都事略》。在家族中他留下的著述最多。有《闻见近录》、《随手杂录》、《甲申杂记》等。配张氏,名臣张方平之女,继副氏,妾宇文柔奴。子六:奇、时、由、皋,有二子幼年早亡。其中时、由为张氏所生,奇为副氏所生并出继给长兄王厚为嗣;皋由妾宇文柔奴在陪同王巩流放在岭南时所生,据传皋有个乳名叫“璐”。但在诸多的三槐王氏家谱中,王巩的儿子有二十多个,尚待认真甄别,有的属四子的异名,有的属攀附所为。 素五子 素六子 素七子 本 硕 凝 字安国,奉直大夫。配李氏,太尉璋之女。子二:觉、觌。 字镇国,朝散郞。配刘氏,子二:度、序、席。 字宁国(1055—1113),生仁宗至和二年(1055)乙未(1055)十月初一日,以荫补试授秘书正字,调广陵主簿。元祐中为国子监直讲,改秘书郞。卒徽宗政和三年(1113)癸已三月初五日,年五十九。配陈氏,丞相英国公执中之孙、国子监博士世儒之女,子一:鼎。 素八子 常 字治国(1060—1113),生嘉祐五年(1060)庚子二月十三日,通直郞。知济州临邑县。卒徽宗政和三年(1113)癸已四月十三日,年五十四。配孙氏,子二:著、存。 素九子 奥 字道国(1063—1124),生嘉祐八年(1063)癸卯九月二十五日。荫补太庙斋郞,教授荆州。四迁至朝请大夫。卒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七月十八日,年六十二。配李氏。苏东坡的文章中提到过“文正之孙,懿敏(王素谥号)之子奥。”子三:开、椿、粢。 粹长子 粹次子 粹三子 玄长子 徽 徼 微 彝 不详。 不详。 不详。 子五:经、纶、统、绪、纯。后裔迁徙云贵川等地,其中著名的有黔江地区的昆山支九龙三槐王氏支。 玄次子 质长子 制 毖 子一:申。明末昆山王氏二十世孙王在公编撰成著名的《昆山王氏世谱》。 字祉德(1018—1075),生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九月十七日,康定初以明经登第,除将作监主簿,迁大理评事,历光禄寺丞,卒神宗煕宁八年(1075)乙卯十月十八日,年五十七。配李氏。子一:约。 质次子 规 字方叔(1020—1055),苏舜钦有《送王规方叔序》略叙其人。生真宗天禧四年(1020)庚申七月十一日,少属文,名闻江表。荫补太庙斋郞。庆历初,召试学士院,除太子舍人,调明州奉化县主簿,权领狱掾。丁父忧,服除,改太常主簿,终大理评事。卒至和二年(1055)乙未四月初三日,年三十六。配赵氏,妻亡,不复娶,逐绝。 质三子 復 字宣礼(1022—1099),生真宗乾兴元年(1022)壬戌正月十三日。恩补太庙室长。皇祐六年(1049)进士,除太子中允,迁著作佐郞,出知江宁府,改威胜军节度判官,历赞善大夫,终太常寺丞。卒哲宗元符二年(1099)已卯十二月十九日,年七十八。配周氏,子三:恺、忱、慥。 质四子 质五子 质六子 质七子 质八子 居厚 承裕 宣礼 崇让 明远 大理评事,早卒。 尚书屯田员外郞。子一:崇相,崇相子:正仁。 赞善大夫。 著作佐郞。 字一统,大理寺评事。邑庠生元丰八年(1085)由豫章迁潭州(长沙),又迁隆回十栗山,又卜居上梅金凤山下至寿终。子孙繁兴旺。明远公遂为为楚南上梅王氏始祖。配胡氏,继孟氏,子四:崇伯、章伯、奇伯、秀伯。 质九子 质十子 质十一子 徽长子 徽次子 祉德 几道 传正 蒙 黯 大理评事。 太常寺太祝。 太常寺太祝。 字伯正,朝奉郞。配李氏丞相迪孙、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柬之女,子一:问。 字直彦(1035—1112),生景祐二年(1035)十月初三日,元丰五年(1082)进士,试曹台,调怀宁教授,累迁殿中丞,历虞部郎中。元符中,以朝请大夫知广州。崇宁初诏籍元祐党人不得官京师,逐迁宛邱。卒于政和二年(1112)壬辰,年七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妻三:赵氏、宋氏、陈氏。子一:纳。 徽三子 徽四子 朴 直 字材原,明经不仕。子二:易、恕。 字清臣,嘉祐六年弱冠登进士,授承事郞,知天台县,遂家焉。历尚书兵部员外郞。配刘氏,子四:芝、芹、莘、蓆。 诲长子 慤 字崇让,举孝廉,官荆州教授,除将作监主簿,迁秘书省著作佐郞,出知济州。终蜀州汉原令等。配张氏,子二:迪、逢。 诲次子 隐 字明远,以荫补开封府功曹参军,调万泉县主簿,终大理评事。卒年二十九。配陈氏。 诲三子 诲四子 令 愈 字传正,太常寺主簿调桐庐尉,遂家焉。 字希文,元祐中为国子监直讲,知万安县,迁昭庆军节度推官。宣和间知信州。时方腊起义,邻郡皆破,愈防御独善。时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守镇江,命愈为副将,扼兀术于竹墩镇,遂家湖州灵湖,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郞,葬湖州。配许氏,子四:迥、選、道、造。 诲五子 康 字承裕,恩补淄川主簿,遂家焉,卒年七十二。卒年七十二,赠朝奉大夫,葬沙麓山之南原。配郑氏。子一:復。 端长子 元 字舜弼(1029—1097),生于仁宗天圣七年(1029),初因伯父质之荫任郊社斋郞,后历仕醲县主簿,大理评事知唐县,迁大理丞充德清军使,兼知清丰县。终官至朝请郞知泽州。卒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六十九。赠太子太保。配赵氏,继配晁氏。子六:毅、坦、发、通、榖、毂。 端次子 忖 字仲谋,承务郞,知蓝田县,累迁侍御史,终大理寺丞。配胡氏,子三:传、颂、颢。 宜长子 丰 第七代(附第八代) 谱名开智(1016—1097),郡庠生,无意取仕,安居创业。