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五)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22-04-04 来源:星星旅游
课时检测(二十五)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盐城二模)朱熹《朱子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注重道德实践 C.强调重义轻利

B.提倡心性修养 D.批判虚假说教

解析:选A 材料意思是看到符合义却不做的行为,不觉得不对,遇到有利可图做了不应该做的事的现象也认为没错,这实际上是没有做到“格物致知”,可知朱熹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对,认为人们不能只在内心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还要去实践,故A项正确。

2.(2019·苏州中学月考)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朱熹的着眼点是( )

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C.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解析:选D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故A项错误;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是明代的王阳明,故B项错误;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故C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故D项正确。

3.(2018·扬州调研)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批评的是( )

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 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 C.程朱理学尽废天下之实 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

解析:选A 材料中“耻言文章行义……耻言政事书判……”体现理学的空谈义理,故A项正确;B、C两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与材料主旨相反,故D项错误。

4.(2018·徐州模拟)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

A.重视道德修养 C.倡导“知行合一”

B.强调“格物致知” D.主张人性本恶

解析:选A 材料“殃、罪、恶、辱”等体现王阳明对四种违背道德修养行为的批判,说明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

5.(2019·常州一中期中)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 )

A.“人之性恶” C.“清心寡欲”

B.“三纲五常”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不顾人情,过分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学者的评论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D项正确。

6.(2019·如皋中学月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该观点的提出者还认为( )

A.“性相近,习相远” C.“存天理,灭人欲”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选D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是王阳明的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主张,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主张,故D项正确。

7.(2019·启东中学月考)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是( )

A.程颢 C.朱熹

B.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得知朱熹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使得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故C项正确。

8.(2019·启东中学月考)《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

A.知行合一 C.人悦易从

B.致良知 D.随材适性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

9.(2019·盐城中学月考)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解析:选B 材料认为孔子的论述“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对神化孔子。A项强调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B项李贽反对以孔子思想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反对神化孔子,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C项是康有为利用孔子为变法制造依据,没有体现出反对神化孔子,故C项错误;D项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对孔子的批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0.(2019·宿迁中学期末)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解析:选D “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故B项错误;统治阶级对李贽是打压迫害的,故C项错误。

11.(2018·扬州一模)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B.不能随意地变革制度 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经文评语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解析:选D 材料意为制定制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A、B、C三项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D项显然未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2018·射阳中学月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下为主,君为客

B.限制君权 D.民为邦本

解析:选B 材料反映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故选B项。

13.(2018·泰州中学月考)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

A.反对个人利益 C.反对专制皇权

B.主张人人平等 D.主张法治社会

解析:选C 题意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人人平等无关,故A、B两项错误;题目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对专制统治的抨击,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4.(2018·海门一模)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 C.提倡公平法治

B.以天下为己任 D.反对宋明理学

解析:选B 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体现,故B项正确。

15.(2018·泰州中学期中)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被清末的革命者描绘为反清排满的象征,同时又被清政府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并不矛盾,也不是他的多面性,只是各方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为之,体现出对人物的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5·江苏高考,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

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7分)

(2)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第(2)问,可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等角度作答。

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