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某线机电安装工程#标段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施工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单位:###公司北京地铁项目经理部
2005年3月5日
一、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概述
北京市轨道交通某线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标段为雍和宫站与和平里北街站靠和平里北街站半个区间、和平里北街站(车站中心里程K13+400。000)、和—和区间、和平西桥站(车站中心里程K15+459.000)和北区间、北土城东路站(车站中心里程K15+484.000)北土城东路站与干杨树站区间靠北土城东路站半个区间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施工。 (1)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施工特点:
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除了具备地铁内各种机电设备系统和一般楼宇自控系统的特点外,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现场场级、车站级、中心级组成,车站级和中心级通过连接,遵循TCP/IP网络协议,车站级和现场级设备通过专有协议或硬线连接。总之,系统网络结构复杂,系统之间的技术接口和配合接口较多,如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主控系统的接口,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冷水机组的接口、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电扶梯的接口等等。
②地铁车站内设有高低压变配电设备、大功率整流逆变设备、变频设备、大功率风机等,正常运营过程中这些设备将对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产生强大的干扰,因此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③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监控对象主要是地铁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及站内各区域的环境情况,火灾情况下需要与FAS系统紧密配合,联动各种机械设备和通道大门。因此,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是与FAS系统紧密配合的。
④涉及专业多、配合接口多、施工复杂性大、施工质量要求高。涉及专业包括电气、控制、通信、计算机软硬件,配合接口包括与FAS系统接口、与主控系统接口、与电扶梯的接口、与各种甲供设备厂家的接口等. (2)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难点、重点
①由于施工中采用了屏蔽和接地技术,而且地铁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控制设备主要是计算机、PLC或DDC等弱电设备,因此屏蔽和接地是施工的重点。为了保证系统接地的可靠性还必须在各接地点作好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但是在地铁内很难按照通常的办法找到接地测量参考点,因此接地测试方案的确定和参考点
的选择是施工的难点,在施工调试过程中我方将进行点对点测试方法,要求共用接地电阻〈1Ω.
②由于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施工与其他接口专业的施工一般同步进行,有关接口的技术文件往往随着施工的进展才不断明确,且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与多专业需要互相配合施工,最终完成地铁工程,达到运营的综合要求。因此对于复杂工程的动态管理是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施工的难点也是重点。
(3)系统的调试是安装工程的收尾,系统调试应与各供货厂家紧密配合、协调。
我们将按照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完成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小组的工作进展、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系统集成的验收等方面,实施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并通过项目阶段性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情况,调整建设进度,全面保证项目能够按照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顺利地完成. (4)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施工对策
①采用相对测量的办法,在规定的区域内寻找照明开关盒、水管作为测量参考点,总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欧姆,在照明、水管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做好跨接地线.
②做好接、校线工作,接、校线质量由专职质量工程师把关,做到接线一次合格率达到98%。
③为了保证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一般采用屏蔽和接地技术。
④由于地铁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FAS系统紧密联系,应特别重视与FAS系统设计、施工的紧密配合。
二、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施工方案、程序说明和施工工艺要求
1、施工方案
针对本系统控制复杂,管线敷设线路长,工艺技术要求高,系统接口交接的工期紧的特点,为确保本专业按期优质完成任务,在总的施工方法方面要遵循先配合预埋后安装,先复杂后简单,先大后小,总平面和竖井平行并进的施工原则。在两车站间施工系统衔接方面,坚持谁施工谁负责,车站间配合完成的原则;同时两车站要坚持每周召开专业碰头会,加强内部协调.各系统具体的施工方法如下:
a、由于有广州地铁一期工程、广州地铁四号线大学城专线段北亭站、南亭站、新造站及深圳地铁竹子林站、华侨城站、世界之窗站,南京地铁玄武门站、
许府巷站、南京站站等地铁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经验,所以在施工配合方面有绝对优势.并要求各站施工班组提前一周进场,熟识施工现场情况,熟识施工图纸和技术资料,主动与对应施工单位沟通,了解进度计划,商定双方施工的配合工序,为进入安装做好充分准备。
b、各站最大的施工困难是监控点广、设备接口多,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各种错漏及出现质量通病的情况,每个施工区、施工面完成后,都要进行班组自检、各站质安员检查、公司质安组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在自检合格后,会请监理工程师、业主工程师进行工程验收。
c、在设备房土建施工完成后,要求土建施工班组及时清理交出作业场地及站台设备沟道,以便BAS系统尽早进入施工。第一阶段是安排电缆桥架、线槽、管线的安装,第二阶段是监控元件、模块控制箱、控制柜安装,由于地铁施工质量和工艺要求高,特别在控制系统施工方面,各站计划安排2个技术素质高,有着丰富经验的电工班精心施工,质安技术组和总工室的工程师进行重点监督和指挥安装,整个系统施工要在2006年9月下旬完成,为系统调试开通,创造条件。 2、施工工序
编报材料计划 → 材料进场检验 → 支吊架加工、桥架、配管施工 → 管路清扫、线缆敷设 → 绞线、对线、线缆编号 → 线槽线缆测试 → 单项工程验收 2。1线路的敷设 2.1.1 线槽敷设
强、弱电线槽分槽敷设,如需要敷设在同一线槽内,用金属板隔开。 弱电系统中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分槽敷设。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电话等电压等级较高的线用金属隔板与无屏蔽的信号线路隔开敷设或以单独的线槽、管敷,200V交流电源线路和连锁线路不与弱电的信号电缆(电线)同槽、同管敷设。
线槽安装位置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超过50mm,水平偏差不超过2mm,垂直偏差不超过3mm.
