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逻辑
孙绍振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甚至智性导向;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几句诗说的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现代派诗歌曾经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原理,叫做“扭断逻辑的脖子”。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现代诗歌。
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中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倒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当然,每一个文明的成年人,特别是具有审美心理素质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这种情感的逻辑性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实用的,因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被忘却的;又由于它的逻辑性与理性的科学性相矛盾,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处于受压抑的地位。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家的感觉与科学家冷静客观、追求共性的感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B.艺术中,表层感觉要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才能成为深层情感。
C.对艺术审美来说,情感只有超越了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所以情感就要绝对化才过瘾。
D.小说中的情节是一种因果,遵循的是情感逻辑,可以违反充足理由律。
E.虽然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相当的情感体验,但往往是理性逻辑占相对的优势。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符合情感逻辑的一项是
A.“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感情不可能超越时间而不变化。
B.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见了面却要互相折磨。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避免互相矛盾。
D.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和贾宝玉思想一致,所以两人相爱。
14.“不合理之理”中两个“理”各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15.如何提高青少年在情感逻辑方面的修养?
参考答案:xx整理
13.【概念理解】
B
14.【句意理解】
①第一个“理”指的是理性逻辑,②第二个“理”指的是情感逻辑。③理性逻辑是客观、冷静、排斥感情色彩的,④情感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15.【要点归纳】
①学校要加强情感逻辑的教育;②青少年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③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感情的特殊性,④并大量阅读文学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