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隧道黄土浅埋地表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摘 要 结合大西铁路客运专线两宜隧道地表裂缝的处理过程,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地表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类隧道地表裂缝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黄土浅埋 地表裂缝 防治措施
1.引言
在隧道施工中,黄土属于软弱围岩,湿陷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软弱围岩最显著的特征。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埋深浅、开挖断面大,加之黄土工程特性差和遇水湿陷的特点,往往容易引起地表的不均匀下沉而形成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是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地表裂缝的防治是否及时合理,对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分析地表裂缝的成因及发展趋势,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是保证隧道结构稳定及安全施工的有效途径。
2.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两宜隧道全长2243m,隧道起讫里程为DK721+541~DK723+784,隧道进出口分别有29m、314m的明挖段。隧道所穿越黄土台塬塬面完整,地形较平坦开阔,地表附着物为果树、玉米、小麦,分布有小规模陷穴、水窖。地层地表主要以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为主;下伏第四系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Ⅲ~Ⅳ级。隧道上覆土层厚度为4~42 m,开挖面积162 m2 ,属于全隧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 2.2 开挖及支护
该隧道从进、出口进洞同时掘进,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和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开挖成型后,紧跟超前支护和锚杆、型钢钢架、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组成初期支护。隧道开挖方法见下图1、2、3。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照片
2.3 地表裂缝的发展情况
2010年11月18日, 隧道掘进至DK722+000时,地表出现平行于隧道中线的1 、2 裂缝,宽度30~70 mm,分别距离中线12 m和l5 m。掌子面里程前端15m地表出现横向裂缝与两侧纵向裂缝贯通,形成环向裂缝(最大缝宽3cm),裂缝最大错台达8cm。所有裂缝随掌子面的掘进而发展。11月18日停止开挖, 并加快了仰拱施工速度, 同时采取了封闭地表裂缝、回填夯实陷穴的处理措施,期间裂缝未见明显变化。7月19日恢复开挖后, 裂缝仍随掌子面的掘进而继续发展。
3.地表裂缝原因分析
量测数据表明,浅埋大断面隧道地表裂缝的出现与发展往往发生在仰拱施作以前,尤其在各台阶开挖过程中及初期支护完成短时间内,地表裂缝发展明显,仰拱施作完毕后则基本趋于稳定。综合各种因素考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工程地质条件
(1)松软土。隧道上覆土层表层为松软土,结构松散,稍湿,物理力学性能差, 隧道施工中对上覆土层形成扰动,土体因扰动而下沉,松软土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因下沉而开裂,产生裂缝。
(2)黄土。该段隧道所处工程地质条件为新黄土,具有孔隙比大、抗水性差,
遇水极易崩解、潜蚀等特性,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因地表附着物为果树、玉米、小麦,受季节灌溉和雨水的作用,决定了其遇水必然产生自重湿陷,使地表下沉、开裂。
(3)冲沟、陷穴。隧道地表分布少量黄土陷穴,在对果园和小麦进行灌溉时,一方面,水流下渗使陷穴连通,在陷穴内部形成了一个水流通道,水流通道周围土体含水量增加,黄土因含水量增加而产生自重湿陷,引起地表的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另一方面,水流下渗使地表陷穴连通、扩大,在农田灌溉时发现水流下渗现象严重(最长时间灌溉8 h,地表无积水),部分陷穴因水流作用而塌落,引起地表不均匀下沉而形成裂缝。
3.2 隧道整体下沉
(1)初期支护的变形较大。两宜隧道为全隧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上覆土层为新黄土,土质松软、土壤粘结力差。受灌溉用水及雨水下渗浸泡作用,土体含水量增加,隧道上部地压力明显增加。一方面,受隧道开挖的扰动,围岩自稳能力降低, 隧道上部土体沿破裂面形成楔形漏斗,荷载基本都作用在初期支护上;另一方面,由于仰拱未及时跟进,全断面初期支护未及时封闭成环,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结构,导致作用在初期支护上的荷载过大,从而引起拱顶和地表下沉,产生裂缝。
(2)拱脚处黄土承载力不足。两宜隧道所处工程地质条件为新黄土段,土质松软、孔隙率大、压缩性高、承载力较低。在分部开挖钢拱架施作后,钢拱架拱脚处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而下沉, 中导坑和下导坑的开挖造成拱脚继续下沉,导致
拱顶亦继续下沉,从而引起地表下沉开裂。