生于大中祥符丙辰(1016)一月二十九日,卒于绍圣四年(1097)丁丑五月二十八日。配宣氏,子三:长子仟(宗玥),任礼部客省副使;次子诗(宗瑄);幼仲(宗琎)。 宜次子 傑 谱名开慧(1021—1082),号大川。生于天禧辛酉(1021)四月二十五日,卒于元丰壬戊(1082)七月十八日。配韦氏,子一:俊(宗琏) 宜三子 象 谱名开礼(1031—1084),仕徵事郞。生于天圣辛未(1031)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元丰甲子(1084)五月初四日。配何氏,子五:长谥(宗坤),仕承事郎;次谍(宗深);三谕,邑庠生;四宗瑜,邑庠生;幼宗琪。 贤长子 奂 字文光,谱名开仁(1018—1095),生于天禧戊午(1018)十月二十日,卒于绍圣乙亥(1095)六月十三日。(另有资料生天圣四年(1026)丙寅。配宣氏,子一:让(宗珏)。让、字逊之(1054—1122),配单氏,子一:始,字初若,号全复,早卒,赠承直郎,配陆氏,子一:道成。 贤次子 争 谱名开信(1023—1077)。生于天圣癸亥(1023)十月十五日,卒于熙宁丁已(1077)四月初七日。子一:诵(宗珲)。 宣长子 臣 字国辅(1018—?),生天禧戊午(1018)十一月十九日。以外荫补太庙斋郎,除平海州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遂家焉。(平海州即今福建泉州)。后裔不详。 宣次子 相 字佐国(1031—1075),生于天圣九年(1031)辛未十月初七日。卒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三月十一日。年四十五,因子贵封右习员外郎。配周氏,子一:僖。僖、字靖之(1064—?),生于治平元年(1064),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荥阳府,历监察御史,奉使贺辽,迁右司员外郎,知济州,遂家。配吴氏,子二:延、建(四川涪州派)。 宝长子 候 谱名开温(1024—1115),生于天圣甲子(1024)十月十九日,卒于政和乙未(1115)。政和二年(1112)独立营造后佛堂。配张氏,子一:伟(宗[王争]),仕著作郎。仕秉义郎 宝次子 贵 谱名开良(1028—1096),生于天圣戊辰(1028),卒于绍圣丙子(1096)。配义乌骆氏。子一:伍(宗莹),仕司禄参军。 宝三子 厚 谱名开恭(1032—1108),生于天圣壬申(1032),卒于大观戊子(1108)。任比部员外郎。配黄氏。子二:长僚(宗瑨);次倩(宗璐),仕承事郎。 宝四子 将 谱名开俭(1030—1100),生于景祐丙子(1036),卒于哲宗庚辰(1100),仕通事舍人。配宋氏,子三:长佐(宗瑰),伍长;次琍(宗琦),三佶(宗琫),仕宣教郎。 宝五子 帅 谱名开让(1038—1115),生于仁宗戊寅(1038),卒于徽宗乙未(1115)。子二:长侨(宗珠),仕蚕官丞;次亿(宗瑛)。 克长子 震 字子发(1046—1095),,赐进士及第,神宗称赞他的才华,以太常寺奉礼郎,权正中书刑房公事,于绍圣初(1094)累拜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后知开封府。但他与宰相章惇不相容,后累降职,不久因不得志而卒,去世后追赠为太子少师。妻潘氏,子四:豪、仰、英、杰,其中以王仰和王豪为最显。 长子王豪,有以王震十八世文亮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形成当今云南旺族——镇雄王氏。 其次子王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在两宋乱離之际,随宋室南渡。去世后追赠大中大夫。葬于鄞县,子孙定居下此,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王仰,配周氏,继唐氏,其所生子中最有名的是王从,官至信州知府。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的文献遗墨进行收集和整理出版,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等家庭文献,并传其子孙。王从妻金氏、陈氏,生二子:淹、涵。王淹,字伯庵,官至筠州知府,他能继承父业,以搜集出版家族文献为已任,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等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印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已经遗佚。只有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可读到他为该书作的《王氏济美集》序。 震四子杰,字仲兴(1070—1127),生于煕宁三年(1070),初仕大名府监仓,进士出身,官光禄司农卿,移知河中。卒建炎元年(1127)。配孙氏,继陆氏。子二:衡、徤。 震五子,伸,字仲来,仕奉仪郞,迁通直郞。配张氏,子二:循、复。 震六子,倜,字仲傥,以恩补承务郞,早世。 克次子 克三子 克四子 頣长子 需 霖 霭 白 字子正,奉议郞,居蜀未归。配杨氏,子一:倬。 早世。 字子会,宣德郞。配张氏,继曹氏。子四:何、仪、信、佐。 字仲采,少以文才知名,第进士,元丰间为检正官,尝自谓一世豪士,用未究其才也。