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地 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图示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热带辐合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球自转
C.地转偏向力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控制下可能形成( )
A.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 B.东亚季风气候 C.东非高原草原气候的旱季 D.西欧海洋性气候 【概念解释】
热带辐合带: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的总称。又称赤道辐合带。 【题组解析】
由题目示意图可知,此区域为低纬地区(15°N~15°S),由气流运动方向可知,在赤道附近,空气向上运动,且云系较多。①②两处为近地面低纬信风,①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②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
第1题:结合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可知,由于赤道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因此气温高,进而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水汽遇冷凝结,易成云致雨。因此赤道辐合带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答案选A。
第2题:①为东北信风,由于该风从北半球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且为陆地吹向海洋,因此该风性质干冷。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就是受东北信风控制。C正确。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A错误。东亚季风气候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控制,B错误,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受盛行西风的控制,D错误。 【解题必备基础知识】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大气运动的基本特点 【考查知识点】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挪威被世界地质专家称为“峡湾国家”。峡湾是一种狭长、伸展入内陆的海湾,这种海湾宽仅数公里,长度却可达几十到数百公里,峡湾两侧山上森林密布。图示为挪威峡湾景观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挪威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时(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4.挪威位于极圈附近,但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全球气候变暖 B.受暖流影响
C.山地海拔高 D.地热资源丰富 【解题必备基础知识】
挪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西临挪威海,位于极圈附近。 【题组解析】 第3题:结合峡湾的定义和景观图,挪威峡湾的主要成因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具体为来自北极的冰川南下,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不断向下(刨蚀)山体,在山体边缘刨蚀出一道道深谷,后来间冰期来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刨出的峡谷便显现出来了,加之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这些陆地边缘的峡谷,变形成了峡湾。答案为C。
第4题:虽然挪威位于极圈附近,纬度较高,但是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西岸,受到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因此森林资源丰富。答案为B。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植被的分布,但不是主要的原因,A错误。挪威山地多但不高,C错误。地热资源丰富和森林资源丰富无关,D错误。
【考查知识点】
1. 区域认知---北欧挪威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峡湾的形成
3. 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风带、洋流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其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湖泊的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湖里盛产300多种淡水鱼,湖东有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图示为洞里萨湖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洞里萨湖作为湄公河天然蓄水池的时期是( )
A.2-6月 B.5-9月 C.8-12月 D.11-次年4月 6.洞里萨湖鱼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的外来物种入侵 B.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 C.湖泊水域环境复杂,饵料来源丰富 D.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联系少 【解题必备基础知识】
区域认知: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题目解析】
首先明确洞里萨湖和湄公河之间的补给关系:丰水期,湄公河水补给洞里萨湖;枯水期,洞里萨湖补给湄公河。 依据第5题题意,洞里萨湖作为湄公河天然蓄水池应该是丰水期,或者是湄公河的汛期。由于湄公河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5-9月(夏季)降水丰沛,易形成汛期。因此答案为B。
第6题,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相通,由于湄公河南北流程长,水域环境复杂,饵料来源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且有海洋洄游鱼类进入,因此鱼种丰富。大规模的外来物种入侵会致使洞里萨湖鱼类减少或灭绝,不会使湖中鱼种繁多,A错误。该地区为东南亚中南半岛,人口稠密,B错误。由于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其与外界联系密切,D错误。因此答案为C。
【考查知识点】
1. 陆地水体(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
2.区域认知---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 3.生物物种多样的原因
图示为我国浙江某地(30°N)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绘制的地形图。完成7-9题。
7.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0米 B.40米 C.50米 D.60米 8.当③地某一直立物体朝向正北的影子长度与其高度相等时,当地所处的月份可能是( )
A.3-5月 B.6-7月 C.8-10月 D. 11-次年1月 9.某日该地区一场暴雨后,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存在的是( ) A.①处有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B.②处河流流速比①处快
C.③处河流流量比④处大 D.④处东南侧比西北侧冲刷更厉害 【答题必备基础知识】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 3.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4. 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题目分析】
第7题,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 ≤ ∆H <(n+1)d,可知等高距d为10米,陡崖处橡胶的等高线n为4条,代入公式即可得出结论,陡崖处的相对高度为30≤ ∆H <50,答案为B。