线槽直角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10倍.
电缆或电线的总截面(包括外护层)不超过线槽截面积的40%,载流导线不超过30根.控制、信号或非载流导体的电缆或电线的总截面积不超过线槽截面的60%。
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采用热膨胀补偿措施。线槽接地,接缝处有连接线或跨接线。
地面暗敷线槽制造长度一般为3m,超过6m加装分线盒。线槽出线口和分线盒必须与地面平齐。 2。1.2 电线管敷设
A、弯制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当穿无铠装的电缆且明敷设时,不应小于保护管的6倍;当穿铠装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与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
B、护管在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接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 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15m,有两个弯曲; 管长度每超过8m,有三个弯曲。 C、金属保护管跨接应符合的规定:
当配管采用镀锌管时,除设计明确规定外,管与管、管与金属盒连接后不必跨接.
当配管采用镀锌管时,除设计明确要跨接时,明配管不应采用熔焊跨接,应采用设计指定的专用接地线卡跨接.
焊接钢管可采用直径6mm圆钢跨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6倍。
保护管内穿有大于或等于100V载流导体时,则保护管的连接应保证电气连接的连续性.
2.1。3 电线电缆的敷设
A、敷设电缆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防止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它硬件体之间的磨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度。
B、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直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其外径的10倍。
C、线缆槽敷设截面利用率≤60%,线缆穿管敷设利用率≤40%。
E、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F、电缆沿支架在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固定牢固: 1)当电缆倾斜坡度超过45°或垂直排列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2)当电缆倾斜坡度不超过45°且水平排列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3)在线路拐弯处和补偿余度两侧以及保护管两端的第一、二两个支架上; 4)在引入仪表盘(箱)前300-400mm处; 5)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
G、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m;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m.
H、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线槽内。当电缆进入建筑物后,电缆沟道应作密封处理。
I、弱电电缆与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 2.1。4 光缆的敷设
A、光缆施工敷设的一般要求
(1)必须在施工前对光缆的端别予以判定并确定AB端,A端就是枢纽的方向,B端是用户一侧,敷设光缆的端别应方向一致,不得使端别排列混乱。 (2)根据运到施工现场的光缆情况,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配盘与光缆敷设顺序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光缆的盘长,施工中宜整盘敷设,以减少中间接头,不得任意切断光缆。管道光缆的接头位置应避开繁忙路口或有碍于人们工作和生活处,直埋光缆的接头位置宜安排在地势平坦和地基稳固地带.
(3)在装卸光缆盘作业时,应使用叉车或吊车,如采用跳板时,应小心细致从车上滚卸,严禁将光缆盘从车上直接推落到地。在工地滚动光缆盘的方向,必须与光缆的盘绕方向(箭头方向)相反,其滚动距离规定在50m以内,当滚动距离大于50m时,应使用运输工具。在车上装运光缆盘时,应将光缆固定牢靠,不得歪斜和平放.在车辆运输车速宜缓慢,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4)光缆不论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群间敷设,应单独占用管道管孔,如利用原有管道和铜芯导线电缆合用时,应在管孔中穿放塑料子管,塑料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光缆在塑料子管中敷设,不应与铜芯导线电缆合用同一管孔。在建筑物内光缆与其它弱电系统的缆线平行敷设时,应有一定间距分开敷设,并固定绑扎。
B、光缆的敷设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光缆敷设有建筑物内主干光缆和建筑群间主干光缆两种情况。 建筑物内主干光缆的敷设
建筑物内主干光缆敷设的基本要求与电缆敷设相似。光缆敷设的施工方式同也有两种,一种是由建筑的顶层向下垂直布放,另一种是由建筑的底层向上牵引,通常采用向下垂直布放的施工方式,只有整盘光缆搬到顶层有较大困难或有其它原因时,才采用由下向上牵引光缆的施工方式。具体施工方法的细节与电缆敷设相似。现将光缆敷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列在下面:
建筑物内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光缆一般装在电缆竖井或上升房中,它是从设备间至各个楼层的交接间(或称接线间)之间敷设,成为建筑中的主要骨干线路和。为此,光缆应敷设在槽道内(或桥架)和走线架上,并应排列整齐,不应溢出槽道或桥架.槽道(桥架)和走线架的安装位置应正确无误,安装牢固可靠.为了防止光缆下垂或脱落(尤其是光缆徒工直敷设段落),在穿越每个楼层的槽道上、下端和中间,均应对光缆采取切实有效的固定装置,例如用尼龙绳索、塑料带捆扎或钢制卡子箍住,使光缆牢固稳定。
2)光缆敷设后,应细致检查,要求外护套完整无损,不得有压扁、扭伤、折痕和裂缝等缺陷。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检测,予以解决。如有缺陷或有断纤现象,应检修测试合格后才能允许使用.