惜乎早世。配李氏,继张氏。子一:盛,字衍叔。 頣次子 向 早世不仕。配邵氏,子一:辰。辰字德政,少孤,举茂才,为荻道主簿,监石门酒税,迁建康军节度判官,浙西防堨(“土”改为“廴”)使,行参军事。建炎戊申杭州第三将下卒陈通叛,赿州守翟汝文出师,朝廷以节制付浙西提刑周格,格辟辰为参谋,行次江郞山,遇贼被害,葬萧山清霖湖。配邵氏,子一:慎。 鲁子 恪长子 普 实 原名雩,更名普。字子周,配独孤氏。 字伯华,大理评事,配陈氏。子一:持。持、字秉之,朝散大夫,终朝仪大夫。配吕氏,子二:纲、绩。事迹不详。 恪次子 潜 字仲昭,天章阁待制,终朝仪大夫。配吕氏,子五:宪、悊、应、忞、志。宪、字希甫,奉议郞。配梅氏;悊,从政郞;应,修职郞,配赵氏,子一:过;忞,字希声,余无考。 恪三子 益 字子欲,弱冠能文,欧阳文正公雅重之,庆历二年进士,调开封尉,迁陕州防御判官,授通直郞,历兵部郞中。 庆长子 显 字以登(1033—1059),生于明道二年(1033)十月初八日,荫补仁武校尉,司马温公守洛,辟为河阳主簿。卒于嘉祐四年(1059)十月二十五日,年二十七。配李氏,继陈氏,夫死,不食三日,伏官而绝。子二:甫、申。王甫,守父庐墓,家河阳(河南孟县)。王申,字应辰,少孤,博通文史,司马温公辟为掌书记。除永兴主簿,授通直郞。 庆次子 顼 (1034—1104),景祐元年(1034)生,皇祐五年(1053)登进士,忠武军节度判官,历右司员外郞。崇宁三年(1104)卒,年七十一。配吕氏,子露,无考。 吉长子 德(嘉绩) 字君宏,举进士,历官左拾遗,配周氏,子二:澄、清。王澄、字惟原,配张氏,子二:仕安、仕华。仕安,承务郞,南渡居浙西建德为建德派;仕华,宋南渡居湖广之武陵,为武陵派。王清、字公明,閤门引进,为洛苑使,迁观察判官,历河南节度观察副使,卒于军。赠太师,谥威定。配包氏,子十;瑛、瓒、珮、玥、瑶、珊、璖、琏、珰、琪。 吉次子 范(嘉言) 字君模,举进士,为苏州府推官,被长官所害。配朱氏,子二:沄、霖。 王沄,又作云,字惟瞻,父被仇家陷死于狱,击鼓登闻,事得白。扶柩归葬,终身不仕。配石氏。子二:世需、世彦。 王霖,字惟泽,配蒋氏,子一,世贤。 靖长子 古 字敏仲,曾官户部侍郞,宋宝元元年十月初六生,煕宁间中进士,历户部侍郞,以宝文阁直学士,安置温州。因与蔡京不和,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又贬为衢州别驾。史册评为:“名臣之后,出将使指,入造省闱秘府之校文,卿寺之副贰,幸有显誉,久而益彰。”子一:诚,字明甫,历官朝散大夫,西京留台,配韩氏,继孙氏。子三:貎(下加廴)、迈、迥。事迹不详。 靖次子 耆 字后老右军巡案判官。配贾氏,子二:訢、谞。王䜣、字仲悦,宣和间以朝散大夫知阳武县,配贾氏,子一:迢。王谞,字仲智,修武郞,子一:逖。在北宋曾为太常少卿,徙家金陵,后入南宋。 厚嗣子 奇 王厚无子,以王巩长子奇为嗣。王奇、字守钧(1058—1112),生于嘉祐三年(1058)戊戌十二月初八日,校书郎,调青田尉,三迁至太常少卿,出知魏县,有惠政。卒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九月十一日,年五十五。配金氏,继曾氏。(若以王巩生于戌子年(1048)计,则与奇的父子相差仅10年,故《世谱》所记有误。)子二:倓(遹)、作。 王倓(遹),字静夫(1079—1119),生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已未二月初一日。举茂才,为太学博士,通判澶州兼判西京勾院事。四迁至朝仪大夫,赠紫金鱼袋。卒于徽宗宣和元年(1119)已亥。年四十一。赠光禄少卿。配严氏,继边氏。子二:道、随。二子出生于北宋,但主要生活在南宋了。按《通谱》余姚的王守仁支为道的后裔,随为山阴派。另西南地区的老八房祖王福也以德用记为王奇之子上挂,尚待考证。 王作,字仲连,尚书屯田员外郎。 固长子 立 字与叔,齐州录事参军,以孙女为后,加封齐国后,配蔡氏,子三:藻、蕰、庄。 王藻,字彬叟,历官德州剌史,以女为后,封宋国公。配李氏,子一:胄。《宋史》记:“徽宗显㳟王皇后,开封人,德州剌史藻之女也。” 王蕰,字德夫,许州节度使。子一:嗣。 王莊,早卒,无后。 固次子 固三子 文 襄 早卒。 字赞仲,赘南阳宋氏,居邓州,进士。崇宁二年(1103)以军噐监主簿言事称旨,擢库部员外郎,改光禄少卿,显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出知杭州、海州、应天府、郓州,颖州,永兴军。更名宓。大观三年(1109),使高丽,还对称旨,诏赐名襄。。历工、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起为资政殿学士,第淮宁府。降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卒。 固四子 固五子 坚长子 坚次子 坚三子 育 齐 祐 禔 禧 字仲民,迪功郎,配赵氏。 字全道。 字吉老,兄弟咸以女弟为燕王夫人。奏名次䃼右选殿直。历吏部侍郎,知长沙府。 字全老,秉义郎。子一:晟。 字福老,南渡后为武翼郎,温州,钤辖。配赵氏。子一::遹,字维肖,迪功郎,南渡居婺州(今金华市)。 坚四子 祉 字德老,修武郎,配赵氏。子二:似、倧。 王似,字绍祖,迪功郎,泉州司理参军。南渡后居信州铅山县。配俞氏,子一:遇。又据《宋史》云绍兴二年(1132),以王似为川陕宣抚副使,朝廷疑张浚杀赵哲、曲端为无辜,任刘子羽、吴玠为非,是以似为副使。则把二个同名之人合为一人,不知是否有据。 王倧,字绍宗,充殿司干办公事,配刘氏,子二:斌、囗(原缺)。 