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对趣味性课堂创设的一个尝试,主要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旨,在兴趣的基础上对于知识的复习,因此,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且本节课注重整合,对知识能力与情感、精神的整合,地理知识与品德学习的整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相当广的知识面,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对我国的山川面貌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让学生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却没有形成环保意识,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环境遭破坏的画面,形成忧患意识,进而行动起来,达到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析:
以黄河、长江作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母亲河现状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目标确定的依据: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活动目标
(1)、复习长江、黄河的概况;
(2)、复习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在水 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复习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树立环保的科学意识 五、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探究“母亲河”受污染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河”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为“母亲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七、教学策略:
1、活动竞赛法:
在本次教学中,运用了竞赛法:在最后检查巩固阶段,以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为主,各组选手进行pk,看谁能一站到底,答题最多。
2、情感陶冶法:
(1)开始上课时,听歌曲《龙的传人》,用声音去感受母亲河。
(2)用大量优美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母亲河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3)观看环境遭破坏的视频,让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原来“母亲河”的破坏是如此的严重,我们怎能坐视不管。
(4)通过cctv的公益广告《环保搭档》,号召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3、收集整理资料法:
让学生阅读有关长江、黄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学到相关的知识。 八、课前准备:
教师:歌曲《龙的传人》;课件;公益广告《我喜欢长江,我想妈妈》 ,《环保搭档》视频,有关长江、黄河的数据资料。
学生:自主复习长江黄河的基本情况。 九、复习过程
环节一:我是小画家,画出亲切母亲河!
在用歌曲《龙的传人》导入本课之后,本环节主要是以学生在地图上标记为主,通过标记的过程来复习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将学生以长江黄河进行命名,分别命名为:长江一号组、长江二号组、黄河一号组、黄河二号组;然后各组分别领取不同的任务,在长江、黄河简图上完成任务卡中所列的地理事物。
长江一组:唐古拉山、东海、巴颜喀拉山、渤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江二组:水电站—三峡、葛洲坝、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 黄河一组:城市—宜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宜昌、湖口、河口、桃花峪
黄河二组: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洞庭湖、湘江、鄱阳湖、赣江、汾河、渭河、湟水、洮河
环节二:我是歌唱家,高歌赞颂母亲河!
本环节主要复习巩固长江、黄河对于华夏民族的贡献有哪些?在本环节的处理上首先通过分析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歌曲,诸如《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长江、黄河》、《黄河大合唱》来导入中华民族对于母亲河有深深的眷恋,然后通过图片提示,学生自由发言母亲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概括,并更加深入的让学生理解长江的开发这部分内容。 环节三:细细聆听母亲语!
这一环节主要复习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解决措施,在处理上首先通过cctv公益广告《我喜欢长江,我想妈妈》以及一组长江黄河危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目前长江黄河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并结合图片分小组来分析母亲河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在本环节尤其突出黄河的治理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 环节四:我身边的母亲河
该环节主要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提升,在复习了中国母亲河的贡献以及面临的危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身边的母亲河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本环节的学习主要通过一段视频《环保搭档》来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环保从而达成目标。 环节五:一站到底
本环节是通过大量的题目来完成对于本节课学生达成度的一个检测,形式主要模拟了最近非常受欢迎的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来展开的,看谁答题最多,能真正一站到底,成为战神,该环节虽然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但各个学生的关注度都很高,对于题目的记忆也更加清晰。 环节六:课后作业
想一句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广告语。 十、教学评价与反思:
1、课件的使用让教学更轻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和一段视频,多媒体的应用让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了,教学也变得更轻松。(1)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听歌曲,用声音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长江、黄河的雄伟。(2)在“赞母亲”时,展示长江、黄河的流域图,两岸的城市以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图片,使长江、黄河来到我们身边,呈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知识。(3)在“忧母亲河”这个环节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环境遭破坏的画面:工厂往河里排废水、鱼大量死亡、河水又脏又黑……一幅幅是如此的触目惊心!事实胜于雄辩,有什么比我们亲眼所见更能说明问题呢?此时,空洞的说教是多余的,一切的话语都显得苍白,学生已深深体会到治理母亲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的参与让气氛更活跃。
要想让一节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前,通过聆听歌曲《龙的传人》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介绍长河、黄河的基本情况时,我也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双手的绘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其中添加了大量视频,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教师的主导让结构更严谨。
本节课的活动很多,知识的跨度也较大,从知母亲河到赞母亲河,到忧母亲河,再到护母亲河,最后到写倡议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调控,整个课堂会显得乱而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的“导”犹如一根无形的线,将各个环节巧妙而有机地“串”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既快乐地参与了,又在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各方面得到了提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对于中国的疆域、行政、山脉、气候、河流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对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危害有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产生对长江、黄河的热爱和保护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价值观。学生有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却没有形成环保意识,课程设计通过让学生观看一幅幅身边环境遭破坏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形成忧患意识,进而行动起来,达到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目标。另一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地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由长江、黄河推及我们身边的母亲河,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从而达到学
为我用的目的。