3)光缆敷设后,要求敷设的预留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设备端应预留5—10m,有特殊要求的场合,根据需要预留长度。光缆的曲率半径应符合规定,转弯的状态应有尽有圆顺,不得有死弯和折痕。
4)在建筑内同一路由上如有其它弱电系统的缆线或管线时,光缆与它们平行或交叉敷设,应有一定间距要分开敷设和固定,各种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规定,也可参照电缆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办理,以保证光缆安全运行。
5)光缆全部固定牢靠后,应将建筑内各个楼层光缆穿过的所有槽洞、管孔的空隙部分,先用油麻封堵材料堵塞密封,再加堵防火堵料等防火措施,以求防潮和防火效果。
C、光缆的接续和终端 (1)光缆连接的类型和施工内容
光缆连接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极为重要的施工项目,按其连接类型可分为光缆接续和光缆终端两类。它们虽然都是光缆连接形成光通路,但有很大区别。光缆接续是光缆互相直接连接,中没有任何设备,它是固定接续;光缆终端是中间安装设备,例如光缆接线箱[(LIU)又称光纤互连装置、光缆接续箱]和光缆配线架[(LGX)又称光纤接线架],光缆的两端分别终端连接在这些设备上,利用光纤跳线或连接器进行互连或交叉连接,形成完整的光通路,它是活动接续.因此,它们的施工内容和技术要求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定,由于在任何一个综合布线系统中,如果采用光缆传输系统时,必然有上述两种光缆连接,在施工中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以保证光缆能下正常使用。
光缆接续的施工内容应包括光纤接续,接头损耗测量、接头套管(盒)的封合安装以及光缆接头的保护措施的安装等。上述施工内容均应按操作顺序顺次进行,以便确保施工质量。
光缆终端的施工内容一般不包括光缆终端设备的安装。主要是光缆本身弹簧端部分,通常是光缆布置(包括光缆终端的位置)、光纤整理和连接器的制作及插铜导线、金属护层和架强芯的终端和接地等施工内容。
由于目前国内外生产厂商提供的光缆终端设备在产品结构和连接方式上有所区别,其附件也有些不同.因此,在光缆终端的施工内容会有些差别,应根据选用的光缆终端设备和连接硬件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和变化,也不可能与上面叙述完全一致。
(2)光缆连接施工的一般要求
光缆不论采用什么建筑方式,在光缆接续和终端的施工前,都应注意以下的一般要求。
1)在光缆连接施工前,应核对光缆的规格及程式等,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如有疑问时,必须查询清楚,确认正确无误才能施工.
2)对光缆的端别必须开头检验识别,要求必须符合规定。光缆端别的识别方法是面对光缆截面,由领示色光纤为首(领示色规定应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或有关标准规定),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时为A端,相反为B端。如光缆中有铜导线组时,铜导线组端别识别方法应与光纤端别的识别规定一致。经核对光纤和铜导线的端别均正确无误后,应近顺序进行编线,并作好永性标记,以便施工和今后维修检查.
3)要对光缆的预留长度进行核实,应根据光缆接续和光缆终端位置比较合理的前提下,要求在光缆接续的两端和光缆终端设备的两侧,预留的光缆长度必须留足,以利于光缆接续或光缆弹簧对端.按规定预留在光终端设备两侧的光缆,可以预留在光终端设备机房或电缆进线室,视具体情况而定。预留光缆应选择安全位置,当处于易受外界损伤的段落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如穿管保护等).
