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2020-07-24 来源:星星旅游


什么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要有趣、自由、闲适

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

——木心《文学史回忆录》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

当初做学生的时候,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发生过很大的困惑。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戒》中说过的,正是在人身支配和训诫的学校的细枝末节中产生了现代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我也在这种反人道的体制中不断反思自身,努力挣扎,以求得一条精神上的活路。\"起风了,努力生存。\"

我对课堂的认识

我们提到课堂的时候应该指的两个意义上的课堂:一是空间上的,教学发生的地方,即教室(classroom);一是时间上的,教学发生的过程,即课程(lesson)。

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后来我的看法改变了,后文会详加论述),正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无法选择学校和学生(在现代中国,也没什么好选择的),但对于后者我们则有一定的主动权。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理念和原则,而非一种范式甚或模式。

总的来说,我对于课堂的理念和原则是三个词:有趣、自由和闲适。

我们可以从字源学上做一番考察。英文的class来自拉丁文classis,意为“阶级”,可能最初的教室就是一个阶级汇聚接受教育的所在。lesson来自拉丁文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而中国的《说文解字》中说:“课,试也。”“试,用也。”“用,可施行也。”《玉篇》说:“课,议也。”

因此,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各式各样儿的人物在一起自由的交流有趣的事物,在悠闲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强调这种自由闲适的教学氛围,在中体现在《论语·侍坐》中;在西,我们则看到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漫步学派”,他和学生在自由的漫步中共同切磋学问。

有趣、自由、闲适的课堂

(一)有趣

有趣的课堂,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说起简单,是因为课堂多讲几个笑话,营造轻松的氛围,学生感觉一节课这么一晃而过,即可称为有趣。但是若想在深层次唤醒学生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其自觉地有趣有味,保持一种高度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则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而对于我所教的学科语文而言,长期以来对于文章条分缕析、剖尸一般的解读早就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学生畏读经典,拒绝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唤醒经典中其实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让学生感知到它们的有趣。我们的教师只在实用和工具的层面,填鸭似的灌输学生,导致学生胃口败坏。

我曾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学生笑得乐不可支,显然极有共鸣。

追求所谓深度阐释,冰冷的手术刀解剖的不仅是一篇篇文章,也是学生稚嫩敏感的心灵,使他们对于美好的东西产生怀疑。

我尽量贴着学生讲,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串联。让课堂有生气,不仅仅是课堂上有趣,我更力图让他们把这种有趣带到自己的学习和阅读中去。

(二)自由

我常常是悲观绝望的。这和我读多了鲁迅是有关系的,但是鲁迅由教导我们“绝望的叫战”,使我常怀有苍凉的希望。

自由的课堂,必然是学生做主的课堂。我是一个讲起来纵横古今,滔滔不绝的人,有无穷的表达欲。但我又不仅仅想唤起学生那一点点微薄的笑声,而是更想和学生一起自由地交流。

我们无法走向更自由广阔的大课堂,那么在每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我们便尽量的自由交流。我的课堂,一般我会讲很多必要的知识背景交代,然后设置一个或几个具有冲击性和争议性的话题来和学生共同交流。

我谨记着我的大学老师,现代文学郭建军老师的两句教诲:这世上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有人说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问题是指给他们一条河。我努力解开学生思维上的禁锢,有成功也有失败。

上面仅仅是课堂讨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自己的课堂,把自由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我采取的方式也很常规,就是课前演讲,讲诗词,讲讲自己喜欢的书,甚至讲讲自己喜欢的新闻。一开始总是舍不得课堂,要讲自己的教学内容。到了后来学生讲一节课,我甚至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

(三)闲适

有位语文界的老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靶子瞄得越准,打得越偏。”我想这是对于现在应试化教学最好的警戒。我们现在拼命沿着高考这条跑道狂奔,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学习读书。我们交给学生知识,却不能给他们爱和美的感知。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憾和悲哀。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却在拼命加速。我无法完全抗拒这股加速的潮流,但我试图慢下来,努力不是瞄的那么准。因此我的课堂有时看起来比较不务正业的。

在飞扬的世界中感受这个世界极致的美好。然后告诉他们,高雅与通俗只是权力话语,这个世界只有美好和不美好,用心去感受,不要让别人的话语左右了你一颗爱美的心灵。

我努力营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世界即语文的氛围,让学生在那么多的课业中不至于觉得太枯燥。当然,这也只是聊以慰藉罢了。每次看到一张张疲惫的面庞,看着电影也能睡着的时候,我也在怀疑自己,究竟能有多大补益?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使学生“成人”,让他们感受“爱”与“美”,成为有情趣的人,而不仅仅是工具。

我自己的教室

我原本以为教室是固定的,是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除了做班主任的时候,设计过教

室以外,我有段时间是无为的。但是随着教书的年深日久,我逐渐不满足起来,不满足于自己的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为什么不想办法尝试做一点改变呢?我和班主任商量把自己的书放在班上,大多数班主任还是支持的。于是教室多了一角学生可以自由栖居的精神家园。

而两件事情让我的步伐迈得更大了一些。一个就是接手文学社,我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虽然小,是别人筛选过才给我的,但意外的惊喜是里面居然又阅览室不用的书架。我于是把自己放不下的书籍挑选了不少放在了这里,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我把这里作为了自己的第二课堂。我让学生们来自由的阅读。我带学生去过,也常有自己班不是文学社的同学来借阅,现在甚至有些外班的同学也回来借阅。这不也是一种课堂的延伸么?

教学就是共享,只要我们放开手,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起风了,努力生存

胡适曾经引用佛经的故事:“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在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胡适说:“今日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何敢言功?但求少过。以日拱一卒的精神,但求减少良心上的谴责罢了。

“起风了,努力生存。”表扬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常用的形式。恰当的表扬,正确的表扬形式,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但是,这个世界上通常是这样:越是复杂的事物,往往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很简单:一个老师只要有了对人性的深切体察,有了对生命的诚恳尊重,有了足够的学养和耐心,他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十个一: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