效果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本节课是在研究、探索、讨论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于“趣味课堂”的一次尝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故事、音乐、视频、活动等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对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使“教师、学生、情景”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推进、多面感化的心理,促使学生用“心”去学习、去锻炼。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正是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出发,采用活动竞赛法、情感陶冶法、收集资料法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入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兴趣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锻炼欲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一、 内容体系
1、 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
2、 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 长江、黄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 二、 表述体系 1、 教材正文 2、 教材图片 3、 教材阅读 4、 教材活动题 三、 教学内容
1、 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注入地、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主要的支流、沿
岸主要的城市)
2、 通过长江的两个美誉以及材料分析长江的开发价值
3、 通过图片资料分析黄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四、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江、黄河的概况;
(2)、复习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在水 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复习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树立环保的科学意识 五、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探究“母亲河”受污染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体会“母亲河”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为“母亲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走进母亲河》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长江和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藏 B.青、甘 C.川、藏 D.青、川 2、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A.抗旱 B.防洪 C.发电 D.灌溉 3、长江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是:
A.川江 B.源头—宜宾 C.源头—宜昌 D.中游 4、“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道特别弯曲 5、长江上游的支流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岷江、嘉陵江、乌江 C.乌江、岷江、雅砻江
B.岷江、嘉陵江、湘江
D.湘江、汉江、赣江
6、划分长江中游和下游分界的城市是
A.河口
B.孟津
C.宜昌
D.湖口
7、 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主要手段是:
A.造林种草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8、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特点是:
A.水力资源丰富 B.含沙量大 C.有冰期 D.流量小 9、黄河的“地上河”出现在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黄土高原区
10、因利用黄河水灌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 11、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位于:
A、鲁 B、豫 C、冀 D、鄂 12、黄河的含沙最大,泥沙主要来自: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1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A、上游植树造林 B、中游引黄灌溉
C、下游加固堤坝 D、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二、填空题
1. 读“长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K
J
L
I
(1)将图中字母和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支流名称: A B C D E F G H 水电站名
称: ① ② ③________________ ④ ⑤ ⑥
邻海名称:⑦ ⑧ (2)在图中标出宜宾、宜昌、湖口的位置。 (3)长江中游河段,汛期多涝灾的原因是什么? 2. 图”,
读“黄河水系简回答:
(1) 将图中的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在下面空格:
水电站名称:⑤ ⑥ ⑦ ⑧ 邻海:⑨ 支流名称:⑩ 11
12 ;
(2)黄河比珠江长,但水量仅为珠江的1/7,主要原因是 。(3) 黄河入海水量的70%以上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
(4) 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 ,形成原因是 , 改造利用的主要措施是 。
(5) 黄河中游的主要问题是 ,形成原因是 , 治理的生物措施是 ,工程措施是
教学反思
1、课件的使用让教学更轻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和一段视频,多媒体的应用让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了,教学也变得更轻松。(1)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听歌曲,用声音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长江、黄河的雄伟。(2)在“赞母亲”时,展示长江、黄河的流域图,两岸的城市以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图片,使长江、黄河来到我们身边,呈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知识。(3)在“忧母亲河”这个环节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环境遭破坏的画面:工厂往河里排废水、鱼大量死亡、河水又脏又黑……一幅幅是如此的触目惊心!事实胜于雄辩,有什么比我们亲眼所见更能说明问题呢?此时,空洞的说教是多余的,一切的话语都显得苍白,学生已深深体会到治理母亲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的参与让气氛更活跃。
要想让一节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前,通过聆听歌曲《龙的传人》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介绍长河、黄河
的基本情况时,我也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双手的绘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其中添加了大量视频,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教师的主导让结构更严谨。
本节课的活动很多,知识的跨度也较大,从知母亲河到赞母亲河,到忧母亲河,再到护母亲河,最后到写倡议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调控,整个课堂会显得乱而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的“导”犹如一根无形的线,将各个环节巧妙而有机地“串”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既快乐地参与了,又在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各方面得到了提高。
《中国的河流》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标准有如下几点:
1、 在地图上能准确找出长江、黄河的位置,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
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2、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解读新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学习的要求突出了以下两大特点: 1、综合性
对比分析新旧课标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全面与综合,即包括了对于学生知识的考察,也注重了对于学生技能与素养的培养,不再单纯的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了对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养成较高的地理素养。除了课本原有的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的学习,又偏重了中国这些主要河流在人地关系中突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长江洪灾的发生,黄河地上河的形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途径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 2、实用性
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并力求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更加突出让学生学有用的地理,学对生活帮助的地理的意识,从而加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现实中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3、整合性
课程标准使得地理课堂具有了极大的整合性,对知识能力与情感、精神的整合,地理知
识与品德学习的整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指引作用,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地理教学必将更上一层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