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思路浅析
2023-06-04
来源:星星旅游
光明中医2010年5月第25卷第5期 CJGMCM May 2010.Vol 25.5 。753・ 【经典温课】 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思路浅析 陈建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108) 摘要:对《伤寒论》第146条条文的疑点进行剖析,指出柴胡桂枝汤具和枢机,解表邪;理气机,通血痹;振阳气,解郁结等功效。 并举临床案例来说明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思路。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桂枝汤;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5.005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5-0753-02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El,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从原文来看,柴胡桂枝汤能和解少 可见小柴胡汤是能解表的。既然小柴胡汤能解表,那 为什么146条之太少两感轻证不能以小柴胡汤以运转 枢机,以除太少之邪气呢?而非得要加桂枝汤呢?另 外,146条其中一个症状颇令人疑惑,就是“支节烦疼” 一阳,解表祛邪,治太少合病,古今医家并无疑义。该方 又可理气机、通血痹,通阳气、解郁结,治疗气血同病及 抑郁症,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1柴胡桂枝汤临证应用思路 症。考《说文解字》日:“烦,犹剧也。”所谓烦疼,是 言疼痛之剧烈。患者四肢关节疼痛难忍以致烦躁,绝 非一般太阳病身疼痛所能比拟的,将之解释为是太阳 病疼痛的轻症,很难让人信服。实因邪气已由少阳“气 分”进入少阳“血分”,气血痹阻以致“支节烦疼”。小 1.1和枢机解表邪从《伤寒论》146条来看,伤寒 六七Et,正是邪气欲传之时,医家于此时尤其要注意。 发热、微恶寒为表证未解,营卫不和所致;支节烦疼为 柴胡汤为疏达气分之良方,但对于血分之痹阻,实难胜 任。因此仲景以小柴胡汤疏通气机,加桂枝汤以通血 邪壅太阳经络,经气不畅使然;微呕,心下支节,乃因胆 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胃气不和则痞胀。综观脉证, 是为太少合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调和营 卫,临床用以治疗太少合病,往往覆杯而愈,取效甚捷。 络。民国期间江阴名医曹颖甫深得仲景之旨,对桂枝 汤的认识有独道之处。他在《经方实验录》中说道: “桂枝能活动脉血者也,芍药能活静脉血者也……”, 桂枝、芍药是桂枝汤中的主药,可见桂枝汤实是活血通 络的良方矣,正如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言道:“一 言以蔽之……血运不畅而已 。”由此可见柴胡桂枝 汤不仅能解太少之邪气,还能理气机、通血痹,气血同 笔者于临床加以变通,不仅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相合 治疗少阳兼表证,亦以小柴胡汤与银翘散相合治疗温 病之高热不退之证,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1.2理气机通血痹 观《伤寒论》146条之“微恶 寒”、“微呕”,现行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调,实为治少阳气血同病的的对良方。临床抓“支节 烦疼”一症,用该方治疗痹证等气血同病往往应手取 效,这也是使用经方的思路之一。 校规划教材《伤寒学》解释为表邪已轻,故“微恶寒”; 少阳邪气亦不重,胆热犯胃程度较轻,故见“微呕”。 此乃太少合病之轻者,故取小柴胡汤半量与桂枝汤半 量相合而成方…。可是如果真是太少合病之轻证,小 柴胡汤就能解决,何劳柴胡桂枝汤之功。《伤寒论》 101条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 1。3振阳气解郁结抑郁症是I临床常见的病症,随 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 之势。临床上,抑郁症的病人往往表现为心境低落、乏 力、兴趣减退、思维迟钝等症,往往由于情绪的长期不 悉具……”,是言太阳病的患病过程中,假使邪已渐入 少阳,已见部分小柴胡汤证的症状,便可用小柴胡汤和 解少阳,调达枢机,以利太阳之“开”,从而达到解表的 良刺激,肝胆之疏泄失职所致。故临床上治疗抑郁症 大多采用疏肝解郁法。然而在临床上观察到,抑郁症 患者往往有重度乏力的症状,且有晨重暮轻的特点,这 作用。《伤寒论))230条云:“……可与小柴胡汤,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 。”从条 与少阳阳气主令之时甚相吻合。少阳阳气旺于寅、卯、 辰三个时辰,是从零晨3时至9时。正如《伤寒论》 272条云:“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当此之时少 文来看,服小柴胡汤,可使人“身溅然汗出而解”,正是 由于小柴胡通过调达枢机以利太阳之“开”,调畅三焦 阳阳气升发,以供应人体所需。若少阳阳气不足,阳气 升发无力,必致晨起乏力而至暮则减轻。因此温补少 以利肺卫之宣通,从而达到发汗解表祛邪之作用的。 ・754‘ 光明中医2010年5月第25卷第5期 CJGMCM May 2010.Vol 25.5 阳的阳气,也是治疗抑郁症不可忽视的环节。柴胡桂 枝汤中桂枝汤实为温阳益阴的一张名方,其中桂枝、生 姜辛温,合甘草之甘能化生阳气;芍药之酸与甘草之甘 相合又能化生阴液。桂枝汤补阳之功为柴胡所领进入 少阳,以起振少阳阳气之妙用。