4)光缆接续或终端前,应检查光缆(在光缆接续时应检查光缆的两端-)的光纤和铜导线(如为光纤和铜导线组合光缆时)的质量,在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曲接续或终端。光纤质量主要是光纤衰减常数、光纤长度等;铜导线质量主要是电气特性等各项指标。
5)由于光缆接续和光缆终端都要求光比利时端面极为清洁光亮,以确保光纤连接后的传输特性良好。为此,对光缆连接时的所在环境,要求极高,必须整齐有序、清洁干净.在室内应是干燥无尘、温度适宜清洁干净的机房中;在屋外应在专用光缆按续作业车或工程车内,如因具体条件限制,也应在临时搭制的帐篷内进行施工操作,严禁在有粉尘的地方或毫无遮盖的露天进行作业.在光缆接续和终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尘、防潮和防震。光缆各连接部位和工具及材料均应保持清洁干净,施工操作人员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以确保连接质量和密封效果。对于采用填充材料的光缆,在光缆连接前,应采用专专制的清洁剂等材料去除填充物,并应擦洗干净、整洁,不得留有残污和遗渍,以免影响光缆的连接质量。在施工现场对光缆整理清洁过程中,严禁使用汽油等易燃剂料清洁,尤其在室内更不应使用,以防止发生火灾。
6)光缆连接施工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中规定的工艺要求.例如在切断光缆时,必须使用光缆切断器切断,严禁使用钢锯,以免拉伤光纤;严禁用刀片去作光纤的一次涂层,或用火焰法缆外护套时,应根据光缆接头套管的
工艺尺寸要求开剥长度,不宜过长或过短,在剥除外护套过程中不应损伤光纤,以免留有后患。
7)光纤执着续的平均损耗、光缆接头套管(盒)的封合安装以及防护措施等都应符合设计文件中的要求,或有关标准的规定。
(3)光纤的接续
目前晚纤接续有熔接法、粘接法和冷接法,一般采用熔接法。无论选用那种接续方法,为了降低连接损耗,在光纤接结的全部过程中应采取质量监视.具体监视可参见《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YDJ44—89)中的规定,在光纤接续中应按以下要求。
(A)在光纤接续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要求,以确保光纤接续的质量.光纤接续采用熔接法。
(B)使用光纤熔接前,应严格遵守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及要求,每次熔接作业前,应将光纤熔接机的有关部位清洁干净。
(C)在光纤熔接前,必须将光纤断面按要求切割,务必合格,才能将光纤进行熔接。在光纤接续时,应按两端光纤的排列顺序,一一对应接续,不得接错。
(D)在光纤接续的全过程,尤其是使用的光纤熔接机缺乏接续质量检验功能、或有检验功能但不能保证光纤接续质量时,应在接续过程中使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监测,务必使光纤接续损耗符合规定要求(必要时,在光纤接续中每道工序完成后测量接续损耗)。
(E)熔接完成并测试合格后的光纤接续部位,应立即做增强保护措施.目前增强保护方法有热可缩管法,套管法和V型槽法,较常用的是热可缩管法,采用热可缩管加强法保护时,要求加强管引缩均匀,管中无气泡.
(F)光纤接续的全过程的光纤护套、涂层的去除、光纤端面切割制备、光纤熔接、热可缩管的加强保护等施工作业,应边疆完成,不得任意中断.使光纤边疆程序完整而正确实施,确保光纤接续质量优良.
(G)光纤全部连接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将光纤接头固定和光纤余长收容盘放.
光纤接续应按顺序排列整齐、布置合理、并应将光纤接头固定,光纤接头部位应平直安排不应受力.