巩次子 时 字叔永,号尚夫(1073—1127),生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正月初八日,元符中举茂才,谏议大夫,任伯雨清为宣教郎。卒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丁未七月十二日,年五十五。配宋氏,继配上官氏。宋氏生子一:颜;上官氏生子三:华、熙、然。 王颜,字东辉,少颖悟。为王巩所钟爱,不幸微疾早卒。 王华,字邦辉(1093—?),生于元祐八年(1093)癸酉三月初三日,温㳟尚义,屡以秀才荐举,为国子学录,流寓颖上。后入南宋。配冯氏。子二:惇、性。继蔡氏,子二:度、志。四子皆入南宋。且以惇出继王颜;志出继王然,为会稽派。后裔开创湖南王氏等,如湖南的桃源王氏。 王熙,太常博士,南渡定居明州定海之䜻(右为“页”)头。 王然,字季辉(1099—?),生于元符二年(1099)已卯闰九月初七日,明经贡,授迪功郎,历朝奉大夫。后南渡,卒于孝宗时期。配胡氏,无出;继兄华四子志为嗣。妾生一子,学之。 王志,南宋初(1131)官举浙东常平茶盐事,致仕后即家于会稽五云乡,形成会稽五云王氏大族。。如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右侍郎王元敬,陕西按察使王元春等,即为王然的后代。 巩三子 由 字季长,迪功郎,住湖北,配赵氏。《墨庄漫录》云:都尉王冼,为王定国画《烟江叠嶂图》,东坡作诗,所谓„江上愁心千叠山者‟,定国死,其子王由以画货与高邮富人茅生,以献章献,或云禁中。王由子一:谟,字彦诚。迪功郎,过湖北。配赵氏,子三:济、浔、泼。为湖北汉阳王氏与湖南邵阳王氏祖。 巩四子 皋 字子高(1081—1156),行四四。据范成大撰《子高公传》详载:王皋公生于北宋生于元丰四年(1081)辛酉二月初二日,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太常公坐苏轼诗案贬岭南,生皋公于贬所,于广南宾州(广西宾县)。卒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丙子九月十七日,享年七十六岁。葬于江苏苏州益地乡(今相城区太平镇)。政和初,叙录世荫,补修武郎,为修武校尉,迁武略将军。靖康末,怒斥金兵,拒叛贼张邦昌,屡遭困辱。后扈隆裕太后从南行,立大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因与时政不合,隐居姑苏之荻扁(今苏州市太平镇)。诏赠柱国太傅(秩从一品)。配赵氏,继刑氏。子三:易、铎、允(胤)。后裔尊王皋为三沙王氏始祖。现其墓、家庙等遗迹均较完好存在。 王易,皋长子,字吾置(1102—1167),袭授殿帅府太尉。迁昆山沙头,为東沙支始祖,子孙散处海虞、太仓、澄江、不可胜记。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隐于耕钩,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事,详光禄公行述有像。生于建中靖国二年(1102)八月初九日,卒于乾道三年(1167)三月十七日,饮酒端坐而死。葬荻川先莹昭穴。配李氏,累赠彭城郡夫人。子三:绘、、纁 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右司员外郞。守太傅公遗业,居苏州荻川(今苏州市太平镇)。为中沙支始祖,合葬先莹穆穴。配张氏,子三:纂、经、纶。(公字讳爵称旧谱误戴,今从太傅公本传及岳武穆(岳飞)字谱题后改正)。 王允(胤),字吾曾(1134—1202),又名商。宋显谟阁直学士,枢密副使,权判苏州府事提举,崇道观,赠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始迁无锡沙头,为西沙支始祖。生于绍兴四年(1134)甲寅三月十二日,卒于嘉泰二年(1202)壬戍七月初九日。享年六十九岁。配陈氏,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杲公女,封嘉鱼县君,赠武昌郡夫人。合葬荻扁先莹。子四:纻、絅、组、絓。 本长子 觉 字先民,通直郎。配李氏,子三:肇、准、中。只知肇、字德初,配刘氏;准、字平叔。俱为迪功郎。 本次子 硕长子 硕次子 硕三子 凝子 觌 度 序 席 鼎 字表民,从政郎。配宋氏,子三,未详。 字节夫,将士郎,配赵氏,子一:彖,字子义,从政郎,配赵氏,子二:瑜、遵。 字循老,迪功郞,配潘氏。 早世。 字巽民(1070—1130),生于神宗煕宁三年(1070)庚戌十二月二十日,授武翼郞。历明威将军、武经大夫,卒高宗建炎四年(1130)庚戌二月初一日,年六十一。配赵氏,继李氏。子三:观、履、夫。 王观,字正仲(1087—1148),生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丁卯九月初五日,从政郞,知广陵,历屯田员外郞。卒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三月初八日,年六十二。配赵氏,子三:适、迥、逾。 王履,子坦仲,通直郞,配富氏。子二:远、选。 王夫,字和仲。三兄弟皆以卦象命名。 常长子 常次子 奥长子 著 存 开 《通谱》、《宗谱》中均与冲次子吉长子范(嘉言)同名,难考。子:沄、霖。 字建中,承务郞,知德安府应城县。子一:泰。 字深甫,迪功郞,历监察御史。配黄氏,子三:潼、汴、淇。其中王汴、字巨川,承节郞。配冯氏,子一:会(hui)。其余不详。 奥次子 奥三子 毖子 椿 粢 约 字材老,宣教郞,知睦州。