以此看来,柴胡桂枝汤 又能疏泄肝胆,温振少阳,解郁除烦,临床用于抑郁症 的治疗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柴胡桂枝汤临床应用举例 2.1太少合病案 曾治一王姓妇,43岁。患感冒已 一月余。病初之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经中西 药治疗,其效不显,迁延至今。刻诊:恶寒发热,鼻塞, 流清涕,头两侧疼痛,连及项背强急不舒,口苦,舌淡苔 微腻,脉浮弦。细思之,此妇初患太阳之病,因误治迁 延日久,邪气已入少阳,然太阳之邪未解,以成太少合 病。恶寒发热,是营卫仍为邪扰而不得调和所致;邪壅 肺卫,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涕;头痛位于两侧且连及项 背,实乃邪滞太少二经所致;口苦一症亦为少阳受邪, 胆火上迫之明证。四诊合参,虽与《伤寒论》146条所 述症状不尽相同,但实属太少合病无疑。故以柴胡桂 枝汤加减:柴胡15g,桂枝10g,白芍15g,黄芩10g,法 半夏10g,太子参10g,片姜黄10g,葛根30g,生姜3片, 大枣5枚,炙甘草5g。3剂,水煎,日2服。二诊,病人 来告,诸症皆明显减轻,后以原方2剂续服而愈。 2.2痹证案余上课之时,一同学前来代母求诊。称 其母上肢关节疼痛,夜间尤甚,疼痛剧烈时竟难以入 眠。因未见病人,本不想开方,但同学再三相求,姑且 勉力一试。因问该生其母详细病情,学生言其母平素 肝气抑郁,情绪不畅,时胸闷。细思之,其母肝郁日久, 邪气已由气分进入血分,以致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故 上肢关节疼痛,因邪已人阴分,故疼痛至夜间转甚,与 146条之“支节烦疼”颇相吻合。遂与柴胡桂枝方略加 辛温燥湿流通之品:柴胡15g,桂枝10g,黄芩10g,太子 参10g,赤白芍各15g,葛根30g,姜黄10g,桑枝30g,鸡 血藤3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7剂,水煎, 日二服。隔周上课问及该生,其母服药后,疼痛已明显 减轻,已能安然入睡,效不更方,仍以原方续服。 2.3多发性脂肪瘤案 曾治一潘姓保安,30余岁。 由一老病人介绍其来就诊。见其胸、背部、四肢大小不 一的皮下肿块有十余枚,小的如蚕豆,大的竟与鹌鹑蛋 相仿。性情较为急躁,余症不显,望其舌暗而苔腻,切 其脉弦。细忖其身为保安,地位卑微,常受人气,久之 肝郁气滞,气滞则水液不归正化,凝聚为痰;13久邪气 入络,瘀血暗生,痰瘀互结,遂成痰核肿块。此证之形 成肝郁气滞在先,痰瘀互结在后。所谓治病先治本,擒 贼先擒王,疏达肝郁以断其源,涤痰化瘀以绝其后,软 坚散结以破其凝。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5g,桂枝 10g,黄芩10g,赤白芍各15g,党参10g,白芥子10g,鳖 甲30g,玄参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法半夏10g, 土鳖虫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7剂,水 煎,13二服。一月后,病人始来,说7剂服完后,便在当 地药店买药续服,已坚持服药一月。身上小的肿块消 失,大的肿块亦已变小、变软。又过一月,电话来告,皮 下肿块已消失十枚,仍以原方续服调理而愈。 2.4脑血管瘤案陈某,吾一病人之子,30余岁。一 日由其父带至我门诊,见其头部一血管瘤,色如草莓, 大如鸽蛋,摸之柔软。曾至西医院求治,医生不敢行手 术,劝其求中医诊治。诊病时,观患者容易激动,说话 时脸面涨红,双手颤抖,语言不流畅,脉弦滑,余无异 常。吾于血管瘤之治疗并无经验可言,但中医治病讲 究辨证论治。细思,患者易激动、脉弦等症皆为肝郁化 火所致,气郁则津凝为痰,血滞则瘀血化生,肝火与痰 瘀相搏结于血脉,因致血管瘤。治宜疏肝清热,化痰行 瘀,软坚散结。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5g,桂枝 10g,黄芩10g,赤芍15g,当归10g,鳖甲30g,牡蛎30g, 玄参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法半夏10g,土鳖虫 10g,水蛭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14剂, 水煎,日2服。因家住偏僻山村,来往不便,在家坚持 服药2月余,其父来告日,血管瘤已基本消失。 2.5抑郁症案 章某,女,27岁。自幼父母离异,性 格孤僻。成年后至福州打工,其父母仍对其纠缠不休, 向其索要生活费用。在外打工本就不易,加之父母经 常冷嘲热讽,遂致心境低落已3年余,曾自杀未遂。刻 下,心境低落,食欲极差,骨瘦如柴,乏力异常,动则汗 出,交谈过程中,曾数言求死以解脱。对其心理开导后 开方如下:柴胡15g,桂枝10g,黄芩10,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郁金10g,枳壳10g,香附10g,生晒参10g,石 菖蒲10g,茯苓10g,陈皮6g,玫瑰花6g,绿萼梅6g,炒 谷麦芽各10g,法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 草5g。14剂,水煎,日2服。二诊,情绪转佳,食欲好 转,汗出减少,原方继服14剂。三诊,情绪转佳,已无 自杀念头,纳佳,体力增,体重亦有增加,原方剂量增大 3倍,制成丸药,长期服用。 《伤寒论》年代已久,书中不免存有疑点。我们学 习时,不能轻易放过条文中的疑点,更不能望文生义, 一定要对之进行深刻的分析,以求其真旨。只有这样, 才能领会仲景辨证论治之精妙,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方 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0-211. [2]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42. (本文校对:黄海收稿日期: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