根据光缆接头套管(盒)的不同结构,按工艺要求钭接续后的光纤收容余长盘诱在骨架上,光纤的盘绕方向应一致,松紧适度 。
余长的光纤盘绕弯曲时的曲率半径应天于厂家规定的要求,一般收容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40mm。光纤收容余长的长度不应小于 1。2m。
光纤盘留后,按顺序收容,不应有扭绞受压现象,应用海绵等缓冲材料压住光纤形成保护层,并移放放接头套管中。
光纤接续的两侧余长应贴上光纤芯的标记,以便今后栓测时备查. 光纤接续损耗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表中的规定
多模光纤接续损耗(dB) 光纤类别和光纤损耗 平均值 光纤接续方法 熔接法 机械接续法 0。15 0.15 最大值 0.30 0。30 平均值 0.15 0。20 最大值 0。30 0.30 单模光纤接接续损耗(dB) (4)光缆的终端 1)光纤终端的连接方式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终端一般都在设备上或专制的终端盒,在设备上是利用其装设的连接硬件,如耦合器、适配器等器件,使光纤互相进行连接。终端盒则采用光缆尾纤与盒内的光纤连接器连接.这些光纤连接方式都是采用活动接续,分为光纤交叉连接(又称光纤跳接)和光纤互相连接(简称光纤互连,又称光纤对接)两种。现分别叙述其特点和具体情况。
(A)光纤交叉连接与铜导线电缆在建筑物配线架或交接箱上进行跳线是基本相似的,它是一种以允缆终端设备为中心,对线路和进行集中和管理的设施。上报是为了便于线路维护管理而考虑设置,既可简化光纤连接,又便于重新配置、新增或拆除线路等调整工作。在需要调整时,一向采用两端均装有连接器的光纤跳线或光纤跨接线,在终端设备上不安装 的耦合器、适配器或连接器面板进行插接、使终端在设备上的输入和输出 光缆互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光通路。这些光缆终端设备较多,有光缆配线架(LGX )、光缆接线箱(又称光缆连接盒、光缆端接架、光缆互连单元(LIU)和光缆终端盒 等多种类型和器种,它们的规格和敷设方式等来考虑 。 (B)光纤互相连接
光纤互相接简称光纤互连,又称光纤对接,它是综合布线系统中较常用的光纤连接方法,有时它也可作为线路管理使用。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将来自不同的光缆的光纤,例如分别是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光纤;通过连接套箍互相连接,在中间不必通过光纤跳线或光纤跨接线连接.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如果不是考虑对线路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工作时,当要求降低光能量的损耗,常常使用光纤互连模块,因为光纤互相连接的光能时损耗远比光纤交叉连按要小.这是由于光纤互相连接中光信号只通过一次插接性连接,而在光纤交叉连接中,光信号需要通过两次插接性连接,且有一段跳线或跨接线的损耗。但是应该说两者相比,各有其特点和用途,光纤交叉连接在使用时较为灵活,但它的光能量损耗会增加一倍。光纤互相连接是固定对应连接,灵活运用性差,但其光能量损耗较小,这两种连接方式应根据网络需要和设备配置来决定选用。
这两种连接方式所选用的连接硬件,均有用作插接连接器的光纤耦合器(如ST耦合器)、固定光纤耦合器的光纤连接器面板或嵌板等装置,以及其它附件。此外,还有识别线路的标志,这些都是再光纤终端处必须具备的元器件。具体数量的配置和安装方法因生产厂家的产品不同而有区别,在安装施工时必须加以熟悉和了解.
2)光缆终端的基本要求
光缆和光纤终端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重要项目,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在光缆终端的设备机房内,光缆和光缆终端接头的布置应合理有序,安装位置应安全稳定,其附近不应有可能损害它的外界设施,例如热源和易燃物质等。
为保证连接质量,从光揽终端接头引出的尾巴光缆或单芯光缆的光纤所带的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和规定插入光纤配线架上的连接硬件中。如暂时不用的光纤连接器,可以不插接,单应在连接器插头端盖上塑料帽,以保证其清洁干净。
光纤在机架或设备内(如光纤连接盒),应对光纤接续予以保护。光纤连接盒有固定和活动两种方式(如抽屉式、翻转式、层叠式和旋转式等),不论在哪种储纤的装置中,光纤盘绕应有足够的空间,都应大于或符合规定的曲率半径,以保证光纤正常运行.
利用室外光缆中的光纤制作连接器时,其制作工艺要求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光纤芯径与连接器接头的中心位置的同心度偏差,应达到以下要求(采用光显微镜或数字显微镜检查):多模光纤同心度偏差应小于或等于3μm;单模光
纤同心度偏差应小于或等于1μm.
此外,其连接的接续损耗也应达到规定指标。如上述两项不能达到规定指标,尤其是超过光纤接续损耗指标时,不得使用,应剪掉接续重新制作,务必合格才准使用。
所有的光纤接续处(包括光纤熔接或机械接续)都应有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要妥善固定牢靠.
光缆中的铜导线应分别引入业务盘或远供盘等进行终端连接。金属加强芯、金属屏蔽层(铝护层)以及金属铠装层均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接地或终端连接。要求必须检查和测试上述措施是否符合规定。
光纤跳线或光纤跨接线等的连接器,在插接入适配器或耦合器前,应用沾有试剂级的丙醇酒精的棉花签擦拭连接器插头和耦合器或适配器内部,进行清洁干净,才能插接.并要求耦合器的两端插入的ST连接器端面在其中间接触紧密。
在光纤、铜导线和连接器的面板上均应设有醒目的标志,标志内容应正确无误、清楚完整(如序号和光纤用途等). 2.2线路测试与工程验收
A、电缆(电线)绝缘电阻的测试两端设备连接时,必须进行电缆(电线)绝缘电阻的测试,其测试结果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B、电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它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做好接续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
C、光缆敷设后,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
1)衰减测试:宜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用光功率计测试,并加以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
2)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一致。如果在同一盘光缆中,光纤长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检查,以判定是否有断纤现象存在。
D、工程验收
1)电缆、电线、光缆、综合布线的敷设必须符合施工图的要求。 2)工程验收必须具备如下资料:
A)隐蔽工程验收报告;
B)质量检测和评定报告(线槽、保护管、线路敷设等); C)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D)电缆、电线、光缆、综合布线的测试记录或报告。 3、车站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设备安装
3。1 系统设备安装 A、中央控制设备安装
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应在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 2)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锈层。 3)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备外形完整,内外表面漆层完好。
B)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及规格符合设计规定。 4)有底座设备的底座尺寸,应与设备相符,其直线允许偏差为每米1mm,当底座的总长超过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
5)设备底座安装时,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当底座的总长超过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
6)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的安装符合下列规定:
应垂直、平正、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5mm。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相邻设备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相邻设备接缝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1mm;相邻设备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mm;相邻设备连接超过五处时,平面度的最大允许偏差为5mm.