第8题,③地某一直立物体的影子朝向正北,说明此时为当地的正午,由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相等可知,此时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由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要求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知,③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差为45°,题目已知③地为30°N,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S。因此此时大致为11-次年1月。答案为D。
第9题,①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雨水携带的碎屑物质不易堆积,应该是侵蚀作用较强,A错误。②处与①处相比,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较为平坦,因此河流流速较慢,B错误。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③位于河流的上游,④处位
于下游,且③与④之间有支流汇入,因此④处河流的水量大,C错误。④处河流河水流动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向右偏转,因此东南侧侵蚀,西北侧堆积。D正确。 【考查知识点】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高度计算、河流水文特征判读 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转偏向力 4. 河流地貌---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 【易错提示】
图示方向---向下为正北
图示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与粗放牧羊带相比,澳大利亚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带更具有的优势是() A.气温更高 B.光照更充足 C.降水更多 D.地形更平坦
11.图中①地区是澳大利亚荒漠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异常稀少 B.全年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
C.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低 D.农牧业发达,高强度的开发
12.近年来维多利亚州人口年增长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B.经济因素导致人口迁入 C.战争因素导致人口迁移 D.国家有计划地移民 【答题必备基础知识】
区域认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题目分析】
第10题,观察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即混合农业分布区域,粗放牧羊带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结合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可知,澳大利亚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带气候更温暖湿
润,答案为C。
第11题,①处位于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带,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渡开发导致。答案为D。①处气候温暖湿润,A、B错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家庭农场经营,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较小,C错误。
第12题,结合示意图可知,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矿资源,且墨累河流经该区域,因此水源较丰富且自然资源丰富,故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该地人口年增长率高,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吸引人口的迁入。答案为B。 【考查知识点】
1. 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农业区位条件 2. 区域生态问题---荒漠化的成因
3. 人口增长的原因---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C.不合理的灌溉 D.过度开采地下水
14.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使该地降水增多,形成涝灾 B.威胁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的安全
C.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D.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答题必备基础知识】 1. 区域定位
2. 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区域 3. 京广线经过的区域 【题目解析】
第13题,有图例地面沉降深度线可知,该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与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关。答案为D。
第14题,此地出现地面沉降,会影响南水北调渠道工程,因为此地为工程必经地区,答案为B。京广铁路从此地西侧经过,不会受影响,C错误。洪涝与地面沉降无关,A错误。地面沉降不会提高河流的泄洪能,D错误。
青铜峡市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调结构、去产能的压力很大。2014年,杭州菲斯克汽车轮轴承有限公司等8家浙江轴承及关联企业进驻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青铜峡市迅速形成了产值近百亿元
的轴承产业集群,一举成为西部最大的轴承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西部轴承产业基地”称号,走出了一条区域合作共谋转型发展的好路子。图示为青铜峡市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5-16题。
15.影响青铜峡市早期选址建城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矿产资源 C.气候 D.地形
16.为了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占据行业制高点,未来该地轴承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扩大集群规模,提高产能 B.打造互联网+的营销模式
C.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建厂 D.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 【解题必备基础知识】
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 【题目分析】
第15题,由青铜峡市的地理位置可知,地处黄河沿岸,灌渠丰富,且有铁路经过。因此早期选址建城的主导因素是灌溉水源,即沿河建城。答案为A。 第16题,该地发展轴承产业的主要条件为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传统产业基础好,但耗能大、污染严重也是其不足,未来要想占据行业制高点就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答案为C。 【考查知识点】
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
图示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区域( )
A.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 B.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负相关
C.第三阶段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三产业 D.第一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18.第三阶段该地区( )
