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刑侦技术

2020-11-21 来源:星星旅游
技刑侦术

60

201610

指纹鉴定、DNA检验、线索串联、案情推演、证词调查、嫌疑人锁定、真凶抓捕……这些在侦探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也是现实中刑侦调查的真实写照。 随着刑侦技术的不断进步,打击犯罪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强,那些在侦探剧作中帮助破案的高科技手段也被逐渐运用到真实的案件侦破中。

当然,除了刑侦技术的发展,在案件中力挽狂澜的侦探们,也必然具备了超出常人的判断力、洞察力、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

假如一桩扑朔迷离、 环环相扣的案件摆在你的面前时,你又能借助哪些刑侦技术和知识来揭开谜底,抓住真凶呢?

(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

出品: CBS

播出时间:2005.09(12季更新中)剧情简介:该剧讲述了隶属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行为分析部(BAU)中的一支心理侧写队伍的探案经历。这个小组跨州行动,主要针对连环杀人案,从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建立人物侧写,圈定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特征、居住环境乃至成长经历,从而预测罪犯下一步行为,直至缉拿罪犯。

《危机边缘》(Fringe)

出品:FOX

播出时间:2008.09(共5季)剧情简介:一架从汉堡飞往波士顿的航班安全着陆,飞机上的机组成员和乘客却全部死亡。 FBI女探员加入专门负责离奇案件的“边缘档案部门”进行调查。此后,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件接连发生,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背后的黑幕和秘密逐渐显露出来……

(Almost Human《机器之心》

出品:FOX

播出时间:2013.11

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距今35年后的近未来时代,此时拥有高度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出现,所有的洛杉矶警署探员都分配了一名人形机器人搭档。他们既要调查与人类有关的案件,也要调查与机器人有关的案件。

20161061

从洛卡原理到犯罪心理画像

文/霍Sir(从警十年的在职刑警) 编辑/萌萌子

在多如牛毛的刑侦剧中,不论是国外的《犯罪心理》,还是国内的《鉴证实录》,剧中经常被主角们挂在嘴边的一句很“高大上”的话就是“根据洛卡原理......”。这个“洛卡原理”,正是刑事侦查人员在侦查破案中经常用到一个基本科学原理——“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而在洛卡原理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更是帮助侦查人员们侦破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案件。

刑侦基本原理: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

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又名洛卡原理),最早是由法国著名刑事侦查学家、司法鉴定学家和警察技术实验室先驱埃德蒙·洛卡德于20世纪初撰写的《刑事侦查的方法》一书中提出。洛卡德认为,犯罪行为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因为犯罪行为人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是跟各种各样的其他物质实体发生接触。而简单点来理解,就是只要犯罪现场两个物体发生接触,就一定会产生物质转移现象,也就是在现场既会带走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东西。

洛卡原理涉及的物质交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痕迹性物质交换。即人体与物体接触后,发生的表面形态的交换。如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足迹、作案工具痕迹以及因搏斗造成的咬痕、抓痕等。第二种是实物性物质交换,又分为有形物体的物质交换和无形物体的物质交换。前者包括微观物体的互换和宏观物体的互换,微观物体的互换指在犯罪过程中出现的微粒脱落、微粒粘走,如纤维、生物细胞的转移;宏观物体的互换指作案人遗留物品于现场或者从现场带走物品等。后者主要指不同气体的互换,如有毒气体与无毒气体的互换、刺激性气味的遗留等。

你可别小看了洛卡原理,在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惯性、吸附、蒸发等大量的原理和现象,还包括化学上的发光、发热、变色等等的反应模式(比如爆炸现场)……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更是保证了洛卡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这也是该原理被后世的犯罪侦查部门奉为圭臬的原因所在。

发现真正的动机:犯罪心理画像

如果说,作为基础科学原理的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能够证明“发生了什么”,那要回答 “为什么会发生”及“犯罪行为人是谁”的问题时,就要依靠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了。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又称之为侧写,它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这门技术因为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主导侦破的“纽约炸弹客”连环爆炸案而一战封神,在20世纪60年代最终形成了理论体系。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旧式的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另一种则是90年代后,在犯罪现场重建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

6220171

指纹就是一种典型的痕迹性物质交换《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链接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洛卡德所处的年代无法发现的微量物证也可以被发现和识别开来,比如立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应用,使得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纤维、爆炸残留物、玻璃雨等微量物证得以被发现,而同位素检验技术的应用又可以使看起来色泽都一样的两份鞋底土壤能够被鉴别出来,以证明该人到过的区域。INVESTIGATION刑侦技术

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

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从已有的犯罪统计学数据来推论特定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特征和其他人身特征,它的理论基础在于——实施了同类犯罪的人与正在调查的不明身份的同种罪案行为人有着相似的个人特征,受着相似的环境影响,受着相类似的动机驱使,有着相类似的文化背景;基于犯罪行为和动机所具有的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根据少量的已知罪犯的行为特征和人身特征的统计性数据分析,也可以对未知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及人身特征进行概括和预测,继而在茫茫人海中发现这个人。

为此,研究人员在美国的多个监狱,多个犯罪群体中做了大量的查访、统计和分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样本。在工作中能够依据统计学进行数学式的概括分析,在短时间内完成心理画像任务,能够保证效率。这种技术强调犯罪资料的积累和收集,并据此做出判断和分析,但是它的准确性在很多时候却无法得到保证,原因就在于归纳式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没有充分考虑到为数众多而又有所区别的现行犯罪行为人的实际情况,忽视了个性,实际工作中因为符合共性的人太多,往往很难准确找到真正的作案人员。另外一方面则在于后续使用者要参照样本库来进行分析,既有的样本库对同类案件的行为、动机不加区分地进行统一归类,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很可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判断,难免会影响到使用的效果。前阶段国内的诸多“民间侧写师”对于“白银连环杀人案”犯罪嫌疑人的侧写结果与真凶的迥异就是最好的例子。

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

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则是从具体的物品、被害人、行为痕迹等出发,逆向推导出原因,继而一点点地还原出犯罪行为人。其理论假设为——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但每一个罪行都有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犯罪动机,同种类罪行的不同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和动机也不同;随着技能的习得和犯罪行为的反复实施,同一个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手法也会不断变化;不同的受害人所提供给同一个犯罪行为人的情境也会不同,因此在不同案件中的行为方式也会不同。

基于上述的理论假设,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的基调是“禁止脱离现场基于假设进行画像”,所以在着手进行画像之前,必须将现场采集的证据进行检验和分析,依据法庭科学所揭示的事实,综合犯罪行为人与犯罪现场、受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画像。注重对犯罪主观特征,特别是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的分析,以犯罪动机为楔子,掌握犯罪行为人尽可能全面的个人特征。因为案件的侦办是动态化的,因此这个画像过程可以通过不断补充资料,对画像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并更趋于具体,从而缩小侦查范围,推进侦查工作。

其实刑事犯罪侦查工作就是一个解题的过程,回答的是一个叫“七何”的问题,也就是“何人在何时于何地采用何种方式对何人实施了何种行为造成了何种后果”。不过看似简单的问题下,不仅需要大量的学科知识做支撑,把握好隐藏在背后的科学刑侦原理,更是拨开案件迷雾,找到事实的真相的关键。

2017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