7)按系统设计图检查主机、网络控制设备、UPS、打印机、HUB集选器等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型号,连接方式是否正确。尤其要检查其主机与DDC之间的通信线,要有备用线.
8)系统模拟显示屏,本系统中选用LED元件组成BAS模拟显示屏,对主要受控设备的控制、运行、报警状态进行监视,以有利于系统的运行管理。
B、主要输入设备安装 (1)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温、湿度传感的安装位置
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其位置不能破坏建筑物外观的美观与完整性,室外型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雨防护罩;
应尽可能远离窗、门和出风口的位置,如无法避开,则与之距离不应小于2m; 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mm,同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mm。
温度传感器至DDC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尽量减少因接线引起的误差,对于镍温度传感器的接线电阻应小于3Ω,1kΩ铂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1Ω。
(2)风管式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图2—2)
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湿的位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后,安装在风管直管段或应避开风管死角的位置和蒸汽放空口位置。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3)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图2—3)
水管温度传感器应在工艺管道预制与安装同时进行。水管湿度传感器的开也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运行.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水流湿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1/2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温度传感器不宜在焊缝及边缘上开孔和焊接. (4)压力、压差传感器和压差开关的安装 如图2-4~图2—7
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 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前安装。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空口的位置。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其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处上开孔及焊接.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径2/3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的阀门等阻力部件附近和水流流速死角及振动较大的位置。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0。5m。 风压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风压压差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风压压差开关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 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 水流开关的安装(图2-8)
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安装的同时进行。
水流开关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水流开关不宜安装在焊缝处,或在焊缝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安装。
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水流开关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5)流量传感器的安装
1)磁流量计的安装(如图2—9所示)
电磁流量计是基于电磁感应定律而工作的流量测量仪表,它由检测和转换两个单元组成,被测介质的流量经检测单元变换成感应电势,然后经放大转换成4~20mA直流信号输出.
电磁流量计应安装在避免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该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电磁流量计应设置在流量调节阀的上游,流量计的上游应有一定的直管段,长度为L=10D(D为管径),下游段应有L=4-5D的直管段。在垂直的工艺管道安装时,液体流向自下而上,以保证导管内充满被测液体或不致产生气泡,水平安装时必须使电极处在水平方向,以保证测量精度。
3。2 主要输出设备安装 A、电磁、电动调节阀的安装 (1)电磁阀的安装
电磁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空调器的电磁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电磁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磁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
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 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电磁阀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电阻。 如条件许可,电磁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电磁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口. 电磁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 (2)电动调节阀的安装(图2—13)
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面一致。 空调器的电动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等级满足设计要求。
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手动操作机构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 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对大口径电动阀不能有倾斜。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应加适当防晒、防雨措施。 电磁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电磁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口.
电动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清除污物.
检查电动阀门的驱动器,其行程、压力和最大关紧力(关阀的压力)必须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检查电动调节阀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阀体强度、阀芯泄漏试验必须满足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
电动调节阀安装时,应避免给调节阀带来附加压力,当调节阀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应安装支架和采取避振措施.
检查电动调节阀的输入电压、输出信号和接线方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4、产品保护
a、室内沿桥架或托盘敷设电缆宜在管道及空调工程基本施工完毕后进行,防止其他专业施工时损伤电缆。
b、电缆两端头处的门窗应装好并加锁,防止电缆丢失或损坏。
c、电线管敷设穿线时应先装套管或护口,在接、焊、包全部完成后,应将导线接头排于接线盒、箱内,并盖好盖板以防污染或进水。
d、电气元件、控制元件应在喷浆工序完成后安装,以防器具污染。
e、各类元件安装完毕后,不得再次进行喷浆(不得已时应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以保持面板清洁。
f、其他专业施工时,不要碰坏和碰歪传感元件和测量设备。 g、控制箱(盘)安装后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碰坏弄脏电具、仪表.