A.工业产值减少 B.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工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作答必备基础知识】 1. 城市化进程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题目分析】
第17题,由图可知,前两个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第三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A、B错误。城市化速度的快慢是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增速来体现的,而图示给出的仅仅是城市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从图中不能得出城市化的快慢,D错误。第三阶段中城市化的水平已经超过75%,即进入城市化后期,此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此阶段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推动力不是工业,而是第三产业。C正确。 第18题,第三阶段,城市化的后期,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此阶段,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但不是说工业的产值减少,A错误。此阶段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大,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C错误。工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D错误。 【考查知识点】
1. 城市化的进程---前、中、后期三个阶段的特点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沧州曾凭借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产业迅速发展。京津翼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沧州市与神华、中钢、中国一重等一批大型央企项目合作基础上,全力推进与北京现代、北汽、中核集团、韩国世原、北京海纳川等企业的合作。读图,完成19-20题。
19.与北京相比,沧州吸引众多企业的主要优势是( ) A.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 B.拥有海港,对外交通便利
C.科技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 D.雄厚的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产业基础
20.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沧州市在吸引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 ) A.加大劳动力输出 B.加快交通运输建设 C.扩大城市规模 D.推广清洁生产 【作答必备知识点】 工业区位条件 【题目分析】
第19题,沧州与北京相比,在市场和劳动力方面不占优势,A、C错误,能吸引众多的企业主要是由于临近渤海,拥有货运港口,对外贸易便利。答案为B。沧州曾凭借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产业迅速发展,并未说明沧州相关产业雄厚,基础好,D错误。
第20题,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沧州在吸引产业转移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防止对转入地区的环境污染。因此应该推广清洁生产。答案为D。 【考查知识点】
1. 工业区位条件选择
2. 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区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同城效应”。例如某同学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上班,妈妈在苏州上班,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图示为上海与苏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实现“同城效应”主要依赖于( ) A.长江水运 B.航空运输 C.海洋运输 D.高速铁路和公路
22.同城效应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上海的房价 B.促进三地城市化发展 C.获取更高收入和发展机会 D.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作答必备基础知识】
现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题目分析】
第21题,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同城效应最大的特点是人们生活上班的地方不在一座城市,要实现这样的生活就必须要有便捷的交通作为保障,进而缩短时间,这样才能像是生活在一座城市里一样。因此答案为D。
第22题,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对上海的房价影响是减小的,A错误,对上海和苏州的城市化发展也是不明显的,B错误。工作在上海,经济发达,因此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和发展机会,C正确。但是弊端是每天往返,增加交通成本和耗时,不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D错误。 【考查知识点】
1.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 “同城效应”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建水紫陶”是云南建水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主要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建水紫陶”是以心手感应的手工拉坯为成型工艺,其工艺以手口相传为主。目前“建水紫陶”文化业仍以个体作坊生产经营为主,并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据此完成23-25题。 23.限制“建水紫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工艺复杂 B.交通不便 C.手工生产 D.知名度低
24.为推动“建水紫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机械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 B.培养专业艺人,提高作品档次
C.从外地调入陶土,保护本地环境
D.继承传统工艺和生产经营方式
25.传统手工业借电商这个“桥”正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可能受到电商冲击的是( )
A.航空公司 B.商业地产 C.电信公司 D.快递公司 【作答必备基础知识】 工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条件 【题目分析】
第23题,由材料可知,“建水紫陶”的生产过程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专业紫陶艺人的数量较少,因此主要以个体作坊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生产规模较小。答案选C。
第24题,由于“建水紫陶”为手工制品,机械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外调陶土,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不利于紫陶产业的发展,A、C错误。继承传统工艺和培养艺人可以,但是继承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D错误。答案为B。
第25题,明确电商的含义,电商即电子商务,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以电子交易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活动,不需要实体店,因此受冲击最大的为零售实体店和商业房地产。答案为B。 【考查知识点】