(3)地基承载力不足。地表水下渗至隧道基底,造成基底土体含水量增加, 引起土体产生湿陷变形和承载力明显下降,加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机械、车辆行走对隧道基底产生扰动,造成隧道整体下沉,引起地表下沉、开裂。
4.处理措施
在裂缝出现后,立即对地表进行了封闭处理,并加强监控量测,迅速对量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时调整相应支护参数,优化施工方案,使地表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在裂缝出现、发展、稳定的整个过程中,具体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
4.1 地表处理措施
(1)裂缝处理。对地表裂缝进行了灌注水泥浆和水泥土封闭处理,并进行夯实。
(2)陷穴处理。探明隧道拱顶地表陷穴位置、大小,并用水泥土回填夯实,将穴口地面整平夯实为凸形, 防止积水下渗。
(3)地表防排水处理。在洞顶可能出现裂缝区段铺设防水雨布,并设置截、排水沟对地表积水进行引排。
4.2 洞内处理措施
(1)调整型钢钢架间距, 由原设计的0.8 m调整为0.6 m,在钢架拱脚处增设槽钢垫块或混凝土垫块,增加纵向连接钢筋和锁脚锚杆的数量,增加初期支护的整体刚度。
(2)优化施工组织,缩短各工序的时间间隔,使各工序之间衔接紧凑,减少开挖面的暴露时间。
(3)抓紧仰拱施工,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控制在30 m以内,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结构,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4.3 监控量测
(1)地表观测。在地表沿隧道纵向每5 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16个观测点,对地表沉降进行密切观测。
(2)洞内观测。加大拱顶下沉、净空收敛的观测频率, 并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反馈指导施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5.防治措施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埋深浅、黄土工程特性差、开挖断面大、国内外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施工困难大。在施工中把握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特点,是安全、高效地进行浅 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的关键,为此,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施工前探明可能对隧道施工产生危害的陷穴位置、大小,并回填夯实,对不良工程地质进行预处理。
(2)做好防排水工作。隧道进洞之前,在地表做好防、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及时引排;对洞内地下水采取截、堵、排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渗出;对渗出的地下水及时引排,防止浸泡拱脚、墙角及隧底。
(3)短进尺、少扰动。严格控制每次掌子面开挖距离,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在开挖时人机配合,用挖掘机环形开挖,周边人工修边,杜绝超、欠挖现象,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
动,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
(4)快速完成初期支护、仰拱紧跟。分部、快速地进行初期支护,减少开挖面的暴露时间;及时施作仰拱,使全断面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结构。
(5)加强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隧道现代化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量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合理评价既有支护和施工参数,指导、优化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真正做到动态施工。
6.结束语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埋深浅、黄土工程特性差、开挖断面大、国内外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施工困难大。施工前应探明可能对隧道施工产生危害的陷穴位置、大小,及时对不良工程地质进行预处理;做好防排水工作。隧道进洞之前,在地表做好防、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及时引排;对洞内地下水采取截、堵、排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渗出;对渗出的地下水及时引排,防止浸泡拱脚、墙角及隧底。在施工中严格执行短进尺、少扰动。严格控制每次掌子面开挖距离,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在开挖时人机配合,用挖掘机环形开挖,周边人工修边,杜绝超、欠挖现象,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快速完成初期支护、仰拱紧跟。分部、快速地进行初期支护,减少开挖面的暴露时间;及时施作仰拱,使全断面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结构,把握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特点,是安全、高效地进行浅 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