三、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调试
1、系统调试概述 (1)系统调试要求
1)系统的全部设备包括现场的各种阀门、执行器、传感器等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全部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2)系统的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不仅设备安装完毕,而且单体或自身系统的调试结束。同时其设备或系统的测试数据必须满足自身系统的工艺要求,如空调系统中的冷水机组其单机运行必须正常,而且其冷量和冷冻水的进出口压力、进出口水温等必须满足空调系统的工艺要求。
3)检查本系统与各系统的联动接口及线路敷设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系统调试程序
系统的调试通常按图2-15所示程序进行。
(3)系统调试前的准备
1)图纸检查:调试前必须以设计图纸和厂家提供的调试资料,作为系统调试的依据.
2)基本软件编程、组态、系统各个单元的逻辑与地址的的设定基本完成,包括图形制作、网络各结点的名称、地址与代号等。
3)负责调试的工程师必须熟悉本工程的全部图纸、资料及相关系统的工艺,并向参加调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调试人员在负责调试的工程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按本规范和调试大纲要求完成本工程的调试工作。
4)设备外观和安装状况的检查 5)调试环境条件的检查.
本系统的调试环境、工业卫生要求(温度、湿度、防静电、电磁干扰等),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规定,如无规定要满足如下条件:
主控设备宜设置在防静电的场所内,现场控制设备和线路敷设应避开电磁干扰源与干扰源与干扰源线路垂直交叉或采取防干扰措施。环境湿度:10%~85%相对湿度,并无结露现象。环境温度:0~40℃.
6)电源检查:系统供电电源和接地的检查。 2、系统调试
A、设备与受控设备的单体调试 (1)DDC单体设备和点对点调试 1)设备外观和安装状况的检查。
2)DDC、I/O板、监控点元件(阀门、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的硬件、接线的位置与该软件的软件地址名称、型号、状态图形符号组别、平面图形位置、端接点方式和标记,完全一致,检查主机或局域网之间的各设备之间通信是否正常.
3)使用笔记本电脑或现场检测器,在DDC与现场被监控设备之间以手控制方式,按本系统监控点设计要求,对数字量输入、输出和模拟量输入、输出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记录在表2-5中。
(A)数字量输入测试 (1)信号电平的检查
A)干接点输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逻辑值;
B)脉冲或累加信号: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发生脉冲数一致,并符合设备说明书规定的最小频率、最小峰值电压、最小脉冲宽度;最大频率、最大峰值电压、最大脉冲宽度;
C)电压或电流信号(有源与无源):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进行确认. (2)动作试验:按上述不同信号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全部测点进行测试,并将测点之值填入表内。
(3)特殊功能检查:按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数字量信号输入,正常、报警、线路、开路、线路短路的检测等。 (B)数字量输出测试 (1)信号电平的检查
A)继电器开关量的输出ON/OFF,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输出的规定的电压、电流范围和允许工作容量;
B)输出电压或电流开关特性检查,其电压或电流输出,必须符合设备使用书和设计要求。 (2)动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并记录其数值;观察受控设备的电气控制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受控单体受电试运行正常,则可以在受控设备正常受电情况下观察其受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3)特殊功能检查
按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按设计要求进行三态(快、慢、停)和间歇控制(1s、5s、10s)等的检查. (C)模拟量输入测试 (1)输入信号的检查
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有源或无源的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和(容量)与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通常的传感器可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和测试。
A)湿度,压力、压差、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按产品说明的要求确认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温度、湿度、是否与实际相符;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传感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正确;据现场实际情况,按产品说明书的输入量程范围,接入模拟输入信号后在传感器端或DDC侧检查其输出信号,并经计算机确认是否与实际值相符.