1. 工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条件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电商对传统手工业的影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一)必答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纽芬兰岛上广布海拔300米左右的低丘,海岸十分曲折,多60米以上悬崖和海湾、岛屿。纽芬兰岛降水量丰富,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纽芬兰浅滩已经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图示为纽芬兰岛位置示意图。
(1)分析纽芬兰岛上多沼泽的原因。
(2)列举两种纽芬兰岛居民所从事的产业并分析原因。
(3)简述纽芬兰岛开发浅滩油气资源可能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答必备基础知识】 1. 沼泽形成的原因 2. 产业的含义 【题目分析】
(1) 沼泽的形成主要从地表积水过多分析。地表积水过多主要分为两个方
面:来水和失水。来水主要考虑大气降水,失水主要从地形、蒸发、下渗等方面分析。
(2) 纽芬兰岛东部海域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的地方,有著
名的纽芬兰渔场,因此可以发展渔业。岛上又吩咐的森林资源,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或者造纸业。另外浅滩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以发展能源工业。
(3) 不利影响主要是从环保角度分析。注意是浅滩油气资源开发,因此主
要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渔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降水较多,水源充足;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多洼地,排水不畅;底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渔业或水产品加工业---纽芬兰岛东部海域有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海底营养盐类受海水扰动被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木材加工业或者造纸业---该岛降水多较多,蒸发弱,针叶林密布,森林资源丰富。 采矿业---该岛矿产资源丰富。 (任选两种作答)
(3)纽芬兰岛周围渔业资源丰富,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会使渔业资源减少;会造成海洋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考查知识点】 1. 沼泽的形成
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于中温带大陆气候,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 mm,年日照2 629小时。五常大米受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品质绝佳。图示意五常市在黑龙江省的位置和范围。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泰国大米的冲击,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每年向泰国进口量均维持在30万吨以上,尤其是高品质的泰国香米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
(1)简述五常市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
(2)目前,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试分析在该形势下,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3)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近年五常市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对此有人提出应该减少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旅游业。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作答必备知识点】 1.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2. 粮食安全 【题目分析】
(1) 五常市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几个角度分
析。
(2) 针对全球农产品借个波动较大的形势,我们应该从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提
高单产和质量、鼓励农民种粮、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方面来确保粮食安全。 (3) 为开放性设问,理由能够支持观点即可。若赞同,则主要从旅游业的优势
分析,若不赞同,则从减少种植带来的问题分析。 【参考答案】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纬度较高,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好;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政府鼓励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注重生态建设,倡导绿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等。
(3)赞同。发展旅游业成本低,见效快;旅游业收入较高;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不赞同。减少种植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闲置,资源浪费;旅游有淡旺季,客源
不稳定。
【考查知识点】
1.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2. 粮食安全的措施
3. 减少当地水稻种植的影响。 (二)选考题
2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在许多景点、景区经常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景区都出现了许许多多不文明乱涂乱画的行为。图示为旅游景区“留言”漫画。
(1)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可能给旅游景区带来哪些危害? (2)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可采取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
(1)破坏景区的设施;危害景区的环境卫生,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旅游秩序,甚至危害了公共安全。(4分)
(2)加强公民旅游环境保护知识学习;通过立法促进公民文明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加强公众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旅游管理者要加强监督与管理等。 2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被称为“软黄金”的虫草(冬虫夏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西藏虫草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1%。每年夏季,数以万计的“大军”进入青藏高原掠夺性采挖虫草。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称为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天然湿地,分布着高原荒漠和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三江源”是我国“冬虫夏草”的优质产区。2000年8月19日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简述掠夺性采挖虫草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 (2)简述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掠夺性采挖虫草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废弃物污染,导致环境恶化。 (2)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