配杨氏。子二:倞、倚。王倞、字子强。 字材卿,早卒。 字子礼修德好学,介然有守,虽势位不能夺其志。以宣教郞知长葛县。配杜氏,继苏氏。子二:临、升。亦以卦名。 升、字子国,配苏氏。约后裔在湖北监利有31支派。 复长子 恺 字材叔,秘书省校书郞,提举湖南学校。配韩氏(宰相韩琦之孙女),子一:渐,字鸿举。 复次子 忱 字思诚,进士,配张氏,子一:济。济、字子舟,宣和六年进士,终陕县丞。配宋氏,子嗣不详。 复三子 慥 字子颜,早游太学,为文有风格,时出新奇以动人。博士叶涛奇其才,名重一时。可惜早世不第。 彝长子 彝次子 彝三子 彝四子 经 纶 统 绪 不详。 不详。 不详。 配秦氏,子三:应栋、应橡、应材。 应栋升授明远大将军之职,配张氏,子二:卿碧、卿玉。 卿玉自幼好习马,元丰十一年(1088)随父出征,勦南蛮,应栋阵亡于四川富顺县富义乡,赐葬于此。卿玉因守父塜,留居于此。后裔又经迁居到现在的黔江地区,繁衍为昆山分支——九龙三槐王氏支。 彝五子 制子 纯 申 不详。 读书好礼,以学持久名于乡。子二:子二:僖、亿。 王僖,字康国,居太学有声。 王亿,教子有方,后因子葆贵,赠右中大夫。配史氏,子三:莒、葆、万。以葆(1098—1167)为最显,绍兴间官至监察御史。时秦桧专权,独王葆能伸滞直枉,不畏强权。后裔遂成有名的昆山王氏。王玄14世孙王复始修谱未果。18世孙王同祖,草创《王氏世谱》,20世孙王在公完成第一部《昆山王氏世谱》,清代又有《续王氏世谱》行世,是研究工作昆山王氏的重要资料。 申九世孙王绳武为著名的贵州威宁王氏始祖。 承裕子 明远长子 崇相 崇伯 子一:正仁。其余不详。 宋兵备道佥事,从父迁金凤山,父卒转迁烟竹江落业,生卒失考。配刘氏,子四:正道、正诚、正忠、正信。 长子正道(?—1216),自烟竹江迁居梅山西之实。生佚,卒于嘉定八年(1216)丙子七月初二日。配易氏,子二:子通、子达。 次子正诚,自烟竹江徙居县西七十里泰平村之芭蕉冲。配谭氏。子三:子游、子远、子述。 三子正忠(1142—1232),住烟竹江,谨守先畴。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辛酉二月二十日,卒于绍定壬辰(1230)七月初三日。配罗氏,子三:子俊、子杰、子选。 四子正信,宋绍煕间被贼掠去后,平寇有功勅封元帅,配黄氏,继徐氏。子一:子进。 明远次子 明远三子 明远四子 蒙子 黯子 章伯 奇伯 秀伯 问 讷 谱云时称千古威灵,配刘氏。子四:福一、福二、福三、福四。 始任巡司后,平贼有功,勅封都司。配袁氏,子不详。 奉家山三十里有石羊寨,上有庵,庵中望章、奇、秀三位像。配孟氏,子不详。 事迹不详。 字木臣,一字直臣(1059—1126),生于嘉四年(1059)十月初五日,武学博士。改宛邱文学,授承直郞,知广安军。卒靖康元年(1126)丙午。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配陈氏,继冯氏,又继陈氏。子二:俣、伶。 王俣,字硕夫,政和二年进士。叶县主簿,迁大学博士。擢监察御史,以亲喪归省,扈驾南渡,除吏部员外郞。因忤秦桧归余姚,家居18年。秦桧死,起知明州。卒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七十二。配黄氏,继宋氏,子五:远、达、遴、逵、连。 王伶,字乐夫,朝奉郞。重和元年(1118)省元,太学博士。南渡后居山阴,知婺州,秘书丞,卒绍兴二十六年(1156)。配沈氏,子二:迈、过。 朴长子 易 字光远,用族兄少师公恩移补朝散郞。配史氏,子二:几、頣。几,字微仲,迪功郞,终通直郞,居蜀。頣,迪功郞,居蜀,均为四川派。后裔不详。 朴次子 直长子 直次子 直三子 直四子 慤长子 恕 芝 芹 苹 蓆 迪 子四:浚、衎、術、衡。王浚,字清夫,文林郞,子三:玙、玿、瓖。王衎,字进之,子一:涛。王术,字祥之,子二:琮、瑀。王衡,子一:琳。 慤次子 愈子 逢 迥 選 道 造 康子 复 字景仁,乡贡进士,以龙图阁学士知徐州。建炎三年(1129),金军破城,不肯降,骂贼,与子王倚及全家百余口皆被杀。赠资政殿学士。 元长子 毅 字任仲,朝散郞。政和间上疏论蔡京罪,乞正典刑,因是得罪。后以六子伦贵赠端明殿学士。配李氏。子七:伟、俣、仔、伋、价、伦、份。 王俣:字德翁,生于神宗煕宁七年(1074),终从事郞。配孙氏,子二:逊、晚。 王仔:字东叔,遗恩补迪功郞。 王殻:字及之,遗恩补迪功郞,子一:遵。 王价:字仲藩,配赵氏。 王伦:字正道(1084—1144),生于神宗元丰八年(1084),卒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官至佥书枢密孮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的外交家,也是民族英雄。最后被金人绞死。《宋史》有传。配陈氏,子二:述、逸。 子二:凤、麟。 不详。 不详。 均天台派。后裔不详。 述,朝请郞,通判光州军州事。赠奉直大夫。 逸,朝请大夫,主管华州云台观。子孙若干。 王份:字仲文,朝奉郞,驾部员外郞,子一:近。 元次子 元三子 坦 发 早世。 配张氏,子三:溥、博、傅。博、修武郞。傅、绍兴年间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事。 元五子 元六子 忖长子 忖次子 榖 毂 传 颂 字晋仲,配张氏,子二:阶、陛。阶、字倬然。 字安仲,配张氏,子一:倚。倚、字中立,迪功郞,子一:迅。 早世。 字成甫,朝奉郞。配蒒氏,子三:诚、谠、评。王诚,字通老,迪功郞。其余不详。 忖三子 颢 进奉郞。 (二)北宋年间三槐王氏世系图 见附件:

1、《世系图一——总图(1——4世)》;

2、《世系图二——长房王懿支世系图(4——8世)》 3、《世系图三——二房王旦支世系图(4——8世)》; 4、《世系图四——三房王旭支世系图(4——8世)》。

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三) 2011-1-24

作者:编辑部 2011-01-24

六、三槐王氏的旁支典例

我们一方面将王言作为三槐王氏的始祖,但是又尊手植三槐的王祜为三槐王氏的开基祖。因此,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第二代中王彻之弟王永支,王祜之弟王祉支如何安置?且王祉支在正史资料中均无记载,只有《通谱》、《宗谱》及有关支谱中有所记载。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两支划为三槐王氏的旁支。而王言—

王彻—王祜以下的直系,作为三槐王氏主流支派。

另外,王祜的懿、旦、旭三子是正史和所有三槐王氏族谱中完全肯定的。但是在《通谱》、《宗谱》及有关支谱中还记载了王祜还有一个四子叫“勉”,也考虑将“勉”作为旁支。对于这三个旁支以世系图和逐代简要行传简述如下。

(一)王彻之弟王永的世系简述

王永支,据王庸敬著《琅邪王氏通谱》卷八记载,自河南开封迁居安徽舒州,为舒州一派,据不完全统计王永支后裔有进士11名,九品以上官员44名。永四世孙玘全族徙居江都(今杨州)。四世孙珪,宋庆历二年(1042)举壬午科杨寘榜进士。《宋史·宰辅表二》载:王珪任宋神宗朝宰相(辅)十六年(王旦任正宰十二年,王珪任正宰十一年),是北宋时期继王旦后的三槐王氏第二位宰相。宋庆历元年(1041),永八世孙居正,仕宋仁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宰辅表二》,其弟居修,居厚同朝为官(见《宋史·列传卷第一百四十》。王珪六子,前五子后裔均居住在安徽舒州,幼子仲山宗避居靖康(今广东东莞)。珪二弟琪,进士出身,历官两浙淮南转运使,盐铁判官,户部院知制诰,龙图阁待制知润州,加枢密直学士,历知邓州、扬州、杭州,入判太常,以礼部侍郎致仕(见宋史本传)。王永幼子景珉,其孙埜,由成都徙居扬州之江都,是为一个大族。至此,王言幼子王永一支主要居住地为安徽舒州,江苏扬州,福建闽中及今南京和广州东莞等地。

另外,有一件趣事,就是奸相秦桧之妻王氏,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王珪的孙女。珪三子仲山的女儿。此事在《琅琊王氏通谱》卷八有明确记载。仲山有个伯祖父皋(贽长子)。因此,历史上也有人误传定居在苏州荻扁(今苏州太平镇)的三沙王氏祖、太尉王皋的女儿嫁给了秦桧,不仅成为历史笑话,也一度给世居太平镇的王皋后裔们抹黑。此事一直到2004年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进入调查,于2005年1月15日的《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总13期上发表王听兰的文章《王皋的丰功伟绩与坎坷经历》,并在2007年的《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总第26期上刊登王听兰所写的《查清秦桧妻王氏上源揭开误传历史谜团》之后,才彻底澄清。实际秦桧妻王氏的大曾祖父也叫王皋,但他一直在北方任职,官知筠州、泰州等,他的子孙定居在扬州江都。秦桧本人定居在无锡南方泉的康村。 1、王永支北宋年间行述世表(2—8世) 世表二、旁支一王永支系行述世表 关系 言次子 名字 永 行述 第二世 字伯龄(912—987),生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壬申十月初八日,苦志力学,举明经,任西畿令。宋太祖时从蜀王昶归朝,徙居舒州,授右补阕,迁起居舍人,寻拜光禄卿。卒于雍煕四年(987)丁亥三月十一日,年七十六。葬江南潜山县王家坦。为舒州派。舒州即今安徽潜山县治。配白氏,子二:景图、景珉。 永长子 景图 第三世 太平兴国初进士,历官太仆少卿,累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追封荣国公。配尹氏,子一:贽。 永次子 景图子 景珉 贽 子一:蔺。 第四世 字方贽,进士,历待御史三司判官,迁右司谏。祥符三年(1010)以祠部郞中知会稽郡,移福建路转运使,累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配邱氏,子五:皋、覃、准、(巩)、罕。 景珉子 贽长子 蔺 皋 子一:埜。 第五世 朝列大夫,天圣五年(1025)以职方员外郞知筠州,七年(1029)知泰州军事。卒赠礼部尚书郞。配囗氏,子一:玘。 贽次子 覃 字庆之,天性孝笃,侍其父左右二十余年,未尝一日远去。潜心经述。屈官至少卿,以暴疾卒。配吕氏,淳化元年(990)庚寅生,治家有方。嘉祐四年(1059)已亥卒,葬扬州。子三:琎、珣、琚。 贽三子 准 进士,以祠科擢秘书阁校理,三迁司盐铁判官。卒后以子珪贵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汉国公。配薛氏,子二:珪、瓘。 贽四子 巩 按宋史景叔(祜)孙素其四子也为巩,字定国。这里同名同排行,殊为可疑。故暂列之,以待考。其后再不列。 贽五子 罕 字师言,宋宝元元年(1038),以荫知宜兴县。累迁户部判官,出为广东转运使,官至明州,光禄卿。卒年八十。配狄氏,生于咸平四年(1001),性柔顺,卒煕宁二年(1069)已酉四月,葬丹徒县。子四:璪、璐、(王寿)(sgu)、璋。 蔺子 皋子 覃长子 埜 玘 琎 子一:锡。锡由成都徙居扬州之江都(但姚江谱称锡为伦子)。 第六世 左司谏,徙居江都。子二:仲原、仲孜。为江都派。 尚书比部员外郞。 覃次子 覃三子 准长子 珣 琚 珪 尚书职方员外郞。 杭州南星县令。 字禹玉(1019—1085),生于天禧三年(1019)已未,庆历二年(1042)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修起居注,进知制诰。英宗四年加端明殿学士。煕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越数年进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卒于元丰八年(1085)乙丑二月。年六十七。特辍朝五日,赠金五千,赠太师,谥曰文恭。配郑氏,子五:仲修、仲端、仲山、仲嶷、仲煜。 准次子 罕长子 罕次子 罕三子 罕四子 玘长子 玘次子 瓘 璪 璐 (王寿) 璋 仲原 仲孜 进士,官台谏。子一:仲旉。 太常博士。 昭州平乐县主簿,先母卒。 卫尉寺丞。 台州黄岩县主簿。 第七、八世 进士,子一:耆。耆,崇宁四年(1105)进士大夫及第。 进士,子一;昂。昂,政和八年(1118)进士,徽宗时除秘书省校书郞,高宗朝迁秘书少监,出知台州等。 珪长子 珪次子 珪三子 仲修 仲端 仲山 字敏甫,元丰登进士。为学文院校书。迁著作郞。子二:晏、晟。 承事郞,籍田令。子一:时,参议。 原名(仲崇)。知抚州,金人入,以州降,綦崇礼曾以词责之。子四:亨道、㬇、昌、会。女一(排行三)适秦桧。秦桧之妻王氏就是此仲山女也,珪之孙女矣。 仲山长子亨道,宋知湖州,字殆,以字行者。 次子㬇,字显道,知泰州迁江淮制置使,知临安府。绍兴十四年改宝文阁直学士,右通政大夫等。子二:囗、熺。 三子昌,秦桧妻弟。 四子会,兵部侍郞,敷文阁直学士,右朝奉大夫。改知建康府,后坐秦桧党罢。 珪四子 仲嶷 字丰甫,荫补承奉郞,历左议大夫,政和四年知绍兴府,以显谟阁待知,知袁州。配李氏,子二:丰、晓。 丰,少年以祠赋登科,文章世其家;晓,字浚明。 珪五子 瓘子 仲煜 仲敷 承事郞。 未详。 2、王永世系北宋简图(2—8世)