B)电量传感器(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的检查与测试;
按本节上述A)中进行检查;按说明书的要求确认传感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正确,严防电压型传感器的电压输入端短路和电流型传感器的输入端开路;根据实际情况,按产品说明书的输入量程范围分别在传感器的输出端或DDC侧检查其输出信号,并经计算确认是否与实际值相符。
C)电磁流量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按本节上述A)中进行检查;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其内外部连接线正确;静态调整,将流量传感器安装于现场后(探头部分必须完全浸没于静止的水中),在DDC侧测试其输出信号,如果信号值与零偏差较大,则按产品和系统要求进行自动校零;动态检查:模拟管道中的介质流量,然后在DDC侧测试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计算确认其是否与实际相符。
动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I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并记录各测点的数值,确认其值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
拟量输入精度测试
使用程序和手动方式测试其每一测试点,在其量程范围内读取三个测点(全量程的10%,50%,90%),其测试精度要达到该设备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
殊功能检查
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D)模拟量输出测试
(1)按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定其模拟量输出的类型、量程(容量)与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
(2)接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温度、湿度、是否与实际相符;
(3)确认各种驱动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
(4)手动检查:首先将驱动器切换至手动档,然后转动手动摇柄,检查驱动器的行程是否在0%-100%范围内;
(5)在确认手动检查正确后,在现场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模拟其输入信号或者从DDC输出AO信号,确认其驱动器动作正常。
(6)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O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并记录各测点的数值,同时观察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是否正常。 (7)拟量输出精度的测试。
(8)特殊功能检查:按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保持输出功能、事故安全功能等。
(9)工程全部DO、DI、AO、AI点应根据监控点表或调试方案规定的监控点数量和要求. E)DC功能测试
按产品设备说明书和本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测试。 通常进行如下功能测试: (1)运行可靠性测试
抽检某一受控设备设定的监控程序,测试其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 1)关闭中央监控主机、数据网关(包括主机至DDC之间的通信设备),确认系统全部DDC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重新开始后抽检部分DDC设备中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同时确认系统框图及其它图形均能自动恢复;
2)关闭DDC电源后,确认DDC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重新受电后确认DDC能自动检测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并予以恢复;
3)DDC抗干扰测试:将一台干扰源设备(例如冲击电钻)接于DDC同一电源,干扰设备开机后观察DDC设备及其受控设备运行参数和状态运行是否正常。
(2)DDC软件主要功能及其实时性测试 按产品说明书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测试。 A)DDC点对点控制
在DDC侧用笔记本电脑或现场检测器,或者在中央控制机侧手控一台控制设备,测定其被控设备运行状态返回信号的时间是否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B)在现场模拟一个报警信号,测定在CRT图面和触发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的时间必须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C)在中央控制机画面开启一台空调机,测定电动阀门的开度数从0%—50%的时间.
四、系统的验收
1、系统验收程序
A、必须具备各种设计技术文档与资料.
B、提供工程质量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工程施工记录和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系统调试报告和运行记录与报告。
C、现场单体设备进行安装质量和性能抽查 (1)传感器抽检率为5%,小于10台100%抽查。 (2)执行器抽检率为5%,小于10台100%抽查。 (3)DDC抽检率为5%,小于10台100%抽查。 E、系统功能测试
(1)画面切换响应时间的测试。
(2)日报、月报、报警自动打印功能测试. (3)各种图形、曲线显示功能测试。 (4)报警响应时间和画面响应时间的测试. (5)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测试。 (6)数据统计功能的测试。 (7)可行性测试.
F、DDC功能测试(10%台数抽捡,10台以下100%抽查。) (1)模拟量信号精度测试。 (2)开关量信号测试. (3)控制功能测试:
能源控制回路100%测试,其它回路10%测试。 (4)实时性能测试. (5)可靠性测试。 H、系统维护功能测试。 2、检验合格评定
按调试大纲和参照有关规定进行评定。 A、单项合格判据
如果某一设备的一组被测项目中有一个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被测项目组为不合格。
(1)开关量输出点,控制指令发出后,设备执行动作符合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和DDC功能测试。
(2)开关量输入点,设备状态发生变化,DDC站与中央操作中心的反应符合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和DDC功能测试。
(3)模拟量输出点,控制指令发出后,设备执行动作符合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和DDC功能测试。
(4)模拟量输入点,设备状态量发生变化,DDC站与中央操作中心的响应符合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和DDC功能测试.
B、综合合格判据 (1)全部检测
对冷热源设备、变配电设备的BAS系统监控项目必须全部检测。检测时允许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整改修复.如果有一个控制项目因无法修复而不合格,则综合结论判不合格。与控制项目无关的监视项目不合格的数量超过相应总数的1%,则综合结论为不合格。
每一台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的功能项目必须全部检测,检测时允许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修复。如果有一个控制项目因无法修复而不合格,则综合结论判不合格.与控制项目无关的监视项目不合格的数量超过相应总数的1%,则综合结论为不合格。
(2)抽样测试
除冷热源设备、变配电设备外,BAS系统的监控项目可作抽样测试时,被测试点不合格比例不超过抽样数量的1%,则抽样测试的综合结论判合格。不合格点应尽量予以修复并重测合格。
若被抽样测试点不合格比例超过抽样数量的1%,则判一次抽样测试不合格,需再另外进行加倍抽样,若此时不合格比例不超过加倍抽样数量的1%,则抽样测试的综合结论判合格。若不合格比例超过加倍抽样数量的1%,则抽样测试判不合格。不合格点应尽量予以修复并需按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员工作站功能测试和DDC功能测试进行全部测试,并按(B.1)进行综合的判定.
C、全部测试与抽样测试的综合结论为合格;全部测试的综合结论为不合格,则检验结论为不合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