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鲁迅观
本学期,我的限选课选的是现当代文学,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各大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文学社,同时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老师的讲解,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随着老师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课堂中,我开始渐渐了解这个伟大人,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很难懂得,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老师的讲解下去品味、体会,仍然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当年的状况。
毛泽东评价说,他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他于1924年在北京同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冯文炳、俞平伯等人成立了文学社团---语丝(散文随笔);起社团的文学主张为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们的主要刊物为《语丝》周刊。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三)《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四)《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五)《狂人日记》:横截面 第一人称主观抒情(日记体),象征手法,反讽结构。 (六)《孔乙己》:三个层面看与被看的结构。 (七)《阿Q正传》:对全知视点的嘲弄与视点的转移——视点由远及近,由全知到限制,体现主观抒情的特征。
(八)《伤逝》:第一人称独白——选择的两难,生存的困境。《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与人物成为“自我”内心矛盾的外化。
(九)《故事新编》
1、把古代英雄圣贤拉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
2、表现“古”与“今”之间深刻的联系。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十) 《野草》 1、“独语体”:自言自语的灵魂独白。 2、象征主义手法:独特的意象
3、思想内容: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4、语言:奇峻的变异。陌生化。
而对于鲁迅的杂文特点总结有如下几点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通过谈论个别的人、事,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类型。
4、强烈的主观性。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在我浅薄的学识中,从我读到的文章中,他应该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树着,浓密的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要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的一位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那清新优美诗一般的笔调,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
总的来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先生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总是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带来丝丝曙光!
鲁迅在“进洋学堂”,认识到了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
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直到现在,我想鲁迅先生那深沉的目光依然会在你迷茫时使你幡然醒悟。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使你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诘问,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总之,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
这学期的公选课就这样结束了,感觉过的好快,又有一丝不舍,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育人们成长,而鲁迅先生正式把这做到了极致。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虽然课已结束,但是我对文学的喜爱追求不会停止,相信它也会陪伴我的一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