见附件图五、《旁支一王永支(2—8世)世系图》。 (二)王祜之弟王祉的世系简述

王祉世系尽管在史藉中难找,但在《研究》、《通谱》、《宗谱》上均有记载。是按《萧山谱》和《姚江谱》上摘记的。而且王祉的行述上介绍他死后是葬在莘县群贤堡的,证明是按三槐王氏待遇的。因此,本文列入三槐王氏旁支记述。该支从祉孙轸开始定居宛邱,南渡后居余姚、诸暨、义安、浦阳,谱中也有错接的地方二处:①将旭子端的长子毅中的俣、伋、伶接入景章支;②将三沙王氏东沙支中的绘接入强恕支。该支名人众多,其中建国后我国赿剧名旦王文娟就属该支。 1、王祉支北宋年间行述世表(3—8世)。 世表三、旁支二王祉支系行述世表 关系 彻次子 名字 祉 行述 第三世 字景安,又字锡畴(932—1002),后唐长兴三年(932)壬辰十月十六日,晋天福末举进士不第,建隆初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教授。卒于咸平五年(1002)壬寅三月,年七十一。葬莘县群贤堡,以孙轸贵,赠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田氏,子一:献。 祉子 献 第四世 字子朝(952—973),生后周广顺二年(952)壬子四月,宋大理评事,迁将作监主簿。卒于开宝六年(973)癸酉八月初一日,年二十二。葬父茔。以子轸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何氏,子一:轸。 献子 轸 第五世 字应宿,宋由上舍登进士,除太常博士,历工部尚书,直秘阁,知鲁州,三迁至司农少卿,以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当时在馆开谈经术,有五朝春秋二十五卷。因河决,与从叔勉等徙家陈之宛邱。配贾氏,子五:景阳、景章、景华、景庄、景恪。 轸长子 景阳 第六世 宋荫补太庙斋郞,宝元元年进士,除大理寺评事,历朝请大夫。子六:躬恕、初恕、灜恕、宗恕、华恕、阳恕。 轸次子 景章 庆历六年进士,除国子博士,历尚书屯田员外郎,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子一:直恕。 轸三子 景华 嘉祐四年进士,除成德军节度判官,熙宁初以司门郎中知筠州,徙高安郡,迁兵部郎中,终朝议大夫。配李氏,子九;隣恕、明恕、公恕、忠恕、仁恕、平恕、危恕、强恕、多恕。称宛邱九门。 轸四子 轸五子 景阳长子 景阳次子 景阳三子 景阳四子 景阳五子 景阳六子 景章子 景庄 景恪 躬恕 初恕 瀛恕 宗恕 华恕 阳恕 直恕 子一:元恕。 其后居义安枫桥银冶坑垫口梓里大宣紫洪。子六:均名未详。 第七世(附第八世) 字东鲁,子一:亿。 字东升。 字东莱(艹下来)。 字东均。 字东泰。 字东晖。子一;昱,字常泰,承事郎,南渡后居义安县银冶乡。 朝议大夫致仕,卒赠金紫光禄大夫。配时氏,子一:伋;继陈氏,子二:俣、伶。 伋,文林郎,官澧州推官,卒归葬料马村。配李氏,子一:迥。 俣,字硕夫(1086—1157),生于元祐元年(1086)丙寅,政和二年进士,历监察御史,建炎初家余姚。寻为西浙转运使。迁户部侍郞。秦桧死后历工部尚书,以敷文阁待制致仕,召拜右司员外郎,知明州等。卒绍兴二十七年(1157)。 伶……。 伋、俣、伶同王旭幼子端长子元的长子毅的七子中的三个儿子同名。此间是个大疑点。伋、俣为余姚派,伶为山阴派。 景华长子 隣恕 字伯连,元丰二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签判武胜军,移湖北转运判官,迁尚书屯田员外郞,卒年五十三。配傅氏,子四:铸、铖、镐、锡。 铖,守宛邱文学,为大小学助教,子二:琅、(王干)。 镐,明经不仕。子一:琦,国子博士,南渡后居诸暨。 锡,,字以恩,崇宁初进士,宣和间淮南宋江横行河朔,遂徙族江陵。靖康初,起为金部郎中。南渡后居义安之枫桥。 景华次子 明恕 字直臣,宛邱文学,知广安军,卒于官。年六十八。葬宛邱料马村。配宋氏,子三:鍠、镗、鎡。 鎡,历官侍讲,居池州青阳县,墓在石埭县西城子山。 景华三子 公恕 宋举茂才,授迪功郞,庆历间调浮梁县丞,多惠政。子三:锐、镕、铛。 镕,字以化,元符中举茂才为著作佐郞,卒赠银青光禄大夫。配傅氏,子三:珪、(王燮)、玠。 珪,节度判官,子一:禀 王燮,字世耀,御营前统军,统制淮南招抚使。绍兴初败李成于湖口,累立战功,终光州观察使。配蔡氏。 玠,三班借职。 铛,赐同进士,历监察御史,南渡后居诸暨。字一:璋,字瓒臣,宣和六年进士,官中书郞,金人犯关,扈驾北行,被留,卒于燕诏,赠通直郞。为诸暨派。 景华四子 景华五子 忠恕 仁恕 子二:镛、鏐。 字直躬,荫补从政郞,知邢州尧山县,赠卫府少卿,葬宛邱先茔。配徐氏,子三:铢、鉌、镇。 铢,字权仲(1077—1144),生于煕宁十年(1077)丁已四月初八日,由上舍生除秘书郞,后出为韶州司户,遂流寓也。靖康初以朝请大夫权江南路经略安抚使,绍兴十四年(1144)甲子卒于官。年六十八。配李氏,子一:绘。 鉌,字应仲,举茂才,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南渡后居余姚,配徐氏。子一:绰(居台州临海)。 镇,字乐道,通直郞,平江军节度推官,南渡后居余姚乐安湖。子一:绾。 景华六子 平恕 举明经,授宣教郞,赠奉直大夫,配赵氏,子二:镏、鑑。 鑑,崇宁初进士,除监察御史,拜兵部员外郞,历扬州统制,威胜军节度使。南渡后居金陵。 景华七子 景华八子 危恕 强恕 子二:銶、銍。 力学好礼,时称长者,赠朝仪大夫。配毛氏,子一:铿。上舍登第,历侍御史。南渡后居江州。(江州派)。子一:绘。 景华九子 景庄子 景恪子 多恕 元恕 囗…… 承事郞,配钱氏,子二:錡、鎛。錡为太常少卿,配周氏,子一:缤。 子一:锃。 景恪六子,名字均未详。 2、王祉世系北宋简图(3—8世)。

