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翻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石宇凡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國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对于异域文化之间的传播,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翻译的传播效果正是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利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翻译活动的过程与效果,探讨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一、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
传播的本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翻译活动是传播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著名的翻译学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翻译的内容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信息,通过译者这一传播者,将信息通过源语言向目的语言进行编码后传播给受众。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看作翻译活动的核心。 二、翻译活动的5W模式
著名的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经典的“5W”传播模式,他根据传播的过程提出了传播的五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这五个要素形成了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者利用媒介将讯息传播给受传者,受传者对其做出反馈。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同样遵循传播过程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即为传播者,翻译的内容就是讯息,翻译的受众对应受传者,翻译所使用的介质即为传播渠道,而受众对翻译内容所做出的反馈即为反馈。
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经典的范式,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他所描述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同时,他忽略了传播效率这一重要因素,传播并不是百分之百进行的。信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著名的香农-韦弗模式,这一模式在单向传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噪声”这一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翻译活动中,信息的传播也不是百分之百进行的,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产生了“噪声”,造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减损。 然而,“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都属于线性传播模式,缺乏反馈环节。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启发下提出了“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在翻译活动中,传播也是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进行的,在特定的翻译情境中,受众是否有效地接受信息对翻译的内容,也会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方式的选择。同时,反馈也是翻译传播效果的直接体现。 三、翻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受众对翻译内容做出的反馈是翻译传播效果的直接体现,而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要素对传播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讯息发出的主动方。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负责对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传播。译者处于翻译活动传播的第一个环节,对传播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译者在对翻译的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文完全地把握,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对翻译的内容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考虑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译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影响传播效果。具有翻译专业素质的译者能够依据不同的翻译情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常具备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的能力。而专业技能有所欠缺的译者,一方面会影响受众对翻译内容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会使翻译的目的和文本与原语言之间的还原度降低,产生传播过程中的“噪声”。
译者是否以受众为中心,是否充分考虑受众的背景和需求,同样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通常,译者和受众之间的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进行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的翻译方式。 (二)受传者
在翻译活动中,受传者是翻译内容的传播对象,是翻译信息的接受者,是翻译活动中除了译者之外的另一个主体。受众通常表现为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的受众,也可以是会议、活动的现场参与者。
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程度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影响受众对内容程度的因素分为受众本身文化背景,以及受众对翻译内容的接受性。从文化背景来看,具备与翻译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是受众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的必要条件。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来看,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的内容有主动选择性。受众通常会主动接收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想要获取的信息,主动接受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贮备所认同的信息。 (三)讯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讯息是使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产生互动的信息。在翻译活动中,讯息就是译者依据源语言文本转换成的目的与文本,用来表达源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是译者翻译后的内容。讯息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发生互动的介质,通过翻译内容,译者与受众之间进行了社会互动。传播内容是否能很好地吸引受众,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四)媒介
媒介是讯息的载体。在翻译活动中,承载翻译文本的介质通常表现为声音或文字,其翻译形式对应为口译或笔译。作为介质的语言,它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所承载的信息更丰富,时效性更强。而对于文字来说,它是一种非线性的传播,能保存的时间更长,受众也能更加自由地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传播媒介是否符合传播内容的特质,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五)反馈
反馈是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在翻译活动中,传播是否顺畅地进行,可以从反馈中进行判断。基于受众需要根据翻译内容做出相应反馈动作的,可以根据对方的反馈很快判断出传播是否顺畅地进行。但没有即时反馈的信息接受型的翻译活动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判断翻译的效果。 四、翻译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在翻译的传播过程中,译者、受众、翻译内容、翻译媒介和反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传播效果。然而,翻译活动是以译者为引发者的活动,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更好地把握翻译内容和媒介,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更佳的翻译策略。
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译者的专业技能能使文本在转换的过程中更加接近原文,从而从传播的第一个环节减少了“噪声”的影响。
译者需要以受众为中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传播媒介。以受众为中心,一是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在信息加工时增加文本的背景知识帮助受众更有效地接受;二是考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选择更适合的媒介,加上画面等多元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扩大翻译的途径。
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翻译的方式。反馈是传播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当译者收到受众的负反馈时应当随即调整翻译方式,使传播更加顺畅。
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从自身能力、受众导向和反馈信息来进行优化,能使翻译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翻译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岗.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1. [6]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
[7]纪信燕.5W传播模式视角下的外宣俄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8]雷芳.传播学视野中的时政新闻翻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9]吴磊.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界,2009(3). 收稿日期:2020-3-5
作者简介:石宇凡(1994—),女,湖北黄冈人,吉林艺术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