见附件:《图六、旁支二王祉支(3—8世)世系图》。 (三)王祜四子“勉”支简述

《通谱》中在关于王祜的夫人与子女方面的记述是:王祜,“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女一,适国子监丞杨光辅。”

关于王勉的记述是:“祜四子勉,初名勖,字勉之,行四。……历荆湖南路安抚副使,卒年五十八,赠通议大夫,葬宛邱料马村。配卜氏,子一:辑。女一。”

“辑,勉子,早卒。”这支似乎已经早绝,故也可不提。不过宛邱料马村,则是王祜弟王祉的后裔聚居地。 七、主要存疑与初步处理意见

在本次考证中,主要还存在以下较大的存疑,也供我们今后继续考证的思考。

1、关于王祜、王祐实属同一个人,已经作出充分的考证;关于王祚实属太原王氏祁县支;王祉,作为王祜之弟,已经作为旁支处理。剩下的是三槐谱中曾经出现过的“祐”与“祁”,似乎确有其人,但应该查清他们实际属于那支世系,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2、三槐王氏的三个旁支,即王永支;王祉支;王勉支等,在史册上无记载,但有多谱记述,作为旁支处理,尚可质疑。

3、关于王旭之子,史册或多谱记载,经典的有三类:①是“质、徽、诲、端”四子;②是“粹、玄、质、端”四子;③是“粹、玄、质、徽、诲、端”六子。本文经过综合分析确认为第③类。也可质疑讨论。

4、王巩的儿子,据史料记载只有四个成年儿子,加上二个早世的幼子,总共有六个。但在现在谱中看到的有二十多个。诚望研究者和修谱者们,继续进行认真研究考证、和分析。 八、结束语

经过2010年12月11日总谱局三槐王氏编辑组主编王听兰,副主编王福华、王元根、王祖锡,常务编委王宣国、王正南,文化副主编王有为、常务编委王树蕲,副理事长兼编委王汝珊等全体会议认真讨论与考证,统一了认识,通过了本考证总结报告。

本考证对三槐王氏研究,尤其是三槐王氏总谱的编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的人物(主流支派284人,三个旁支92人,合计376人)定位,为各三槐王氏支派的对接提供了明确的、统一的基

础框架,对推进三槐王氏大总谱的编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九、附件

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系图: 图一——总图(1——4世)。

图二——大房王懿支世系图(4——8世)〉。 图三——二房王旦支世系图(4——8世)〉。 图四——三房王旭支世系图(4——8世)〉。 图五——旁支一王永支世系北宋简图(2—8世)。 图六——旁支二王祉世系北宋简图(3—8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 2010年12月22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